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矫形外科常见的足部畸形,传统治疗方法多为局部按摩、石膏固定,6个月以后实施广泛的组织松解手术,可短时间内改善足的外观,但远期易出现关节僵硬、疼痛、足外翻畸形等并发症[1]。因此,目前不破坏组织结构的保守治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lub foot)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足部畸形。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已经在国内、国际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但在更长时间的随访中( 4年),很多文献报道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经Ponseti方法治疗后会出现复发;且随访时间越长,复发概率越高。本文将围绕经Ponseti方法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后复发的处理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Ponseti方法在不同年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Ponseti方法对不同年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378例544足,按年龄分为:①新生儿期(≤28 d)36例55足;②小婴儿期(29~180 d)185例262足;③大婴儿期(181 d~12个月)81例113足;④幼儿期(1~3岁)52例78足;⑤儿童期(3岁)24例36足.根据病史分为:初治型125例177足;经治型253例367足.对所有患足进行Pirani评分,将0~0.5分判为优良,比较各组的优良率、应用石膏次数及跟腱切断的病足数,并进行随访.结果 拆除最后一次石膏时总优良率为97.98%,儿童期优良率较其他年龄组低(P<0.01),其余各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型与初治型间优良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应用石膏次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1岁内各组间行跟腱切断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期最多,1岁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型应用的石膏次数及行跟腱切断的百分比较经治型明显增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53例512足,随访时间;3个月~5年3个月,平均2年5个月.有67例96足复发,各组间复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nseti方法不仅适合CTE的早期治疗,而且对较大年龄的CTE患儿以及经过其他方法治疗失败或复发的CTE患儿近期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矫形外科的常见畸形,依据年龄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国内文献报道,一般在出生6个月以后,行广泛软组织松解手术,这已被大多数矫形外科医生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熏CCF)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足部功能的畸形,发病率约为1‰,主要畸形包括前足内收、踝跖屈、跟骨内翻以及继发性胫骨远端内旋。病因目前还不清楚,有多种学说,如:神经肌肉病变,血管发育异常,骨骼发育异常,软组织异常,遗传基因学说以及宫内发育阻滞学说等。在某一领域部分学者达成共识,如:神经肌肉病变学说,但尚无定论。因此,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因学的研究对指导和改进治疗有重要的意义。1神经肌肉病变学说1.1肌纤维变性和肌纤维型的改变有学者认为肌力不平衡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发生的直接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1月至2007年6月本院共收治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21例41足。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8.3个月(3d至5岁6个月)。对初次治疗和经治疗复发的病例均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结果20例获随访,1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2个月至4年7个月)。其中32足复发,16足第2次复发,10足第3次复发,1例2足第3次复发后行手术治疗。随访时Pirani评分:0.1分32足;1.5.3分8足。结论Ponseti方法可作为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的一种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讨论采用Ponseti方法早期保守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 2 0 0 0年1月至 2 0 0 2年 10月 ,我院骨科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38例 ,35例为单纯性马蹄内翻足 ,3例伴发于多关节挛缩畸形。男 32例 ,女 6例。单侧 2 2例 ,双侧 16例 ,共 5 4足 ,年龄 7d~ 6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期 12 .7个月 ,最长 2 6个月。 35例单纯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外观畸形纠正 ,皮下跟腱可及 ,踝关节背屈 >0° ,内收 0°,高弓消失 ,跟骨无内翻。已行走的患儿跟腱有力 ,足发育良好 ,关节功能良好 ,步态正常 ,X Ray表现正常。 3例多关节挛缩马蹄足畸形纠正 ,残留少量内收畸形。结论 Ponseti方法保守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结合国外随访报道远期疗效佳 ,肯定了Ponseti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骨科一种常见畸形。发病率约为1/1000。男:女为2:1。其治疗方法很多,疗效不一。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恢复足与踝关节的外观和功能,使患足达到跖行,柔软和无痛。现对本病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CTEV)是儿童最常见的骨骼肌肉出生缺陷畸形之一,临床特征包括跟骨内翻、前足内收、高弓足和后足跖屈畸形。目前CTEV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不同的学说包括:神经细胞损伤、肌肉异常、血管缺陷、子宫内限制、遗传因素、特发性先天性畸形、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骨骼发育不良、细胞外基质异常、分子转运和代谢异常等。