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儿支原体肺为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肺炎支原体核酸聚合酶联反应及培养确诊的小儿支原体肺炎96例,占同期肺炎总数的15.87%,发病年龄〈5岁者86.45%,而3岁以内者为64.58%,最小年龄仅120/30月。除肺为外有肺外多器官损害者21例。96例中合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者23例,其中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各5例,副流感病毒ⅠⅢ或Ⅱ13例。  相似文献   

2.
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临床及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肺炎支原体(MP)在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取咽部分泌物测定MP-DNA。结果:阳性42例,占21%,其中1月至3岁28例,占MP-DMA阳性患儿67%。MP-DNA阳性患儿中,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8例,喘息性肺炎6例。MP呼吸道感染42例中采用红霉素治疗20例,其他抗生素治疗22例,两组在疗效有显著差异性(P<0.05),红霉素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肺炎支原体在呼吸道感染率较高,年龄偏小,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红霉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Mp)检测,以期协助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方法 对490例呼吸道感染者同时作冷凝集试验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Mp-特异性抗体(IgG、IgM)。结果 490例呼吸道感染者,检出Mp特异性抗体阳性90例,阳性率18.4%。<3岁、-6岁、-14岁、>14岁4个年龄组Mp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1%(12/148)、23.6%(44/186)、31.0%(31/100)、5.3%(3/56)。在93例临床诊断为Mp感染的病例中,抗-Mp-IgG阳性59例,敏感性63.4%,抗-Mp-IgM阳性80例,敏感性86.0%,冷凝集试验阳性43例,敏感性46.2%,抗-Mp-IgM敏感性较冷凝集试验高(P<0.05)。结论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Mp抗体可作为早期诊断Mp感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区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以及病原之间的关系、病原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肺炎患儿鼻咽部分泌物用PCR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Ⅰ、Ⅱ型,肺炎支原体。结果呼吸道合胞病毒48.2%、腺病毒23.4%、流感Ⅰ型23.4%、流感Ⅱ型2.1%、支原体2.8%,总阳性率70.5%,6个月以内以呼吸道病毒及流感Ⅰ型为主,6个月~3岁以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年长儿则支原体感染率增加。结论采用PCR法进行的病毒检测提高阳性率。我区小儿肺炎常见病原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腺病毒及流感病毒次之,肺炎支原体肺炎占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7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婴幼儿病例43例,占56.5%;3岁以上患儿33例,占43.4%,婴幼儿病例中肺部出现湿罗音者23例,占53.5%;3岁以上患儿中肺部出现湿罗音者6例,占18.2%,二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婴幼儿病例中出现肺外并发症者12例,占27.9%;3岁以上患儿出现肺外并发症者16例,占48.5%;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婴幼儿病例与3岁以上患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婴幼儿病例以肺部表现明显且较重,而3岁以上患儿则肺部体征不明显,更易发生肺外并发症,所有病例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6.
覃立强 《广西医学》2009,31(8):1146-1147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治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儿中,4个月至3岁8例(17.39%),3—6岁15例(32.60%),6—9岁17例(36.96%),9—13岁6例(13.04%)。持续性发热43例(93.48%),咳嗽以刺激性咳为主41例(89.13%),无明显肺部体征,检测血清MP—IgM均阳性,肺外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腹痛、腹泻、肝功能及心肌酶异常等7例(15.21%)。结论支原体肺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MP-IgM阳性结果,MP感染年龄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发病率为多,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章礼真 《安徽医学》2010,31(1):35-36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96例有喘息的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及99例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检测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并进行比较。结果96例喘息患儿血MPAb阳性为36例,阳性率为37.5%;而99例对照组患儿血MPAb阳性为20例,阳性率为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区小明 《广东医学》1998,19(4):275-276
肺炎支原体(简称MP)是小儿呼吸道常见病原之一,近年有增加趋势,以往报道MP肺炎患儿以干咳。阵咳、发热为主要症状,以肺部体征轻而胸片重为特点。本文收集lop-lop年我科收治以咳嗽、喘息明显,肺部喘鸣音、湿罗青为临床特点的MP肺炎患儿ed例,现报道如下。工资料与方法1.l一般资料:男39例、女对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2岁4个月,其中<1岁11例(18.3%)、-3岁12例(20.0%),-7岁26例(43、3%)、一12岁11例(18.3%)。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多见,共37例(G61.7%)。全年发病,以11月一翌年2月最高,共37例,占61.7%…  相似文献   

9.
