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氯胺酮在舌系带成形术中的效应。方法拟在七氟烷吸入和氯胺酮麻醉下行舌系带成形术患儿50例,随机均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氯胺酮组(k组)。 S组面罩吸入7%的七氟烷及吸氧7L/min行快速诱导;K组手术前肌注氯胺酮4~6mg/kg,入室后静推1~2mg/kg,两组患儿入睡后立即手术。记录手术前诱导时间、SPO2、HR、RR,手术后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S组患儿诱导时SPO2无明显变化,HR、RR比较平稳;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K组,K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长于S组,呛咳、舌后坠等发生率明显多于S组。结论七氟烷诱导迅速,维持平稳,苏醒彻底,循环呼吸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ACU停留时间短,可安全用于舌系带成形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2.
赵灵芝 《医学信息》2010,23(1):192-193
目的比较小剂量畀丙酚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椎管内麻醉下阑尾切除术中,观察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术后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咪迭唑仑复合芬太尼组(A组);异丙酚组(K组)。观察并记录患者给药前、给药后5min、分离阑尾时以及阑尾切除后5min时的MAP、HR、RR、SPO2和术后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MAP和HIK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组RR减慢较K组明显,SPO2降低较K组显著(P〈0.05)A组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均较K组长,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的呼吸抑制发生率较K组高。结论异丙酚较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抑制阑尾牵拉反射作用明确,副作用更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七氟烷用于门诊小儿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行包皮环切手术的门诊患儿,年龄3~7岁,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儿给予浓度8%七氟烷面罩吸入诱导,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术中通过加压面罩吸入3%~5%七氟烷维持麻醉.B组患儿首先开放静脉通道,给予丙泊酚2mg/kg,术中采用微量注射泵给予丙泊酚0.5~1ml/kg·h持续输注,同时鼻导管给氧.所有患儿监测并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5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手术结束后5min(T4)、手术结束后15min(T5)时的SPO2、HR和MAP.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出现T2~T5时段的MAP升高,HR增快(P<0.01);A组T1~T5时段MAP、HR水平稍增加,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停药到苏醒的时间,B组>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患者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呼吸抑制两组均未发生.结论 七氟烷用于门诊小儿胃镜检查具有术后苏醒过程平稳、舒适,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七氟醚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短时间日间手术中的应用,并比较其优特点。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I~Ⅱ级,择期接受日间手术的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麻醉组(A组)和氯胺酮麻醉组(B组)各25例,术中保留自主呼吸。记录两组用药后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清醒时间,血氧饱合度SPO2小于95%、术后呕吐(postoperative vomiting, POV)以及燥动的发生例数等指标。结果 A组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间(100.7±3.285)s,明显低于B组的(188.6±2.048)s(P<0.05);A组患儿清醒时间(404.3±12.66)s,明显低于B组的(1081±20.58)s(P<0.05),且术中SPO2短暂小于95%的发生次数明显低于B组(P<0.05)。但七氟醚吸入麻醉组术后躁动的发生次数明显高于氯胺酮麻醉组(P<0.05),两组的术后呕吐POV的发生率基本相当(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日间手术,起效快,手术医生满意率高,术中更平稳,苏醒时间短,明显优于氯胺酮麻醉。