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班授课模式下高职护生参与《护理心理学》课堂授课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抽取本学期高职护理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两个合班,分别为试验组(男生5人、女生116人)和对照组(男生3人、女生115人),其中试验组采取学生参与课堂授课模式,对照组采取传统授课模式。比较两组学生该课程期末卷面成绩的差异,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的授课效果。采用SPSS 23.0进行t检验。结果 试验组学生期末卷面成绩(83.38±4.98)高于对照组(76.48±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2,P<0.001)。有106名学生(占87.60%)对参与课堂授课持赞成和非常赞成的态度,有99名学生(占81.82%)认为参与授课能提高学习兴趣,有96名学生(占79.33%)认为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99名学生(占81.82%)认为能提高创新能力,有99名学生(占81.82%)认为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有96名学生(占79.34%)认为能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有94名学生(占77.69%)认为能促进自我认识。结论 大班授课模式下高职护生参与课堂授课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多方面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混合式对分课堂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两组学生分别采取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授课,期末通过理论考核、自主学习能力量表、教学效果问卷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理论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对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满意度高。结论:混合式对分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阐明微助教结合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应用于妇产科课堂教学的效果。方法 将受试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学生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两组学生分别采用微助教结合PBL教学和传统演讲式教学方法。通过对比两组学生课堂考勤率和期末考试相关章节分数成绩,评价其在相同内容、相同课时授课下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微助教结合PBL教学的评价,综合评估其教学效果及满意度。采用SPSS 17.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274/279)学生课堂出勤率高于对照组(61/90),且期末考试成绩相关章节得分较对照组更高(P<0.01)。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93人对微助教结合PBL教学方法的评价,调查问卷回收93份,有效率100%;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该授课方法非常满意(90人/93人),并希望应用于更多的课程教学(89人/93人)。结论 微助教结合PBL应用于妇产科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可以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学生对该授课方法的认可度较高,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心理健康水平,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14年5-6月选取甘肃省3所高职院校学生307例,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班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集体测试。时间管理倾向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采用分层回归分析。结果 307例高职学生,ATMD总均分为(144.65±21.39)分,其中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分量表得分分别为(34.64±6.13)、(76.77±11.90)、(33.23±5.93)分;SCL-90总均分为(2.00±0.70)分。不同性别的高职学生时间价值感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得分及总均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得分及总均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的高职学生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得分及总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生源地、是否学生干部的高职学生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得分及总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时间监控观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的高职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均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SCL-90除躯体化、焦虑、恐怖外其余因子得分及总均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学生干部的高职学生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CL-90其余因子得分及总均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职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时间管理倾向得分的高职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均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价值感得分与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得分均呈线性负相关(P<0.05),而与SCL-90其余因子得分及总均分无线性相关关系(P>0.05);时间监控观得分及总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呈线性负相关(P<0.05);时间效能感得分与SCL-90除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外的其余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呈线性负相关(P<0.05)。当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时间监控观对心理健康症状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 高职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尚可,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监控观对心理健康有明显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欧美教学模式下的中外合作护理专业中、高职生实习前社交焦虑状况的差异及相关因素,探索教育干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即将实习的中职生144名,高职生105名,采用Leary编制的交往焦虑量表(IAS)进行问卷调查,由学生无记名自评。结果中职生IAS得分明显高于高职生(P〈0.01),农村学生IAS得分高于城市学生(P〈0.05)。结论由于教学程度及教学背景不同,学生在面对社会交往时表现的自信度、心态有一定差异。需根据学生特点,让其掌握有效沟通技巧,具备社交能力,调整心态,为实习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师教学质量情况。方法根据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大二学生评教结果,计算和分析各门课程的得分情况,比较不同课程授课教师不同评价指标的得分差异。结果学生对各课程教师的教书育人与课堂纪律方面评价较高,平均分基本达到9分,组织胚胎学跟有机化学这两门课程各评估内容的平均分都超过了9分,学生在实验课方面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及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教师在教学态度、教书育人等方面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但个别课程的教师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能力及特色创新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评价医学生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方法 选择2017、2018届参与生涯规划课堂的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54人为研究对象。授课前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测试其生涯成熟度指标,以评价课程效果。调查结果使用SPSS 15.0进行t检验。结果 授课后医学生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信息应用、个人调适、职业态度5个方面的生涯成熟度评分均高于授课前。且在信息应用维度,授课前后医学生生涯成熟度测评成绩分别为(3.71±0.99)分、(4.01±0.