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左心室室壁瘤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同时行射频消融心脏手术的结果资料进行临床分析,评价其手术疗效。方法:入选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接受左心室室壁瘤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心脏手术6例。心律失常均为药物无法控制的顽固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术前证实。结果:6例患者手术后均痊愈出院,治愈率100%。单纯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的同时,2例施行左心室室壁瘤颈部内膜射频消融术,4例施行左心室室壁瘤颈部外膜射频消融术。体外循环时间(100.7±48.6)min,循环阻断时间(67.9±36.1)min。本组病例的术前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35.3±10.2)%与(51.6±10.4)%,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径大小分别为(60.5±4.5)mm与(51.2±5.5)mm,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2±0.4)d,ICU时间为(1.5±0.8)d,住院时间为(23.3±10.2)d。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无各种心律失常出现。随访5例,随访时间3~14个月,治疗效果良好,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无心律失常复发,心脏超声示心功能正常,心功能均达Ⅰ~Ⅱ级,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左心室室壁瘤患者进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同时进行射频消融术,使患者摆脱心脏疾病症状,这种心脏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13例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左心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完成对13例室壁瘤(男性11例,女性2例)的手术。结果:全组无1例死亡。本组手术前的室壁瘤大小(45.61±10.70)mm,占左心室容积>50%为12例(92.31%,12/13);手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2d(其中1例超过2d),心电监护时间2~3d(其中5例超过3d),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23.08%,3/13);本组患者术前(37.31±11.73)与术后(52.31±10.46)的左心室射血分数(P<0.01),以及术前(64.28±7.50)mm与术后(57.45±5.11)mm的左心室大小(P<0.05)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随访10例患者,平均(24±4)个月,除2例出现心力衰竭和胸闷气短症状外,其余均正常生活。结论:冠心病合并室壁瘤的左心室成形手术是安全可靠的,特别是对于大型室壁瘤,该手术能更好保持适当的左心室容积和几何形态,恢复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室壁瘤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以及室壁瘤对左心室射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自1990年1月~2000年8月共为2996例患者应用常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现室壁瘤143例,其中,功能性室壁瘤115例,解剖性室壁瘤28例。累及左心室壁1段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50.9±13.4%,累及左心室2段的平均LVEF为44.3±9.6%,累及左心室3段的平均LVEF为37.2±7.9%,累及左心室4段的平均LVEF为21.7±11.7%。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共330支血管受累,其中中~重度狭窄占78.8%。结论室壁瘤的产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明显相关。室壁瘤以功能性为多,大多累及心尖部,累及心室节段愈多,左心室射血功能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1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加左心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的手术经验。方法2002年12月至2006年6月,对术前心脏超声及左室造影未提示明显附壁血栓的10例心梗后左室室壁瘤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左心室重建术,左心室重建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例室壁瘤在非体外循环下行闭式缝合,其余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膜荷包环缩或心内室壁瘤缝合。结果平均每例吻合冠脉(3.3±1.2)支,室壁瘤闭式缝合1例,心内膜荷包环缩6例,心内室壁瘤缝合3例。术后主动脉内囊反搏治疗1例。全组无死亡,术后心绞痛消失,心脏超声提示心功能指标改善,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心梗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加左心室重建术,治疗低血栓栓塞风险的心梗后左室室壁瘤,可减轻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心肌血运重建同时重建左室形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ventricalarseptalchemicalablation,PTVSC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98年7月~2003年6月期间4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PTVSCA。