遗传因素对于CTEV的致病起着重要作用,但尚未发现主要的致病基因。普遍认为CTEV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对CTEV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本院收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225例(331足),平均年龄159d,(2~630d),其中男146例,女79例。均采取Ponseti方法手法矫正、石膏同定,每7d更换石膏1次,经3~10次(平均6.7次)石膏矫形后患儿内收内翻畸形得到矫正,开始佩戴外展支架每天24h,持续3个月后,改每天12h至患儿3~4岁。结果平均治疗时间8.5周,185例(81.9%)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年,疗效满意率为94.8%。结论早期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获得满意疗效,疗效与足部畸形程度及患儿治疗依从性有关,与治疗时间早晚无明显相关,外展支架的运用有利于减少马蹄内翻足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李敬春徐晨晨黎艺强刘远忠徐宏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22,(8):714-718
目的探究婴幼儿马蹄内翻足经Ponseti方法治疗跟腱松解后早期X线片上距骨跟骨角的特点及其在预测马蹄内翻足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并随访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9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共177足。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33例)和未复发组(86例)。患儿初始治疗年龄均小于6个月,均应用Ponseti方法行系列石膏固定矫正足内收内翻后背屈小于15°,并行跟腱松解术。在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拍摄足背屈应力下X线侧位片,测量侧位片距骨跟骨角(lateral talus-calcaneus angle,TC_L),对比分析跟腱松解后单侧马蹄足患儿正常足与患足的TC_L特点,分析所有马蹄足TC_L大小与预后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判断早期TC_L对马蹄内翻足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性别、跟腱松解年龄及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X线检查年龄上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3,0.57,0.17)。TC_L比较,复发组(34.38°±10.99°)与未复发组(40.72°±1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侧患儿患足(38.56°±11.57°)与正常足(50.91°±9.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Logistics回归计算距骨跟骨角预测马蹄足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29(χ^(2)=8.2567,P=0.0041),距骨跟骨角的最佳临界点为40°。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Ponseti方法治疗、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X线片距骨跟骨角明显较正常值小,对预测复发有一定价值。距骨跟骨角越小,复发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PAX5、PAX6和TBX3基因传递不平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clubfoot,CCF)与PAX5、PAX6和TBX3基因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在神经管发育调控相关基因PAX5、PAX6和胚胎肢体发育调控相关基因TBX3所在的染色体区域9p13、12q24内选择2个微卫星DNA标记D9S319和D12S378,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放射自显影技术,对41个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核心家系的123名成员(子女41位,父母总数82位)进行基因型分析,并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test,TDT)。结果共检父母总数82位。在D9S319多态性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7个等位基因,杂合度为59.6%,49位杂合子父母进入TDT检验,分析显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D9S319遗传标记位点不存在传递不平衡(χ2=6.2097,P>0.05);在D12S378多态性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5个等位基因,杂合度为73.3%,60位杂合子父母进入TDT检验,分析显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D12S378遗传标记位点的第3个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χ2=10.5116,P<0.01)。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能与PAX5、PAX6基因无关联,TBX3基因可能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维甲酸对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的SD大鼠交配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随机选取孕SD大鼠2只,于怀孕10 d时以橄榄油灌胃一次.实验组选取孕SD大鼠6只,于怀孕10 d时以140 mg/kg的维甲酸剂量(40 mg/ml溶于橄榄油中)灌胃一次.于孕16~18 d待孕鼠分娩.对照组孕鼠所产幼鼠为对照组,实验组孕鼠所产幼鼠根据是否出现后肢畸形分为畸形组及非畸形组.取两组新生幼鼠后肢软骨及肌肉组织,应用RT-PCR方法测定组织中HoxA9、TBX-3、CASP10基因表达情况,并与对照组正常新生幼鼠比较.结果 2只对照组SD孕大鼠共产仔22只,未发现畸形或死胎.6只实验组SD孕大鼠中有一只在灌胃后2 d死亡,余下可利用5只孕鼠共产仔49只,其中死胎6只,无肛无尾畸形1只,后肢出现类马蹄内翻足畸形的共30只,未出现下肢畸形共19只.畸形出现率为61.2%(30/49),并以此将实验组分为畸形组与非畸形组.荧光RT-PCR结果:实验组中畸形组在HoxA9及TBX-3基因的平均拷贝数分别为(7.00±0.52、4.55±0.52)明显低于对照组(7.92±0.47、4.99±1.02)和非畸形组(8.07±0.28、4.94±0.24),P<0.001,P<0.05;而在CASP10基因的平均拷贝数4.34±0.35则明显大于对照组3.51±0.42和非畸形组3.29±0.50(P<0.001).而对照组与非畸形组在各个基因的拷贝数比较上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维甲酸能成功诱导出SD大鼠新生幼鼠类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模型;维甲酸对于SD大鼠的TBX-3、HoxA9、CASP10基因的表达均有影响;维甲酸可能与通过影响TBX-3、HoxA9、CASP10基因的表达导致SD新生大鼠产生类马蹄内翻足样畸形. 相似文献
