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儿童白血病细胞的保护作用及细胞粘附分子缓慢抗原-4(VLA-4)抗体对原代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儿童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BMSCs及白血病细胞。实验分4个组:①白血病细胞单独培养组(对照组);②BMSCs+白血病细胞组(BMSCs组);③BMSCs上清+白血病细胞组(上清组);④BMSCs+白血病细胞+VLA-4抗体组(抗体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率,RT-PCR方法检测各组白血病细胞survivin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BMSCs组和上清组的白血病细胞凋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BMSCs组和上清组比较,抗体组的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抗体组12 h的凋亡率与24 h的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MSCs组和上清组比较,抗体组survivin、bcl-2基因的表达均有降低,P<0.05。结论:BMSCs对白血病细胞有保护作用,VLA-4抗体能够抑制白血病BMSCs与白血病细胞间的粘附,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1):897-901]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血清剥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凋亡及BMSCs凋亡过程中Smac基因表达变化,进一步探索BMSCs凋亡机制。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和差异贴壁相结合法分离BMSCs,体外培养、扩增。流式细胞术对培养的BMSCs进行免疫表型鉴定。BMSCs体外血清剥夺培养0h(正常对照组)、24h、48h,用AnnexinⅤ-FITC和碘化丙啶(PI)双标记行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生成cDNA,以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Smac mRNA的丰度。结果体外培养第5代BMSCs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鉴定结果符合BMSCs特点。与0h比较,血清剥夺24、48h后,BMSCs发生显著凋亡,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70.96P<0.01),且24h点早期凋亡百分率达到(32.99±2.52)%。同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24h点Smac mRNA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t=2.814P<0.05)。结论血清剥夺能诱导BMSCs凋亡,被诱导凋亡的BMSCs中Smac基因转录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AMP Response Binding Protein,CREB)在不同类型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AML发生、发展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1)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不同类型AM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REB的mR-NA水平的表达,以非白血病患儿(NL)作对照。(2)用ELISA法测定AM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REB总蛋白水平和蛋白磷酸化水平的表达。(3)AML患儿中,是否存在MICM分型的高危因素与CREB的mRNA是否高表达相比较。(4)对3例AM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REB的mRNA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NL、低危型AML(LR-AML)、高危型AML(HR-AML)各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REB的mRNA水平的表达量分别为1.13±0.81、1.23±1.14、11.88±19.64;其中,LR-AML组与NL组无明显差别,HR-AML组明显高于NL组、LR-AML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HR-AML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REB总蛋白水平的表达(ng/106cell)明显高于LR-AML组,分别为9.97±13.84、1.06±1.14,P=0.005;HR-AML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REB蛋白磷酸化水平的表达(U/106cell)明显高于LR-AML组,分别为19.76±29.11、1.36±1.84,P=0.01。(3)在AML患儿中,CREB的mRNA水平、总蛋白水平、蛋白磷酸化水平的表达量间两两存在正相关关系。(4)HR-AML患儿中,60.00%的患儿存在MICM分型的高危因素,70.00%的患儿CREB的mRNA呈高表达,两者相结合诊断符合率可达90.00%。(5)CREB的mRNA表达量的升高提示AML的未缓解。结论(1)CREB在儿童HR-AML中呈高表达。(2)儿童AML中CREB的mRNA水平、总蛋白水平、蛋白磷酸化水平的表达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CREB的表达与MICM分型从不同的水平判断AML患儿的预后,对临床危险度分型有一定的意义。(4)实时定量RT-PCR进行CREB的mRNA表达量的动态监测对白血病疗效的判断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丙戊酸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Xue HM  Li WY  Guo HX  Xia Y  Chen Q  Liu Y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2):894-898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丙戊酸(VPA)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白血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U937、Jurkat clone E6-1(Jurkat)、BALL-1分别分为1 mmol/L VPA组、1 mmol/L VPA+1 μmol/L zVAD-fmk组(zVAD为N-苯甲基氧化炭酰-缬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空白对照组,作用72 