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后缺血区的血管再通,梗死区内有血液溢出即为出血性脑梗死.近年来由于抗凝剂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有提高趋势,对其明确的诊断和病程的观察以CT为佳.  相似文献   

2.
万勇  魏骏 《中级医刊》1997,32(12):9-11
通过对18例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与颅脑CT分析,认为老年出血性脑梗死多由脑栓塞引起,几乎均在病情稳定或者好转1 ̄2周内起病,临床上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原神经系统体征加重或出现新的局灶性体征,临床合并症多见。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 (hemorrhagicinfarction ,HI)是指梗死脑组织内存在着出血灶的一种缺血性梗死 ,临床诊断较困难。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 ,此病的报道逐渐增多[1] 。我们1997年 4月— 2 0 0 0年 12月 ,经CT及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患者 5 0 2例 ,其中发现HI 34例。现结合临床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34例中 ,男 15例 ,女 19例 ,年龄 48~ 78岁 ,平均 6 8岁。高血压病 14例 ,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发房颤5例 ;冠心病 17例 (包括 2例心肌梗死 ) ,伴房颤 10例 ;风心病伴房颤 3例。所有病例均在清醒时急性…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梗死区再灌流所致 ,其发生与脑栓塞 ,大面积梗死及溶栓抗凝治疗等有关 ,头颅CT检查表现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两种 ,血肿型病情常较重 ,预后差。现将我院自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的 2 6例出血性梗死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6例 ,女 10例 ,最小年龄 46岁 ,最大年龄 88岁 ,平均 66.4岁。并发有高血压性心脏病 13例 ,风湿性心脏病 5例 ,有心肌梗死病史 4例 ,1例并发室壁瘤 ,心电图检查 16例有房颤 ,4例无任何疾病记载。临床诊断为脑栓塞者 2 0例 ,其中心源性栓塞 19例 ,动脉性栓塞 1例。 1例曾行…  相似文献   

5.
6.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 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型为多,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7.
魏建军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3):718-718
呈环形围绕再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脑梗死的基础上,原梗死灶内又发生脑出血。现就我院有完整资料的23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在CT图像上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8例脑梗死患者CT读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为原有的梗死区内出现散在的不均匀,斑片状或条索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周围有程度不等的占位效应。结论:CT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应当熟悉出血性脑梗死的CT图像表现,才能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吴升强 《海南医学》2014,25(4):515-517
目的 提高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水平及新认识.方法 对60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后复查头部CT,常规扫描37例,薄层扫描23例.出血性转化在梗死后1d检出3例,2~3 d检出16例,4~7 d检出9例,8~14 d检出32例.CT表现分3型:中心型(13例)、边缘型(21例)、混合型(26例).结论“出血性转化”已代替“出血性脑梗死”和“梗死后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最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出血性转化的金标准,CT为首选的主要检查方法,薄层扫描更利于病变早期检出,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附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林 《中国医刊》2002,37(11):55-55
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并不少见 ,随着CT及MRI检查的应用 ,临床上已能在早期明确诊断。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7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5 0例 ,女 2 6例 ,年龄 35~ 89岁 ,平均6 5± 2 4岁。有冠心病史 32例 ,高血压病史 2 9例 ,风心病史17例 ,糖尿病 15例。合并心房颤动 2 1例 (2 7 6 % )。1 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 ,休息状态下发病 6 2例 ,非休息状态发病 14例 ,76例均先发生脑梗死。有意识障碍 4 5例。由脑梗死至发现出血性梗死时间 :2~ 7日 2 2例 ,7~ 14日 36例 ,15天以上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发病时间,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45例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点片状出血26例,散在弥漫出血12例、血肿7例,合并脑室和下腔出血4例,发生在缺血性脑梗死后3d内继发出血6例,3~10d22例,11~21d10例,21d后3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大都发生于发病后3~21d,2w后发生的出血量常较少,一般不加重病情。大面积脑梗死和CT平扫早期出现阳性征象发展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T)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总结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CT、MRI。结果HT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高血糖、高血压。发现出血时间16小时至30天,非血肿型(HI)29例(90.6%),血肿型(pH)3例(9.38%)。梗死后出血17例临床症状加重,15例无症状加重,5例死于脑疝或肺部感染。结论HT危险因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CT是HT检测的主要手段,MRI对腔隙性与陈旧性出血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廖小明  张育华 《广西医学》2002,24(9):1416-1418