14.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我院共收治先天性复发性马蹄内翻足患儿22例37足,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16.1±11.5)个月(8~58个月),所有病例均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包括每周1次手法矫形和序列石膏固定、经皮跟腱切断及使用足外展支具.结果 本组病例22例均得到随访,最短15个月,平均(22.0±6.5)个月,按Pirani方法评分,0~0.5分评定为优良,最终37足中有28足Pirani评分达到0~0.5分,优良率75.7%.结论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复发性马蹄内翻足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肌肉组织中的软骨源性视黄酸敏感蛋白(cartilage-de-rived retinoic acid sensitive protein,CD-RAP)基因的表达是否存在异常.方法 留取2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行Mckay松解术时切除的足外展拇肌,5例正常对照组织标本来源于3例创伤、1例足月引产胎儿及1例尸检(均经本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马蹄内翻足及正常外展拇肌中CD-RAP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马蹄内翻足患儿足外展拇肌组织中CD-RAP基因与β-actin基因平均密度(ADV)比值为0.376±0.241,相应正常组织二者比值为0.067±0.03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43,P<0.001).结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足外展拇肌组织中CD-RAP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足外展拇肌组织中的CD-RAP基因表达上调,CD-RAP基因或其调节基因可能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Mehmet Fırat Yagmurlu Mehmet Nurullah Ermis Huseyin Emre Akdeniz Erkin Kesin Eyup Selahattin Karakas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11,53(1):85-89
Background: With an incidence of 1–2 per 1000 live births, clubfoot is one of the commonest congenital deformities. Deformity has four components: equinus, hindfoot varus, forefoot adductus, and cavus. The Ponseti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clubfoot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children up to one year of age. Even with this effective method, late‐presenting cases are still challeng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corrective effect of the Ponseti method on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clubfoot after walking age and to find how the patient's age relates to this correction. Methods: From 2003 to 2005 we treated 31 feet of 27 patients with clubfoot with a mean age of 21 months (12–72 months) with the Ponseti method. Average follow up was 42 months.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Dimeglio scores. Patients in the first group, aged less than 20 month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second group, who were older than 20 months. The corrections for each component of the deformity were analyzed separately. Results: All deformities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ction. Improvements for each separate component were foun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atients older than 20 months improved less for the components of varus, medial rotation of calcaneopedal block and adductus compared to younger patients. Conclusions: The Ponseti method is effective in correcting deformities of clubfoot, even after walking age, but affectivity may decrease with age. 相似文献
17.
18.
Morcuende JA 《Pediatric annals》2006,35(2):128-30, 132-6
The Ponseti method has become 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treatment of clubfoot. It is very safe, efficient, economical, and easy to teach, and it radically decreases the need for extensive corrective surgeries. Awareness of the excellent results provided by the Ponseti method is essential for counseling and providing treatment advice to the families of children born with this deform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