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以毒攻毒,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因毒而起的疾病,后比喻利用某一种有坏处的事物来抵制另一种有坏处的事物,也就是以暴制暴、以恶制恶。这个成语没有错,若是用它来理解中药的作用,那会引起误解。按现代人的理解,"毒"是不好的东西,把药当成"毒",就误解了中药的作用,更有人说"是药三分毒",这些似是而非的看法不利于人们理解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会引起无穷无尽的误解。中药的毒性,在《中国药典》和大学教科书  相似文献   

2.
中药物质基础和体内过程的复杂性,使中药药理和毒性效应及其两者的关系转换研究成为中医药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制约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瓶颈。中药毒-效关系研究的难点主要来自中药的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复合作用的整体性特点,中药的活性或毒性物质各种成分之间角色转换,相互制约,与人体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的复杂作用系统,决定着中药"毒-效"整合分析研究必须牢牢把握其作用的调整转换特征,这种特征本质上体现为中药复方进入机体后会发生治疗效应和毒性效应的关系转换,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让中药"毒-效"整合分析研究不能仅限于复方本身,而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药"毒-效"关系的科学内涵。目前在中药"毒-效"整合分析方法学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炮制减毒增效、中药配伍减毒增效、中药毒性物质基础辨析、中药毒性成分体内过程探寻,中药毒性机制揭示等。多采用中药化学物质组学、网络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研究团队针对中药长期使用毒性发生的隐匿性、难以预测性,"毒-效"物质的难以确定性,安全用药剂量的模糊性,毒性机制的复杂性和个体体质差异的特殊性等关键科学问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参附方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常规毒理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从核受体-药物代谢酶(PXR-CYP3A)等角度,将参附方的"毒-效"关系分别与药物煎煮方式、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进行"量-毒-时-效"整合分析,通过探讨该方物质基础、体内过程、生物效应和毒性机制的变化,阐明参附方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揭示PXR-CYP3A在参附方"毒-效"关系转换中的作用和地位,为中药"毒-效"整合分析研究提供新靶点,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神农本草经>载药357味,其中"大毒"8味,"有毒"57味,"小毒16味,占总数22.7%[1].张仲景<伤寒论>113方[2],与<金匮要略>262方中[3],就有119方含有毒性中药,占总数32%强.  相似文献   

4.
毒性中药是指毒理作用峻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易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物.毒性中药分类是根据药物毒性剧烈程度,分为"有大毒"、"有毒"、"有小毒"三种.有大毒的品种如蟾酥、生川乌、生半夏;有毒的品种如全蝎、朱砂;有小毒的品种如川楝子、北豆根、吴茱萸等.毒性中药的品种,早在东汉末期的<本经>收载12种,明代的<本草纲目>收载381种,<有毒中草药大辞典>收载503种,<毒药本草>收载903种.  相似文献   

