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提高基层医院对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及早期治疗水平。方法 对其中 5例行CT扫描 ,全部病例随访 3年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CT扫描显示不同程度的点、片状出血和梗塞灶。随访 3年 ,全部病例均达临床治愈。结论 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主要靠临床诊断 ,CT扫描可做辅助诊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预后一般较好 ,远期治愈率较近期高  相似文献   

2.
晏广  李百升  祝刚  荆国杰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92-1494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确诊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对之早期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本组7例病例中有3例为产褥期妇女,其余4例患者无特殊病史,7例患者头颅CT扫描均显示不同程度脑水肿,表现脑沟变窄(7例),局部脑池受压(5例)甚至消失(2例),平扫检查显示高密度三角征2例,额叶多发小软化灶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DSA检查上矢状窦不显影2例、显影不均4例,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7例,侧支循环血管扩张迂曲5例.7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生活可自理,随访3年无死亡病例,无新脑出血病例.结论早期诊断治疗可降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无合并脑出血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行肝素钙抗凝治疗是一种有效并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动脉溶栓的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19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行MRI和MRA检查。提升平均动脉压15%并减低脑血管阻力; 动脉溶栓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19例中9例急性发病型在MRI上表现为静脉灌流区域斑状短T1、长T2高信号影。10例慢性发病型的患者MRI显示静脉灌流区域脑水肿性改变,溶栓治疗后预后良好(与急性发病型比较P〈0.05)。结论早期MRI及MRA检查对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诊断有重要意义; 提升脑灌注压与动脉溶栓治疗是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发病在24h以内的急性型病例及上矢状窦后1/3闭塞的病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刘颖  卢进  田为中 《首都医药》2007,(14):30-3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溶栓、抗凝、扩容治疗效果。方法报告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资料及溶栓、抗凝治疗后疗效、随访其预后。结果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主要累及顶、额叶,可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多发生在产褥期。MRV磁共振静脉造影可有特异性表现。早期溶栓、抗凝、扩容治疗后很快康复。随访半年无症状复发。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于多种原因的血液高凝状态而引起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MRV可帮助明确诊断。溶栓、抗凝、扩容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早期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产后PRES患者的临床及CT学资料。全部CT检查,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PRES在产后2~28d出现,发生于两侧额顶叶及两侧枕叶4例,左侧额顶叶4例,双侧顶叶后部8例,CT表现为脑白质区低密度改变为主,8例病灶邻近矢状窦旁出血及病灶内散在出血,随访病灶范围、数目减少、消失;8例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结论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CT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早期做出诊断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方法对1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年龄在23~46岁。②早期表现为头疼、呕吐、癫痫、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③MRI及MRV检查示:单纯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4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3例,单纯横窦1例。④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好。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临床无特异性,对可疑患者应及早行MRI MRV检查,以早期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的CT影像表现,分析其在脑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集的脑静脉血栓患者32例,分析其CT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及CT静脉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CT平扫:12例索带状高密度,11例上矢状窦三角形高密度,7例静脉性脑梗死; CT增强扫描:11例CT增强上矢状窦三角形低密度,10例脑实质水肿;CTV(直接CT静脉造影术):20例CTV显示相应静脉窦闭塞、不规则狭窄或充盈缺损;2例头颅CT平扫、增强扫描及CTV未见异常。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诊断脑静脉血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附3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39例经手术治疗的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诊断、手术方法、受累矢状窦的处理及对无法全切除之残瘤的补充治疗。结果 本组39例无1例死亡。随访34例,其中3例分别于手术后1年、1.5年、2年复发,均为无法全切除而术后又未行补充治疗者;其余31例随访9个月~11年,未发现复发。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应尽可能行肿瘤全切除手术,术后辅以放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王家福  祖志将 《淮海医药》2001,19(6):497-497
目的:提高临床对上颌窦真菌病的诊治水平,方法:20例患均经CT扫描诊断及行Caldwelllucs's水平,术后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术后病理均见真菌菌丝,部分病例见到孢子,随访6个月-3年无1例复发。结论:上颌窦真菌感染,CT诊断该病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及MR对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患者的DSA、CT以及MRI图像表现。结果 2例为上矢状窦血栓,CT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合并多发性片状低密度灶,经MRI平扫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T2FLAIR信号病灶,经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增强;经DSA检查显示左侧上矢状窦的充盈度较差,且大脑皮层静脉明显减少;5例为脑梗死,经CT平扫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片状的低密度灶;经MRI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DWI信号灶,经增强扫描显示局部存在轻度斑片状的增强;经MRS检查显示病灶区域内的乳酸峰值显著升高。结论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的MRI以及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临床表现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MRV诊断静脉窦栓塞2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家红  汪国石 《河北医药》2003,25(4):287-287
目的 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技术,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 对23例MRV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中,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直窦、下矢状窦血栓2例,海绵窦血栓形成3例,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2例,全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确诊率达100%。结论 MRV是一种安全、无创脑静脉血栓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产褥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本文报告产褥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5例,并对其形成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略加讨论。临床资料年龄:23~28岁13例,31~40岁2例。胎次:第一胎10例,第二胎5例。孕期妊娠中毒症3例,难产1例,官内死胎1例。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13.
