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核生物的线状染色体与环状DNA相比具有可以进行快速重组和基因分配的优势,但同时在遗传过程中有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进化过程中,在染色体两端出现了一种特殊的DNA结构,由串联的重复序列(5-TTAGGG-3)组成,称为端粒(telomere).端粒可以保护染色体末端不被降解或出现端-端融合并由此保证染色体的完整性.不同种属生物的端粒的长度范围有显著差异.作者简介程军(1971-),男,四川邻水县人,医学硕士,主要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及其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结构,端粒酶是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的反转录DNA合成酶。大量研究表明,端粒及端粒酶与正常细胞调控及恶性肿瘤形成机制密切相关。端粒酶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价值。1端粒、端粒酶结构及功能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由6个核昔酸(TTAGGG)重复排列数次形成的所谓染色体帽结构,能防止染色体之间的粘连、丢失,保证染色体的稳定性。大多数染色体的端粒随细胞的分裂而逐渐缩短当达到使染色体完整性丧失的临界点时,细胞则增殖停止而死亡。说明端粒的缩短能控制体细胞的生长平衡。故有人称端粒为正常细胞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病期白血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一富含鸟嘌呤的重复DNA序列及其相关蛋白组成[1,2]。端粒是保护染色体末端稳定必不可少的结构。端粒长度的维持需要端粒酶活性的存在[3]。永生细胞和肿瘤细胞能够长期生存,端粒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用端粒重复扩增银染法检测了原代白血病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系的端粒酶活性,以研究端粒酶活性在急性白血病不同病期和被诱导分化的白血病细胞系中的改变,初步探讨端粒酶活性的调节机制及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1 细胞来源 HL60细胞株来自本校预防医学院放射…  相似文献   

4.
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持异的帽状DNA重复序列,随体细胞的分裂而缩短,并导致细胞死亡,端粒酶是有RNA成分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它在活化后可合成端粒重复序列以弥补由于“末端复制”难题引起端粒丢失,使细胞越过“分裂钟”而永生化或发生肿瘤,对端粒酶调控的研究可发现的肿瘤治疗方法。端粒和端粒酶检测方法已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5.
王怀胜  岑瑛 《华西医学》2000,15(1):121-123
1 端粒的结构和功能 本世纪30年代,两位著名的遗传学家Muller和Mc Clintock分别发现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不能和其他染色体片段发生连接,并把这种特殊的末端序列称为端粒(telomere)[1,2].端粒有稳定和保护染色体的功能.失去端粒的染色体易降解,出现端端融合和重组,损害细胞正常功能,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6.
端粒 (telomere)是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人和其它脊椎动物的端粒DNA均为(5′-TTAGGG-3′) n, 大小5~20 kb[1].每次细胞有丝分裂后, 端粒都会缩短,缩短到一定程度后细胞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衰老死亡[2].因此,能无限分裂增殖的细胞必定有延长其端粒的能力,这一能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正是通过端粒酶来实现[3].  相似文献   

7.
端粒、端粒酶、端粒酶抑制剂与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兰涛  孙延庆  张玉萍 《临床荟萃》2000,15(22):1051-1052
肿瘤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顽症 ,它的形成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原癌基因的激活 ,抑癌基因的突变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分子基础。正常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 ,转变为恶性细胞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形成肿瘤 ,哺乳动物体内有一套精细的调节机制控制着细胞的分裂次数 ,使细胞分裂达到一定程度后死亡。可见肿瘤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特性 -永生性 ,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Muller和Mcclintock就认识到 ,染色体末端存在一种维持染色体完整和稳定的特殊结构 -端粒 (telomele) ,能防止染色体DNA降解…  相似文献   

8.
真核生物的线状染色体与环状DNA相比具有可以进行快速重组和基因分配的优势,但同时在遗传过程中有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进化过程中,在染色体两端出现了一种特殊的DNA结构,由串联的重复序列(5-TTAGGG-3)组成,称为端粒(telomere).  相似文献   

9.
鲜均明  刘世喜 《华西医学》2003,18(4):586-587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异结构 ,能稳定和保护染色体。端粒酶能弥补丢失的端粒片断。端粒的不断缩短和端粒酶的激活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细胞的永生化密切相关。端粒长度是决定细胞增殖能力和寿命的分子标志 ,而端粒酶活化则是细胞恶化的共同通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研究中 ,端粒酶不仅是头颈部恶性肿瘤诊断的重要标志物 ,也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与全身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一样 ,在头颈部的肿瘤中大多数 (超过 85 % )都有端粒缩短和端粒酶的表达。最有效、最敏感的端粒酶活性定性、定量的监测方法是PCR -TRAP法。1 端粒 -端…  相似文献   

