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1例疑似G6PD缺乏症合并Turner综合征嵌合体先证者的相关遗传学病因。方法 采用多色探针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和Sanger测序法对G6PD酶活性降低的先证者及家系进行G6PD基因诊断,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和QF-PCR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本例G6PD缺乏症的家系进行分析。结果 先证者父亲为G6PD基因c.1388G>A纯合突变;母亲G6PD基因未检测出12种常见突变;先证者染色体核型为45,X[67]/46,XX[33],G6PD基因c.1388G>A杂合突变(测序的野生位点峰与突变位点峰面积比约为1∶2),G6PD基因突变遗传自父亲。结论 对于G6PD酶活性异常或基因检测发现异常结果无法对该结果进行解释时,应同时考虑是否存在染色体病,并结合临床表型、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家系分析,做出全面的诊断,达到准确诊断及正确的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例维吾尔族火棉胶样患儿的TGM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寻找其病因。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应用芯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鱼鳞病及鱼鳞病样皮肤病25个相关基因的检测。 结果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及父母核型均正常;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出患儿TGM1基因的c.919C〉T(p.Arg307Trp)和c.856C〉T(p.Arg286Trp)复合杂合突变;前者为已知致病突变,后者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亲携带TGM1基因c.856C〉T(p.Arg286Trp)杂合突变,未检出患儿母亲TGM1基因c.919C〉T、c.856C〉T的位点突变。结论TGM1基因c.919C〉T和c.856C〉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例发育迟缓伴多发畸形患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分析其预后及发生机制,为临床咨询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常规G显带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和DNA。结果G显带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del(6)(q22),inv(6)(p21.1q21),其父母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aCGH检测结果显示患儿6p21.1区存在800 kb杂合缺失,包含RUNX2基因,6q21-q22.31区存在11.79 Mb杂合缺失,其父母未检测到染色体微重复/微缺失。 结论患儿为染色体新发倒位,两处微缺失均为新发突变,具有致病性。6p21.1区域RUNX2基因微缺失导致锁骨颅骨发育不良,6q21-q22.31区域微缺失可能与患儿脑部结构发育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例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阳性病例进行产前诊断, 明确其染色体异常, 避免严重出生缺陷患儿出生。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拷贝数, 采用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array)技术对胎儿行染色体拷贝数分析。结果 NIPT提示胎儿21号染色体高风险, 胎儿羊水SNP-array分析显示4q34.1q35.2重复15.018 Mb和21号染色体21q11.2q21.1重复7.678 Mb, 综合胎儿G显带核型分析、SNP-array结果和父母G显带核型分析提示胎儿携带一条母源性4q和21q易位所产生的衍生染色体, 核型为47, XN, +der(21)t(4;21)( q34.1;q21.1)。结论 NIPT对于染色体部分重复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联合应用多种检测技术尤其是SNP-array对于诊断21部分三体、明确基因型和表型的对应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遗传病相关基因外显子测序的方法确定1例皮肤松弛症患儿的致病基因,并对其相关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进行总结。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首先对先证者进行遗传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测序,确定了可能的致病突变,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存在ATP6VOA2基因C.187C〉T(P.R63X)杂合突变和C.1189G〉C(P.A397P)杂合突变,先证者父母分别携带ATP6VOA2基因c.1189G〉c(P.A397P)杂合突变和C.187C〉T(P.R63X)杂合突变。结合患儿临床表型,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皮肤松弛症2A型(autosomal recessive cutis laxa type2A,ARCL2A)。结论通过遗传学方法确诊了ARCL2A型患儿,总结了ARCL2A患儿的典型临床特征,新突变的发现扩大了ATP6VOA2基因的突变谱。外显子测序可作为诊断复杂遗传病致病基因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1例智力低下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对1例智力低下患儿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患儿父母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及FISH分析。结果 SNP-array分析显示患儿染色体5q35.2q35.3存在5077 kb缺失,7q36.2q36.3存在4964 kb重复,FISH验证了SNP-array的结果。根据患儿SNP-array和FISH结果及其父母外周血FISH结果,确认胎儿父亲为隐匿性t(5;7)( q35.2; q36.2)携带者,而胎儿遗传了其中一条衍生的5号染色体der(5) t(5;7)( q35.2; q36.2)。结论 5q35.2q35.3微缺失对Sotos综合征表型的产生起主导作用,SNP-array结合FISH技术有助于发现染色体隐匿性易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一例出生10 d,临床表现为并指、面容异常、纳差、肌张力低下的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探索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应用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SNP-array)及高分辨染色体分析技术对患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并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外周血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验证患儿染色体异常的来源。结果 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患儿3号染色体断臂3p26.3发生2.26 Mb片段缺失、18号染色体长臂18q12.1q23发生47.27 Mb片段重复。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患儿母亲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XX,t(3;18)(p26;q12),患儿父亲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Y,inv(12)(p11.2q21),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der(3)t(3;18)(p26;q12)mat。