但术后小儿烦躁情况稍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次骶管阻滞联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下腹部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共收治的60例行下腹部手术患儿,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参照组给予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实验组给予单次骶管阻滞联合氯胺酮基础麻醉。结果实验组患儿围手术期的MAP、HR变化明显优于参照组,实验组患儿的苏醒时间及氯胺酮用量也明显少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次骶管阻滞联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要显著优于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前使用咪达唑仑对胎儿的影响。方法72例择期剖宫产术孕妇随机分成4组,Ⅰ、Ⅱ和Ⅲ组麻醉前30min分别肌注咪达唑仑0.05 mg/kg、0.06 mg/kg和0.07 mg/kg,Ⅳ组为生理盐水,同时肌肉注射阿托品0.01mg/kg。于注药前和注药后30min进行焦虑视觉类比试验(AVAT)和状态焦虑问卷(SAI)测试及Ramsay镇静水平评估。连续监测孕妇的HR、RR、SpO2、MAP及胎儿胎心监护,记录注药前、注药后15min和30min测定值。胎心监护进行胎心监护异常图形分析、比较。胎儿娩出时行脐动脉血气分析、新生儿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结果注药后30min时,Ⅰ-Ⅲ组孕妇AVAT分别下降36.4%、43.2%和43.1%,SAI分别下降20.9%、24.8%和26.9%,均获得RamsayⅡ-Ⅳ级镇静水平。Ⅰ-Ⅲ组注药后30min胎心监护图形有异常改变,异常图形为基线变异减弱、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变化减速。5min的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前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对孕妇有良好的镇静和抗焦虑作用,对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对胎儿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模式预防对七氟烷全麻眼科患儿躁动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天津市眼科医院麻醉科2020年9月-2021年7月120例七氟烷全麻斜视矫正术患儿分为4组,A组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1),B组加卡通视频,C组术毕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1),D组囊括以上所有方法.记录m-YPAS分值、MAP和HR水平、PAED分值、不良反应.结果:入室、麻醉诱导,B组、D组m-YPAS分值低于A组、C组.B组、D组MAP较A组、C组低;拔管、术毕15 min,D组躁动评分最低.D组躁动发生率(3.08%)最低.C组、D组嗜睡发生率为16.67%、23.33%,均高于A组和B组.结论:咪达唑仑+地佐辛+卡通视频能缓解焦虑,预防躁动,但也会增加嗜睡.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 I-II级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分成A组(静吸复合组)异氟醚,芬太尼,维库溴铵30例,B组(全凭静脉组) 异丙酚,雷米芬太尼,维库溴铵30例.麻醉诱导均为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依托咪酯.分别记入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停药后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两者术中MAP、HR与术前无明显变化.全凭静脉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快于静吸复合组.结论 异丙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恢复快,苏醒完全,同时可以减少手术室污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赵亮  王绍林 《医学信息》2018,(10):124-125,128
目的 探究在麻醉准备室中右美托咪定滴鼻和七氟烷面罩吸入对患儿开静脉及入手术室诱导时的镇静程度和苏醒后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D组和S组,每组30例。D组于麻醉准备室予右美托咪定2 μg/kg滴鼻,S组患儿于麻醉准备室予8%七氟烷面罩吸入。两组患儿均于麻醉准备室开放静脉,入手术室后以相同麻醉方式诱导,术中吸2%~3%七氟醚维持。记录患儿开放静脉和麻醉诱导时的镇静评分、麻醉过程中HR、MAP变化、拔管时间和躁动评分。结果 两组患儿于麻醉开放静脉时镇静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D组诱导时的镇静程度更好、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更低(P<0.05),但两组患者麻醉拔管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D 组的HR、MAP均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准备室中右美托咪定滴鼻及七氟烷面罩吸入均能有效缓解患儿术前焦虑恐惧,有利于静脉通路的顺利开放。其中右美托咪定滴鼻的患儿入手术室诱导时镇静效果更好、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更低,有利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10.