h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中Bcl-2、Bax和Bcl-xl的平均荧光指数(MFI)以及胱冬肽酶(caspase)3、8和9的含量;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作用前后P44/42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 1 mmol/L VPA诱导U937和Jurkat的凋亡率分别为(75.8±4.2)%和(53.5±5.9)%,与对照组比较,P<0.01;多caspase抑制剂zVAD-fmk可全部抑制U937凋亡,凋亡率为(2.9±0.4)%;可部分抑制Jurkat凋亡,凋亡率下降至(15.4±1.4)%,与1 mmol/L VPA组比较,P<0.01.1 mmol/L VPA未能诱导BALL-1凋亡(P>0.05).VPA对3种细胞内Bcl-2、Bax和Bcl-xl无明显影响.VPA作用后U937中caspase-3水平由(14.09±1.19)%上升至(32.30±2.47)%,caspase-8水平由(4.58±1.41)%上升至(86.47±3.26)%,均P<0.01,caspase-9变化不显著.Jurkat中caspase-3由(12.01±1.63)%上升至(35.56±0.27)%,caspase-9由(13.89±1.71)%上升至(75.89±4.08)%,均P<0.01,caspase-8变化不显著.BALL-1中caspase-3 略有减少,P<0.05.VPA作用后3种细胞均表现为P44/42MAPK蛋白总量及磷酸化水平下降,P<0.01.结论 VPA通过激活caspase-3和caspase-8诱导U937凋亡;诱导Jurkat凋亡时涉及caspase-3、9的活化;抑制P44/42MAPK通路是VPA诱导凋亡的另一机制.VPA并非通过改变细胞中Bcl-2等的含量造成上述细胞凋亡.高表达Bcl-2可对抗VPA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HI)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 夹闭妊娠足月Wistar大鼠子宫血管,制成HIBD新生鼠模型.治疗组给予腹腔注射NGF4000 U/kg,1次/d,分别用1、3、7次.在生后不同时间检测nNOS表达、NO含量及细胞凋亡数量.结果 治疗组的NO含量明显降低,24 h的NO含量(μmol/L)为23.98±2.37,72 h为22.17±1.74,而HIBD组24 h和72 h的含量分别为31.64±3.23和30.31±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NOS的表达也下降,24 h和72 h的表达量(个/mm2)为26.8±0.8和29.2±1.8,而同时间点HIBD组nNOS表达量为54.7±2.2和34.5±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治疗组72 h、7 d皮质和海马区的凋亡细胞数(个/mm2),分别为41.4±1.3、5.6±0.6和43.9±1.8、5.8±1.2,而HIBD组72 h、7 d皮质和海马区的凋亡细胞数分别为51.6±2.5、12.6±1.4和58.7±2.6、15.2±1.7,治疗组的凋亡细胞数明显降低,同时期同部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证实NGF对新生大鼠HIBD有保护作用,通过抑制nNOS的表达,降低了炎性细胞因子NO的含量,减轻了HIBD后的脑细胞凋亡,证实NGF抗凋亡作用与抑制nNOS的表达从而减少NO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了解IL-15水平与儿童AL的关系。方法确诊未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非白血病组儿童各20例,分别收集血清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另收集20例正常儿童血清作对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组别血清IL-15水平。结果ALL组、ANLL组、非白血病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15水平分别为(34.37±2.8)ng/L,(29.61±3.2)ng/L,(117.54±3.9)ng/L,(122.23±4.2)ng/L;其中ALL组、ANLL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均有显著意义(q=3.95,4.03Pa<0.05)。ALL组、ANLL组分别与非白血病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q=4.17,3.76Pa<0.05)。ALL组与ANLL组比较、正常对照与非白血病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a>0.05)。结论检测血清IL-15水平对判断白血病患儿抗肿瘤免疫状态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谷氨酸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凋亡,探讨Smac基因是否参与谷氨酸诱导的BMSCs凋亡。方法原代培养大鼠BMSCs,加谷氨酸培养后,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分别经10、30、50mmol/L谷氨酸作用24h后BMSCs存活率,并用PI/Annexin-V双染法流式细胞仪计数各组凋亡细胞比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经30、50mmol/L谷氨酸作用24h后Smac基因mRNA表达变化。结果谷氨酸诱导组BMSCs凋亡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随谷氨酸浓度增加,凋亡细胞百分率也相应增加;RT-PCR法发现谷氨酸作用后,BMSCsSmac基因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随谷氨酸浓度增加,Smac基因表达也增加。结论谷氨酸能诱导BMSCs凋亡,Smac基因可能参与谷氨酸诱导的BMSCs凋亡。  相似文献   

8.
Livin蛋白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ivin蛋白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法(SP法)检测Livin蛋白在40例ALL和同期住院20例非白血病儿童的骨髓组织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儿童ALL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ALL患儿40例骨髓组织中L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0%,较对照组(5%)明显增高,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6例患儿骨髓组织中7例完全缓解,其L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未完全缓解者(P<0.05)。结论Livin蛋白在儿童ALL骨髓组织中高表达,Livin蛋白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和化疗耐受机制过程。  相似文献   

9.