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其他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个人调试、职业态度4个维度,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信息应用维度,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男生与女生比较,职业态度维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对医学生职业发展具有帮助和启示,但部分授课内容仍需优化和改进。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索基于在线课程的“2+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本科教学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校2017年春季学期选修《医学统计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326名学生随机分为普通班和试验班,普通班140名学生为对照,采用传统方法授课;试验班186名学生,采用基于在线课程的“2+1”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授课,将在线自学、课堂授课、课堂讨论等有机结合。普通班与试验班授课教师、教学大纲、授课学时数、教材等均相同,比较对照班与试验班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的评价信息以及考试成绩。 结果 与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相比,学生感觉基于在线课程的“2+1”对分课堂的授课模式,更注重学科交叉(P<0.001),对能力培养有帮助(P=0.008),更利于从事科研(P=0.012),学生综合满意度更高(P<0.001),课终考试中综合案例分析题得分更高(P<0.001)。结论 基于在线课程的“2+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模式,值得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高职护理毕业考试模式改革;方法:对比分析毕业考试模式改革前后学生通过CLEN考试差异,分析改革后,核心课程考试成绩、毕业考试成绩与CLEN考试成绩的差异;结果:改革组学生参加CLEN考试通过率明显高于改革前(P〈0.05),学生CLEN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平时课程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P〈0.01),而毕业综合考试与平时课程考试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通过CLEN考试者问卷发现85%学生认为学校毕业考试时间不足、57%学生认为学校专业教师命题题型不规范,33%学生认为学校考试内容不吻合,43%学生认为学校考试辅导存在问题。结论:基于CLEN考试为导向的毕业考试模式改革引导的核心课程内容改革有助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通过CLEN考试,但如何以CLEN为导向,进行核心课程内容改革,组织好毕业考试,提高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0.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课堂教学效果总结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临床学科的应用,并对此教学模式的效果作出评价。方法:在循证医学教育观指导下,以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部分课程采用随机分组,根据“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教学模式理论,应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实施中西医结合妇科课堂教学课程。结果:根据考试成绩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反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客观题得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反映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的主观题得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1);总体得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1)。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70%)认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能将基础理论与临床问题联系,提高临床实践、自学能力;多数学生(≥60%)认为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考、记忆、归纳能力;52.5%的学生认为该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结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能力,有必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昆明医科大学学生对精品课程《艾滋病与药物滥用》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定量调查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使用问卷调查2006级麻醉专业及临床专业、2008级法医、检验及口腔专业学生(共273人),对课程设置合理性和任课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定性研究使用观察法及个人深入访谈,观察课堂秩序及学生反映,访谈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和评价标准。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卡方检验。结果学生对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同率平均为90.8%,24.2%的学生认为课时数过少,希望增加实践教学。对教师、课时数、课程内容设置的评价呈现出不同的专业特点。学生对教师素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评价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5.2、22.4、11.0。讲课具有亲和力、形象生动(平均得分2.71,满分3.0);是否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平均得分2.71,满分3.0);教师能适时注意课堂反映,有效调节课堂氛围(平均得分2.72,满分3.0)3个单项得分最低。结论学生对该课程基本是认可的,大多数人也认可教学内容的选择。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方法存在多元需求,希望增加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同时注重教与学的有效沟通。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总体评价满意,但教学方法和技能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课程质量学生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观察医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特点,以期有效地促进课程建设,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方法以某医科大学2841名各专业各年级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应用自主研制的“课程质量学生评价表”对该学校相关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系统的问卷调查。采用平均数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探讨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结果国家级精品课程得分无明显优势;各项指标得分,“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教师整体水平较高”“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列前三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得分与总分的相关性高于其他指标,占总分实际权大于其他指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01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5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内容为内科学中的支气管哮喘疾病。实验组28名学生,采用PBL教学方法;对照组30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两组学生在授课前后就有关哮喘疾病知识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果哮喘疾病知识问卷调查学生得分情况:授课前实验组学生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授课后两组学生得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授课后两组学生得分明显优于授课前(P〈0.05)。期末考试病例试题成绩,实验组学生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论两种授课方法均能提高医学生对哮喘疾病知识的掌握,但是PBL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医学生对临床病例的远期综合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与效果评价。