暴桂萍  张艳花 《医学信息》2007,20(2):134-135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6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入手术室后分别静注负荷剂量氯胺酮0.3mg.kg-1、瑞芬太尼0.1μg.kg-1、咪达唑仑0.05mg.kg-1。然后根据镇静深度调节以上三种药物注药速度。不行气管内插管,面罩吸氧2L.min-1。术中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镇静评分(SS)和不同时间点的血气分析,记录术中有无低氧血症、呼吸暂停以及术后24h精神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结果患儿术中安静入睡,镇痛完善(镇静评分在5分以上)。术中分泌物少,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咽喉反射存在,无躁动、喉痉挛及恶心、呕吐,无明显呼吸抑制现象。术毕苏醒时间缩短。结论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和咪达唑仑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和丙泊酚静脉维持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七氟烷吸入麻醉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每组30例。分别于入手术室吸氧10 min后的基础值(T0)、诱导后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切皮即刻(T3)、手术结束缝皮时(T4)5个时点监测两组患者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和心率(HR)。同时于分别于T0、T4、术后4 h(T5)、术后24 h(T6)及术后48 h(T7)5个时点抽取时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测定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结果:I组CD4+%、NK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从T1开始下降(P0.05),T5时降至最低(P0.01),T6开始有所回升,但T7时仍明显低于麻醉前水平;II组CD4+%及CD4+/CD8+比值T1时明显较麻醉前升高(P0.05),T5时升至最高(P0.01),T6时开始降低,T7时II组恢复麻醉前水平;组间比较,T3至T7时点II组的CD4+%明显高于I组(P0.05),T3至T6时点II组的NK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I组(P0.05),两组CD8+%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比较,两组患者的HR、MAP、SBP、DBP在T1、T3时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同一时段的DBP、SBP、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静脉麻醉都可维持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状态,且丙泊酚静脉麻醉对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优于七氟烷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12.
覃滋和 《医学信息》2010,23(18):3366-3367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240(120)例,分为EA组和CSEA组,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E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观察术中监测患者的MAP、HR、SPO2、ECG变化,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开始后1min、5min、15min的MAP和HR。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阻滞平面。观察术中麻醉镇痛效果、肌松效果及术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10minApgar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ECG、SPO2未见异常,两组患者麻醉后MAP均有所降低,CSEA组麻醉后5min较术前下降明显(P〈0.05),同时低于EA组。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EA组。CSEA组术中麻醉镇痛效果及肌松效果明显优于EA组。术后两组均未见明显头痛发生,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基本无差异。两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差异。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的麻醉可行,比单纯硬膜外麻醉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瑞马唑仑和丙泊酚维持麻醉对老年全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 2020 年 3 月至 2023 年 5 月进行全麻手术的 7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5 例.对照组接受丙泊酚术中维持麻醉,观察组接受瑞马唑仑术中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苏醒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插管 1 min后(T2)的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低于麻醉诱导前(T0)(P<0.05);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T1、T2 时点的MAP及T1 时点的H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 时点的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呼之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丙泊酚相比,术中应用瑞马唑仑能够稳定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提升术后苏醒质量,引发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不同方式的复合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对我院64例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观察组(G组)和对照组(D组)两组,每组32例.G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D组采用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比较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 和呼吸频率(RR)变化及手术中氯胺酮用量、手术后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和不良反应例数.结果 G组中的HR高于D组(P < 0.05).术后G组和D组的氯胺酮用量和初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G组术后镇痛效果好且麻醉并发症少( P < 0.01).