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概述 胰肠联合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疾患的有效手段。随着移植免疫学的飞跃进步及外科技术的日臻完善,国际大型移植中心胰肠联合移植术后一年生存率超过90%,移植胰腺一年功能存活率超过75%。包括感染在内的各类并发症是导致移植物失功和移植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胰肠联合移植受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胰肠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特殊性,胰肠联合移植较其他器官移植防治感染难度更大,临床处理甚为棘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53例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施行的53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情况,分析受者死亡原因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原因.结果 3、5和8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0.1%、89.1%和80.0%,3、5和8年移植胰腺存活率分别为84.9%、84.8%和60.0%,3、5和8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3.0%、82.6%和53.3%.受者死亡原因分别为感染(4例)、移植肾功能丧失(2例)、心血管急症(1例)和脑卒中(1例).移植胰腺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为带功能受者死亡、排斥反应和外科并发症.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为排斥反应和带功能受者死亡.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远期效果良好,感染、排斥反应和外科并发症是受者死亡和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治疗及结果.方法 统计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施行的胰肾联合移植术6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外科并发症将受者分为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分析手术治疗的原因,评估再次手术对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1年内,受者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3例)、心脑血管意外(2例)、消化道出血(1例).感染及心脑血管意外是导致受者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5/6).56例胰腺手术成功,术后(14± 8)d完全停用胰岛素,外科并发症导致移植胰腺切除4例.15例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术后接受透析的时间为(33±12)d,其余受者肾功能均在术后2~7 d恢复正常,带移植物功能死亡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3/6).外科并发症发生率为25% (15/60).外科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切口感染、移植胰腺血管栓塞及移植胰胰腺炎,外科并发症降低了术后1年受者及移植胰腺的存活率,而对肾脏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率高,明显降低了受者和移植胰存活率,是影响术后早期受者和移植胰存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58例胰肾联合移植的远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器官移植科2010年5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58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受者和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并分析移植器官功能丢失和受者死亡原因。结果 1、3、5、8年受者生存率分别为98.28%、98.28%、92.24%、89.99%,移植胰腺存活率分别为86.21%、84.48%、78.40%、76.16%,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8.28%、98.28%、82.83%、80.60%,胰液膀胱引流(bladder drainage,BD)术式1、3、5、8年生存率为96.15%、96.15%、86.73%、86.73%,胰液空肠引流(enteric drainage,ED)术式1、3、5、8年生存率为100%、100%、96.67%、93.33%(P=0.187)。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远期疗效较好,ED术式可能会有更好的长期预后,外科并发症是影响胰肾联合移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器官排斥反应、感染和受者带功死亡也是移植器官功能丢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肝肾联合移植36例的治疗效果及存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单中心施行的36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受者的年龄为(47.4±13.1)岁,术前4例曾接受过肝移植,7例曾接受肾移植.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情况.结果 存活受者随访47.9个月(29.1~115.7个月).术后1、3和5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88.7%、85.4%和81.4%;1、3和5年移植肝存活率分别为79.8%、76.3%和72.3%;1、3和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5.7%、82.4%和78.2%.3例受者因严重胆道并发症进行了再次肝移植,1例受者因移植肾功能丧失进行了再次肾移植.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伴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受者和移植物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临床胰肾联合移植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胰肾联合移植(SPK)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及尿毒症合并有糖尿病的有效方法,胰腺移植之后可获得正常的糖代谢,不需要外源性胰岛素并可逆转糖尿病的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采用外源性胰岛素的替代疗法并不能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肾脏移植之后使尿毒症得到纠正,自1966年首例临床胰腺十二指肠移植成功以来,到1994年底,全球单一胰腺移植1600例。有131个移植中心施行胰肾联合移植5628例,移植患者1年与5年存活率分别为91%和78%目前,胰肾联合移植仅次于肾,肝、心移植,居第4位,现将胰肾联合移植进展分述如下:一、…  相似文献   

7.