结论 患儿携带母源性der(3)t(3;18)(p26;q12)非平衡易位,患儿的表型与染色体缺失和重复片段的大小及位置密切相关;通过遗传学检测发现患儿的病因,并为该家庭提供下一胎生育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例智力低下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1例智力低下患儿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昔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患儿父母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及FISH分析。结果SNP-array分析显示患儿染色体5q35.2q35.3存在5077 kb缺失,7q36.2q36.3存在4964 kb重复,FISH验证了SNP-array的结果。根据患儿SNP-array和FISH结果及其父母外周血FISH结果,确认胎儿父亲为隐匿性t(5;7)(q35.2;q36.2)携带者,而胎儿遗传了其中一条衍生的5号染色体der(5)t(5)7)(q35.2;q3&2)。结论5q35.2q35.3微缺失对Sotos综合征表型的产生起主导作用,SNParray结合FISH技术有助于发现染色体隐匿性易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1例体格发育异常合并多发畸形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和来源,并分析基因与表型相关性。方法 采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甘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NP-array)技术对患儿进行检测,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进行验证。患儿父母外周血样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母亲外周血样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结果 G显带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Y,der(2)t(2;3)(p25.3;p24.1),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3p26.3p24.1存在30.4Mb重复,2p25.3存在1.39Mb缺失。结论 患儿3p26.3p24.1重复与3p部分三体综合征(partialtrisomy3p syndrome)相关,该重复是导致患儿多发畸形及发育异常的主要遗传学病因。3p部分三体综合征临床表型差异较大,患儿临床特征与基因型有一定关联,临床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表型及遗传学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例软骨发育异常的胎儿进行遗传学分析,为产前诊断及评估其家庭的再发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对1例软骨发育异常的胎儿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based arrays,SNP-Array)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及FGFR3基因突变检测。胎儿父母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SNP-Array及FISH检测,以明确胎儿基因组变异的来源。结果胎儿脐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脐血SNP-Array结果显示染色体Xp22.33区段存在3.7Mb微缺失,8q24.12区段存在538.4kb微重复,其缺失区段包含SHOX和ARSE等软骨发育相关基因;FGFR3基因未发生c.1138GA/C突变。根据胎儿及其父母SNP-array检测和FISH验证,胎儿携带的8q24.12微重复遗传自母亲,Xp22.33微缺失为新发突变。结论 Xp22.33微缺失是造成胎儿软骨发育异常的遗传学因素,因其为新发突变,在其家庭复发风险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例脑发育落后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及其双亲的染色体核型,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技术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筛查,并对其双亲进行验证。结果患儿及其双亲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SNP-array检测双亲均未见异常,发现患儿染色体18q21.2区存在172 kb(52957042~53129237)的新发缺失,仅涉及OMIM基因TCF4,导致TCF4第6~8外显子的缺失。结论染色体18q21.2区的缺失与Pitt-Hopkins综合征密切相关。SNP-array检测为该患儿的确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1例智力障碍、发育迟缓患儿的致病原因。方法 患儿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ES)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技术(CNV)筛选可疑致病性变异点,对家系采用Sanger测序方法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 患儿CNV检测未发现100 kb以上已知的、明确致病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和染色体非整倍体,WES检测发现6q14.1染色体上PHIP基因(NM_017934.7:exon22:c.2537G>C:p.S846T)杂合错义突变,未见文献报道,父母均未携带此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PHIP基因c.2537G>C突变判断为疑似致病突变位点(PM2+PM6+PP2+PP3)。结论 PHIP基因c.2537G>C是导致患儿Chung-Jansen综合征疾病的原因,属于国内首例报道Chung-Jansen综合征疾病,为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遗传学领域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LANE基因突变所致的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congenital neutropenia, CN)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两例发生反复感染的CN患儿的临床表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进行回顾, 对疑似位点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先证者1ELANE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c.170C>T(p.Ala57Val)错义突变;先证者2ELANE基因第3外显子存在c.251T>G(p.Leu84Arg)错义突变, 既往未见报道。Sanger测序提示两例患儿的父母均未携带上述突变。结论 ELANE是CN的重要致病基因, 新致病变异的检出丰富了其突变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1例由BRAF基因突变所致Noona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获取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血液DNA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以检测可疑致病基因变异,通过Sanger DNA测序,在患儿及其父母中进行突变位点的验证分析,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基因突变的有害性。结果 患儿为12岁2个月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殊面容、癫痫发作、隐睾症、智力发育障碍,双手指关节增粗等。