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深圳市临床成分输血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市临床成分输血应用情况,探讨临床成分输血应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对2005—2007年深圳市51所各级医院临床全血和各种血液成分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临床成分输血比例逐年增加,增长率1.35%;成分输血以悬浮红细胞、机采血小板、血浆、冷沉淀使用量增加明显。全血使用量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率1.35%。结论2005年-2007年深圳市临床成分输血使用率98.49%,全血使用率1.51%,较以往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市临床成分输血应用情况,探讨临床成分输血应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对2005—2007年深圳市51所各级医院临床全血和各种血液成分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临床成分输血比例逐年增加,增长率1.35%;成分输血以悬浮红细胞、机采血小板、血浆、冷沉淀使用量增加明显。全血使用量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率1.35%。结论2005年-2007年深圳市临床成分输血使用率98.49%,全血使用率1.51%,较以往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制定大量输血患者合理成分输血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05年和2010年大量输血患者各种血液成分输注情况,分析不同性别、血型、治疗结果的患者人均红细胞输用量,计算不同科室患者各血液成分搭配输注比例,比较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2010年较2005年总用血量增加,主要为血浆用量增加,红细胞用量减少;女性患者、AB血型患者人均红细胞用量低于男性患者和其他血型患者,死亡患者明显高于治愈患者,两年统计结果一致;不同科室选择各种血液成分应用比例不同,2005年红细胞∶血浆比例为7.9∶1.0,患者死亡率为21.62%,比2010年(红细胞∶血浆比例为2.1∶1.0,患者死亡率为4.44%)明显增高(χ2=4.9,P<0.05);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检测2005年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比2010年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g)降低(P<0.05).结论 大量输血时根据病情制定合理输血方案,选择有效血液成分,可减少大量输血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曾海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661-5661
目的了解成分输血的使用比例,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血制品的治疗效率,减少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2005-2010年临床血液成分及全血用量统计分析。结果成分输血比例较高,6 a期间有3 a达到100%。结论成分输血能减低输血反应的发生,节约血液资源,提高治疗效果,更能减少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临床成分输血现状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分析成都市临床成分输血的现状,探讨进一步提高临床成分输血比例的方式。方法 对2002~2005年4月成都市医院临床全血和血液成分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成都市临床成分输血比例逐年增长,全血使用量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4年起临床成分输血比例增长幅度较大,成分输血以悬浮红细胞、机采血小板、血浆使用量明显增加。结论 成都市临床成分输血比例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仍需继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促使临床输血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院推行使用成分输血工作情况。方法采用医院10年血库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1994~2003年10年用血总量,前5年增加,但增幅不大,后5年逐年减少且全血用量逐年减少,成分输血比例从1994年的59.05%逐年增至2003年的82.40%。结论成分输血是科学的现代输血,合理使用血液成分的经验值得向其他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7.
南宁市临床用血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南宁市临床用血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安全、合理用血,推进成分输血和贮存式自身输血。方法对本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间成分输血率、内外科使用成分血的量、贮存式自身输血开展情况及各种血液成分与输血反应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年间全血用血量逐年下降,总用血量和成分输血率逐年上升.成分输血率由2002年的60.29%上升到2006年99.04%,其中红细胞悬液的使用量增长显著,新鲜冰冻血浆用量增长也较为明显;2006年内科和外科成分输血率分别为99.36%和98.86%,与2002年相比分别上升了20.33%和44.4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和过敏反应是主要的输血反应.引起输血反应率较高的血液成分是全血、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和白细胞。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和贮存式自身输血未发生NHFTR和过敏反应。结论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不良反应少.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依据患者缺什么成分、补什么成分的原则,做到科学、合理、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8.
某院临床用血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花都区人民医院临床用血趋势,分析各成分血使用情况及需要改善的问题,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节约用血。方法将该院输血科2005~2010年血液出库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院成分用血比率逐年增加,至2010年,该院成分用血比例达99%以上。用血总量呈递增态势,其中2009年用血总量是2005年的3.47倍,各血液成分制品用量年均增幅分别为红细胞22.09%,血浆55.00%,血小板80.31%,冷沉淀63.50%。红细胞与血浆用量的比值下降。结论在现有成分用血率的基础上,提高对输血风险的认识,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对控制临床用血数量,缓解血液制品供应紧张局面,促进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26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选择藤县妇幼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0例经临床失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共发生660例次输血情况,对260例患者的660例次成分输血的输注效果、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血小板治疗 DIC 的有效率为91.67%,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输注冷沉淀治疗妇产科大量失血有效率100%,几乎无不良反应发生;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8.74%,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3%;输注去白红细胞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为100.00%,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0.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含血浆成分的血液成分制剂比不含血浆成分的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低,提示对于血液病患者尽可能不输血含血浆或白细胞血液成分制剂,以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与分析临床输血资料,为医院合理储血,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1999-2008年临床血液成分及全血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本院全血用量有大幅度下降,机采粒细胞逐渐减少,成分用血比例提高,2004-2008年成分用血比例均>99.0%.悬浮红细胞和血浆成为成分输血的主体.结论:统计分析医院输血情况,预测用血趋势,制定储血计划,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输血观念不断更新,济宁市成分输血比例也日益增长,1998年成分输血率为24.4%,2003年成分输血率已达70.49%。在节约血液资源的同时,提高了疗效,降低了输血反应和输血后疾病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表1)。  相似文献   

