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拔牙与非拔牙正畸治疗对牙弓宽度以及微笑美学的影响.方法 选正畸临床治疗非拔牙患者和拔除4颗第1双尖牙患者各100例,分别对其矫治前、后模型上颌尖牙间和下颌尖牙间的牙弓宽度进行测量,测量点为尖牙长轴之牙根齿槽部的最突点,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验证结果.结果 正畸矫治前两组患者的上颌及下颌牙弓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88 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0.84 mm(P<0.001);而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1.64 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1.50 mm(P<0.001).矫治后,拔牙组比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59 mm(P>0.05),上颌宽度减少了0.10 mm(P>0.05).结论 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不但均未造成上下颌牙弓宽度之降低,反而引起明显的增宽.拔牙矫治导致牙弓缩窄,从而影响微笑的美观的结论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恒牙期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前后的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拔牙组和非拔牙组病例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恒牙牙合患者40例,其中20例接受了拔牙矫治,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20例接受了非拔牙矫治,分别在矫治前后的上下颌模型上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尖牙牙尖点做标记,测量磨牙和尖牙间的牙弓宽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磨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非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并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矫治后牙弓与基骨弓形态的变化。方法:23例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矫治患者,收集矫治前后记存模型,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基骨弓长度,尖牙区、第一、二前磨牙区,第一磨牙区的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比较矫治前后牙弓、基骨弓各测量值的变化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矫治后上颌牙弓前段长度增加,上颌尖牙间、第一、二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小;下颌尖牙间牙弓宽度减小、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矫治后上颌基骨弓长度增加,下颌基骨弓长度减小,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矫治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宽度的变化量与对应的基骨弓长度、宽度的变化量呈正相关,尤以下颌尖牙区、上下颌第一磨牙区明显。结论: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正畸掩饰性矫治后牙弓代偿性变化可引起相应区域基骨弓的顺应性改建,利于骨性Ⅲ类错单纯正畸掩饰性治疗及稳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腭皱测量法与传统测量法比较正畸患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上颌牙弓宽度的改变量,检测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正畸患者40例,按照拔牙方式分为两组,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分别使用传统尖牙间(C-C)、前磨牙间(P-P)及磨牙颊尖间(M-M)宽度测量方法和以腭皱前(A)后(B)为参照测量牙齿颊面宽度的方法测量正畸矫治前后上颌石膏模型牙弓宽度。得到的数据进行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组间及矫治前后组内的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拔牙组中,腭皱法测得的牙弓宽变化量(A1)明显小于传统法测得的C-C1间牙弓宽变化量,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腭皱法B1牙弓宽度变化量明显大于M-M1间牙弓宽度变化量,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非拔牙组中腭皱法测得的B2上颌牙弓宽度变化量与传统法测得的M-M2间牙弓宽度变化量差异不大,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中腭皱法测得的A2牙弓宽度变化量与传统法测得的上颌C-C2部牙弓宽度变化量差异不大,治疗前后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正畸治疗结束后,采用拔牙、非拔牙矫治,除传统方法得到的拔牙组上颌磨牙间宽度轻微减少外,上颌牙弓宽度均增加。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以测量牙弓宽度的变化,拔牙矫治时以腭皱为标志点的测量方法更能真实反映牙弓宽度变化的改变量,非拔牙矫治时两种测量方法均可使用;拔牙、非拔牙都影响矫治前后上颌牙弓宽度的改变,且不会造成上颌前部牙弓缩窄,影响微笑美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对上颌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混合牙列或恒牙列早期的牙源性安氏Ⅱ类错伴发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病例16例,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至上下颌第一磨牙呈中性偏近中关系,测量矫治前后模型,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①远中移动时间平均(5.1±1.4)月,拥挤度平均减少(8.40±2.01)mm;前牙覆盖较矫治前平均增加0.43mm;前牙覆平均减小0.32mm②上颌尖牙、前磨牙、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前磨牙间增加最多,第一磨牙次之,尖牙间增加最少;③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牙槽弓、基骨弓宽度均有增加,第一磨牙间增加最多,前磨牙次之,上颌尖牙间增加最少;④牙弓长度方面:牙弓前段无明显改变,仅增加0.10mm(P>0.05),而牙弓后段长度与矫治前相比增加了3.12mm(P<0.001),上颌的牙槽弓长度与基骨弓长度分别增加了3.23mm(P<0.01),3.50mm(P<0.01)。