10.
肿瘤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大顽症,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突变失活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分子基础,肿瘤细胞症得无限增殖的特性-永生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检作用,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为DNA与蛋白质的复合体,端粒酶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延长端粒的一种RNA依赖性DNA聚合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为DNA与蛋白质的复合体,端粒酶是目前发现的唯一  相似文献   

11.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的同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端粒酶活性、端粒长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PAGE法测定端粒酶表达活性,Southernblot方法测定端粒长度.结果AML患者端粒酶活性[吸光度(A)值为2.298±1.059]较正常对照(A值为0.387±0.598)显著增高,同时其平均端粒长度[(7.6±2.1)kb]较正常对照[(9.3±1.9)kb]明显缩短.端粒长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端粒酶活性高表达的白血病细胞中.结论AML细胞端粒酶活化可能与其端粒缩短有关.端粒的丢失可导致染色体的失稳,激活端粒酶依赖的端粒机制,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 ,多数学者认为癌症与衰老是在细胞凋亡 (apoptosis)调节机制的控制之下。现在关于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 (telomerase)的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观点 ,即细胞癌变与衰老主要是受细胞染色体两端的重复序列 -端粒长度的控制 ,端粒随着每一次的细胞分裂而缩短 ,当缩短到临界长度时 ,该细胞就会死亡[1] 。端粒是由端粒末端转移酶 -端粒酶特异地合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在多数人类肿瘤中都可见到端粒缩短、端粒酶活性表达加强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3] 。因此 ,鉴于端粒、端粒酶与正常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蛋白-DNA复合体,保护染色体完整性和稳定性。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核蛋白反转录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端粒DNA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末端。端粒酶介导的端粒延长作为细胞中端粒缩短的主要补偿机制,对正常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延长分裂代数起着重要作用。分化良好并具有肝脏正常合成代谢功能的永生化肝细胞在生物医学研究,尤其是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以及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5-12有关端粒、端粒酶和肝细胞永生化的文章,检索词“telomere,telomerase,hepatocyte,immortaliz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4-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端粒、端粒酶、永生化、肝细胞”,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文献。②有关端粒、端粒酶与肝细胞永生化相关性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2篇有关端粒、端粒酶与肝细胞永生化相关性的文献,查找全文,从中选取14篇作为主要参考文献。资料综合:将所选文献资料按照以下顺序归纳总结:①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端粒是指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富含G的DNA重复序列与端粒结合蛋白所构成的一种蛋白-DNA复合体,它既可保护染色体不受核酸酶的破坏,又避免了因DNA粘性末端的裸露而发生的染色体融合。②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端粒酶是一种RNA依赖的DNA聚合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端粒DNA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末端,以补偿细胞分裂时端粒DNA缩短,使细胞克服危机期,成为永生化细胞。③端粒、端粒酶在肝细胞永生化:将端粒酶基因转染正常的人体细胞能使一部分细胞的寿命延长,这一技术目前已成功用于延缓组织工程细胞的衰老。结论:端粒酶的活化和端粒长度的维持与肝细胞永生化密切相关,端粒酶介导的永生化肝细胞为生物人工肝脏、肝细胞移植等临床治疗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末端DNA序列,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染色体的不完全复制使得端粒随着细胞的分裂而逐渐缩短,快速分裂细胞通过端粒酶合成端粒,以弥补端粒的消耗。端粒酶相关基因突变可导致端粒酶活性的降低和端粒缩短,过短的端粒不再保护基因组稳定性,将引起细胞的老化、凋亡或恶变。端粒酶基因的扩增出现在一些肿瘤细胞中,是癌细胞增殖的重要原因,其扩增的机制及其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尚不完全清楚。近期研究表明,端粒酶基因扩增是基因组不稳定的结果,扩增的hTERT/hTERC基因对端粒酶激活和癌变进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端粒酶测定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端粒 (telomere)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 ,由 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特殊结构 ,DNA内含有大量(TTAGGG) n的重复序列。DNA复制沿 5′→ 3′方向进行 ,由 RNA引物起始聚合反应。 DNA合成结束后 RNA引物降解 ,DNA聚合酶有填补缺口的作用 ,但是与模板DNA3′端结合的引物降解后不能被填补 ,因此在DNA复制过程中染色体末端有一段遗传信息得不到复制。随着细胞不断分裂 ,DNA3′端的序列也就不断丢失 ,这就是所谓“末端复制问题”。由于 DNA复制过程中存在“末端复制问题”,在细胞分裂中 ,端粒的长度会逐渐缩短。当端粒缩短到…  相似文献   