李宁  李元新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2):1389-1390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患者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一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高,平均每位患者发生4次感染,感染约占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50%,因此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病人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高,平均每例病人发生4次感染,感染约占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50%。因此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心肺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现就心肺联合移植的进展作如下综述.一、心肺联合移植的历史及现状首例临床心肺联合移植于1968年由Cooley等实施.1981年Reitz等首先将环孢素A(CsA)用于心肺联合移植,并获得良好的效果.截至2009年6月,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统计,全世界已完成3575例心肺联合移植,然而受供者短缺的限制,目前世界范围内心肺联合移植的规模正逐年缩小.1982年1月到2007年6月全世界共施行心肺联合移植超过2500例,2005-2009年的年心肺联合移植例数分别为86、80、85、75、73[1].随着心肺联合移植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和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受者3个月的存活率由开展初期的70.7%提高到目前的81.7%,但远期疗效仍不甚理想,ISHLT和移植受者科学登记系统( SRTR)登记全球心肺联合移植受者的1年存活率分别为80.6%、72.9%,5年存活率为61.7%、51.6%,而10年存活率均在29%左右[2].目前已有心脏移植后存活时间超过20年的病例报道[1].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巨细胞病毒(CMV)属于B疱疹病毒家族,为双链DNA病毒。据报道,肾移植受者中约50%~70%有活动性CMV感染,其中10%~30%为有症状性感染。因为其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是降低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所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小肠移植是目前治疗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对术后感染的有效控制,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小肠移植的预后不断改善[1].文献报道,全球最大的小肠移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其移植物和受者的1年存活率分别达到92%和89%,受者的5年存活率达75%.但是小肠移植的远期疗效仍不理想,高达30%~40%的受者在移植后5年出现难以逆转的慢性排斥反应,需要切除移植小肠,恢复肠外营养或再次移植口].因此慢性排斥反应是目前影响小肠移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现就小肠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多种高效、低毒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以及移植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肾移植受者的短期存活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均已经超过90%。相比于维持透析,肾移植治疗终末期肾病虽然有明显的生存优势,但是受者的长期存活率并不令人满意,其中心血管并发症是影响受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欧美国家,近40%的肾移植受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虽然我国肾移植受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改良肠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的外科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改良胰液空肠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的外科技术和其治疗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近期效果。方法2000年6月至2006年8月,共有38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患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胰肾联合移植,移植胰腺的外分泌液用空肠内引流,不作Roux-en-Y吻合。移植胰腺及肾脏的平均冷缺血时间分别为(10±2.0)h和(7±2.0)h。除1例外,术后早期均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同时以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结果受者、移植肾脏和胰腺的6个月存活率均为97.4%,平均停用胰岛素时间为(7±6.9)d,空腹血糖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14±9.1)d。术后3周口服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显示移植胰腺功能完全正常。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10±7.7)d。肾功能延迟恢复8例,其血肌酐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53±20.0)d;其余30例血肌酐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8±7.4)d。术后主要外科并发症为移植胰腺伤口感染、胰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出血和移植肾脏周围出血,3例(7.9%)因并发症再次手术,未发生与胰液引流术式相关的并发症如胰漏、肠漏、腹腔脓肿及肠梗阻等。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和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方法;改进的胰液空肠引流术式(不作Roux-en-Y吻合)有助于降低胰液空肠引流术式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预处理方案、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10年11月间41例sAA患者接受HSCT的病例资料及其临床特点,移植类型包括同基因移植6例,同胞全相合移植8例,非亲缘移植18例,亲缘半相合移植7例,自体脐带血移植1例及非亲缘脐带血移植1例.所有受者均采用以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主的预处理方案,其中23例加用氟达拉滨(Flu),2例加用全身照射,5例加用Flu和全身照射,1例加用Flu和白消安.