在消融术前及术后2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宽度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结果40例术后两周内室间隔厚度(24±6)mm,术前(24±6)mm;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宽度术后(12.8±2.6)mm,术前(13.1±2.4)mm;静息时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术后(101±7)mmHg,术前(40±8)mmHg。结论PTSMA术后即刻或短期内主要是通过降低梗阻部位室间隔的收缩力来缓解左心室流出道的梗阻,室间隔厚度改变需在稍后时间才能显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对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St.JudeRegent主动脉瓣替换的初步经验。方法对11例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St.JudeRegent主动脉瓣替换。患者平均年龄(42.9±13.1)岁,体重(68.2±10.1)kg,体表面积(1.71±0.13)m2。术前主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平均(74.4±34.3)mmHg。替换19号St.JudeRegent主动脉瓣7例,21号4例。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平均输血量227.3ml,4例未输血。随访无远期死亡。术后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肥厚的左心室显著退缩,人工瓣跨瓣峰值压差为(20.8±5.0)mmHg。19号瓣平均有效瓣口面积为(1.68±0.17)cm2,21号瓣为(1.96±0.25)cm2。结论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St.JudeRegent主动脉瓣替换的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行手术矫治后的远期疗效及左心室重构情况, 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7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的住院资料及门诊、电话随访结果,男性71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4.2±17.1)岁,术前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为(76.2±7.4)mm,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41.5±8.2)%。 结果 行二尖瓣置换术48例,二尖瓣成形术11例,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25例。围手术期死亡率6.8% (8/117),室性心律失常19例(16.2%),多器官功能不全11例(9.4%),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6例(39.3%)。随访时间9年-17年(中位数11年),失去随访6例,死亡12例,存活的91例中,临床心功能I-II级85例,III级6例。术后一月时平均LVEDD为(68.4±5.4)mm,术后一年时为(60.7±8.4)mm,最近一次随访为(62.3±9.4)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LVEF在术后早期为(36.5±4.7)%,较术前降低(t=3.02, P=0.005),术后一年时恢复至术前水平(43.2±7.9)%。 结论 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手术风险高,但远期预后可,术后左心室功能基本能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8.4岁;均为窦性心律,合并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40~190ms,平均为(166.0±19.2)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为70.2mm,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0.25.按安置起搏器的模式分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组(LV组,n=6),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组(BiV组,n=10).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逆行冠状静脉窦血管造影了解冠状静脉分支血管的分布情况,左心室起搏电极分别放置于心大静脉左心室侧后分支9例,心大静脉左心室后分支7例.观察起搏治疗前后左心室心功能参数、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BiV组患者LVEF由术前的24.6%提高到31.2%(P<0.001);LV组LVEF由术前的23.9%提高到32.6%(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两组分别由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的(149±51)ml/m2和(153±53)ml/m2下降至(116±38)ml/m2和(121±41)ml/m2(P<0.001),下降幅度均达15%以上;表示心室运动同步性的超声指标示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SPWMD)两组分别由CRT前的(195±94)ms(BiV组)和(197±89)ms(LV组)下降至(17±60)ms及(16±56)ms(P<0.001).6 min步行距离则分别由CRT前的(403±53)m(BiV组)和(401±59)m(LV组)提高至(441±62)m和(442±67)m. 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与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相比,同样可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181例重危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心脏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瓣膜外科病例中合并巨大心脏临床资料,男性76例,女性105例,年龄15~57岁,平均(45.7±15.2)岁。