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与开腹D2根治术两种术式中对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肿瘤科2013年3月—2016年3月行根治术的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腹腔镜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2~56岁;开腹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33~56岁;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和开腹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恢复进食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19.32±1.42)枚和(20.01±3.22)枚,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15.82±8.23)枚和(16.93±9.12)枚,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4.83±0.23)枚和(4.92±0.63)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两种术式的腹腔淋巴结清扫效果基本无差异;但腹腔镜辅助手术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SLD)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三种微创方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接受MSLD、PETD或PEID治疗的227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MSLD组85例、PETD组65例和PEID组77例。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例数,观察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6和12个月的腿痛VAS、ODI、生活质量状况(SF-36)评分、肌酸激酶水平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PETD组和PEID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MS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1、6和12个月MSLD组VAS分别为(7.0±1.8)、(2.4±1.5)、 (2.3±1.1)和(1.6±0.7),ODI 为33.6%±7.9%、11.3%±2.6%、7.0%±2.5%和4.8%±2.4%,SF-36 评分为( 47.6±19.5)、(50.2±19.8)、(51.3±20.2)和(54.3±19.4)分;PETD 组VAS分别为(7.2±2.2)、(2.2±1.3)、(2.1±1.3)和(1.5±0.5)分,ODI为32.3%±8.6%、10.8%±3.6%、6.6%±2.6%和4.7%±3.5%,SF-36 评分为(48.4±20.0)、(51.3±20.2)、(51.3±21.9)和(53.4±18.6)分;PEID组VAS分别为(6.9±1.7)、( 2.0±1.4)、(2.0±1.4)和(1.5±0.9)分,ODI为32.6%±9.7%、10.6%±2.7%、6.2%±1.9%和4.7%±2.8%, SF-36评分(47.4±18.24)、(52.4±22.91)、(52.2±19.9)和(54.0±20.9)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VAS、ODI及SF-36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24和48 h,不同时间点的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SLD组术后复发2例,PETD组6例,PEID组8例,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 P<0.05)。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MSLD组优65例、良8例、中7例、差5例,PETD组优50例、良6例、中6例、差3例,PEID组优58例、良8例、中7例、差4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2, P>0.05)。结论 三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均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三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外科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术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152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TLIF组(80例)和PLIF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采用腰痛VAS和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TLIF组和PLIF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8±225)mL和(772±32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 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3.84±1.00)h和(3.94±0.99)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 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80、-0.770,P值均>0.05),但术后3个月时TLIF组VAS评分(3.6±1.4)分较PLIF组(4.3±1.1)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51, P<0.05)。两组间JOA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22、0.522、-1.070, P值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TLIF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腰痛恢复更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精细化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手术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38~86(58.2±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显微组35例行显微镜下减压内固定术,开放组35例行常规开放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显微组和开放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5.13±11.06)min、(26.14±16.36)mL、(26.42±15.37)mL、(1.09±0.60)d和(74.86±10.57)min、(45.36±18.05)mL、(51.23±16.42)mL、(1.11±0.58)d,显微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显微组术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JOA评分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及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3个月显微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开放组(P值均<0.01),而术后6个月、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组术后1、3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手术相比于传统颈前路开放手术,具有减压精准、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国内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左胸入路在Siewert Ⅰ、Ⅱ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EGJA)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83例Siewert Ⅰ、Ⅱ型EGJA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20例,年龄37~79岁。