结论:①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使上颌牙槽弓及基骨有一定的扩宽趋势,有利于牙弓前段拥挤的解除及安氏Ⅱ类错的矫治,进而为非拔牙矫治提供有利依据;②远移上颌第一磨牙同时伴随少量的支抗丧失,临床应用中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运用Damon自锁托槽不拔牙矫治女性牙列拥挤患者的疗效及唇型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9年12月笔者医院口腔诊疗中心收治的120例不拔牙矫正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托槽不拔牙矫治,观察组采用Damon自锁矫治。观察矫治6个月后两组头颅侧位片、模型及牙弓变化及拆除托槽后唇部软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下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及磨牙宽度、上下牙弓周长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颌尖牙、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及上下颌第二前磨牙宽度、上下牙弓周长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下颌磨牙宽度、下颌尖牙宽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上下颌尖牙、上下颌第一前磨牙、上下颌第二前磨牙及上下颌磨牙宽度,上下牙弓周长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拆除托槽后,观察组LL’-X小于治疗前(P<0.05),即治疗后LL’-X少于治疗前约1.35 mm。结论:Damon自锁矫治对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mart clip自锁托槽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病例的牙弓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例上牙轻中度拥挤的患者,不拔牙矫治,使用Smart clip自锁托槽排齐牙列,在治疗前和上牙排齐时分别进行模型测量,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及周长的变化,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排齐后与治疗前阶段相比,上颌牙弓长度、周长、前磨牙间宽度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尖牙间宽度和第二磨牙间宽度无显著变化.结论:应用Smart clip自锁托槽系统排齐和整平上颌轻中度拥挤牙列,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及周长均显著增大,增加不拔牙矫治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安氏Ⅱ~1不同拔牙模式矫治前后牙弓、上气道形态及软组织侧貌变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0年6月来笔者医院就诊的98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需拔牙矫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二前磨牙,对照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之后采用矫正器进行矫正。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牙弓、上气道形态及软组织侧貌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减小,但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P-SPPW、U-MPW、P-T、V-LPW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P-SPPW、U-MPW、P-T、V-LPW的横径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鼻唇角增大,颏唇角增大,上下唇突度减小,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二前磨牙对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牙弓及上气道形态影响大于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两种拔牙方式均能改善面部软组组侧貌,但差异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的M-LF托槽与MBT自锁托槽在排齐和整平牙列过程中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非拔牙的正畸患者,分别应用M-LF托槽与MBT自锁托槽排齐和整平上颌牙列,在T1阶段和T2阶段(即应用0.018×0.025NiTi方丝排齐整平结束时)分别制取患者上颌模型,选用尖牙间宽度等多项测量标志点进行测量,比较两者上颌牙弓宽度的差异。结果:M-LF托槽与MBT自锁托槽牙弓宽度变化最显著在前磨牙区,各自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LF组的牙弓变化量比MBT自锁托槽组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非拔牙正畸的患者,应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的M-LF托槽与MBT自锁矫治器在排齐和整平牙列阶段,均可使上颌牙弓中后段宽度显著增大。前者牙弓变化量比后者大,但优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杨艳  陈启锋 《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009-2012