方法 本研究做非同期对照设计,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178名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2018级58名学生为对照组1,采用传统教学模式;2019级60名学生为对照组2,采用线上理论授课+虚拟仿真实训模式;2020级60名学生为实验组,应用虚拟仿真实训+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完成后对3组进行操作考核。结果 3组操作考核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技能、护理记录项目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组教学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各条目得分均较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提高职业认同感条目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训能有效利用实训时间,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比较了“雨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在医学学士(Bachelor of Medicine & Bachelor of Surgery,MBBS)留学生药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选取了55名2016级MBBS留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年龄、性别、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生源地,分为“雨课堂”试验组(27人)和传统教学对照组(28人)。试验组采用“雨课堂”辅助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授课教师由本校从事多年留学生药理学课程的教师承担,两个组授课教师相同。授课内容为教材Lippincott’s Illustrated Reviews,Pharmacology(Karen Whalen著)中的“抗高血压药”章节。教学效果以考试方式进行,包括知识考核(70分)和过程性评价(30分)。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1.5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与传统教学相比,采用“雨课堂”教学后,较传统教学学生考试成绩提高[“雨课堂”组平均考试得分为(58.6±6.8)分,传统教学对照组平均考试得分为(52.3±9.4)分,P<0.05],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好。过程性评价显示,试验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互动高于对照组(7.4次vs. 2.8次)。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考勤及作业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显示,“雨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上课的专注度,进而促进了知识的掌握度。结论 实践证实“雨课堂”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如何将《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中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医学生的内在全科思维和能力,是目前全科医学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研究尝试将课堂授课、学生自学、翻转课堂授课方法融为一体,探索提高《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目的 探讨“三三三制”课堂教学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8年2—7月,以广西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本科46班学生为研究组(n=50),以本科47班学生为对照组(n=50)。教材采用《全科医学概论》(第4版),理论授课时间为48学时,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模式(均为课堂授课),研究组采用“三三三制”授课模式(包括课堂授课、学生自学、翻转课堂3个环节)。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效果评价、期末考试成绩。结果 研究组学生对总体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对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同学间交流、增强师生间互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表达能力方面的效果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对教学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效果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三三制”授课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全科医学、了解基层卫生的兴趣,并促进多项素质能力培养,是《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初贵富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248-248
目的:探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教学模式的效果作出分析。方法:在循证医学教育观指导下,以预防专业五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急诊医学部分课程采用随机分组,根据"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的教学模式理论,应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实施急诊医学课堂教学。结果:根据考试成绩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反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客观题得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反映综合分析能力的主观题得分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学生(≥75%)认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能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结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必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临床药理学是连接药学与临床医学间的重要基础课程。文章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连续两届参加本课程学习的本科生分别进行传统的授课方式(对照组)以及翻转课堂模式(研究组)的教学,并展开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总成绩为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并无明显差异,但在病例分析综合应用上,研究组学生的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通过匿名的问卷调研,研究组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体验感,新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学生学习状态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分析其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方法 根据自然分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12人,对照组118人。实验组授课中,考虑到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学生需经历“知识记忆”“病理-临床联系”“知识应用”阶段的特点;分别选用了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通过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评判两组教学效果的差异。应用SPSS 19.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实验组学生病理学考试平均成绩为(78.560±7.172),高于对照组学生的(72.530±8.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9,P=0.000)。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分阶段选择教学方法的各项效果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学生对自身所受教学方法的评价,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分阶段选择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特点,采取恰当的学习方法,并循序渐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针对医学信息学课程传统授课模式的缺点,探索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过程 基于常规型和创造驱动型翻转课堂模式开展教学,以传统授课模式为对照,比较不同授课模式在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结论 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造驱动型翻转课堂能够明显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增强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