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HTSS为内耳道手术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0块颞骨的内耳道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内耳道与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结构有较恒定的位置关系。内耳道底投影点至岩大神经管裂孔的距离,在左右两侧分别为8.85mm、7.95mm;至弓状隆起最高点的距离在左侧为7.89mm,右侧为8.50mm,内耳道上壁长左侧为8.41mm,右侧为8.61mm。结论: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颞骨岩部结构是定位内耳道的重要标志。内耳道手术应避免损伤上半规管、耳蜗等结构。  相似文献   

2.
颅中凹进路内耳道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0侧成年头部标本,经颅中凹手术进路,以棘孔的胸膜中动脉、面神经管裂孔和上半规管拱峰为标志,对内耳道的位置进行确定。观测棘孔至面神经管裂孔的距离、面神经管裂孔至内耳道底面神经管内口的距离。膝状神经节裸露率,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拱峰的关系、上半规管拱峰至内耳道后壁的距离、内耳道上壁至岩上窦的距离,内耳道内上方骨突率,并提出不同手术应采取不同的标志对内耳道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观测成人的100例干燥整颅、20例颅底标本、15例尸头及36侧正常颅底CT资料;观测项目为与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有关的颞骨表面标志与岩部内重要结构的位置及其间距.结果:整颅及颅底内面各项测量结果左右侧比较U均<1.96,P均>0.05,颞骨内重要结构间及与表面标志间距离测量结果多数项目男女性间比较U均>1.96或>2.58,P<0.05或<0.01;颅中窝入路可以弓状隆起作标志寻认上骨半规管以确认内耳道,也可以岩大神经管裂孔为标志暴露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与迷路段确认内耳道底;磨除岩尖部骨质时可以颈动脉管后壁与内耳门内侧缘的连线作为界线.结论:颞骨表面标志点间距及颞骨岩部内重要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可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术中岩部重要结构的定位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颅中窝径路内耳道手术有关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100侧颞骨上,对颅中窝径路的内耳道手术中内耳道定位的方法.进行了解剖学的观察和测量,提出利用岩浅大神经、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神经沟与面神经管迷路段的夹角(平均为97.3°),及内耳道底投影点至面神经管裂孔的距离等,作为内耳道定位的主要解剖标志和参考数据.该法比磨出上半规管透明线为标志优越.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颞骨内段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面神经颞骨内段进行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应用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10例20侧。结合手术入路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颞骨骨质内分支分为四段,即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分别长为(10.11±1.41)、(3.81±0.74)、(10.51±1.44)、(15.51±1.94)mm。内耳道段与位听神经伴行,鼓室段与骨迷路和中耳关系密切,经茎乳孔出颅。结论(1)经岩前入路中可利用弓状隆起和岩大神经定位。(2)经迷路入内耳道底的Bill嵴是寻找面神经内耳道段的重要标志。(3)岩大神经起点内侧5mm的垂直线是定位耳蜗方便、可靠的标志线。(4)弓状隆起和岩大神经的夹角平分线是从颅中窝寻找内耳道的最好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6.
颅中窝进路内耳道手术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经颅中窝进入内耳道施行手术提供更简便的方法,在100侧成人颅骨标本上.对棘孔、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和内耳门等表面标志进行了观测,运用几何知识、找出形态规律;在20侧成人整颅标本上进行了摹拟手术;讨论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颞骨手术相关的面神经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颞骨手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中的定位方法。方法 (1)在15例尸头标本上(30侧)模拟完壁式乳突根治术,面神经隐窝入路,面神经减压手术,迷路下入路,颅中窝入路内耳道等手术,观察面神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2)30例干颞骨标本采用断面方法观察面神经管与周围主要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 (1)面神经垂直段中点距离乙状窦前壁(6.42±2.65)mm,距离颈静脉球外侧壁(3.58±1.33)mm。(2)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明显存在者86.67%(26例),不明显者13.33%(4侧),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可以定位面神经与面神经隐窝。(3)在外半规管中后1/3交点下方(1.70±0.33)mm可定位面神经锥段,向下与二腹肌嵴前端连线是面神经垂直段位置。(4)膝神经节位于匙突前(2.48±0.23)mm。(5)弓状隆起外侧端前方是内耳道底位置,岩浅大神经方便定位面神经迷路段。结论利用面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根据面神经走行特点及面神经管周围颜色、骨质改变在颞骨部位手术中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面神经,同时也可以将面神经作为其它手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Fisch法在颅中窝手术入路中如何识别弓状隆起,分析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的相对位置关系。 方法 选取18~57岁无颞骨岩部占位性病变的受试者60例,其中男女各30例,左右双侧共120个样本,颞骨CT薄层扫描并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弓状隆起、上半规管的三维坐标值并分析两者的位置关系。 结果 弓状隆起的形态不定,约有15.00%的样本弓状隆起不明显,导致无法定位;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并非严格对应,约有83.75%的样本弓状隆起位于上半规管的后外侧。 结论 Fisch法进行内耳道手术时,部分样本弓状隆起的识别存在困难;大部分上半规管并不在弓状隆起下方,弓状隆起多位于上半规管的后外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Fisch法在颅中窝手术入路中如何识别弓状隆起,分析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的相对位置关系。 方法 选取18~57岁无颞骨岩部占位性病变的受试者60例,其中男女各30例,左右双侧共120个样本,颞骨CT薄层扫描并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弓状隆起、上半规管的三维坐标值并分析两者的位置关系。 结果 弓状隆起的形态不定,约有15.00%的样本弓状隆起不明显,导致无法定位;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并非严格对应,约有83.75%的样本弓状隆起位于上半规管的后外侧。 结论 Fisch法进行内耳道手术时,部分样本弓状隆起的识别存在困难;大部分上半规管并不在弓状隆起下方,弓状隆起多位于上半规管的后外侧。  相似文献   

10.