结果 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植活的受者共有38例,其中6例(15.8%)发生排斥反应,分布于同基因移植、同胞全相合移植、非亲缘移植和亲缘半相合移植等多种移植类型;4例发生Ⅲ~Ⅳ度aGVHD,分别为同胞全相合移植1例,非亲缘移植1例,亲缘半相合移植2例;25例发生巨细胞病毒(CMV)血症,8例发生EB病毒(EBV)血症,其中6例为非亲缘移植,1例同胞全相合移植及1例亲缘半相合移植,发生EBV感染的受者均伴有CMV感染.所有受者5年预期存活率为75%,其中同基因移植、同胞全相合移植及非亲缘移植受者的5年预期存活率分别为75%、100%和70%,亲缘半相合移植受者的4年预期存活率57%.结论 sAA患者接受同胞全相合移植后长期存活率高,可以作为sAA的首选治疗方式.而非亲缘移植和亲缘半相合移植的预后还有改善的空间,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供者和预处理方案来降低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手术方式及移植效果。方法对1例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施行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将肾脏移植于左侧髂窝,胰腺移植于右侧髂窝,胰腺移植采用胰腺外分泌肠道引流、内分泌体循环系统回流的术式(肠道-体循环回流术式);术后常规给予免疫抑制、防治感染、支持等治疗。结果受者手术顺利。联合移植后胰、肾均发挥正常功能,血清肌酐逐渐恢复正常水平,血糖趋于稳定,第14日完全停用胰岛素及降糖药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受者健康存活,门诊随访移植胰腺、肾脏功能正常。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感染的特点,并对其预防及治疗进行讨论。方法:对我院施行的2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例术后发生7次感染,其中2次为肺部感染,4次为泌尿系感染,1次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之胰肾有功能存活3年余;另1例发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各1次,术后早期恢复尚可,3周发生急性排斥,7周死于混合菌感染败血症。结论: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感染根据其临床特点,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临床胰腺和胰、肾联合移植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胰腺外分泌处理和移植胰腺排斥反应难以诊断的特殊性,胰腺移植在移植总数和移植效果上曾远远落后于肾、心和肝等器官移植。直至近10余年,随着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和移植手术方式的日趋成熟,胰腺移植受者和移植胰腺的存活率均显著提高。胰、肾联合移植已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方法。本文概述临床胰腺与胰、肾联合移植的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告40例胰、肾同期移植(SPK)治疗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结果 及经验.方法 共40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病人接受SPK,平均年龄为(45.8±8.2)岁.供肾先植入左侧髂窝.供胰植入右下腹腔,移植胰动脉与右侧髂外动脉端侧吻合,移植胰静脉与右侧髂外静脉端侧吻合.其中胰液膀胱引流术式2例,改进的胰液空肠引流术式38例.移植肾平均冷血时间为(7.13士2.02)h,移植胰平均冷缺血时间为(9.95±2.01)h.术后早期采用皮质激素+霉酚酸酯+他克莫司(36例)/环孢素A(2例)+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CD25抗体四联诱导治疗,以后改为三联维持.结果 受者、移植肾和移植胰6个月存活率均为97.5%,1年存活率均为94.8%,受者、移植胰和移植肾3年存活率分别为94.8%、84.3%和84.3%.39例停用胰岛素,平均停用胰岛素时间为(6.87士6.80)d,空腹血糖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13.68士9.05)d.术后3周口服糖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显示移植胰功能完全正常.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0.24±7.72)d.肾功能延迟恢复(IX;F)8例,血肌酐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52.75±20.01)d,其余30例血肌酐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8.03±7.39)d.术后主要外科并发症为移植胰伤口感染、胰十二指肠一空肠出血和移植肾周出血,3例(7.9%)因并发症再次手术,未发生与胰液引流术式相关的并发症如胰漏、肠漏、腹腔脓肿及肠梗阻等.结论 (1)SPK是治疗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方法 ;(2)改进的胰液空肠引流术式更简化、安全,更符合生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同期胰肾联合移植(SPK)术的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3年9月,以SPK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合并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12例。每例受者接受来自同一供者的胰腺和肾脏,移植肾以经典方法植入左侧盆腔,胰腺植于右下腹。1例移植胰腺静脉与受者门静脉系统吻合,11例与体静脉系统吻合。胰腺外分泌引流方法为:3例移植物十二指肠段与受者十二指肠吻合,9例与空肠上段吻合。术前应用甲泼尼龙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作为免疫诱导,术后以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三联抗排斥药物维持。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受者、移植胰腺和移植肾的存活率分别为100%、91.7%和91.7%。1例再次行SPK术的受者,术后出现了超急性排斥反应,且未能逆转,于术后13d切除移植物;其余11例首次行SPK术的受者中,3例(28.3%)出现急性排斥,均获成功纠治。2例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行过渡性透析。11例首次行SPK术的移植胰腺术后立即发挥了功能,分别于术后1~5d内停用胰岛素。结论同期胰肾联合移植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1964年人类实施首例肠移植至今已近50年,同其他器官移植一样,小肠移植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受者和移植物的1年存活率已达到其他实体器官移植的水平,但更长时间的存活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1].肠移植分为单独小肠移植、肝肠联合移植和腹腔器官簇移植.单独小肠移植的适应证为肠衰竭患者,而一旦出现肠外营养导致的肝功能衰竭,就需要施行肝肠联合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