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春玲 《吉林医学》2012,33(20):4334-4336
目的:了解4个月~3岁哈族与汉族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影响因素,探讨干预及治疗措施。方法:对儿科门诊就诊及住院哈族、汉族婴幼儿做血常规检测。结果:4个月~3岁哈族与汉族患儿在发病因素上:哈族与汉族孕妇贫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纯喂养上,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与其他疾病是否有关系方面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严重程度上,哈族与汉族患儿缺铁性贫血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果上,给予铁剂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个月~3岁哈族患儿母亲孕期贫血,居住在农村,哈族患儿饮食单一是导致哈族患儿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因素,发病率比汉族患儿缺铁性贫血高,发病轻,中及重上均比汉族患儿贫血严重,注重哈族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保健知识宣传,从育龄产妇做起,合理饮食,及时给哈族婴幼儿添加辅食,定期查血红蛋白,早期干预是降低哈族患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分别从年龄、地区、并发症、贫血严重程度、喂养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中,以7个月-1岁的患儿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地区因素,农村患儿的比较显著高于城市患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阶段患儿贫血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喂养方式与贫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并发症情况,以肺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最高,与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好发于7个月至1岁的患儿,加强健康教育和科学喂养知识,给予喂养指导,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潍坊地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状况,分析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月~3岁婴幼儿2358例,同时选取372例健康儿为对照组,所有的婴幼儿常规进行贫血筛查.将贫血患儿按发病年龄分为三组,并按缺铁的程度将贫血组分成轻、中、重三组.计算各年龄组贫血发病率及总发病率,分析各相关因素对于不同程度贫血患儿的影响,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58例婴幼儿中,728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患病率为30.87%,各年龄组贫血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影响因素与贫血程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潍坊地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6月~1岁组发病率较高.母乳喂养的小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较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低且贫血程度较轻.腹泻是影响贫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源县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通过对新源县6个月~36个月健康婴幼儿末梢血常规及微量元素铁测定值的调查,分析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及发病相关因素,提出防治建议。结果新源县婴幼儿红细胞生成缺铁率达42.14%,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28.25%,婴儿组、幼儿组铁缺乏症及贫血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年龄组之间、各年龄组哈族与汉族及城镇与农牧区之间比较血红蛋白(Hb)值、微量元素铁值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源县婴幼儿铁缺乏症及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习俗、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婴儿喂养方式与之明显相关;应加大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科学育儿,充分发挥儿童保健手册的作用,及时检测末梢血常规及微量元素铁以便发现铁缺乏的婴幼儿;并通过饮食调整及口服铁剂,防止铁缺乏症及缺铁性贫血对儿童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导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缺铁性贫血患儿和同期在儿保科门诊体检的健康婴幼儿各65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其性别、年龄、胎龄、出生体重等信息,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其中患儿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育儿指导、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时间、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出生体重、是否早产、母亲晚期贫血等11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些因素可能和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有关。然后把这11项结果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其中喂养方式、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添加辅食时间、辅食种类、出生体重、母晚期贫血情况7项指标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提示喂养方式、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添加辅食时间、辅食种类、出生体重、母晚期贫血情况7项指标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密切相关,可能为引起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较显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辖区内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调查患病的相关因素,为降低辖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来我院儿保门诊进行规范化健康管理的2156例6~36个月婴幼儿进行调查分析,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贫血患病率。结果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21.98%,其中轻度贫血占93.5%,中重度贫血占6.5%,各年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育儿指导、是否及时添加辅食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喂养方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辖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不容乐观,定期参加儿童体检、接受科学育儿指导、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对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不同民族儿童血铅、镉水平.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15l3名6~10岁汉族、维吾尔族(维族)、哈萨克族(哈族)儿童,采集其静脉血样,使用BH-2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对血铅、镉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汉、维、哈族儿童血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儿童明显低于哈族儿童(P<0.05).汉、维、哈族儿童血镉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儿童血镉水平明显高于维族和哈族儿童(P<0.05),汉族和维族儿童血铅、镉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哈族儿童血铅、镉水平低度相关(r=0.161,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汉、维、哈族儿童血铅、镉水平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以及补铁治疗在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例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筛查出6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营养治疗和外用氟康唑粉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右旋糖苷铁分散片,30d后比较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率为90.00%(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念珠菌病治疗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铁性贫血可能是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的一个重要诱因,而补铁治疗可增加患儿机体抵抗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进行体检的婴幼儿300例(母乳喂养150例,混合喂养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母乳喂养作为观察组,混合喂养作为对照组。针对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检的婴幼儿进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查,观察两组婴幼儿的贫血发生率。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婴幼儿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30.67%,对照组婴幼儿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1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喂养方式是造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婴幼儿进行母乳喂养的过程中,混合含铁元素丰富的食物进行辅助喂养,可以降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许德芳 《广西医学》2011,33(7):867-868