脑桥小脑三角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35具甲醛固定的男性成人尸颅的脑桥小脑三角及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横窦乙状窦膝至内耳门后缘的距离约为(35.1±0.2)mm.乙状窦起始端最大宽为13.4 m.内耳门后缘至内淋巴囊裂孔的距离为(10.5±0.2)mm,内耳门至岩上窦的距离通常小于5 mm.内耳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为5.4 mm.横窦乙状窦膝在小脑表面对应的膝点至绒球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31.3±0.5)mm,右侧为(30.4±0.5)m;至扁桃体内侧缘的距离左侧为(44.1±0.4)mm,右侧为(43.3±0.4)mm.结论这些数据是重要的解剖参数,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不损伤重要结构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颞骨可视化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颞骨可视化模型,初步探索该模型的功能。方法:采用中国数字人数据在个人计算机上用3d-doctor软件重建颞骨及其内部部分结构;在模型中测量内耳门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结果:所建模型能清楚地显示颞骨、颈内动脉岩内段、下颌髁突、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内耳道、骨迷路、鼓室和部分咽鼓管、外耳道、乙状窦和颈静脉球;通过模型测量内耳道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分别是7.0mm,10.3mm。结论:可以通过虚拟人数据实现骨迷路、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等精细结构的可视化。此模型在相关结构间距离测量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与斜坡区、桥小脑角区、及颈静脉孔外侧区手术入路有关的骨性结构,探讨其定位解剖和临床意义。方法:20具干性成人头颅标本,移去颅盖骨,观察、测量颅后窝内外面有关骨性结构。结果:硬脑膜窦角(STP)点距内耳门距离左侧(32.99±2.72)mm、右侧(37.84±2.58)mm,距颈静脉孔距离左侧(35.27±3.25)mm、右侧(34.63±3.25)mm。颈静脉孔上方约5mm为内耳门,下方约20mm为舌下神经管内口,前方为斜坡区。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三者近似在一条直线上。乳突尖距颈静脉孔距离左侧(22.62±1.90)mm、右侧(22.33±2.30)mm,距枕髁后外缘距离左侧(29.42±2.15)mm、右侧(29.08±2.29)mm,距枕大孔距离左侧(39.39±2.03)mm、右侧(38.47±1.96)mm。结论:STP点、颈静脉孔、内耳门是颅后窝内面重要骨性结构,乳突是颅后窝底外侧一个重要骨性标志结构;STP点、内耳门、颈静脉孔、乳突尖可作为颅后窝手术重要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在横断薄层和高分辨率CT(HRCT)上的定位及毗邻关系.方法 横断薄层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辨识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结果 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多在弓状隆起下方8~13层面出现,面神经、面神经隐窝、鼓索隆起、鼓索神经出现率为100%,岬小桥出现率为70%.面神经至鼓索神经之间的距离由上向下逐渐增大,至圆窗龛层面最大,男性右侧为(5.20±0.06)mm,左侧为(5.16±0.09)mm;女性右侧为(5.16±0.05)mm,左侧为(5.10±0.08)mm.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火棉胶薄层切片与HRCT扫描图像结合能良好显示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面神经管迷路段与面神经膝的位置关系,以及多层螺旋CT影像测量方法的可信性。方法对15例颅底标本面神经膝至内耳道底、弓状隆起、面神经管裂孔、棘孔、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颈动脉管膝间的直线距离进行直接测量,并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对颅底标本的扫描影像及118例病例的头颅CT影像资料进行相同项目的测量。对颅底标本两种测量方法,以及男女患者头颅CT影像资料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标本直接测量与CT影像测量,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影像测量方法可靠,测得值可信,有助于医生对面神经管迷路段、面神经膝及耳蜗等解剖结构进行定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测内耳门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为神经外科及耳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40例头颅标本内耳门的形态、位置,测量其长度、宽度及与毗邻结构间的距离,并对所得结果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内耳门位于颞骨岩部后面,83.3%呈椭圆形,25.0%有内耳道口上棘,内耳门与颈静脉孔、后半规管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7.45mm和15.64mm,双侧数据间无显性意义。结论:内耳门是颞骨岩部后面一个重要的骨性标志,其与毗邻结构间有稳定的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工耳蜗植入经颅中窝入路的相关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经颅中窝进行耳蜗植入术提供解剖资料,同时寻找定位植入点的方法。方法:取成人头颅标本15例(30侧),开颅后在颞骨岩部磨出蜗螺旋管底圈鼓阶最高点和相关结构,观测其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①颅中窝入路鼓阶植入点位于岩嵴下方,两者间骨质厚度为(8.58&#177;2.28)mm;在内耳道前方,距内耳道底距离为(1.47&#177;0.30)mm;在岩大神经后方,距其距离为(3.88&#177;0.52)mm;在面神经内侧.距其距离为(2.80&#177;0.26)mm;在前半规管内侧,距其距离为(9.46&#177;1.01)mm;②植入点至蜗窗上缘豹鼓阶长度为(12.03&#177;1.26)mm;③颈内动脉的膝部位于耳蜗的内下方,与蜗螺旋管底圈间骨质厚度为(1.54&#177;0.47)mm;耳蜗最高点与颈内动脉膝部埋藏深度相差(6.67&#177;2.07)mm。结论:①岩大神经是手术时重要的定位标志,面神经是手术中需要保护的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7.