5.
治疗用毒性中药的减毒增效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崔英先  李娜  崔惠君 《中国药师》2004,7(8):653-654
中医采用"毒药"治病,有其丰富的经验,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毒攻毒"就是利用中药的某些毒性成分攻邪、治疗疾病,其毒性物质也就是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既能很好地发挥"毒药"的治疗作用,又能严格控制其毒副反应对人体的危害.为了更好地发挥毒性中药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临床用毒性中药的治毒减毒新方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6.
有毒中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有毒中草药中,有大毒、毒、小毒的品种分别为40、35、20种。中医治病常用以毒攻毒的治法,所以一些临床上应用的中药,本身就具有毒性。《淮南子》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也有“是药三分毒”的观点。有毒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药中毒事件屡有发生,造成了不少医疗事故。鉴于此,笔者对有毒中药按毒性成分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7.
正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广义的药毒是指药之偏性,用来补偏救弊治疗疾病;狭义的药毒是指药性强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可能致死。中药有剧毒、大毒、小毒、无毒之分,古今医者经过反复实践发现,通过不同的炮制、配伍、煎煮以及服用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毒性。一、合理炮制通过对中药加工炮制,可降低药物毒性,方法有"水漂法"、"加热法"、"制霜法"、"水飞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目前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主要指中药新药长毒实验及其资料整理中易出现的问题,其中包括"新药长毒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周期、实验剂量、观察指标、动物数和恢复期观察,实验资料的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新药长毒实验结果的自我评价"等内容的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各项问题存在的焦点和解决的办法,为做好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中药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的科学,而有毒中药的研究、评价和应用至关重要。历代医家应用有毒中药治疗疑难重症,效果显著。怎么发挥中医药对有毒中药传统认识和临床实践的优势,结合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索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安全性评价与临床合理应用,揭示其毒理学原理,不仅是中药毒理学形成的基础,而且将丰富现代毒理学的内容[1]。1中药毒性分级中医古籍和中药主流本草中记载了许多"毒药"、"毒性"、毒性分级、有毒中药增效减毒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医药将有毒中药毒性分级为大毒、有毒、小毒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将中药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三级,但未涉及具体药物;《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将有毒药物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级,《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则分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近代中药著作大多按大毒、有毒、小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围绕"药性"探讨中药"毒-效"认知与药物警戒,为中药药物警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方法 以药性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情况与实验研究,分析和提炼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影响因素,探讨论证"性""毒""效"关系,构建以"药性"为核心的中药药物警戒模式.结果 "效""毒"分别是"药性"的正、负向表达,可相互转化.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中医药政策的推行,中医药疗法逐渐受到诸多人的认可。在大部分人的思想当中认为,中药相比西药更加安全,毒副作用小,有病治病,无病防身。事实上"是药三分毒",历史上"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中药也不例外,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成分等特点,其毒性不可通过某一种或多个成本来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预防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对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产生毒副反应的因素,确定有效的应对方法。结果引起中药毒副反应的因素有处方超量、炮制不合格、用法不当、久服蓄积中毒、配伍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引起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等,应加强中药饮片质量与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防范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结论通过加强中药的科学管理,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素质,大力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可以预防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预防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对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产生毒副反应的因素,确定有效的应对方法。结果引起中药毒副反应的因素有处方超量、炮制不合格、用法不当、久服蓄积中毒、配伍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引起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等,应加强中药饮片质量与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防范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结论通过加强中药的科学管理,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素质,大力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可以预防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闫芳  高振广 《齐鲁药事》2002,21(5):22-23
人们常有一种观念,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服用安全,无毒副作用,殊不知"是药三分毒".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偏性"所致,凡药皆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中药随个人体质不同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程度不同.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中药制剂所引起的药源性哮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和科学认知水平的不断深入,中药的合理应用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以"十八反"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物质基础的认知达到新的水平。本文基于中医配伍理论体系中的代表性禁忌配伍药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毒效生物学评价相关联、配伍毒性效应物质相兼顾、体外-体内药物相互作用评价相结合和药味配伍-成分协同分层次递进研究等中药配伍禁忌复杂毒效物质相互作用的适宜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形成了以反药组合-毒效物质-量毒效关系-体内外转化与代谢特征相互关联的中药配伍禁忌复杂毒效物质研究思路,为中药配伍禁忌现代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草乌临床常用于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为大毒中药。明代李时珍曰:"处处有之、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但此系野生,又无酿造之法,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尔,然毒则甚焉。"又曰:"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药。非若川乌头、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清代《本草从新》:"草乌头,野生,状类川乌,故亦名乌喙。"可见,草乌与川乌自古就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两味药甚至被当做同  相似文献   

17.
吴玉君 《安徽医药》1999,3(4):35-36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在防病、治病以及滋补、强身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如果不了解药性.不加以辩证.就盲目服用或服法不当.往往不能取效.甚至出现毒副反应。下面就中药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高元庆 《海峡药学》2008,20(9):94-95
目的 介绍近年来中药对肿瘤放化疗毒副反应治疗的方法 和经验.方法 通过微机检索,查阅文献综述肿瘤放化疗毒副反应的中药治疗.结果 中药在治疗放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静脉炎等毒副反应有较好的疗效.结论 中药在肿瘤放化疗毒副反应的治疗中,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价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也不包括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所以药品不良反应不是药品质量问题和医疗事故。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国有神农偿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之说,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根据药的毒性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说明我国从用中草药治病时起就发现了药物有既能治病也能致病的二重性,因此使用中  相似文献   

20.
鉴于目前中药毒性研究主要存在的体外评价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机体状态、传统的检查方法对毒性早期评价不敏感和毒性评价指标不能综合判断中药配伍是否致毒、增毒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毒性整体早期评价筛选-验证及优化-应用"的中药靶器官毒性早期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于代谢动态指纹谱对靶器官毒性整体早期评价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优化和验证、生物学意义的阐释以及在中药配伍禁忌中的应用等研究内容,试图寻找敏感的、先于常规生化指标变化的靶器官毒性早期评价生物标志物。通过分析"十八反"配伍组合作用于整体动物后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发现黑顺片具有心脏毒性,半夏、瓜蒌、贝母、白蔹以及白芨均无心脏毒性,反药配伍组合后均产生心脏毒性且相较黑顺片单味药毒性均有所增加,明确回答"半蒌贝蔹及攻乌"中药配伍前后是否致毒、增毒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