杨家树  刘朝东 《实用医技》2008,15(3):375-376
目的:探讨本地区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发病率。方法:回顾性总结儿科门诊及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206例用明胶颗粒凝集法测定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果: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占各种呼吸道疾病的35.02%,3岁-6岁发病率最高,冬秋季好发,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之一,其引起小儿肺炎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防治,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对临床治疗极有帮助,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重要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21例临床及X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以原体肺炎临床及X线特点。方法:采用日本富士明胶颗粒法测定小儿血清抗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及胸部X线摄片。结果:确诊为支原体肺炎121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46.3%)、咳嗽(100%)肺部体征少,胸片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肺门阴影增大,间质浸润,支气管肺炎及叶/段实变。红霉素为治疗首选药物,有肺外合并症者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咳嗽症状多,肺部体征少,胸片表现  相似文献   

11.
作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13岁肺炎患儿150例咽拭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MP),以分离培养及间接血凝试验(IHA)为对照。PCR检出率显著高于培养,若以IHA为标准,PCR阴性一致率为96%、阳性一致率为73%。不同病程MP-DNA检出率无显著差异,提示即使病程较长仍可应用PCR作出诊断。鉴于PCR检测简便快速,可作呼吸道MP感染的常规诊断应用。但MP感染经敏感药物治疗可使PCR结果阴性,因此,血清学检测尚不宜放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患儿病原学与临床方面的关系。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支原体 (MP)DN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方法检测各种病毒特异性IgM。结果 :检出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 32例 ,阳性率 2 8.1% ,均有MP感染 ,结合临床出现 ,双重或多重感染以婴儿为主 ,且有两个多发年龄组 :<1岁 18例 (56 .3% ) ,3岁~ 7岁 10例 (31.3% )结论 :MP与病毒是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的主要致病原 ;临床表现上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肺炎 ,学龄儿主要表现MP肺炎。  相似文献   

13.
陈奕霞  彭颂国  苏秀琼 《吉林医学》2014,(13):2733-2735
目的:探讨PCR定量检测在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选取186例接受治疗的肺炎患者,分别用MP快速培养法和实时PCR进行检测。记录并比较两组检测方法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等相关数据。结果:快速培养法与实时PCR法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假阴性率及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PCR法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异性为85.5%(65/76),明显高于快速培养法的77.6%(59/76),假阳性率为14.5%(11/76),明显低于快速培养法的22.4%(1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培养法与实时PCR法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敏感度差别不大,而实时PCR法的特异性优于快速培养法。临床上应用这两种不同原理的检测方法组合检测,取长补短,在提高肺炎支原体感染检出率的同时,还可以互相佐证,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PCR法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性病性尿道炎及宫颈炎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采用PCR法、淋球菌(Ng)涂片/培养、沙眼衣原体直接免疫荧光检查(CtDIFA)和解脲支原体(Uu)培养平行检测了119例患者的189份尿道/宫颈拭子标本。结果:以Ng涂片/培养、CtDIFA和Uu培养为对比标准,NgPCR、CtPCR和UuPCR的敏感性分别为100%(28/28)、969%(31/32)和933%(42/45),特异性分别为945%(86/91)、919%(80/87)和946%(70/74)。治疗结束后1周~2周内复查仍有259%(21/70)患者PCR未阴转。结论:PCR技术可以敏感、特异地检测泌尿生殖道标本中的NgDNA、CtDNA和UuDNA,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然而对治疗后短期内复诊患者,似不宜仅以PCR阳性结果作为重复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支原体感染不仅引起呼吸道疾病,而且引起呼吸道以外的其他器官与系统的损害。支原体致病机理除病原侵犯机体组织引起直接损伤外,还可导致组织免疫损伤。方法标本为咽拭子,用PCR方法查MP-DNA,如果MP-DNA阳性则为支原体感染。结果好发年龄仍以学龄前、学龄儿童多见,无性别差异,320例病儿中有96例为MP-DNA阳性,阳性率占总病例数的30%。结论MP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外,还可以外表现为首发症状,使病情复杂,易造成误诊误治。故当病情不能完全以细菌、病毒感染解释,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想到MP感染的可能。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MP感染的有效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肺炎支原体在儿童肺炎致病微生物中的地位,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儿童肺炎病原检测中的使用价值。方法:用PCR扩增技术,对278例肺炎患儿进行MPDNA检测。结果:MPDNA检测阳性患儿68例,阳性率为24.5%,其中<6岁儿童占64.7%。结论:MP是儿童肺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之一,且发病年龄明显前移。PCR用于检测儿童肺炎病原体,灵敏、特异、迅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与MP菌量、混合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MP感染所致肺实变患儿87例,根据支气管镜下表现,将患儿分为黏液栓组(34例)和非黏液栓组(5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MP-DNA定量;取痰液及BALF用于细菌培养;采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联合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痰液病毒。结果 黏液栓组高菌量比例、混合病毒感染率分别为64.7%(22/34)、52.9%(18/34),高于非黏液栓组的24.5%(13/53)、20.8%(11/53)(P<0.05)。两组混合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菌量〔OR=10.682,95%CI(1.447,78.877)〕是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P肺炎患儿黏液栓的形成与MP菌量、混合病毒感染有关,而未见与患儿性别、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8.
