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免疫抑制剂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旬  侯丽君  梁柳琴  杨岫岩 《广东医学》2004,25(11):1309-131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运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中 ,对卵巢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4 6例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并出现卵巢功能损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观察组 ;92例病情缓解停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而未出现卵巢功能损害者为对照组。运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开始使用环磷酰胺的年龄 (OR =1 2 4 ,95 %CI=1 14~ 1 35 )、环磷酰胺的累积剂量 (OR =1 13,95 %CI =1 0 5~ 1 2 3)和雷公藤制剂的疗程 (OR =1 36 ,95 %CI=1 0 9~ 1 6 9)为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开始使用环磷酰胺年龄、环磷酰胺累积剂量、雷公藤制剂使用时间 ,三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出现卵巢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苗勒管激素评价生育期女性RA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5日~2017年4月30日住院的90例20~50岁生育期女性RA患者及年龄匹配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电化学发光测定抗苗勒管激素(AMH),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软件作ROC曲线,计算AMH的曲线下面积。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共90例RA患者纳入分析[平均年龄(32.2±6.87)岁,病程为(3.03±2.03)年]。RA患者AMH水平[(2.74±0.16)n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3.75±0.17)ng/m L]。(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的增加(r=0.965,P0.001)和b FSH(r=0.664,P0.001)与低AMH水平相关。ROC曲线分析提示AMH为2.27 ng/m L时对卵巢储备功能减低(DOR)的预测敏感性为0.828,特异性为0.727。(3)暴露于雷公藤制剂的RA患者AMH水平[(1.86±0.16)ng/m L]明显低于未暴露者[(3.27±0.14)ng/m L]。AMH水平在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雷公藤制剂的使用是DOR发生的危险因素(OR=7.31,P=0.019,95%CI 1.39~38.54)。结论 AMH水平可以评价生育期女性RA患者的卵巢功能状态。临床应用雷公藤制剂治疗RA时需警惕其卵巢毒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闭经危险。方法 前瞻性对比研究51例接受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生育期女性患者与22例接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生育期女性患者的闭经发生率及其规律。结果 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组闭经率19.6%,比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的闭经率明显增高(P=0.025),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组中,年龄大于30岁比组比30岁及30岁以下组闭经率高(P=0.0018)。结论 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生育期女性患者患闭经率升高,年龄愈大,闭经的危险愈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闭经危险。方法 前瞻性对比研究 5 1例接受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生育期女性患者与 2 2例接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生育期女性患者的闭经发生率及其规律。结果 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组闭经率 19.6 % ,比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的闭经率明显增高 (P=0 .0 2 5 ) ;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组中 ,年龄大于 30岁组比 30岁及 30岁以下组闭经率高 (P=0 .0 0 18)。结论 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时 ,生育期女性患者闭经率升高。年龄愈大 ,闭经的危险愈高  相似文献   

5.
邱勇龙  胡南  温贵华  邓益帼  张荣 《广东医学》2011,32(24):3214-321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使用雷公藤多苷的治疗方案中,导致卵巢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针对使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的SLE患者,将其中出现卵巢功能损害者29例确定为观察组;按 1:1比例选择29例未出现卵巢功能损害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结合随访,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来进行影响因素分...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肝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拉米夫定耐药后导致病情加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纳入研究.记录拉米夫定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检测并记录临床耐药时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YMDD变异及前C区变异。按病情加重后的诊断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衰竭组患者年龄(45±13)岁,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7±131岁(P〈0.05);肝功能衰竭组临床耐药时HBV DNA载量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2.8×10^8+4.9×10^8)拷贝/mL vs(3.1×10^6±2.9×10^6)拷贝/mL;P〈0.05];肝功能衰竭组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54.6%)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8.4%,P〈0.05)。年龄和拉米夫定治疗前诊断为肝硬化都是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年龄大、诊断为肝硬化,临床耐药时病毒载量高,耐药后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可能是拉米夫定治疗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有肝硬化基础患者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使用能治疗耐药变异的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雷公藤制剂合六味地黄丸治疗激素依赖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激素依赖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观察组采用雷公藤制剂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5)。