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小儿睾丸卵黄囊瘤9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对9例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免疫组化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个月-4.5岁,平均18个月。其中2岁以内7例为Ⅰ期,余为Ⅱ期。瘤组织由多形性瘤细胞排列呈腺样、血管套样、网状结构,瘤细胞质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免疫组化:瘤细胞AFP、AAT(+)。术后随访:5例死亡。Ⅱ期病例均在1年内死亡,余2年内死亡1例、5年内死亡2例;现存活者,生存8年、3年各1例,5年2例。结论本瘤形态多样、病理诊断较易、恶性度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对9例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免疫组化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个月~4.5岁,平均18个月。其中2岁以内7例为Ⅰ期,余为Ⅱ期。瘤组织由多形性瘤细胞排列呈腺样、血管套样、网状结构,瘤细胞质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免疫组化:瘤细胞AFP、AAT( )。术后随访:5例死亡。Ⅱ期病例均在1年内死亡,余2年内死亡1例、5年内死亡2例;现存活者,生存8年、3年各1例,5年2例。结论本瘤形态多样、病理诊断较易、恶性度高。 相似文献
4.
30例儿童卵黄囊瘤临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影响儿童卵黄囊瘤预后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方法:自1989年到2002年随访30例,对年龄、性别、原发部位、Brodeur分期、血清AFP、化疗方案等进行多因素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Brodeur分期、化疗方案的选择是影响卵黄囊瘤2年无事件生存率的独立临床因素.Ⅰ到Ⅳ期的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6.92%、66.67%、40.00%和0:VAC及不规则化疗方案和铂类方案的2年EFS分别为18.18%和73.68%,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卵黄囊瘤的治疗为手术加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术应以达到无肿瘤残留为目标.铂类方案的辅助化疗有助于提高疗效,但复发和转移病例的疗效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6.
7.
8.
婴幼儿Ⅰ期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分析(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目前婴幼儿Ⅰ期睾丸卵黄囊瘤早期诊断困难,且行睾丸癌根治术后的治疗方案不确定.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深一步的探讨.方法:同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1年7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10例罂幼临床Ⅰ期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11侧睾丸术前行阴囊B超检查提示睾丸实性肿物.呈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9例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升高.10例均行睾丸癌根治术,术前均未行化疗,术后病理检杏确诊卵黄囊瘤.其中1例双侧睾丸卵黄囊瘤和1例病理报告见卵黄囊瘤脉管浸润者予以辅助化疗.本组10例均末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9例患者平均随访3年多未见复发和进展,1例舣侧睾丸卵黄囊瘤患者辅助化疗结束后随访23个月时发现腹膜后及肺部转移,再次化疗后完全缓解.结论:婴幼儿临床Ⅰ期睾丸卵黄囊瘤可根据B超和血清AFP检查结果初步诊断.行单纯睾丸癌根治术即可达到良好效果,不必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对于高危的患儿可予以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9.
恶性卵黄囊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恶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复习28例恶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资料和切片,部分病例做PAS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发病年龄在6个月-69岁之间,平均年龄20岁,男女发病率之比1:4.6。卵巢22例占总病例的78.6%;睾丸4例占14.3%;性腺外2例占7.1%。发生在卵巢者常有腹痛,可触及腹部包块,其中4例伴腹水。肿瘤内嗜酸小球PAS染色呈阳性。1例局部可见肝细胞样分化。结论 恶性卵黄囊瘤多见于卵巢,肝细胞样分化为新的亚型。少数病例经综合性治疗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0.
11.