聚合酶链反应在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在流感嗜血杆菌(Hi)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Hi种特异性PCR和b型Hi(Hib)特异性PCR及选择性Hi培养基,对83例婴幼儿肺炎急性期鼻咽深部分泌物(NPA)和51份血标本,及37份健康婴幼儿咽拭子标本进行检测。结果:83份NPA标本培养阳性20份(24.1%),Hi-PCR阳性36份(43.4%),其中Hib-PCR阳性19份(22.9%),Hi-PCR阳性而Hib-PCR阴性17份(20.5%);51份血标本培养均阴性,Hi-PCR和Hib-PCR均阳性6份;37份对照咽拭子培养阳性3份(8.1%),Hi-PCR阳性6份(16.2%),Hib-PCR均阴性。结论:健康婴幼儿咽部不定型Hi携带率较高,肺炎NPA标本以Hib-PCR检测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急性肺炎患者血清相关生物标志物含量,为建立一种快速鉴别诊断临床急性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的免疫胶体金检测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临床病原学诊断明确的急性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为检测样品,采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杀菌渗透增强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BPI)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上述血清中相关生物标志物含量。结果 (1)正常人群血清78份,急性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46份,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患者血清42份,其中病毒感者患者血清35份,细菌感染患者血清7份;(2)正常人群血清PDGF最大值<6 000 pg/mL;血清BPI最大值<80 ng/mL;(3)以血清PDGF值6 000 pg/mL作为鉴别诊断急性支原体感染的基线值,支原体感染患者阳性检出率为93.47%(43/46);病毒和细菌感染患者出现支原体感染的假阳性率为7.14%(3/42);(4)以血清BPI值80 ng/mL作为鉴别诊断急性细菌感染的基线值,细菌感染患者阳性检出率为85.71%(6/7);病毒感染患者出现细菌感染的假阳性率为3.22%(1/31)。结论 以血清PDGF 6 000 pg/mL和BPI 80 ng/mL作为鉴别诊断不同病原体感染的基线值,对临床急性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阜阳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住院患者的细菌病原谱构成,为临床医生的经验性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9月符合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定义的120例住院患者行痰培养、血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尿抗原检测进行病原学检测,检测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SP)、金黄色葡萄球菌(SA)、肺炎克雷伯菌(KP)、流感嗜血杆菌(HI)、铜绿假单胞菌(PA)、A组乙型链球菌(β-HA)、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T)、嗜肺军团菌(LP)。 结果 120份病例的阳性率为43.3%,其中各病原菌比例SP为15.8%(19/120)、SA为0.8%(1/120)、KP为5.0%(6/120)、HI为9.2%(11/120)、PA为7.5%(9/120)、MP为9.2%(11/120)、未检测到β-HA、CT、LP,混合感染率为4.2%(5/120)。120例患者均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其中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75例,病原菌感染的阳性率为38.7%(29/75),混合感染2例,混合感染率为2.7%。有基础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的病例45例,病原菌感染的阳性率为48.9%(23/45),混合感染3例,混合感染率为6.7%。 结论 阜阳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住院患者的前3位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较常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主要疾病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和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细菌病原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