结论:雷公藤制剂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激素依赖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宫颈癌保留卵巢手术后卵巢功能情况,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接受保留卵巢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患者98例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术后随访,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测定性激素水平.FSH>40IU/L,E2<50pmol/L判定为卵巢功能衰竭.结果:6月时出现卵巢功能衰竭者17例(17.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拉米夫定耐药后导致病情加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纳入研究.记录拉米夫定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检测并记录临床耐药时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YMDD变异及前C区变异。按病情加重后的诊断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衰竭组患者年龄(45±13)岁,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7±131岁(P〈0.05);肝功能衰竭组临床耐药时HBV DNA载量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2.8×10^8+4.9×10^8)拷贝/mL vs(3.1×10^6±2.9×10^6)拷贝/mL;P〈0.05];肝功能衰竭组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54.6%)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8.4%,P〈0.05)。年龄和拉米夫定治疗前诊断为肝硬化都是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年龄大、诊断为肝硬化,临床耐药时病毒载量高,耐药后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可能是拉米夫定治疗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有肝硬化基础患者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使用能治疗耐药变异的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雷公藤多苷片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测定不同厂家雷公藤制剂和不同产地雷公藤药材中总生物碱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雷公藤吉碱为对照,在267nm波长处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雷公藤吉碱在4.13~57.8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19%,RSD为2.19%(n=9)。不同厂家雷公藤制剂和不同产地雷公藤药材中总生物碱含量差异巨大。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雷公藤制剂及药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阜新市2011—2019 年接受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患者状况,分析患者治疗后免疫学失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全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进行筛选,检测患者CD4+T淋巴细胞、基因型耐药等情况,通过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243例HIV/AIDS患者纳入研究,总计随访2 680次,66例(占27.16%)患者发生免疫学失败,其中57例(86.36%)患者CD4细胞计数降低至或低于开始治疗前水平,甚至CD4细胞数<200个/μL;9例(占13.64 %)患者连续接受治疗≥ 1年CD4细胞计数< 100个/μL。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从确诊至启动治疗时间≥12个月(OR=1.73,95%CI:1.24~3.55)、离异或丧偶(OR=1.61,95%CI:1.10~3.21)、以CCR5为辅助受体(OR=1.67,95%CI:1.01~3.43)、以NVP为基础的治疗方案(OR=2.73,95%CI:1.84~3.55)、发生基因型耐药(OR=9.90,95%CI:1.35~23.68)与发生免疫学失败呈正相关,而CD4+T淋巴细胞数≥600个/μL(OR=0.03,95%CI:0.01~0.08)和服药依从性≥95%(OR=0.23,95%CI:0.11~0.48)与发生免疫学失败呈负相关。结论 HIV/AIDS患者应及早开展HARRT治疗,治疗过程中增加患者CD4+T 淋巴细胞数监测次数,及时掌握患者免疫系统恢复动态情况和耐药情况,同时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树立患者治疗信心,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environmental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associated to prostate cancer (PCa) in Chinese population. Methods 250 PCa patients and 500 controls were enrolled in this case-control study.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odds ratios (O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95% CI)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 eating habit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with PCa risk. Results Green vegetables and green tea were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PCa (0R=0.39, 95% CI: 0.28-0.53; 0R=0.59, 95% Cl: 0.40-0.87, respectively). Family history of PCa (0R=7.16, 95% CI: 2.01-25.49), history of prostate diseases (0R=2.28, 95% Cl: 1.53-3.41), alcohol consumption (0R=1.97, 95% CI: 1.33-2.90), red meat consumption (0R=1.74, 95% CI: 1.20-2.52), barbecued (0R=2.29, 95% CI: 1.11-4.73) or fried (0R=2.35, 95% CI: 1.24-4.43) foods were related with increased PCa risk. Negative psycho-social factors including occupational setbacks (0R=1.61, 95% CI: 2.00-2.59), marital separation (0R=1.94, 95% CI: 1.29-2.91), self-contained suffering {0R=2.37, 95% CI: 1.58-3.55), and high sensitivity to the personal comments (0R=1.73, 95% CI: 1.18-2.54) were related to PCa. Conclusion Regular consumption of green vegetables and green tea may suggest protective effects on PCa. Alcohol consumption, red meat consumption and barbecued or fried foods were associated with PCa. Negative psycho-social factors may also play a role in the incidence of PCa in Chines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3.
