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我院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诊治的87例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潜伏梅毒80例,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分别为4例和3例。潜伏梅毒患者中RPR滴度≤1:4者59例,≥1:8者21例。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中RPR滴度≤1:4者1例,≥1:8者6例;87例患者中,72例(82.76%)在孕期进行了抗梅毒治疗。妊娠梅毒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3.53%,其中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3.80%。RPR滴度、梅毒诊断孕周及治疗情况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相关(均P<0.05)。  相似文献   

2.
对21例初诊确诊早期梅毒的患者及其性伴进行检查及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临床情况:性伴双方均有梅毒疹7对,其中同为一期1对,同为二期5对,分别为一、二期者1对,有14对患者仅一方有梅毒疹,其中男8例,女6例。42人中有28人有梅毒疹,其中硬下疳及掌跖紫红色斑丘疹或鳞屑性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各15例驱梅治疗前和驱梅治疗结束后3个月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驱梅治疗前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LR2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驱梅治疗后,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驱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2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RPR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TLR2可能参与了免疫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识别和信号转导,并在梅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的临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5年366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各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366例中,103例发生血清固定,占28.14%。103例血清固定患者中,曾有一期和二期临床表现的显性梅毒病人占20例(19.42%),属潜伏梅毒的占83例(80.58%),潜伏梅毒与显性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79,P〈0.05)。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80例,另外23例因青霉素过敏使用四环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及头孢曲松治疗,使用青霉素与非青霉素治疗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2=38.05,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发生与梅毒分期有关,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较高,加强对潜伏梅毒的早期筛查及早治疗是防止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女性梅毒的发现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诊治的60例女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女性梅毒中3例为一期梅毒,55例为二期梅毒,2例为疑似梅毒.55例二期梅毒中23例为潜伏梅毒,误诊为其它皮肤病23例,精神病2例,初诊确诊二期梅毒7例.结论:女性梅毒的发现,是根据女性生理解剖特点,结合社会,心理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83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析,了解梅毒流行趋势及梅毒临床特征变化,以便更好地防治本病。方法回顾了8年来83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临床分期、皮疹、血清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本组梅毒特点:(1)年龄段分布中以21~40岁年龄组最多;(2)职业分布状况中,以工人及待业、无业者最多;(3)梅毒各期分布中,潜伏期梅毒比例逐年上升,二期梅毒比例逐年下降;(4)梅毒分期与血清RPR滴度中,1:32和1:16在二期梅毒比例中最多。结论(1)潜伏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而二期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预示梅毒的流行病趋势向潜伏梅毒方向发展。(2)性活跃年龄段及低层次社会闲散人群性病发病率始终保持高峰期。(3)二期梅毒临床皮疹趋向多元化,典型的损害减少。  相似文献   

7.
<正> 我科自1986年11月至1989年5月共诊治性病患者191例,其中梅毒14例占7.3%。除一例晚期心血管梅毒外,其余均为二期梅毒(12例二期显发,1例二期潜伏)。其中  相似文献   

8.
88例早期梅毒患者,临床上具有一个下疳性持久性溃疡,其溃疡引流区的淋巴结为硬性、孤立性且无压痛,所有患者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卡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Circle Card test,RPR—CT)及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均呈阳性反应结果。另外101例二期梅毒患者均分别有一种梅毒疹且临床上有二期梅毒表现,并伴有硬性、孤立性、非压痛性淋巴结病,其 RPR—CT 及 FTA—ABS 试验也均为阳性。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早期梅毒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探讨组织病理学在梅毒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65例早期梅毒进行了临床分析,所有患者均作梅毒血清学检测,其中28例做了病理学检查。结果:一期梅毒81例,RPR(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及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凝集试验)阳性79例;二期梅毒361例,RPR及TPPA均呈阳性;隐性梅毒20例,RPR及TPPA均呈阳性。一期梅毒易误诊为软下疳、生殖器疱疹、疥疮结节、女阴溃疡等;二期梅毒斑疹及斑丘疹易误诊为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等;鳞屑性丘疹易误诊为银屑病;扁平湿疣易误诊为尖锐湿疣等。结论:梅毒血清学检测对早期梅毒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病理检查对硬下疳、扁平湿疣、鳞屑性丘疹皮疹诊断有一定意义,而斑疹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不具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与梅毒分期的关系。方法分析本院近5年的224例梅毒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各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和形成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224例中36例发生血清固定,占16.07%,一期梅毒血清固定率4.35%,二期梅毒血清固定率11.88%,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率23.00%,与一、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潜伏梅毒发生血清固定女性多于男性(2∶1),血清固定形成时间较一期和二期晚。结论梅毒血清固定发生与梅毒分期有关,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较高,加强对潜伏梅毒的早期筛查和及早治疗是防止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15;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5.
16.
17.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