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NRDS患儿106例随机分为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组(CMV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通气后6h和24h患儿血气分析结果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HFOV组治愈率显著高于CMV组(P〈0.05);且HFOV组患儿在通气后6h和12h,Pa02高于CMV组,OI、PaC02低于CM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FOV组患儿住院时间显著少于CMV组(P〈0.01)。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较常频机械通气更能有效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功能情况,提高治愈率,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需机械通气的RDS患儿70例,随机分为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CMV)组,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机械通气1 h后,两组患儿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平均气道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0 h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在1 h及6 h HFOV组较CMV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24 h后HFOV组的OI、MAP仍较CMV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CMV组(P〈0.05);两组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能更好更快的改善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病程,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4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住院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45例,按通气模式分为HFOV组25例和SIMV组20例,比较2组患儿上机后1 h、12 h和24h的血气指标、上机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肺气漏( PAL)、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脑室内出血( IVH)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HFOV 组治疗1h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明显上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氧合指数( OI)明显下降,与SIM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开始时、12 h、24 h的PaO2、PaCO2、O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上机时间、住院时间短于SIMV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2组PAL、BPD、IVH 发生率、治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结论 HFOV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迅速改善肺呼吸功能,缩短上机时间及病程,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好的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7例采用HFOV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并经气管导管单体位(仰卧位)一次性快速滴注猪肺磷脂注射液200mg/kg。观察2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的改变并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经HFOV治疗1h后氧分压明显上升为(71.2±13.6)minHg(P〈0.05),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下降为(50.9±8.9)mmHg(P〈0.01),氧合指数迅速下降为5.9±2.6(P〈0.05),A—aDO2上升为(0.44±0.12)mmHg(P〈0.05)。治疗3、6、12、24h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A-aD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FOV早期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性好、疗效肯定的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5.
蔡容燕  吴少皎  李淑妮 《河北医药》2016,(19):3029-3032
目的:对比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频机械通气配合护理干预。观察对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d内X线胸片检查并评分、观察患儿3d存活率、2组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上机时间、肺出血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儿用药前及用药后2 d内后X线胸片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P <0-.05),观察组于治疗后24 h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儿3 d内存活率:观察组患儿存活率93.5%,高于对照组82.76%( P >0.05)。上机之后治疗组的PCO2小于对照组( P >0.05),PO2大于对照组( P <0.05),pH值小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出血发生率以及上机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均可有效的治疗新生儿的呼吸衰竭,减少呼吸道的出现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的短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在新生儿肺出血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冬  孙晓娟  宋磊  孔炜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48-3350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叠加常规机械通气(CMV)的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肺出血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HFOV CMV治疗,对照组采用CM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和氧合指标情况.结果:两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HFOV CMV治疗24h后,氧合指数明显下降且低于CMV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儿的肺出血停止时间、撤机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FOV CMV通气方式对新生儿肺出血能更好改善氧合,减少气道伤,缩短病程,疗效好而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出血(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NPH)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2008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在我科住院,符合新生儿肺出血诊断标准的6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其他支持及对症治疗两组一致.比较两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肺出血时间、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合并症及转归.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aO2/FiO2逐渐上升,治疗后6、12、24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氧合功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肺出血时间、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27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2例;对照组治愈20例,死亡6例,放弃治疗4例.结论 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显著提高肺出血新生儿的氧合功能,缩短出血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50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行相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时间、胸部X线片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痊愈率为92%,死亡率为8%;对照组的痊愈率为84%,死亡率为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及护理后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和HCO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胸部X线片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提供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及护理干预,能提高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同时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固尔苏(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将NRDS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nCPAP联合固尔苏气管内滴注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nCPAP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后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比较2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血PaO2明显升高,血PaCO2降低,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肺炎、肺出血、颅脑出血、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尔苏联合nCPAP治疗NRDS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对治疗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52例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随机分成两组,26例采用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另26例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肺功能变化,并发症及转归等。结果:HFOV组患儿在治疗6、12、24、48h,氧浓度(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明显下降,a/APO2(动脉/肺胞氧分压比值)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CMV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患儿上机时间、氧疗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均较CMV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能较CMV更好地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迅速纠正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减少上机时间及氧疗时间,提高存活率,疗效较CMV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创机械通气撤离后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进行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疗法(HHFNC),对照组进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疗法(nCPAP)。