易正洪 《中外医疗》2016,(15):70-72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临床ADR和相关危险因素,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的2147份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ADR发生率,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ADR的危险因素。结果45例发生ADR,发生率为2.1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65岁)(OR=1.352,95%CI 1.258~1.453)、用药疗程(>7 d)(OR=1.528,95%CI 1.316~1.774)、用药剂量(>400 mg)(OR=3.365,95%CI 1.982~5.713)、联合用药(联合≥2种)(OR=2.856,95%CI 1.639~3.234)和联合用药(联合1种)(OR=1.386,95%CI 1.203~1.597)是ADR的危险因素。结论左氧氟沙星ADR发生率相对较高,并且与年龄、用药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庭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家庭相关,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家庭聚集的因素来源。方法 应用广义估计方程2 (GEE2 )对上海地区的2 5 6个SLE家系(共1873例家系成员)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GEE2可同时估计均数结构和关联结构的边际回归模型。所有的估计都在软件MAREG中实现。结果 调整了性别、年龄和家庭成员间疾病相关后,发现疱疹病毒感染史、药敏史与SLE存在很强的关联,其OR值分别为15 .2 6(95 %CI:1.73- 134.2 9)和2 2 .78(95 %CI :6 .11- 10 1.6 3)。调整性别、年龄和环境危险因素(包括冻疮史、疱疹病毒感染史及药敏史)的作用后,亲子间的边际OR值2 .72 (95 %CI :0 .86 - 8.5 8)和同胞间的边际OR值3.73(95 %CI:1.30 - 10 .6 4 )高于配偶间的边际OR值2 .11(95 %CI:0 .2 1- 2 1.0 7) ,同胞间的边际OR值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环境协变量调整前,亲子间和同胞间的边际OR值分别为:2 .72 (95 %CI :0 .90 - 8.2 6 )和3.6 7(95 %CI:1.35 - 9.95 ) ,与调整后亲属间SLE疾病状态的家庭相关的大小相近。结论 SLE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很大程度上可以由遗传因素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中国6省及自治区小儿脑性瘫痪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中国1~6岁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为病因和防治措施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1997年5月至1998年12月在中国江苏等6个省(自治区)对1~6岁小儿脑性瘫痪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1∶2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 共调查1~6岁儿童1 047 327名,发现1~6岁儿童脑瘫病例共2 009例;对1 968例脑瘫及其对照者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脑瘫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28个,其中分娩前期15个,分娩过程5个,新生儿期8个;新生儿期危险因素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OR=26.4, 95%CI=4.6, 152.2)、高胆红素脑病(OR=14.2,95%CI=5.3,38.2)、新生儿脑膜炎(OR=267.6, 95%CI=21.2,3 372)和颅内出血(OR=133.1,95%CI=25.4,697.7)等与脑瘫关联最强,分娩过程因素其次,分娩前因素最弱.分娩前因素包括父母是近亲(OR=3.1,95%CI=1.4,6.8)、亲属中有智力低下者(OR=5.4,95%CI=3.1,9.4)、胎儿宫内发育迟缓(OR=6.6,95%CI=2.5,16.7)、出生体重轻(OR=5.3,95%CI=3.2,8.9)、出生孕周小(OR=7.6,95%CI=4.2,13.7)、母孕期服用药品(OR=7.9,95%CI=2.6,23.2)等,虽然与脑瘫关联程度有限,但数目多,而且可能与新生儿期危险因素有因果关系. 结论:新生儿期危险因素与脑瘫的关联程度较强,但分娩前及分娩中有关危险因素与新生儿期某些不利表现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长腹膜透析龄患者首次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2019年期间在吉林省4家三甲医院首次发生PDAP的所有患者资料。根据发生首次PDAP时的透析龄是否大于36个月,将研究对象分为长透析龄组(≥36个月)和短透析龄组(<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首次PDAP的临床资料、治疗结果及转归。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25例PDAP患者,长透析龄组93例,短透析龄组532例。在发生首次PDAP时,长透析龄组患者血红蛋白明显高于短透析龄组,而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短透析龄组(P<0.05);长透析龄组较短透析龄组更易感染革兰阴性菌(P<0.05)。长透析龄组的初始治疗有效率(P=0.009)及完全治愈率(P=0.018)均低于短透析龄组,而拔管率高于短透析龄组(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长透析龄导致首次PDAP拔管及治疗失败的风险分别是短透析龄的3.05倍(95%CI:1.35-6.91,P=0.008)和2.81倍(95%CI:1.45-5.44,P=0.002)。真菌及混合菌感染是长透析龄患者首次PDAP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40,95%CI:1.488-1385.5,P=0.029;OR:16.50,95%CI:1.106-246.123,P=0.042)。而两组患者在维持PD、技术失败和全因死亡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发现,长透析龄并不是PDAP患者技术失败(OR:1.36,95%CI:0.84-2.19,P=0.206)或全因死亡(OR:1.51,95%CI:0.97-2.35,P=0.06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长透析龄患者首次发生PDAP时易发生革兰阴性菌感染,并且治疗效果较短透析龄患者差,但对于长期转归方面无明显影响。