分为2组:巨大左心房(GLA)组84例,左心房内径(LAD)70~150mm,平均(80.3±17.5)mm;巨大左心室(GLV)组97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70~112mm,平均(79.4±12.7)mm。患者全部行瓣膜置换术,其中GLA组行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72例,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42例,左心房血栓清出13例;84例均作左心房折叠术。GLV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8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27例,二尖瓣置换术32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全部或部分瓣膜和瓣下结构,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18例,左心房血栓清出4例,左心房折叠术21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率GLV组和GLA组分别为9.3%和6.0%,GLV组明显高于GLA组(P<0.05);死亡原因GLV组以室性心律紊乱为主(55.6%),明显高于GLA组(P<0.05);GLA组以呼吸衰竭为主。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GLA组LAD平均(60.1±12.1)mm,GLV组LVEDD平均(56.6±16.1)mm,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瓣膜置换同期左心房折叠术有利于改善合并巨大左心房的术后恢复;保留二尖瓣瓣膜及瓣下结构有利于合并巨大左心室病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过去3 年内左心室假性室壁瘤的外科治疗外科治疗及随访结果,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2014 年1 月至 2016 年12月阜外医院共收治5例左心室假性室壁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51.4±14.9岁(26-64岁)。瘤颈平均:25.3±15.8mm,假性室壁瘤直径大小为70.4±39.9mm。LVEF: 48.2±13.3%(30%-60%)。4例为外科手术行假性室壁瘤手术,1例患者经胸左侧第五肋间前外侧切口行封堵伞封堵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3例,合并二尖瓣成形术1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 5例手术后全部存活,顺利出院。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0.2±3.7d,体外循环时间149.3±5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5.5±55.6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31.5±21h。 无气管切开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为1.7±0.7年,患者均可以正常生活。 结论 假性室壁瘤病情凶险,一经诊断明确,积极准备手术,应根据患者病情、假性室壁瘤形成时间、瘤颈大小、瘤体大小和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于外科手术极高危的患者可以采用介入封堵或小切口介入封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 材料与方法选择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 ,其中男性 67例 ,女性 17例 ,年龄 ( 5 9± 11 63 )岁。所有入选者均于起病后 2~ 72小时行冠状动脉造影、直接或补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左心室造影 ,同时记录左心室造影前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压。根据左心室造影结果 ,将患者分为早期室壁瘤样改变组 (n =3 2 )和无早期室壁瘤样改变组 (n =5 2 ) ,两组间的年龄、性别、血脂、吸烟史、饮酒史、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无显著性差异。并在发病后 2~ 7天行平衡法核素心血池显像判定左心室功能及收缩同步性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完善左室室壁瘤的手术治疗.方法28例左室室壁瘤病人采用低温室颤左室引流、不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保护心肌,单纯室壁瘤心外折迭术1例,室壁瘤切除后三明治缝合术20例,心腔内成形术7例.所有病例术中均行冠状动脉旁路术,人均搭桥3.1±1.2支.其中左室壁激光心肌再血管化15例,人均打孔29.8±9.5个.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7例.结果27例手术成功,手术死亡1例,术后低心排5例.出院后21例心绞痛明显缓解,心功能平均提高Ⅰ~Ⅱ级.结论采用低温室颤左室引流和不阻断升主动脉的技术行室壁瘤切除手术有益于术后恢复,左室重建成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激光心肌再血管化并用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运重建(CRV)术对冠心病左心视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重构及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拟接受CRV术的患者26例,NYHA分级Ⅱ级~Ⅲ级,超声心动图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8.6±4.9)%.每位患者均完成了CRV术,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2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VA)+支架14例;均完成了术后随访,平均随访(6.8±2.9)个月;CRV术前、后均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评价了室壁节段性收缩运动、左心室容量及收缩功能.