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组:65例为改良组,选择左胸第8、9肋间进胸,切口前方位于胸肋关节处,后方至正对肩胛骨下角处;18例为经腹组,取上腹正中切口,经腹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纵隔淋巴结清扫比例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改良组和经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6.40±19.45)min和(172.67±21.73)min,清扫淋巴结分别为(16.55±2.42)枚和(12.06±2.88)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5、7.553,P值均<0.05)。改良组和经腹组患者的纵隔淋巴结清扫率分别为100.00%(65/65)和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11,P<0.01)。两组输血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改良左胸入路适用于Siewert Ⅰ、Ⅱ型EGJA的手术治疗,具有术野清晰、手术过程相对简便的优点,能满足胃周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缺血预处理(IPC)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0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IPC组,每组20例。IPC组在手术完全阻断术侧下肢血供前,予以IPC,即止血带充气5 min、放气5 min,共2个循环。对照组在手术完全阻断术侧下肢血供前,仅缚上止血带而不进行充气或放气操作。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期间止血带阻断时间和手术时间等手术基本信息,手术前、上止血带30 min后、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出恢复室时、术后6 h、术后24 h的静息疼痛评分(VAS),并记录术后24 h内疼痛补救例数。手术后24 h采集静脉血,检测血中肌酸激酶(CK)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术中止血带充气阻断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观察各时点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IPC组患者术后6 h VAS (3.10±1.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5±0.9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4, P<0.01);出恢复室时、术后24 h VA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PC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疼痛补救例数分别为2例和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3, P<0.05)。对照组和IPC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CK分别为(9.24±4.97) ng/mL和(8.15±4.03)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L-6水平IPC组为(50.11±20.39)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70.80±34.8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28, P<0.05)。结论 IPC能够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减少镇痛剂的使用;其机制可能和IPC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 Schizas形态学B、C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保守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Schizas形态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Schizas形态学分型为B、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43~74岁。Schizas形态学B型39例,其中保守治疗20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9例(手术组);C型23例,其中保守治疗13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0例(手术组)。B、C型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比较B、C型患者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前及末次随访ODI、JOA评分、VAS及治疗期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9~1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Schizas B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保守组及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ODI分别为10.88%±2.84%和11.44%±2.80%,JOA评分分别为(22.41±2.26)分和(22.36±2.25)分,VAS分别为(0.84±0.52)分和(0.93±0.4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22、0.065、-0.646,P值均>0.05),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30、-5.339,P值均<0.01)。Schizas 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腰椎ODI分别为16.72%±4.04%和10.10%±1.63%,JOA评分分别为(17.92±2.43)分和(22.75±2.99)分,VAS分别为(1.60±0.82)分和(0.70±0.2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56、-4.271、3.713,P值均<0.01),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3, P>0.05),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32, P<0.01)。结论 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MRI Schizas形态学分型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选择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88例行TKA或UKA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并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TKA组48例(48膝)和UKA组40例(40膝)。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水平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以及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和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顺利,88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20.25个月。TKA组手术时间(85.77±7.61)min多于UKA组的(80.50±6.82)min,术中出血量(103.54±17.68)mL多于UKA组的(74.75±11.82)mL,术后引流量(420.21±68.80)mL多于UKA组的(241.75±53.0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9、t'=8.787、t'=13.411,P值均<0.01)。两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均低于UK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高于U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至90°所需时间为(7.33±3.02)d,短于TKA组的(12.63±3.10)d(t=8.086,P<0.01);末次随访UKA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16.98°±13.71°,大于TKA组的125.13°±15.95°(t=2.576,P<0.01)。TKA组和UKA组HSS评分优、良、可、差者分别为25、19、3、1例和23、15、2、0例,其优良率分别为91.67%(44/48)和95.0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3,P>0.05)。