比较两组的拔管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拔管成功率分别为80.0%、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创通气时间、拔管前FiO2、拔管前平均气道压等呼吸支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1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有创机械通气撤离后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疗法,可改善撤机后新生儿呼吸困难症状,使拔管成功与nCPAP组相当,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医疗成本较nCPAP组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联合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NIPPV联合固尔苏治疗,对照组给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固尔苏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aO2、PaCO2、pH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联合固尔苏治疗NRDS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52例重症新生儿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按照抽签随机取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76)和观察组(n=76)。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常频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HFO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各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OI)。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H、P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CO2、O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21.5±4.9)d,观察组为(14.7±3.1)d,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7.59,P=0.006)。观察组治愈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χ2=5.37,P=0.018),并发症发生率为3.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χ2=6.99,P=0.008)。结论 HFOV能明显改善重度新生儿RDS的缺氧状态,改善氧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其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消除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出现的人一机对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于我院新生儿科的需要机械通气的出现人一机对抗的新生儿病例83例,并依据是否使用咪达唑仑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43例常规给予安定、苯巴比妥类和水合氯醛等镇静处理;观察组40例使用咪达唑仑镇静。对比两组患儿呼吸机参数、脱管率、应用机械通气时间、镇静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使用咪达唑仑后吸气峰压由(25.2±0.6)cmH20(1emH20=98Pa)下调至(19.2±0.7)cmH20,对照组由(24.7±0.5)cmH20下调至(213±0.9)emH20,下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氧浓度由(65.5±0.5)%下调至(40.6±0.7)%,对照组由(66.4±0.4)%下调至(62.4±0.6)%,下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1例患儿因烦躁导致脱管,对照组有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用机械通气时间(79.3±15.5)h,对照组(101.3±16.3)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P〈0.01)。用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用咪达唑仑后0.5、1、2、24h无操作时与对照组应用安定、苯巴比妥及/和水合氯醛等维持镇静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静脉滴注咪达唑仑能有效减轻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减少生理应激反应,达到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协调同步,改善通气,稳定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探讨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呼吸表竭的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28例,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28例,采取常规治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治疗后的平均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生命体征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改善(P〈0.05),而观察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更为明显(P〈0.05),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对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气管插管率、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理想,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可有助于尽快平稳患者的生命体征,减少气管插管,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临床辅助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高频、常频两种通气方式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新生儿科的20例气胸患儿(HFOV,即治疗组),其中19例一经确诊气胸后即予以HFOV治疗,另1例为确诊气胸后使用常频通气治疗失败的患儿,选取同期20例接受常频通气治疗的气胸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治疗1h、12h,24h后的血氧合指数(OI)、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气胸吸收的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转归。缩果在治疗的不同时间段,治疗组吸入氧浓度、动脉血气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和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气胸吸收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费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胸腔闭式引流能有效治疗新生儿气胸。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对消除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出现的人一机对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住的需要机械通气的出现人一机对抗新生儿病例,并依据是否使用咪达唑仑随机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安定、苯巴比妥类和水合氯醛等镇静处理;观察组40例使用咪达唑仑镇静。总结对比两组患儿:(1)呼吸机参数;(2)脱管率;(3)应用机械通气时间;(4)镇静评分,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用咪达唑仑后吸气峰压由(25.2±0.6)cmH,0下调至(19.2±0.7)cmH20,与对照组(24.7±0.5)emH20下调至(21.3±0.9)cmH20对比,下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浓度由(65.5±0.5)%下调至(40.6±0.7)%,与对照组由(66.4±0.4)%下调至(62.4±0.6)%对比,下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因患儿烦躁导致脱管,对照组有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用机械通气时间(79.3±15.5)h明显少于对照组(101.3±16.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9,P〈0.01)。用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用咪达唑仑后0.5、1、2、24h无操作时与对照组应用安定、苯巴比妥及/和水合氯醛等维持镇静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静脉滴注咪达唑仑能有效减轻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减少生理应激反应,达到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协调同步,改善通气,稳定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NRDS患儿82例临床资料。结果两组PH值、Pa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PaO2和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氧暴露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肺气漏、BPD发生率及病死率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功能,降低机械通气肺气漏、BPD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足月新生儿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PPHN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间段治疗措施不同分为HFOV组、常频机械通气(CMV)+西地那非组、HFOV+西地那非组.分析各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6、12 h后的P/F比值、氧合指数(OI)、肺动脉压力,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转归.结果 治疗3、6、12 h后HFOV+西地那非组P/F、OI、肺动脉压力均优于CMV+西地那非组和HFOV组,CMV+西地那非组优于HF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西地那非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CMV+西地那非组和HFOV组,CMV+西地那非组短于HF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西地那非联合HFOV治疗PPHN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氧合情况,显著缩短患儿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但对患儿病死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PRVC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通气过程中,采用肺保护性策略。观察呼吸、心率、动脉血气(PaO2)、氧合指数(OI)等变化。结果15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转为高频通气后治愈。平均通气时间为(6.60±5.73)d,平均吸氧时间为(10.93±8.46)d,平均住院时间为(19.73±14.63)d。机械通气后,患儿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渐接近正常或者正常;患儿各个时间点pH值、PaCO2值和PaO2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OI均随着通气时间延长而逐步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VC通气模式治疗NRDS时,可减少肺气压伤的发生,是一种肺保护性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