王灵战  田耕  毕伏龙 《解剖学研究》2003,25(1):28-29,32
目的 为颞骨各骨管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探针及游标卡尺测量 3 2块成的中国人颞骨各骨管的有关数据。结果 咽鼓管骨部长 10 4 0mm ,鼓室口 4 4 6mm× 3 5 8mm ,峡部开口 2 3 1mm× 1 4 5mm ;岩大神经管长 13 93mm ;鼓膜张肌半管长 11 86mm ;颈动脉管垂直段高 7 5 1mm ,水平段长 15 79mm ;岩鳞裂长 7 2 5mm ,鳞鼓裂长 13 88mm ,岩鼓裂管长 5 68mm ,岩鼓裂管颅底开口距下颌窝中央 7 4 2mm。结论 经乳突咽鼓管骨部手术扩张管腔时应防止损伤其毗邻结构 ;颅中窝手术在分离颞骨岩部前面覆盖的硬脑膜时 ,注意不要损伤岩大神经和膝神经节 ;颞下颌关节的病变通过穿行岩鼓裂管的结构可能会影响中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迷路后桥脑小脑三角区内镜手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内镜在桥脑小脑三角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10侧成人尸头进行大体解剖,熟悉桥脑小脑三角区诸结构解剖关系;在10例2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迷路后径路内镜手术,将镜下结构按解剖位置分为面神经、三又神经、舌咽神经三个区域,重点观察各区域各组颅神经之间、神经和血管之间关系;在15例标本上,于颞骨岩部后骨板平面测量内耳门外缘距后半规管外缘、颞骨表面距离,内耳门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结果:10例标本通过内压小脑均能成功导入内镜进行模拟手术;内耳门及第7、8颅神经可作为内镜手术的解剖标志。内耳门外缘距颞骨表面距离为(33.82±2.80)mm,距后半规管后缘距离为(13.24±2.55)mm,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为(6.26±1.05)mm。结论:迷路后径路桥小脑角区内镜手术完全可行,较显微镜手术而言具有微创、能多角度观察病变区域、更清晰分辨血管神经关系等优点,更适合耳科医生采用,但需熟悉和掌握有关解剖知识以及内镜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9.
鲁兆毅  潘滔  王宇 《解剖学报》2020,51(5):693-698
目的 探讨蜗神经发育不良(CN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听力学表现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拟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合并蜗神经发育异常的患者共7例(12耳)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听力学检查,以及颞骨高分辨率CT及内耳道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在颞骨CT中测量内耳道(IAC)及蜗神经管(BCNC)直径,在内耳道MRI中测量内耳道内神经束数目、蜗神经有无狭窄或缺失等指标,并观察有无内耳畸形。分析不同影像学表现下听力情况的差异。结果 7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均提示蜗神经发育不良。颞骨CT中,3例(5耳)提示内耳道异常,6例(9耳)提示蜗神经管狭窄或缺失,内耳道MRI所见中;7例(12耳)提示蜗神经狭窄或缺失,其内耳道内神经束数目在0~3根不等。此外,影像学检查发现,4例(8耳)合并不同类型的内耳畸形。7例患者听力学表现均为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CND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包括IAC、BCNC、内耳道神经束数目、有无内耳畸形等)下,各组间平均听阈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蜗神经发育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包括颞骨CT中内耳道及蜗神经管的异常,内耳道MRI中神经束数目及蜗神经的异常等,听力多表现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影像学及听力学表现之间未发现明显关联。对该类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存在较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颅中窝进路内耳道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24具(48侧),首先寻找弓状隆起并磨出上半规管蓝线,进一步测量其与内耳道及相关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上半规管拱峰到内耳道后壁的投影距离为(6.18±0.25)mm(5.11~7.23mm),距前壁的投影距离为(13.23±0.47)mm(11.2~14.21mm)。上半规管拱峰与内听后壁的直线距离为(7.03±0.26)mm(6.01~7.85mm),距前壁为(14.44±0.76)mm(12.03~15.77mm)。结论:本文测量数值,对临床上进行颅中窝进路的内耳道定位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