吉西他滨对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对HL-60细胞增殖、凋亡及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吉西他滨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其与c-myc间的关系,为其作为新的抗白血病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HL-60细胞,吉西他滨及阿糖胞苷处理细胞0、24、48、72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及形态学改变;锥虫蓝拒染法计数活细胞,计算细胞存活率,观察吉西他滨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检测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myc蛋白表达改变。结果24 h时不同质量浓度吉西他滨组均显著抑制细胞存活,随药物质量浓度增加存活率减小,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随作用时间延长存活率降低,在48、72 h抑制作用显著强于24 h;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而S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阻滞在G0/G1期;凋亡率为(17.4 f1&#177;4.88)%,较空白组(4.29&#177;3.07)%和阿糖胞苷对照组(8.16&#177;3.43)%显著升高(Pa〈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吉西他滨组C-myc蛋白在细胞中表达阳性平均积分为42.00&#177;8.54,较空白组(248.33&#177;20.74)和阿糖胞苷组(102.67&#177;12.06)显著降低(Pa〈0.01)。结论吉西他滨对HL-60细胞生长及C-myc蛋白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能使细胞周期发生重新分布,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并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在抑制HL-60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及抑制C-myc表达方面,吉西他滨的作用显著强于相同剂量的阿糖胞苷,有望成为新药物用于白血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二硫(DADS)诱导白血病 K562 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 Hoechst 33258 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 DADS 对 K562 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RT-PCR法检测DADS作用48 h后 Fas、FasL、caspase-8 mRNA的表达。结果:DADS可诱导K562 细胞凋亡。DADS(作用细胞24 h)浓度从10 mg/L增至40 mg/L时,其对K562细胞的凋亡率由(11.60±0.83)%增至(37.94±0.87)%;DADS(40 mg/L浓度组)作用时间从24 h增至72 h,其对K562细胞的凋亡率由(37.94±0.87)% 增至(47.02±0.66)%,各实验组随时间、浓度增加凋亡率明显增加 (P<0.05)。DADS作用48 h后,Fas、caspase-8 mRNA 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FasL mRNA 较对照组下调(P<0.05)。结论:DADS 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诱导白血病K562 细胞凋亡,其凋亡机制可能与上调 Fas、caspase-8,下调 FasL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 (BMSCs)脑内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4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HIBD组(n=12)和移植组(n=12),后两组大鼠结扎左颈总动脉后低氧暴露2 h制作HIBD模型,移植组大鼠在HIBD后24 h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下,将体外培养3~5代的SD大鼠BMSCs用Hochest 33324标记24 h后脑内移植于左侧海马。日龄45 d时处死大鼠,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在脑内的存活及BMSCs的O4的阳性表达。行髓鞘碱性蛋白(MBP)检测左侧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表达,行O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左侧侧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O4的表达。结果:BMSCs移植后37 d,移植部位及左侧皮层区(损伤侧)均可见到胞核蓝色的BMSCs,移植细胞表达O4的阳性率为(3.70±1.09)%。HIBD组左侧(损伤侧)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染色变浅,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改变,左侧侧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O4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移植组胼胝体和皮质下白质MBP染色较深,部分有髓鞘脱失改变,相同部位O4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稍减少,比HIBD组明显增加,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BMSCs脑内移植对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小儿难治复发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观察了 2 7例病人 ,经米托蒽酯 6mg/m2 × 3天 ,Ara c 1 50mg/m2 × 7天 ,VP166 0mg/m2 × 5天的联合化疗疗效。结果治疗后CR 37% ( 1 0 /2 7) ,PR 30 % ( 8/2 7) ,总有效率 6 7% ,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明显 ,感染发生率较高为 73% ,结果显示 :以米托蒽醌为主的化疗治疗小儿难治及复发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脂多糖(LPS)诱导的肺损伤小鼠肺组织定植并向肺泡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C57BL/6J小鼠作为BMSCs移植供体,同种野生型小鼠为移植受体。气道滴入LPS诱导肺损伤。受体分为以下几组:(1) PBS+BMSCs移植(CM); (2) LPS+BMSCs 移植(LM); (3) PBS+全身放射+BMSCs移植(CIM); (4) LPS+全身放射+BMSCs移植(LIM)。移植14 d后,以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BMSCs在受体肺组织的定植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外培养的肺泡II型上皮细胞(AEC II)GFP阳性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A、SP-C和水通道蛋白(AQP)-5 mRNA的表达。结果:移植后14 d,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可见CIM和LIM组有少量肺泡上皮细胞呈GFP和角蛋白双染阳性,而且LIM组较CIM组有较多阳性细胞。与CM和LM组(分别为2.82±1.03%和3.81±0.93%)比较,CIM和LIM组的AEC II GFP阳性率更高(分别为11.10±3.19% 和14.40±2.40%; P<0.05)。LIM组SP-C mRNA表达较CM组增高(2.09±0.18 vs 1.38±0.30;P<0.05)。结论:供体来源的BMSCs能在LPS诱导的受损肺组织定植分化,提示静脉输注BMSCs可能有助于肺损伤的修复。[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5):321-327]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BMSC对ATRA抑制HL-60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的作用。方法分别将融合的基质细胞层(SC)、2%戊二醛固定的基质细胞层(FSC)和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SCM)与HL-60细胞共同培养。SC、FSC、SCM组分别加或不加ATRA为实验组,另设阴性对照和ATRA对照组。