两组患者中仅TKA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经介入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UKA与T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UKA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延迟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DLDVC)技术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纳入2011年1月—2015年6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泌尿外科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7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年龄49~74岁,平均63.7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平均13.0 μg/L,活检Gleason评分平均6.8分,前列腺体积平均56.8 mL,勃起功能国际问卷-5(IIEF-5)评分均≥15分。TNM临床分期cT1期49例、cT2期 26例。根据住院号的奇偶分为DLDVC组(33例)和标准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SLDVC)组(42例),两组术前PSA、活检Gleason评分、性功能IIEF-5 评分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行LRP治疗,其中DLDVC组33例术中采用DLDVC技术,SLDVC组42例术中采用SLDVC技术。观察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切缘阳性率、术后控尿率和IIEF-5 评分。结果 DLDVC组和SLDVC组手术时间[(240±87)min、(220±74)min]、术中失血量[(410±92)mL、(370±79)mL]、术后住院时间[(9.2±1.1)d、(9.4±1.3)d]、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手术切缘阳性率[21.2%(7/33)、16.7%(7/4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平均随访21(6~53)个月。术后拔除尿管即刻及1、3、6个月控尿率DLDVC组分别为60.6%(20/33)、78.8%(26/33)、87.9%(29/33)和93.9%(31/33),SLDVC组为23.8%、54.8%、71.4%和90.5%,其中早期(拔尿管即刻及1个月)控尿率DLDVC组高于SLDVC组(P值均<0.05),后期(拔尿管3个月及6个月)控尿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6、12个月IIEF-5 评分DLDVC组分别为(8.4±7.2)、(9.1±7.3)、(14.4±7.1)分,SLDVC组为(7.3±6.1)、(7.4±6.7)、(11.1±9.3)分;术后12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患者比例两组分别为38.1%(8/21)和16.7%(5/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92, P>0.05)。结论 LRP中,DLDVC能早期恢复控尿功能,对术后早期性功能的恢复优势不明显,但不影响肿瘤学的手术切缘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胰后入路脾托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并初步分析其解剖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为观察组,采用经腹腔镜托出式胰后入路法;40例为对照组,采用经腹腔镜左侧入路法。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随访情况。结果 8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根治术),成功保留脾,完成第10组淋巴结清扫,未中转开腹。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7.9±52.9)m L和(153.1±72.2)m L,手术时间分别为(228.8±27.7)min和(244.7±31.3)min,第10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5.0±2.2)枚和(2.9±1.3)枚。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第10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6±0.4)d和(1.5±0.4)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9±0.8)d和(2.6±0.5)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5±1.4)d和(7.0±1.3)d。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2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4例患者中共8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5个月,随访中2组分别有1例因癌性腹水死亡。结论经腹腔镜胰后入路脾托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可行性较高,与常规腹腔镜左侧入路相比,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增加第10组淋巴结清扫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WT1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成骨细胞hFOB1.19、骨肉瘤细胞MG-63细胞, Western blot法观察WT1蛋白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MG-63细胞,分为siRNA-1组、siRNA-2组、阴性对照组(NC)组、空白对照组,分别转染WT1 siRNA-1、WTI siRNA-2及NC链,空白对照只加入转染试剂。转染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siRNA-1组、siRNA-2组、NC组、空白对照组MG-63细胞WT1基因 mRNA的表达情况,选择抑制效果好的siRNA-2组用于后续实验。将转染后的MG-63细胞分为siRNA-2组、NC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WT1、Bcl-2、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骨肉瘤MG-63细胞中WT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1.29±0.14,明显高于成骨细胞hFOB1.19的0.23±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3, P<0.01)。qPCR检测结果显示,骨肉瘤MG-63细胞转染后,siRNA-1组、siRNA-2组WT1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NC组和空白对照组,其中siRNA-2的抑制效果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70, P<0.05)。根据此结果选择siRNA-2进行后续实验。转染siRNA-2后,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 siRNA-2组光密度(OD)值为0.63±0.10,明显低于NC组的1.04±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8, P<0.05);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siRNA-2组MG-63细胞凋亡率为5.10%±0.41%,明显高于NC组的2.57%±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4, P<0.05);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siRNA-2组细胞Caspase-3的相对活性为2.74±0.29,明显高于NC组的1.07±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7, P<0.05);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结果显示,siRNA-2组侵袭细胞为(75.0±9.5)个,明显少于NC组的(118.0±8.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0, 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iRNA-2组WT1、Bcl-2、MMP-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63、3.979、4.232, P值均<0.05)。