16.
端粒和端粒酶与肝细胞的永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蛋白-DNA复合体,保护染色体完整性和稳定性。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核蛋白反转录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端粒DNA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来端。端粒酶介导的端粒延长作为细胞中端粒缩短的主要补偿机制,对正常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延长分裂代数起着重要作用、分化良好并具有肝脏正常合成代谢功能的永生化肝细胞在生物医学研究,尤其是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以及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5—12有关端粒。端粒酶和肝细胞永生化的文章,检索词“telomere,telomerase,hepatocyte,immortaliz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4-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端粒、端粒酶、永生化、肝细胞”,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纳入标准:(1)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文献:②有关端粒、端粒酶与肝细胞永生化相关性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2篇有关端粒、端粒酶与肝细胞永生化相关性的文献,查找全文,从中选取14篇作为主要参考文献。 资料综合:将所选文献资料按照以下顺序归纳总结:①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端粒是指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富含G的DNA重复序列与端粒结合蛋白所构成的一种蛋白-DNA复合体,它既可保护染色体不受核酸酶的破坏,又避免了因DNA粘性末端的裸露而发生的染色体融合.②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端粒酶是一种RNA依赖的DNA聚合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端粒DNA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末端,以补偿细胞分裂时端粒DNA缩短,使细胞克服危机期,?  相似文献   

17.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其生物学功能是防止染色体降解,末端融合,非正常重组和染色体缺失。端粒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酸蛋白酶,由蛋白质和RNA组成,通过逆转录合成端粒的(TTAGGG)n序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端粒、端粒酶与细胞的分裂、衰老及恶变有关[1,2]。为了研究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本研究建立了银染端粒重复片断扩增法(TRAP)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临床。一、材料和方法1细胞系及穿刺细胞标本:Hela细胞、人肝癌细胞7721、K562细胞株由全军肿瘤中…  相似文献   

18.
染色体的稳定需要端粒DNA保持一定的长度,端粒保持机制的激活在细胞永生和肿瘤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人肿瘤细胞用端粒酶来维持端粒DNA长度的稳定,然而在某些缺乏端粒酶活性的肿瘤细胞中,端粒DNA长度的稳定主要是通过端粒延伸替代机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ALT)来完成的。抑制端粒DNA保持机制的抗肿瘤治疗的发展将促进认识ALT及其在正常细胞中被抑制的机制。同时,对ALT机制的深入研究也将促进端粒抑制剂抗肿瘤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重要结构复合物,对维持染色体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长度的调控非常复杂.端粒长度的维持,一方面依赖端粒酶,另一方面则依赖端粒结合蛋白.端粒保护蛋白(POT1)为端粒单链结合蛋白,近年来对hPOT1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表达研究表明,其与端粒长度的维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应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端粒长度,并同时检测表面分化抗原,寻找一个可广泛应用的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新方法。提取白血病患者骨髓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Flow-FISH;比较白血病患者与对照者端粒长度的差异;初步分析端粒长度与白血病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追踪部分患者,观察不同病程中端粒长度与表面分化抗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34例初发白血病患者中,除CML-CP患者之外,其余端粒长度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在20例对照者中,端粒长度随年龄增长而缩短,女性较男性端粒长,而初发白血病患者的端粒长度与年龄、性别不相关。在18例AML患者中,可观察到M1患者端粒较长,M5患者端粒较短以及染色体核型高危组患者端粒较低危组患者端粒短的趋势。在可随访的2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端粒长度大于中位数者初治缓解率较高。在5例CML-CP患者中,端粒长度较短者易早期发生急变。14例同时检测表面分化抗原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后相关抗原表达率均下降,同时端粒延长,其中5例动态追踪的患者中,2例长期缓解者端粒长度在缓解期始终处于正常水平,且无特异抗原表达增高。3例复发者复发后端粒再次缩短,同时特异抗原表达增高,其中2例患者复发时相关抗原阳性细胞群端粒的缩短先于整个细胞群端粒长度的变化,先于骨髓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Flow-FISH检测的细胞端粒长度是监测各类白血病疾病状态、评估预后的具有较普遍意义的指标。Flow-FISH同时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和表面分化抗原有利于更早发现异常克隆预测复发,可能可作为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可广泛应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