结果与CRV术前相比,术后26例患者57.4%的收缩运动异常节段(156/272)有收缩运动改善,且术后收缩功能改善的节段数与术后LVEF呈线性显著正相关(r=0.51,P<0.01),与术后LVESV呈临界性负相关(r=-0.38,P=0.55).术后平均LVEDV[(191.6±35.6)ml比(206.7±41.0)ml,P=0.01]和LVESV[(108.0±27.7)ml比(126.8±33.1)ml,P<0.01]均显著缩小,LVEF(44.1%±5.2%)比(38.6%±4.9%)和WMSI(2.16±0.30)比(2.49±0.26)均有显著改善(P<0.001).以CRV术后LVEF增加≥5%分为改善组(14例)和无改善组(12例).其中,改善组的LVEDV和LVESV均较术前显著缩小(P均<0.05),无改善组中术后LVEDV和LVESV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所有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NYH分级均为Ⅰ~Ⅱ级随访期间没有新的心脏事件发生.结论CRV术能够改善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的室壁节段性收缩功能异常,能够一定程度地阻抑进行性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不同起搏方式 (DDD方式和 VVI方式 )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左心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 6 3例 ,其中 VVI起搏 38例 ,DDD起搏 2 5例 ,运用超声心动图仪观测起搏器置入前及置入后随访期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结果  VVI起搏平均 (31.6± 5 .8)月时左心房内径扩大 ,从 (32 .6 8± 4 .71) mm至 (38.31±5 .2 1) m m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扩大 ,从 (4 8.2 4± 4 .93) mm至 (5 1.33± 5 .6 4 ) mm ;室间隔厚度增加 ,从 (8.91±1.12 ) mm至 (10 .32± 1.4 3) mm ;左心室重量指数增加 ,从 (96 .75± 13.32 ) g/m2 至 (12 9.1± 2 1.79) g/m2 ;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 ,从 0 .5 1± 0 .0 79至 0 .4 7± 0 .0 71,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 DDD起搏平均 (30 .2± 6 .3)月时 ,左心结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不明显 (P>0 .0 5 )。结论  DDD起搏对左心结构影响较小 ,VVI起搏可引起左心重构  相似文献   

15.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阻滞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1根至心脏静脉,术后平均随访20.6个月,观察心功能,QRS波宽度,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结果24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有效率85.7%,心功能从Ⅲ~Ⅳ级(NYHA分级)改善为Ⅱ~Ⅲ级,QRS波从(160±58)ms缩短至(132±53)ms,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分别从(73.54±9.96)mm、(64.25±11.32)mm缩小至(68.75±8.63)mm和(58.51±10.78)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23±0.09提高至0.32±0.10,P<0.01,二尖瓣反流面积从(8.03±4.27)cm2减少至(5.15±4.02)cm2,P<0.01。结论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保留整个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 (MVR)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4年 6月我科完成的 4 3例保留整个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14例 ,女性 2 9例 ,平均年龄 (49± 13)岁 ;风湿性心脏病 36例 ,瓣膜退行性病变 4例 ,二尖瓣前瓣腱索断裂 3例 ;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 11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伴狭窄 2 3例 ,二尖瓣狭窄为主伴关闭不全 9例 ;NYHA心功能Ⅱ级 7例 ,Ⅲ级 2 7例 ,Ⅳ级 9例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平均 (5 5± 5. 5 )mm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平均 0 .4 6± 0 . 0 6 ;5例有脑栓塞史 ,4例有糖尿病史 ;手术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采用Miller法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改良的Miki法保留前瓣及瓣下结构 ;均置换机械瓣 ,其中 19例用国产C L短柱倾碟瓣 ,2 4例用CarboMedics双叶瓣 ;17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其中 2例行窄小主动脉瓣环拓宽术 ;1例同时行主动脉瓣、三尖瓣置换术 ;35例合并三尖瓣返流者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 ;1例同时行COX迷宫术 ;5例同时行左心房血栓清除术 ;4例巨大左心房同时行左心房折叠术 ;心肌阻断时间平均 (10. 9± 36 )min ,体外循环时间平均 (16 7± 4 2 )min。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2例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0例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阻滞患者进行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量(MR)和6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10例患者顺利完成三腔起搏器(美敦力)植入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放射时间为(42.3±20.2)min.