结论 WT1在骨肉瘤细胞中高表达,靶向下调其表达水平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与Bcl-2和MMP-2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链法矫治正畸牙牙间隙关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年6月—2017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72例不同上下颌牙列间隙的正畸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双链法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牙周指标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时间分别为(4.19±0.76)、(5.34±0.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9, P<0.01);尖牙牙冠远中舌向扭转率分别为5.56%(2/36)、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 P<0.05)。矫治前和矫治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牙龈指数(GI)分别为0.53±0.11、0.83±0.47,对照组分别为0.54±0.17、0.85±0.49,各组患者矫治前后G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29、3.586,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探诊深度(SPD)分别为(2.25±0.43) mm、(2.87±0.47) mm,对照组分别为(2.17±0.37) mm、(2.82±0.54) mm,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0、5.958, 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出血指数(SBI)分别为0.67±0.36、1.23±0.35,对照组分别为0.64±0.38、1.15±0.21,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2、7.048, P值均<0.05);研究组菌斑指数(PLI)分别为0.81±0.43、1.62±0.43,对照组分别为0.86±0.21、1.17±0.25,各组患者矫治前后P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88、5.697, P值均<0.05)。治疗前后两组间GI、SPD、SBI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矫治后6个月PLI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8, 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8%(1/36),对照组为13.89%(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0, P<0.01)。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使用双链法可缩短正畸牙间隙关闭的时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微创手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160名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行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为对照组,80例行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X线照射时间、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 (3.7±0.8) cm和(8.2±1.5) cm ,手术出血量分别为 (63.2±30.3) mL和(170.6±21.4) 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 (22.1±10.7) mL和(80.2±20.3) mL,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 (26.1±3.7) s和(16.5±4.2)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680、25.902、22.651、15.343, P值均<0.0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VAS分别为(0.68±0.41)分和(1.95±0.64)分,ODI分别为7.29%±3.60%和12.70%±4.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950、8.664,P值均<0.01)。观察组的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1/80)、0、0,低于对照组的13.75%(11/80)、10.00(8/80)、11.25%(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7、6.447、7.535, P值均<0.05);而椎间植骨融合率100.00%(80/80)则高于对照组的83.75%(6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7, P<0.01)。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好、安全性高,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肿瘤科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41~79(53.9±10.2)岁。均采用全椎板截骨、肿瘤切除、截骨块回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按是否保留棘突行椎板截骨分为保留棘突截骨组(34例)及不保留棘突截骨组(58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回植骨块融合情况,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胸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彻底切除病变。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88±17) min、术中出血量(386±50) mL,不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90±16) min、术中出血量(380±44)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时间=-0.564, t出血量=0.604, P值均>0.05)。术后3个月时,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07±0.28)分、JOA评分为(15.6±1.8)分,不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45±0.30)分,JOA评分为(13.8±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VAS=-5.881, tJOA=4.374, P值均<0.01);保留棘突截骨组术后骨性融合时间(4.0±0.6)个月与不保留棘突截骨组(4.4±0.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6, P<0.01)。结论 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技术应用于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有利于脊柱的后方解剖结构恢复、促进功能康复及骨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与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甲状腺血管外科1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96例,年龄18~59(35.19±6.89)岁,均采用腔镜手术治疗。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单侧HOA的29例患者(HOA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0~66(51.6±5.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的4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2~68(49.2 ± 6.8)岁。术后采用 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定髋关节功能。在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和正常对照组的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骶骨骨盆角(SPI)、骶骨骨盆后角(SPPA)。结果 HOA组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分别为6.0°±10.6°、6.3°±10.8°,SS分别为38.8°±8.6°、38.4°±7.1°,正常对照组PT为 12.4°±8.4°,SS为31.2°±7.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减小、SS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T=4.092、2.732, tSS=2.902、4.225, P值均<0.01);而PI、LL、SPI、SPPA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OA组内比较,术后1年HHS评分(86.5±4.1)分,与术前(32.6±6.