长透析龄是首次PDAP拔管和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真菌及混合菌感染是长透析龄患者首次PDAP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影响卵巢恶性肿瘤发生的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3年8月诊断治疗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并收集同期住院的非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作为对照,评估相关影响因素,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痛经史(OR=1.681,95%CI:1.103~3.148)、人工流产史(OR=1.524,95%CI:1.156~3.640)、月经初潮年龄<13岁(OR=2.442,95%CI:1.197~4.387)和肿瘤家族史(OR=3.961,95%CI:1.336~5.718)是卵巢恶性肿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女性月经、人工流产、家族史等有密切关系,对于重点高危人群应加强监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黄石市2000—2019年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HIV /AIDS)病人死亡情况及死亡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死亡的方法。方法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相关卡片,运用Excel 2007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 361例HIV /AIDS患者累计死亡760例,累计病死率32.19%。死亡时50岁以上患者600例(占78.95%),73.15%(556/760)的患者接受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其中65.11%(362/556)的患者检测值<200 个/μL;50.79%(386/760)的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54.61%(415/760)的死亡病例确诊后1年内死亡,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他就诊者(OR=5.081,95%CI=2.776~9.30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OR=4.716,95%CI=3.002~7.407)、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值<200个/μL(OR=8.550,95%CI=4.289~17.046)和未检测的患者(OR=29.392,95%CI=13.466~64.155)更容易在1年内死亡。艾滋病相关死因占比逐年下降,至2017年为39.13%。死亡时患者平均年龄从2001年的37.39岁增长到2019年的66.86岁。结论 黄石市HIV /AIDS累计病死率较高,死亡时平均年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升高趋势,晚发病例更容易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不断提高,艾滋病无关死亡占比和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增长。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工作,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肢端坏疽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07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2684例SLE患者及其中合并肢端坏疽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并对18例SLE坏疽患者进行随访。结果SLE合并肢端坏疽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3±12)岁,平均病程(99±60)个月。长病程(≥4年)、雷诺现象、C反应蛋白升高及抗SSA抗体与SLE发生坏疽有关[P值分别为0.012、0.004、0.037及0.087,OR值分别为1.03(95%CI1.01~1.05)、39.05(95%CI3.31~460.13)、17.99(95%CI1.19~271.29)及7.01(95%CI0.75~65.12)]。15例坏疽患者接受≥1mg·kg^-1·d^-1泼尼松治疗,18例接受环磷酰胺治疗,8例患者截肢。坏疽发生3周内积极给予≥1mg·kg^-1·d^-1泼尼松治疗能降低坏疽截肢风险[P=0.081,OR=0.135(95%CI0.01—1.28)]。结论长病程、雷诺现象、C反应蛋白升高及抗SSA抗体是SLE合并坏疽的危险因素,早期积极治疗能够阻止坏疽进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发热和腹泻2周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8月在 湖南省辖区内武陵山区和罗霄山区30个贫困县采用乡级概率规模抽样方法,随机抽取8 735名农村6~23月龄婴幼儿 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婴幼儿过去2周发热和腹泻患病情况、个人及出生基本情况、家庭及喂养情况,计 算婴幼儿发热和腹泻2周患病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婴幼儿发热和腹泻2周患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6~23月龄婴幼儿的发热和腹泻2周患病率分别为20.8%和12.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8~23 月龄(OR=0.66,95% CI:0.58~0.75)、侗族(OR=1.42,95% CI:1.17~1.74)和低体重(OR=1.31,95% CI:1.11~1.54)是贫 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发热2周患病的影响因素;性别为女(OR=0.86,95% CI:0.76~0.98)、12~17月龄(OR=0.80, 95% CI:0.69~0.93)、18~23月龄(OR=0.51,95% CI:0.43~0.60)、其他少数民族(OR=1.70,95% CI:1.13~2.56)、未添加 辅食(OR=1.65,95% CI:1.05~2.59)和低体重(OR=1.39,95% CI:1.14~1.70)是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腹泻2周患 病的影响因素。结论: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发热和腹泻2周患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低月龄、侗族、低体重 是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发热2周患病的危险因素,男性、低月龄、未添加辅食、低体重是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腹泻2 周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