12.
推行科学用血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进一步作好合理输血和成分输血工作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我院1999-2004年用血量及成分用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1999年相比,2004年用血量增长了93.1%,住院总人次增长了34.3%,手术例数增长77.1%,5年平均年用血增长为13.9%,其中全血用量减少63%,红细胞制品用量增长503.5%,血浆用量增长131.4%,血小板用量增长140.3%,成分输血率已迭90%以上。结论我院成分输血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差距,应进一步进行输血医学教育、建立约束血浆使用的评价指标,提高临床科学用血水平。  相似文献   

13.
2003-2007年成分输血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4):275-275,277
目的了解血液成分的使用趋势,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不断提高紧缺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有效治疗率。方法收集本院输血科2003年至2007年全部出库血液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成分输血的工作开展较为满意,2003年的成分率就达到了95.0%以上水平,2007年达到了99.6%。输注红细胞的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血浆用量2007年出现了快速增长,浓缩血小板用量从2006年开始逐渐下降,而机采血小板则从2006年开始逐渐被临床接受并出现了用量的大幅增长。结论成分输血能提高治疗效果,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输血反应,减少和避免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与丙肝病毒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是丙肝病毒(HCV)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需反复多次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成为HCV感染的高危人群。血液病患者HCV的感染状况,在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前,感染率高达24.3%-59.5%,对献血者抗-HCV筛查后,感染率为5.3%-7.5%,成分输血,自身输血等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后,本院对血液病内科患者,全部实行了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临床用血的现状和血型分布规律,使血液中心采供血工作有据可依。方法:对2005/2008年沈阳市临床成分用血量及各血型用血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沈阳市临床成分输血(红细胞类、机采血小板、血浆、冷沉淀)比例保持较高水平并逐年增长,各血型用量比例近年来相对稳定。结论:沈阳市临床成分输血用量及比例保持上升的趋势,各血型用血比例相对稳定。随着临床用血量逐年增加,在宣传推广规范用血的同时,合理制定采血计划、科学管理血液库存、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血需要也将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导致发生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相关因素,初步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输注异体血液的2 108例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性因素。结果:2 108例患者共输注血液15 244次,有178人发生213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其中男性为1.31%,女性为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主要输血不良反应是过敏(73.23%)、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11.74%)、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10.80%)。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成分血液类型中,输注单采血小板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31%)均明显高于输注冷沉淀和其他成分血液组(P0.01)。血液病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2.56%)明显高于免疫性疾病(1.48%)、肿瘤疾病(1.28%)和其他疾病组(1.08%)(P0.01)。单采血小板组输血史率42.67%(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4.31%)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冷沉淀物组输血史率4.11%(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45%)明显低于其它组(P0.05)。疾病类型中血液病组输血史率(48.79%)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56%)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药物过敏史率(11.25%)明显高于无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药物过敏史率(4.71%)(P0.01)。结论: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为成分血液类型、疾病类型、输血史、药物过敏史。因此应多因素管理输血患者,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成分输血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成分输血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输血新技术。发达国家的成分输血比例已达80~90%,我国1990年65个血站统计,1989年临床使用血液成分平均为19.8%。近5年来,我市各医院使用血液成分的比例均在65%以上。在外科手术中已得到普及。笔者  相似文献   

18.
血液病病人成分输血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本敏 《护理研究》2004,18(3):198-200
血液病病人因血液成分部分缺乏、减少或异常改变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 ,反复多次甚至长期输血是维持和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但全血含凝血因子、白细胞和血小板少 ,且反复、长期输全血易发生同种免疫、传播病毒、增加循环负荷等副反应[1] ,故所有血液病都强调成分输血。现就各类成分血液在血液病方面的适应证、输注要求及护理综述如下。1 红细胞制剂1.1 适应证 红细胞制剂浓度高 ,能提高携氧能力 ,输血量少 ,可避免循环超负荷 ,最适于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老人及幼儿。其中少浆血、浓缩红细胞、代浆血或晶体盐红细胞悬…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2004/2008年临床成分输血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沈阳市2004/2008-08临床成分输血情况。方法:对2004/2008-08沈阳市临床全血和成分血的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沈阳市临床成分输血(红细胞类、机采血小板、血浆、冷沉淀)使用量逐年增加,成分输血比例保持较高水平并逐年增长,全血使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沈阳市临床成分输血比例保持上升的趋势,但仍需大力宣传推广科学输血、合理用血,及时与临床医院沟通,不断总结反馈信息,积极提高输血技术水平,不断深入地研究安全、合理、有效的输血疗法,以便节约血液资源、减轻社会及病患的经济负担,保证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20.
凉山州中心血站地处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1987年开始制备血液成分制品,至今已有17年,成分制品由初期的全血、血浆、浓缩红细胞3种,增至现有的10多种,成分输血率由1987年的2.1%,逐年上升,2003年成分输血率达到67.6%(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