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探究非典型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中的表现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确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各项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的表现。结果在所有患者中,22例出现了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形态,占总数的36.7%。结论对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进行熟练掌握,在诊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有效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溶栓后PCI和pPCI两种技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pPCI方式治疗,治疗组采用溶栓后PCI方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心功能指标(LVEF、LVEDd)、心肌梗死症状消失时间、心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优于对照组的7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1例,少于对照组的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LVEF、LVEDd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心肌梗死症状消失时间、心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缩短恢复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血浆瘦素(leptin)浓度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集80例ST段抬高性AMI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的静脉血,检测血浆leptin浓度,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STEA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22例(27.5%),血浆lep-tin浓度较健康人显著升高(P<0.01)。血浆leptin浓度是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对预测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有显著临床价值(P<0.01)。结论:STEAMI患者血浆leptin浓度显著升高,其浓度测定有助于判断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宋俊燕  张毅 《医学信息》2018,(11):133-134,137
目的 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的效果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孝义市人民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治疗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40例。ST段回落≥50%的发生率、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治疗2 h、24 h后纤溶酶、纤溶酶原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分析。结果 观察组ST段回落≥50%的发生率为92.50%,观察组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为87.50%,对照组分别为65.00%、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h、24 h观察组纤溶酶、纤溶酶原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可有效提升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确诊后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的生理盐水中,在30min内静脉滴入.溶栓治疗开始前口服阿司匹林300mg,以后150 mg/d,连服2周,再改75 mg/d维持.滴入尿激酶后每隔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一次,2次/d,共3d.结果 65例患者治疗120min内血管再通47例,再通率72.3%.出现心源性休克4例,心力衰竭8例,皮肤粘膜散在出血点及注射部位皮下瘀斑3例,牙龈出血2例,鼻衄1例,无过敏反应和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死亡2例.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果显著,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疾病采用静脉溶栓方式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受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例,随机将82例患者划分成两个研究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疾病治疗,而实验组患者采用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前提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结果给予相应治疗措施之后,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以及心理衰竭情况的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心肌酶峰出现时间、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心电图ST段恢复所需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前提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可获得临床疗效显著,能帮助患者明显改善病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时值得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入院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Hcy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6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均为行冠脉造影证实为单支血管急性血栓),根据入院Hcy水平分为高Hcy组(Hcy≥10μmol/L) 33例和正常Hcy组(Hcy< 10μmol/L) 2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特征,分析院内的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单因素变量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BNP,血压指标上的基线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Hcy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正常Hcy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高Hcy水平患者预后较Hcy正常者差,Hcy水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梗患者(AMI)溶栓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方法41例患者被分为两组溶栓再通组21例;常规治疗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病后心率变异性的改变。结果溶栓再通组病人在各时间点的HRV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组内比较,3月、6月时的HRV均高于2周时(P<0.05)。2周时再通者室性心律失常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可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机制.方法及结果结扎家兔冠状动脉的不同分支制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发现ST段抬高的形态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下弧形-上斜形-上弧形"的规律性变化.结论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反映心肌损伤的不同时相,下弧形(concave type)抬高揭示心肌缺血的早期,上弧形(convex type)抬高提示心肌损伤的晚期,上斜形(straight type)抬高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
急 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 ,早期溶栓治疗可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 2 0 %~ 35 % ,住院病死率降低 2 0 %~ 5 0 % ,因此尽早溶栓已成为临床上治疗AMI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了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为住院病人 ,共 36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6 .7± 10 .4岁 ,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等诊断为AMI,其中前间壁梗死 11例 ,广泛前壁梗死 9例 ,下壁梗死 14例 ,后壁梗死2例 ,发病时间为 4 .2± 1.4h ,符合溶栓条…  相似文献   

11.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43例急诊介入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STEAMI患者在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治疗,42例植入支架。结果: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中,手术后获得前向血流TIMI3级42例(97.7%),死亡1例(2.3%)。存活的42例患者术后随访30d,无一例发生再次心肌梗死或死亡。结论:急诊PCI治疗STEAMI,成功率高,住院病死率低,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了55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护理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早期溶栓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对55例病人进行了溶栓前后的护理.结果 经治疗护理,临床治愈50例,3例做支架治疗,2例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时溶栓治疗并在溶栓时和溶栓后给予严密观察,细心护理,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和不同时间溶栓对它的影响 .方法  5 5例AMI用尿激酶 15 0万u静脉溶栓 ,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 6小时内A组 3 4例及 6~ 12小时B组 2 1例 ,对比两组再通率、4周死亡率及溶栓副作用 .结果 A组再通 2 7例 (79.4% ) ,B组再通 11例 (5 2 .4% ) ,A组再通率高于B组 (p <0 .0 5 ) ;4周死亡率和出血A组比B组低 (p >0 .0 5 ) .结论 静脉溶栓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并发症、安全性。方法 尿激酶快速静滴加抗凝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结果 尿激酶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为84%,病死率为4%。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机制。方法及结果;结扎家兔冠状动脉的不同分支制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发现ST段抬高的形态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下弧形-上斜形-上弧形”的规律性变化。结论: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反映心肌损伤的不同时相,下弧形(concave type)抬高揭示心肌缺血的早期,上弧形(convex type)抬高提示心肌损伤的晚期,上斜形(straight type)抬高介于二之间。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不同肝素抗凝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rt-PA溶栓治疗后普通肝素(UFH)和国产低分子肝素(商品名:海普宁Hiparin)不同抗凝辅助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4名入院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UFH组和Hiparin组。UFH组溶栓治疗后每小时静脉滴注UFH 700~1000 U,持续滴注48h,维持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正常对照的1.5~2.0倍,以后皮下注射UFH 7500 U,每12h一次,持续一周。Hiparin组予rt-PA溶栓后4h皮下注射Hiparin 5000 U,每12h一次,持续一周。终点事件: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出院后2月内)心绞痛、心肌再梗死及心源性死亡事件。副作用观察指标:观察住院期间脑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发生情况。随访时间为60d。结果联合终点事件在Hiparin组明显下降(17.1%vs38.2%,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UFH组(5.7%vs26.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rt-PA溶栓后辅助抗凝治疗Hiparin组观察时间内较UFH组更能减少心脏事件的再发生及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肝素(HP)及阿斯匹林(ASP)单独及联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49例AMI在常规、溶栓治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加用①阿斯匹林(ASP组)②普通肝素+阿斯匹林(HP组)③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LWMP组).结果3组溶栓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但溶栓后心绞痛、再次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HP组、LWMP组明显低于ASP组(p<0.05).HP组出血倾向发生率最高达43.2%,明显高于ASP组(12.5%)和LWMP组(17.7%)(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合用阿斯匹林,较单用阿斯匹林或加用肝素更能减少溶栓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段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也是明显增加,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通常对AMI患者采取早期积极静脉溶栓治疗,这样可明显改善AMI的近期疗效及预后,可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的目的.早期的治疗观察也对于后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梗死血管的再通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再通38例,再通率为63.3%;对照组患者再通10例,再通率为16.7%.两组患者再通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肝素(HP)及阿斯匹林(ASP)单独及联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49例AMI在常规、溶栓治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加用①阿斯匹林(ASP组)②普通肝素+阿斯匹林(HP组)③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LWMP组).结果 3组溶栓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但溶栓后心绞痛、再次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HP组、LWMP组明显低于ASP组(p<0.05).HP组出血倾向发生率最高达43.2%,明显高于ASP组(12.5%)和LWMP组(17.7%)(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合用阿斯匹林,较单用阿斯匹林或加用肝素更能减少溶栓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