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3.7±0.5)改善为(2.5±0.5)(术后3个月)和(2.4±0.5)(术后6个月),P均<0.05;QRS时限由术前(152.8±25.5)ms减少到(122.2±22.4)ms(术后3个月)和(119.1±20.8)ms(术后6个月),P均<0.05;LVEF由术前(0.28±0.06)增加到(0.44±0.09)(术后3个月)和(0.45±0.12)(术后6个月),P均<0.05;LVEDD由术前(70.5±8.3)mm减少到(64.8±8.6)mm(术后3个月,P>0.05)和(61.5±10.4)mm(术后6个月,P<0.05);MR由术前(27.8±13.6)ml减少到(16.3±9.1)ml(术后3个月)和(10.7±9.4)ml(术后6个月),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由术前(174.6±123.7)m增加到(329.7±118.9)m(术后3个月)和(446.2±184.1)m(术后6个月),P均<0.05.LVEF与6分钟步行试验呈正相关(r=0.636,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2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6±6.7)岁。前降支单支病变例6例(25%);多支病变18例(75%)。经超声心动图确诊有室间隔穿孔形成,其中多发穿孔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大小(13.5±5.7)mm。LVEF %(47.1±10.3)%。14例患者行前降支再血管化,其中11例使用乳内动脉。平均搭桥支数为(1.8±1.2)支,室壁瘤手术19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左心室血栓清除4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存活,顺利出院,1例行二次手术后死亡。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2.2±8.2)天,体外循环时间为(117.7±54.2)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80.4±35.8)分钟,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71.2±139.6)小时,术后ICU停留时间为(6.7±8.9)天。其中二次开胸2例,气管切开1例。术后残余分流1例,行再次手术修补后,患者因感染死亡。对所有存活出院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4±7.7)个月,超声随访残余分流2例,因分流量小,未予再次手术,患者均可以正常生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发病初期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成功率低,IABP可为患者提供围术期的支持,最好病情稳定后4-6周时进行手术治疗。从右室侧修补时应谨慎,避免残余分流的发生。手术治疗是对于此类患者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球囊堵闭猪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数周,形成左心室室壁瘤(LVA)并结合程序刺激方法,建立持续性单行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的非开胸动物模型。方法:中华实验小型猪7只,体质量(35±5)kg,运用PTCA球囊堵闭猪LAD形成AMI。存活猪在AMI后数周内行心室程序刺激诱发SMVT。术中及术后观察LAD、左心室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改变,SMVT诱发、终止方式及SMVT周期变化。结果:5只猪证实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术后4 w对5只猪行程序刺激,诱发出11种SMVT,周长为(223.63±32.55)ms,且可被程序刺激和直流电复律终止。其中,7种SMVT为房室分离,4种SMVT为室房1:1逆传;8种呈左束支传导阻滞,3种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演变过程与人体心肌梗死过程基本一致。结论:运用PTCA球囊堵闭LAD造成AMI后LVA形成,并通过程序刺激成功诱发SMVT。此种非开胸法建立室壁瘤相关持续性单行性室性心动过速动物模型成功率高。研究结果提示,折返可能是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经皮介入栓堵双向Glenn术后扩张奇静脉的结果。方法:8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双向Glenn术后发现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扩张,平均年龄(7.7±3.3)岁,平均体质量(24±6)kg,距双向Glenn手术1.0~4.7年,平均2.7年。入院时氧饱和度(SO2)平均(0.80±0.08)。心血管造影显示扩张的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平均内径(8±2)mm,与上腔静脉内径比值平均0.66±0.14。肺动脉的Mcgoon比值平均2.3±0.3,Nakata指数平均(248±75)mm2/m2,平均肺动脉压(PAP)和上腔静脉压(SCVP)均为(13.4±3.3)mmHg(1 mmHg=0.133 kPa)。1例合并左肺动脉(LPA)起始部中度狭窄。于基础麻醉下经皮导管栓堵奇和/或半奇静脉,1例同时行LPA狭窄部位球囊扩张。结果:栓堵术后SO2升高至平均〔(0.86±0.04),P<0.0001〕,PAP〔(12.9±3.4)mmHg,P=0.53〕和SVCP〔(12.7±3.2)mmHg,P=0.09〕无变化。4例于栓堵术后1 w至1年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4例随诊1~2年SO2无变化。结论:双向Glenn术后合并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扩张、SO2降低,但无SCVP或PAP升高者,可经皮介入栓堵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以增加肺血流量,提高体循环S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