目的:应用镍钛圆丝和带状弓丝作用在低位尖牙的拥挤拔牙病例上,研究带状镍钛弓丝对尖牙拥挤病例的牙弓形态和咬合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骨性Ⅰ类错牙合、上颌尖牙低位拥挤病例。随机分为带状弓丝组和圆丝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应用带状弓丝、圆丝和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治疗。尖牙排齐后,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分析,观察带状弓丝对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的影响。结果:带状弓丝组:治疗后上颌尖牙的宽度有所减小,第二前磨牙宽度有所增大,第一磨牙宽度没有变化。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到腭皱的距离均没有变化。圆丝组:治疗后上颌尖牙的宽度有所减小,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宽度有所增大。上颌切牙到腭皱的距离增加,第一磨牙到腭皱的距离没有变化。结论:镍钛带状弓丝联合活动翼托槽应用在尖牙低位拥挤的病例上,可以很好的维护后牙固有咬合,稳定牙合平面,控制前牙的突度,减少新畸形的发生,使正畸矫治速度增加,缩短疗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邹华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5):163-166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牙列轻中度拥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2022年 1月-12月收治的50例牙列轻中度拥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 照组采用传统固定矫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方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尖牙区 宽度变化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8.00%(P <0.05);观察组 治疗后上颌尖牙区宽度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下颌尖牙区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语言功能、咀嚼功能、便捷程度、固定功能和美观舒适度的满意度评 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固定矫治方法,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方法治疗效果更好, 可改善患者上颌尖牙区的宽度,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垂直曲式的片段辅弓应用在尖牙异位萌出的固定矫治方法。方法:对6例上颌异位尖牙用垂直曲式的片段辅弓支持下,固定正畸技术进行矫治。结果:6例在片段辅弓固定矫治器支持下,12个月左右异位尖牙进入牙弓排齐。结论:上颌异位尖牙通过正畸技术完全能排入正常牙列,不需拔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采用Howes法评估牙弓骨量与牙量的协调性,探讨其在正畸临床诊断与矫治设计确定拔牙与非拔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门诊患者80人,男、女拔牙与非拔牙各20例。测量牙量(TM)、双尖牙弓宽径(PMD)、双尖牙根尖基骨宽径(PMBAW)、基骨弓长度(BAL),并计算PMD/TM、PMBAW/TM、BAL/TM值,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男女两组比较TM、PMD、PMBAW、BAL值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大于女性;但PMD/TM、PMBAW/TM、BAL/TM值无统计学意义;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比较,PMD/TM、PMBAW/TM、BAL/TM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Howes法评估牙弓骨量与牙量对正畸临床的诊断和拔牙与非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采用Howes法评估牙弓骨量与牙量的协调性,探讨其在正畸临床诊断与矫治设计确定拔牙与非拔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门诊患者80人,男、女拔牙与非拔牙各20例。测量牙量(TM)、双尖牙弓宽径(PMD)、双尖牙根尖基骨宽径(PMBAW)、基骨弓长度(BAL),并计算PMD/TM、PMBAW/TM、BAL/TM值,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男女两组比较TM、PMD、PMBAW、BAL值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大于女性;但PMD/TM、PMBAW/TM、BAL/TM值无统计学意义;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比较,PMD/TM、PMBAW/TM、BAL/TM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Howes法评估牙弓骨量与牙量对正畸临床的诊断和拔牙与非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牙弓、牙槽弓形态与软组织面型的关系,为正畸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正常青年男性69例,取模并测量其牙弓、牙槽弓宽度、长度并与颅面软组织形态指标测量结果及面型比例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牙弓、牙槽弓宽度与面中宽(BF)W,牙槽弓宽度与面下宽(IG)W呈正相关;牙槽弓宽度及上颌前、中段牙弓宽度与下颌骨体长(CL),牙槽弓长度、宽度及下颌牙弓前中段长度与下颌骨长(ML)呈正相关。上颌前段牙弓长度与前面高与面下宽度之比(AFH/IG)W呈正相关;上颌尖牙间牙槽弓宽度与前面高与面中宽度之比(AFH/BF)W呈负相关。结论:牙弓、牙槽弓形态与软组织面型密切相关,正畸治疗中应考虑牙弓、牙槽弓形态与软组织面型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与压膜保持器做比较,探讨正畸舌侧固定保持器1年后的保持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的选择固定正畸治疗结束的患者65例(男31例,女34例),年龄(14.57±0.35)岁,其中33例接受了下颌舌侧麻花丝保持器,32例使用压膜保持器。分别测量65例患者固定正畸结束时和1年后的模型,测量项目主要包括下颌尖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牙弓长度以及Little前牙不齐指数。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结果:65例患者戴用正畸舌侧固定保持器和压膜保持器一年后起到了良好的保持效果,且两者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正畸舌侧固定保持器能有效防止下颌牙齿的复发,临床上正畸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持器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