结论 氯胺酮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减少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增加了术后镇痛时间,可广泛应用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疝气手术患儿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和异丙酚静脉麻醉的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疝气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应激反应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为(8.47±2.56)min、清醒时间为(28.45±7.7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4.42±4.48)min和(43.17±9.8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麻醉时间以及插管前、插管后、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运用于小儿疝气手术中麻醉效果更优,苏醒和清醒时间更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罩吸入(七氟醚和笑气)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使用方法及利弊。方法:选择50例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喉罩组(Ⅰ组,25例)和全凭静脉麻醉(Ⅱ组,25例),Ⅰ组患儿吸入七氟醚和笑气(2L/min),每呼吸2~3次手动调节七氟醚蒸发罐浓度增加1%,最大至4%,麻醉至足够深度时,进行静脉输液,然后静脉给予异丙酚2mg·kg-1,芬太尼2ug/kg后,置入喉罩,并连接rager/Fabius型麻醉机,给予手控呼吸,待患儿呼吸恢复后,让其自主呼吸,根据患儿的血压、心率变化及时调节吸入浓度,至手术结束前5~10min控制在1%~2%,直至手术结束时停止。Ⅱ组采用异丙酚(2~8mg·kg-1·h-1)和氯胺酮(1~2mg·kg-1·h-1)持续静脉泵注,2种药物不混合。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面罩给氧2~3L/min。术毕停止静脉泵注麻醉药。在呼吸道通畅和SpO2>95%时,患儿苏醒后送返病房,全程密切观察分别记录两组患儿MAP、HR及SpO2,分别于诱导前、切皮、术中和术毕记录上述指标;并记录强刺激引起的肢体活动、SpO2<95%和PONV发生的例数。结果: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及lma置入前后的map、h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组)25例,术中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持续泵入维持麻醉;B组(芬太尼与咪达唑仑组n=25例),术中芬太尼与咪达唑仑持续泵入维持麻醉。术中根据血压及心律的变化调整输注速度,维持血压及心率在基础值±20%范围内。观察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苏醒时间、拔答时间A组与B组比较有著性差异(P<0.05),A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最短,且术后苏醒质量评分最佳。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持续输注维持全凭静脉麻醉由于开胸手术,苏醒最快、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丙泊酚联合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用于长时间显微外科手术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 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在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显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Ⅰ组生理盐水2 mL,Ⅱ、Ⅱ、Ⅳ组分别给予0.01、0.02和0.04 mg/kg咪达唑仑,1 min后用微量泵持续静注丙泊酚5~10 mg/kg·h.同时Ⅱ、Ⅲ、Ⅳ组每小时分别泵入上述剂量咪达唑仑.以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为监测指标,待其降至40,调整丙泊酚用量使AAI维持在30~45,维持镇静5 h.记录镇静诱导及镇静维持时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术中知晓.结果 AAI30~45时,4组患者警觉/镇静评分(OAA/S)均在0~1分.镇静诱导时间Ⅱ~Ⅳ组比Ⅰ组缩短,丙泊酚用药量减少.镇静维持丙泊酚用量Ⅰ、Ⅱ组都高于Ⅲ、Ⅳ组.苏醒时间Ⅳ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结论 以AAI30~45为镇静目标,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能较好满足长时间显微外科手术镇静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我院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和依托咪酯组(E组)。麻醉诱导时,给予R组患者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 mg/kg,给予E组患者依托咪酯0.3 mg/kg。比较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完成即刻(T1)、气管插管后(T2)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统计2组患者诱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5 min时的Ramsay镇静评分、出麻醉后恢复室(PACU)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T0时MAP、HR、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T1、T2时MAP高于E组患者(P<0.05),T2时HR低于E组患者(P<0.05);与T0时比较,R组患者T1、T2时的HR、MAP和BIS均降低,E组患者T1、T2时MAP和BIS均降低,T1时HR下降,T2时HR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诱导时间及拔管时间短于E组患者(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氟马西尼拮抗咪达唑仑镇静效应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并探讨氟马西尼的合理用量.方法 ASA Ⅰ或Ⅱ级成年手术患者48例,椎管内联合麻醉效果确切.手术开始时静脉持续输注咪达唑仑,保持BIS值在50~55.手术结束时按停止输注咪达唑仑后的处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例.Ⅰ组不用氟马西尼;Ⅱ、Ⅲ、Ⅳ组分别静脉注射氟马西尼首量0.1、0.2、0.3mg,根据OAA/S评分结果每隔1min追加氟马西尼0.1mg,直至OAA/S评分达4分.记录应用氟马西尼首量后1、2、3、5、10、15和20 min时的BIS值和OAA/S评分.结果手术结束停止输注咪达唑仑时四组患者的BIS值保持在50~55之间,所有患者OAA/S评分均为1分.Ⅰ组停用咪达唑仑后15~20min BIS值上升到60以上,OAA/S评估达到3分.Ⅱ组给予氟马西尼后1min时,BIS均值上升到58,OAA/S评估已达到3分.Ⅲ组和Ⅳ组给予氟马西尼后1~2min时,BIS均值已超过65,OAA/S评估达到4分,恢复速度比Ⅱ组明显快(p<0.05).Ⅱ组75%的患者需追加两次氟马西尼后,BIS值和OAA/S评分才迅速恢复.结论氟马西尼能有效地拮抗咪达唑仑的镇静效应,首量0.3mg能获得迅速和完善的镇静拮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