谢代全  郭亮  匡萃文  萧晓洪 《江西医药》2012,47(11):968-969
目的 总结矢状窦旁脑膜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均为Hoessly Ⅰ、Ⅱ型,全部达到Simpsone Ⅰ-Ⅱ级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正常工作,癫痫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随访预后良好.结论 应充分利用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阳性体征分析,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全切肿瘤,术中应注意脑功能区及重要血管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32例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表现与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9例患者实行全切肿瘤,其中Simpson I级切除者10例,SimpsonⅡ级切除者16例,SimpsonⅢ级切除3例;在患者术后半年至1年随访,并未出现死亡病例,且无复发性病例。结论矢状窦旁脑瘤患者采取显微手术治疗的时候,在术前接受影像学检查,操作者具备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就可有效控制出血量,妥善并保护好矢状窦与中央沟静脉,是成功手术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鲍利改 《河北医药》2016,(8):1231-1234
目的:探讨以发作性头痛为临床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 CVST)的临床特征与静脉血栓部位关系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月7月经确诊的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CTV或加强MRV等资料,分析不同血管累及部位的发病时间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结果颅内压增高有8例(57%),颅内压正常6例(43%);脑脊液白细胞正常范围9例(64%),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高5例(36%);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高于正常5例(36%);D-二聚体正常范围9例(64%)。头颅CT脑叶可疑低密度信号2例;头颅CT未见异常3例;皮层局限性脑水肿1例;可疑条索状高密度影8例。14例患者CTV或MRV检查患者均有阳性改变,其中单纯左侧横窦3例,左侧横窦合并乙状窦6例,双侧横窦1例,上矢状窦合并双侧横窦1例,单纯上矢状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合并左侧横窦血栓1例。患者均预后良好,其中痊愈6例,明显好转8例。结论对于发作性头痛且进行性加重的可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应及早行头部CT或MRI检查,以便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体会。方法 15例患者,显微镜下切除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合理处理受累矢状窦。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肢体偏瘫较术前加重2例,经治疗后肢体活动均恢复正常。随访0.6~3年,3例复发。结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采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7.
微创侧脑室-矢状窦分流术治疗脑积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创下行侧脑室-矢状窦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方法.方法 自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微创侧脑室-矢状窦分流术治疗脑积水26例.结果 本组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1~2周复查头颅CT或MRI,脑积水均明显好转,分流管通畅.随访6个月至3年,症状均消失或明显好转.结论 微创侧脑室-矢状窦分流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妊娠期或产褥期。血栓形成部位以下肢及盆腔静脉居多,发生于脑静脉窦者较少见。产褥期者易发生于产后1~3周。我院1995年5月至2001年2月间曾收治围生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少见疾病。临床症状隐袭,起病形式多样,缺乏特异体征,神经影像学检查亦缺少特异性变化,极易忽视误诊而延误治疗。我院自1992年7月~1996年6月共收治  相似文献   

20.
<正> 我院自1976年8月至1990年10月共收治上矢状窦裂伤36例(不包括矢状窦断离等),经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为男性,年龄6~66岁,平均24.6岁,其中16~30岁27例,占本组病例75%。砸伤29例,坠落伤4例,车祸3例。工人19例,农民14例,干部1例,学生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