通过细胞计数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及通过细胞形态观察,NBT还原试验,分析细胞分化状态。结果细胞计数示SC、FSC、SCM各组均能抑制悬浮生长的HL-60细胞的增殖;SC和FSC能增强ATRA对HL-60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P<0·01)。SC、FSC、SCM各组的诱导分化率、NBT还原率等分化指标均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P>0·05);SC和FSC可促进ATRA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P<0·01)。结论BMSC可增强ATRA对悬浮生长的HL-60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这可能是通过BMSC与HL-60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肠神经分化的条件及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及其受体RET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传至第四代,进行诱导分化.以10ng/ml GDNF和10%FBS的稀释胎肠培养基(fetal gut culture medium,FCCM)以及仅含有10 ng/ml GDNF的L-DMEM诱导7 d,对照组为含10%FBS的L-DMEM完全培养液,免疫组化的方法鉴定细胞的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al specific enolase,NSE)、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一氧化氮合酶(nit ric oxide synthase,nNOS)的表达.RT-PCR检测GDNF及RET mRNA的变化,Westem Blot方法检测GDN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BMSCs能在体外成功培养及纯化,诱导7 d后,实验组均可见NSE、VIP及nNOS的表达,两实验组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为阴性.RT-PCR检测示,BMSCs向肠神经细胞诱导后,GDNF表达显著增强,并促使RET基因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诱导后的细胞GDNF在蛋白水平上表达增强.结论 GDNF联合FCCM可诱导BMSCs分化为肠神经细胞,在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能促进GDNF表达的增强,并促使RET基因的表达,GDNF-RET信号通路在肠神经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具有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该研究旨在探讨IGF-1对高氧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抗凋亡机制。方法:将传代培养的A549细胞暴露于高氧环境,并以不同浓度IGF-1(1、10、100 ng/mL)干预48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调控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高氧组细胞存活率为(51±3)%,IGF-1干预组细胞存活率随着IGF-1药物浓度的递增逐渐升高,中、高剂量IGF-1干预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4±3)%和(88±4)%,与高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组A549细胞凋亡率为(38.3±5.4)%,较空气组(2.4±0.9)%明显增多;高氧组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为(72±5)%,较空气组(91±4)%明显下降;高氧组Bax的表达水平为(54±6)%,较空气组(3±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氧组比较,IGF-1干预组细胞凋亡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分别为(16.1±4.7)%、(9.2±2.8)%和(6.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氧组比较,IGF-1干预组细胞Bcl-2的表达逐渐增高,分别为(79±4)%、(94±4)%和(100±5)%,而Bax的表达逐渐下降,分别为(26±4)%、(5±2)%和(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IGF-1具有促进A549细胞增殖,通过调节凋亡调控蛋白Bcl 2和Bax表达,抑制高氧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细胞CD34+及Fas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免疫诱导再障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当归组、再障组、正常组,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体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及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再障组及当归组小鼠的体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较正常组均有降低,但当归组明显高于再障组(P<0.05),当归组骨髓细胞CD34+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69.0±8.3)明显高于再障组(33.6±9.1,P<0.05),而与正常组(78.2±9.4)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障组骨髓单个核细胞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62.7±7.1)明显高于正常组(21.5±3.6,P<0.05),当归组骨髓单个核细胞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43.0±6.8)明显低于再障组(62.7±7.1,P<0.05)。结论当归能降低再障小鼠骨髓细胞Fas抗原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有刺激造血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urvivin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细胞中的定位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并从细胞水平说明survivin定位表达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方法,检测6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和40例同期住院患儿(排除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survivin的表达,survivin在细胞中的定位。同时用SABC法检测不同浓度柔红霉素作用的Molt-4细胞中survivin定位表达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在6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中,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1.9%(26/62),明显高于非急性白血病骨髓5.0%(2/40)(χ2=16.66,P<0.01);survivin在胞浆中的表达为46.2%(12/26),在胞核中的表达为53.9%(14/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77,P>0.05),但二者第19天缓解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sur-vivin胞核表达阳性者缓解率高于胞浆阳性表达者。DNR处理的Molt-4细胞survivin表达降低,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而且survivin从胞浆移位到胞核,流式细胞术显示细胞凋亡率也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①survivin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率为41.9%,提示其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意义;②survivin在胞浆和胞核的不同表达与临床化疗疗效有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③DNR可以降低白血病细胞中survivin表达,并使其从胞浆移位到胞核,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