目的观察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方法母乳喂养组55例,婴儿出生后4个月内给予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组137例,出生后即给予混合喂养。观察两组婴儿4个月6、个月、8个月时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结果 4月龄时混合喂养组婴儿缺铁性贫血检出率为48.9%(67/137),明显高于纯母乳喂养组的32.7%(18/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个月、8个月时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可减少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适时、适量、合理添加辅食是减少缺铁性贫血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玲  陈洁  曲广第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9):1334-1336,1340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哈族)和汉族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E)患者发病特点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汉族与哈萨克族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按民族分为两组,比较两民族发病一般情况、合并症与并发症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别。结果哈族患者发病年龄小于汉族患者(P<0.05),哈族患者发病孕周与终止妊娠孕周均早于汉族(P<0.05),哈族患者体质量指数高于汉族(P<0.05);两民族产次均以初产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哈族患者合并妊娠期糖尿病、重度贫血、心衰、胎盘早剥以及胎儿生长受限和胎儿窘迫、死胎、肾功能损害发生率高于汉族(P<0.05);子痫、肝功能损害、HELLP综合征的发生率汉族患者高于哈族(P<0.05);两组脑血管意外、凝血功能障碍、肺栓塞、视网膜脱落、胎儿畸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民族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特点存在差异,环境和遗传均可能为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儿童保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及相关贫血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采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儿童保健门诊接受检查的婴幼儿180例,对所有患儿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贫血原因。结果经过对比后,人工喂养与母乳喂养的患病率差异小(P0.05);相较于中度贫血患儿,轻度贫血患儿占比更高(P0.05)。结论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其中轻度贫血占比高,经过分析后可能是由于喂养方式不同所导致,因此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改善患儿贫血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本次医学观察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450例婴幼儿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所有观察对象的发病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导致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未接受育儿教育、反复腹泻、呼吸道感染、添加辅食不及时、新生儿窒息、早产、体重过低、胎次、分娩方式、孕晚期贫血和母亲年龄等,且不同影响因素所导致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婴幼儿贫血健康教育,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有助于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情及相关原因。方法选取婴幼儿25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定期对他们的血常规进行检查,以便探查营养性缺血性贫血的发生情况,从而总结患病情况与相关原因。结果250例婴幼儿中共检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42例,占比33.60%。其中,6个月~1岁婴幼儿贫血发生率(13.20%)明显高于1~2岁婴幼儿(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25.0%)明显高于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要定期对婴幼儿进行相关检查,尽早发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从而及时给予预防与治疗,尽量减少该类贫血的发生,从而提升婴幼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分析总结2011年4月-2012年3月在本院儿保科健康体检时诊断为贫血的6~30个月的婴幼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与母亲孕期健康状况和婴幼儿期的喂养方式直接相关。结论:要针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原因进行早预防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新生缺铁性贫血患儿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儿10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常规体检的非缺铁性贫血的新生儿10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问卷调查法调查两组新生儿喂养现状,采用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缺铁性贫血患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共发放230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回收有效率为92.61%。本次研究共纳入105例缺铁性贫血患儿,其中母乳喂养占比48.58%(51/105),人工喂养占比26.67%(28/105),混合喂养占比15.25%(16/105)。两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母体HIV感染、母孕期贫血、妊娠糖尿病以及妊娠高血压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2.5 kg、母乳喂养、母体HIV感染、母孕期贫血是新生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OR=0.318、0.209、4.614、5.090、0.294;P<0.05)。结论 新生儿贫血与体重、喂养方式及母孕期疾病等因素有关,应重视新生儿的早期筛查,选择合理的干预方案预防新生儿贫血...  相似文献   

17.
于秀娟  严春华  李霞 《当代医学》2011,17(8):99-100
目的探究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的发病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从儿科门诊来诊患儿中进行筛选。结果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与母亲健康状况和婴儿的喂养方式直接相关。结论要针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原因进行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陈艳 《当代医学》2014,(1):163-164
目的:了解石桥街道儿保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儿保门诊健康体检的6、18、30个月婴幼儿的红细胞各项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2032名体检儿童中,贫血患儿383例,患病率为18.90%,隐性缺铁性贫血患儿183例,患病率为9.00%;男童贫血患病率为19.38%,隐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0.05%,女童贫血患病率为18.21%,隐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7.76%,男女童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P〉0.05);6个月组贫血患病率29.22%,18个月组贫血患病率9.0%,30个月组贫血患病率6.36%,各月龄段儿童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χ^2=92.62;女:χ^2=64.61,P〈0.01),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下降。结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和隐性缺铁性贫血发病情况与年龄因素有关,对健康影响大,积极防治应作为儿童保健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白细胞介素-6(IL-6)-174C/G及-572C/G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关系及新疆地区汉族、哈萨克族(哈族)IL-6基因多态性的民族差异性.方法 分别选择新疆地区汉族、哈族NVAF对象79、78铡(汉族、哈族NVAF组),汉族、哈族非心房颤动对象75、79例(汉族、哈族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各组对象的IL-6基因-174G/C及-572C/G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IL-6-572G在NVAF组中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076,P<0.05);NVAF组和对照组IL-6基因-572G/C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19,95%CI:1.087~2.122,P<0.05),而在汉族及哈族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大于或等于75岁(OR=6.468,95%CI:2.427~17.240)、左心房内径(OR=1.053,95%CI:1.022~1.085),是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46,95%CI:0.922~0.971)是防止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各组IL-6基因-174G/C位点C、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572G/C位点G等位基因是NVAF遗传易感性的危险因子,IL-6-174G/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城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DA)原因。方法对382例3月~3岁婴幼儿进行IDA诊断,建立数据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主要集中在3月~1岁年龄,男女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辅食添加晚及不合理是IDA相关因素。结论3月~1岁的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可以通过及时正确添加辅食,合理均衡的膳食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