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患儿携带BRAF基因(NM 004333)c.722C>G(p.Thr241Arg)杂合错义变异。Sanger DNA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父亲及母亲均未携带该突变,表明该突变为新发变异,且为致病性变异(PS2+PS4+PM1+PM2+PP3)。结论 BRAF基因c.722C>G(p.Thr241Arg)杂合错义变异为该患儿Noonan综合征的致病原因,本研究提供了BRAF基因变异导致的Noona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数据,丰富了Noonan综合征的基因突变谱和临床表型谱,为该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常规羊水穿刺核型分析方法对胎儿诊断疑似核型不平衡易位的患者,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技术进行进一步检测,并探讨SNP-array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位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的妻子羊水穿刺进行核型分析后,再补充进行SNP-array对胎儿的全基因组进行检测,以排除基因亚微突变胎儿的出生。结果此夫妻第三胎染色体核型46,XY,13q+,芯片结果46,XY,der(13)t(9;13)(p21;q33)。此夫妻第四胎核型结果正常,SNP-array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病例染色体8q23.1位置发现286kb片段缺失,内含OMIM基因TRHR。结论对核型分析诊断不明确的易位,行SNP基因芯片分析有助于检出染色体亚微结构的畸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一个无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HED)家系ED1基因的突变及探讨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为该病的诊断,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一个HED家系进行调查,临床资料收集及采集外周血,抽取基因组DNA;设计ED1基因外显子引物,行先证者DNA 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发现候选变异后对先证者的父母及120名匹配正常人进行突变位点序列分析;推导的该基因氨基酸序列(突变位点)用Clustal W软件进行多物种对比。结果先证者发现ED1基因c.158T>G(p.Leu53Arg)纯合突变,母亲为c.158T>G(p.Leu53Arg)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及120例正常对照的序列分析结果未检测出相应位置突变。讨论 ED1基因突变检测是直接诊断HED有效手段之一,发现的c.158T>G(p.Leu53Arg)为新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一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对一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检测、基于SNP及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的家系分析以及SLC22A5基因测序。结果该患儿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SNP array检出染色体5q23.3q31.3存在长片段基因组纯合性区域(region of homozygosity,ROH),片段大小约12.5Mb。患儿父母SNP array均未见异常;基于SNP及STR的家系分析,排除了5号染色体单亲二体;该患儿常染色体上≥5Mb的ROH占所有常染色体总长度的比例约为0.66%,排除了父母的近亲关系。通过Genomic Oligoarray and SNP array evaluation tool筛选该ROH内与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将SLC22A5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通过对SLC22A5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确定该患儿为c.760CT(p.R254X)纯合突变,最终诊断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患儿父母均为c.760CT(p.R254X)杂合突变携带者。结论该患儿5q23.3q31.3长片段ROH为进一步检测导致PCD的SLC22A5基因突变提供了线索。同时也表明,基因组长片段ROH可以作为寻找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致病基因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例生长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原因,分析患儿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及其所含基因与临床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用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芯片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进行DNA拷贝数分析。结果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7q11.23区存在1.41 Mb杂合缺失,其缺失与Williams-Beuren综合征相关,父母双方均未见该缺失。结论患儿7号染色体长臂拷贝数变异所致的Williams-Beuren综合征与患儿的发育迟缓及特殊面容等临床表型相关,应用SNP-array技术在临床检测不明原因发育迟缓患儿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1例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伴手足畸形的新生儿进行遗传学诊断。方法 联合应用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及CNV-seq测序技术对新生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并对双亲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明确患儿染色体异常的来源。结果 患儿染色体初步定为46,XX,?add(18)(q22)。CNV-seq结果提示患儿8q23.3-8q24.3存在32.1 Mb重复,18q21.32-q23存在19.6 Mb缺失。患儿母亲染色体正常,父亲染色体为46,XY,t(8;18)(q23.3;q21.3)。患儿核型结果最终确定为46,XX,der(18)t(8;18)(q23.3;q21.3)pat。结论 患儿携带有8q部分三体和18q部分单体,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表型;明确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指导家庭再次生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一例智力低下合并斜颈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样, 常规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array)检测。结果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 XX;SNP-array检测显示其染色体10q26.3区存在3.8 Mb缺失, 涉及EBF3、ECHS1等21个OMIM基因, 同时染色体18q22.3q23区存在7.3 Mb重复, 涉及TSHZ1、TXNL4A等19个OMIM基因。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 判断10q26.3缺失为致病性, 而18q22.3q23重复为临床意义不明。结论患者的临床表型应主要与10q26.3微缺失相关, 其中EBF3基因可能与智力发育障碍有关。上述结果为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