出血性脑梗死 (HI)是在脑梗死基础上发生的出血性改变 ,大多由梗死区血流再开通而引起 ,以前多由尸检确诊 ,随着CT、MRI的应用 ,HI的临床诊断有了很大提高 ,已能早期诊断、治疗及随访观察。我科自 1996年以来收治HI患者 2 6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本组男 18例 ,女 8例 ,年龄 4 6~ 78岁 ,平均年龄 6 5 7岁。均为我科住院患者 ,有高血压病史者 15例 ,冠心病史 9例 ,风心病史 8例 ,心房纤颤史 11例 ,糖尿病史 6例 ,既往有脑梗死病史 4例。1 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起病后有头痛、呕吐的 5例 ,意识障碍 9例 ,左侧偏…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死 (HI)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以往多为病理及尸检诊断。目前 ,随着CT的普及 ,临床诊断率明显提高。现将本院自 1992年 10月以来 ,住院及在门诊就诊的经CT确诊的HI患者 3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 2 2例 ,女 16例 ,年龄 4 2~ 77岁 , x±s(6 4 .0± 8.4 )岁。偏瘫 2 1例 ,意识障碍 11例 ,失语 10例 ,偏身感觉障碍 10例 ,头疼 8例 ,眩晕 5例 ,抽搐 5例 ,幻视幻听 3例 ,共济失调 2例。进行溶栓、抗凝治疗 7例 ,既往高血压病 19例 ,糖尿病 11例 ,房颤 10例 ,脑梗死 7例。1.2 颅脑CT  36例经CT平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48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发生于60岁以上,大面积梗死25例,HI发病率占同期脑梗死的7.14%(48/673)。脑栓塞为其主要原因占68,5%,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脑梗死后第2周发现3例,第3周发现12例。发生出血后大部分原有症状加重,21例出血在15~60d吸收。结论 HI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CT观察,以便及时诊治,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郭舜源  于民  陈桂花 《浙江医学》2007,29(3):231-232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梗死的基础上继发出血,多数是脑梗死病程中的自然事件,也可由抗血栓治疗引起。本文回顾分析我院HI患者90例,以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颜国平  苏玉蓉  杨水斌  李华德 《中外医疗》2013,32(17):179+181-179,181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2年7月该院收治的17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分析梗死灶及出血体积、水肿带变化带来的后果。结果对CT及MRI确诊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用NIH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HI-1型、HI-2型与HI-3型、pH型之间以及有无占位效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继发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梗死区域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CT和MRI检查对出血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损害较重的患者的确诊和及时治疗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CT、MRI对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H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并接受了CT、MRI检查的70例HI患者,结合CT、MRI表现,按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分型进行CT分型,并以此分型为依据,结合本组病例情况进行HI的MRI分型,比较分析HI的CT、MRI特点。结果依据CT分型发现HI18例(25.71%),而依据MRI分型发现HI70例(100%),可见MRI对HI的敏感性明显大于CT(P0.05)。HI的CT表现:脑梗死区为低密度影,岀血灶为高密度影。梗死区MRI表现:梗死区T1WI呈较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出血灶MRI表现:T1WI上超急性期、急性期、慢性期以等或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期以高信号为主;T2WI及FLAIR上病灶在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早期以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晚期、慢性期以高信号为主。出血形态:CT表现为点状、线状、不规则斑片状;MRI表现为"脑回状"、线状、不规则斑片状。出血范围:相同患者同一时期,CT显示的出血灶范围明显小于MRI。结论 MRI能很好的显示不同时期的HI,对HI的诊治及预后意义重大,诊断HI较CT更为敏感,依据MRI分型的HI对临床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型为多,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出血性脑梗死的CT、MRI影像学表现,对比不同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评估治疗及预后,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螺旋CT及3.0T-MRI扫描,比较两者不同时间段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典型表现为梗死区内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常较一般脑内出血浅淡,边缘较模糊,可多发,增强扫描在梗死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根据CT表现可分为3型:(1)中心型:在低密度梗死灶中心可见片状高密度出血灶;(2)边缘型:高密度出血灶位于梗死边缘;(3)混合型:中心和边缘均有斑片状出血灶。27例病例中,中心型占8例,边缘型占10例,混合型占9例。 MRI影像学表现:比CT敏感,出血灶的信号特征与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的一般规律一致,SWI显示出血灶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在梗死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结论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显示各有利弊,总结CT、MRI影像学表现,对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