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44, P<0.01);而PI、PT、SS、LL、SPI、SPPA HOA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排除了下腰痛对HOA矢状面参数的影响,THA在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不会改变无下腰痛单纯原发性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为HOA患者维持矢状面平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IVTD)和下腰椎前凸角(LLL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4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CT数据库中行腹盆部CT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20例为正常组,每年龄段(1~15,16~25,26~35,36~45,46~55,56~65,66~75及≥76岁)各40例,男女均等。收集同期55例(男18例,女37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患者的CT资料为IVCS组。分别在CT横断面和重建矢状面上测量椎前IVTD和LLLA。统计分析评估正常组LLLA和IVTD在男女性别间和各个年龄组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LLA和IVTD与年龄的相关性。在正常组中选择与IVCS组同年龄段者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对照组与IVCS组中男性组、女性组间LLLA、IVTD的差异,分别建立预测男性和女性罹患IVCS风险的IVTD狭窄阈值。结果 正常组总体LLLA为128.1°±6.7°,椎前IVTD(4.9±1.2)mm,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673、-0.662,P值均<0.01);LLLA与IVTD呈正相关(r=0.812, P<0.01)。其中,男性LLLA 为130.6°±6.1°、IVTD为(5.4±1.2)mm;女性LLLA为125.5°±6.0°、IVTD为(4.3±1.0)mm,男性LLLA和IVTD值均高于女性(t=7.426、9.103,P值均<0.05)。IVCS组中,男性LLLA为123.3°±2.3°,IVTD为(2.5±0.3)mm ,与对照组男性的128.1°±2.7°、(5.0±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93、12.604, P值均<0.01);女性LLLA为122.1°±5.8°,IVTD为(2.3±0.4)mm,与对照组女性的125.1°±4.9°、(4.1±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8、12.906, P值均<0.01)。ROC预测IVCS的IVTD最适风险阈值,男性为2.98 mm,女性为2.96 mm,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98,其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9%、93%,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LLLA和椎前IVTD在不同性别与年龄间存在差异, CT成像可以准确评估通道狭窄情况,预测罹患IVCS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前路、后路椎体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前方椎体次全切除固定矫形术(前路组),21例行后路单侧截骨入路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术(后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ODI改善及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后凸矫正度、术后1年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钛网倾斜度,末次随访评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前路组为(184.3±8.1)min、后路组为(168.3±8.9)min,手术出血量前路组为(974.5±76.1)mL、后路组为(845.7±85.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02、5.091,P值均<0.01)。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前路组为22.3 °± 5.4°,后路组为37.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87,P<0.01)。两组术后1年的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以及冠状面、矢状面钛网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4、0.502、1.535、0.968,P值均>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植骨融合,均未发生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前路组并发术中腹膜破裂1例、术后持续性腹胀5例,后路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结论 对于严重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在后凸矫正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出血方面优于前路,但手术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术者的习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体下颈椎C3~C7椎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分别为62岁男性(标本A)、45岁女性(标本B)、58岁男性(标本C),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取其下颈椎C3~C7段脊柱,剔除附着软组织。每个椎骨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两部分,使用高精慢速锯分别经椎体中部垂直于椎体上下终板、右侧椎弓根长轴、左侧上下关节突长轴切割3 mm厚骨切片各1片, 并用砂纸打磨,15块椎骨共制成45片骨切片。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骨组织切片不同区域皮质骨和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值,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显微骨硬度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硬度值。结果 15块椎骨共计获得825个有效显微骨硬度测量值。 C3~C7总体骨硬度值为11.10~47.80 HV,其中皮质骨为(26.04±4.84) HV、松质骨为(22.92±4.78) HV。椎体区皮质骨硬度值为(25.46±4.86) HV、松质骨硬度值为(21.10±4.97) HV,附件区皮质骨硬度值为(26.50±4.78) HV、松质骨硬度值为(24.75±3.80) HV,附件区高于椎体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0、4.978, P值均<0.05)。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下颈椎在不同部位的骨显微硬度值不同,但椎体区的皮质骨与松质骨骨硬度值均低于附件标本的皮质骨与松质骨骨硬度,其中松质骨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4.316、tB=2.364、tC=2.107, P值均<0.05);而皮质骨中,仅标本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8,P<0.05)。C3~C7各椎骨不同部位的硬度值分布规律与总体一致:椎体区的骨硬度值均低于附件区;其中C3、C5、C6、C7松质骨的骨硬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附件分区中,上关节突皮质骨骨硬度低于椎弓根、椎板、横突、下关节突皮质骨骨硬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90, P<0.05);椎体分区中,下终板皮质骨骨硬度高于上终板和外周终板皮质骨骨硬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365, P<0.05)。结论 下颈椎椎骨不同部位、不同区域的骨显微硬度存在差异,附件区的皮质骨/松质骨骨硬度分别高于椎体区的皮质骨/松质骨骨硬度。该分布规律是人体活动过程中适应应力应变的生理改变,可以为三维有限元分析、3D打印及术前模拟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