纵隔卵黄囊瘤2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卵黄囊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 ,多发于性腺。性腺外少见 ,其中发生于纵隔者更为罕见。我院在近 2 0年间共治 2例 ,本文就该病的诊断、治疗等作一分析。临床资料 病例 1:男性 ,30岁 ,因体检发现“左上纵隔肿块”入院。MRI示肿块与主动脉粘连。行剖胸探查术 ,见肿块位于后上纵隔 ,与上叶后段及胸壁紧密粘连。切除肿瘤大小约 5 cm× 5 cm× 4cm,表面血管较丰富 ,镜下见“疏网状结构 ,少量嗜酸小体及基质样物 ,巢状卵圆形细胞呈腺泡状及小球状排列”。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卵黄囊瘤”。免疫酶标AFP( ) ,HCG(- ) ,NSE(- ) ,KE… 相似文献
12.
13.
14.
颅内原发性恶性卵黄囊瘤一例丁彦青,刘杏元,董敬朋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510515)恶性卵黄囊瘤是一种由胚外内胚层一卵黄囊发生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其主要发生在性腺内,原发于颅内者罕见[1]。我们遇到一例,术前做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术后... 相似文献
15.
恶性卵黄囊瘤为来自多能原始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多见于卵巢、睾丸。现报告40例就其命名、分型、组化特性分析讨论。 材料与方法 收集及复查两院历年符合恶性卵黄囊瘤诊断者40例,除H.E染色外有25例作P.A.S,组化AFP,β—HCG,AgNOR染色。术前、术后加测血清AFP,HCG。 结果 40例恶性卵黄囊瘤中,女31例,男9例。平均年 相似文献
16.
临床病理资料:患者男,1岁7个月。发现腹部包块8天。查体见发育正常,无隐睾,脐正中靠右触及一包块,质硬,边缘清楚,大小约10cm×10cm,表面光滑,活动度尚可,横向移动度大于纵向移动度。B超见右中下腹部约8.3cm×7.1cm的实质性不均质肿块,其间散在液性暗区反射,肿块形态尚规则,边界清楚,与肝、右肾无明显关系。胸片、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AFP未查。临床诊断为腹腔内肿瘤。术中发现腹腔内肿块约10cm×8cm×9cm,附着于脐部腹壁,基底部约4cm×2cm,表面光滑,局部与大网膜相… 相似文献
17.
1病例介绍患者,女,46岁。因下腹痛8d,加重2d入院。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式,阴道后穹隆饱满,宫颈光滑,举痛,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子宫直肠陷凹内可触及一约15cm×13cm包块,固定。彩超示:盆腔一12cm×11cm大小肿物,与周围脏器关系不密切。术中见肿物位于子宫后方直肠前方后腹膜处,约15cm×13cm大小,包膜有多处破裂口,并见活动性出血,肿瘤呈鱼肉状。子宫及双附件未见有肿物。病理大体标本检查:送检碎组织多块,大小15cm×13cm×10cm,切面呈灰白、灰褐色,质较软而脆,部分有出血,部分有小囊腔。镜下见:1)结构复杂疏松网状结构,形如迷路;2)嗜酸性透… 相似文献
18.
睾丸内胚窦瘤又称卵黄囊瘤或胚胎性腺瘤,是来源于生殖细胞的非精原细胞瘤,是睾丸肿瘤中罕见的一种病理类型,其恶性程度较高,大多预后不良。我们收治2例,行单纯手术及化疗,现均已存活4年,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25岁,发现左侧睾丸无痛性肿块半年入院,4岁时有双侧隐睾下降固定手术史。查体:左侧睾丸8.0cm×7.0cm×7.0cm,左侧精索增粗,腹股沟区未及肿大淋巴结。CT提示左睾丸实性占位,CT值为37Hu,中心为水样密度,腹膜后未发现肿大淋巴结;AFP为650ug/L。2002年8月28日作左睾丸肿瘤根治术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报告为睾丸内胚窦… 相似文献
20.
卵黄囊瘤是一种少见的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卵巢、睾丸等性腺器官,发生于纵隔者更为罕见,目前尚无大样本病例报告。本文就我院近3年来手术的纵隔肿瘤中发现的2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进行报告及分析其诊治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