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腓骨骨膜瓣移植覆盖灭活瘤段骨断端在儿童四肢骨肿瘤射线灭活再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8例原发四肢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患儿临床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9~17(13.6±2.5)岁;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软骨肉瘤、反复复发的侵袭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各1例。均采用瘤段骨扩大切除+术中灭活自体瘤段骨回植术治疗,回植的瘤段骨断端均应用带蒂或游离腓骨骨膜瓣覆盖。肿瘤位于胫骨中上段5例,应用同侧带腓血管蒂腓骨膜瓣逆行转位覆盖瘤段骨远侧断端;肿瘤位于股骨中下段2例、肱骨中段1例,应用游离腓血管蒂腓骨膜瓣移植覆盖近侧断端。瘤段骨为单纯骨干5例,包含关节面3例,长度13~26(18.1±3.9)cm。灭活方法均为术中离体射线灭活。术后定期随访,拍摄X线、CT观察记录瘤段骨体内愈合情况,并观察患肢长度变化。结果 本组8例患儿术后随访12~24(18.8±3.5)个月。8例患儿共有13处断端均获得骨愈合,腓骨膜覆盖的断端平均愈合时间6~10(7.3±1.3)个月,且骨膜覆盖区域可观察到成骨现象。末次随访时,5例骨干灭活和1例骨关节灭活的患儿未发生双侧肢体不等长,2例骨关节灭活患儿患侧下肢长度较对侧短缩1.5 cm和2.0 cm。结论 在儿童四肢骨肿瘤手术治疗中,应用腓骨骨膜瓣移植覆盖灭活瘤段骨断端的方法可行,能够有效促进瘤段骨的愈合和防止骨不愈合、骨不连发生,且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推荐临床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腓骨近端骨肉瘤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腓骨近端骨肉瘤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8~38岁(中位年龄17岁)。18例患者均主诉疼痛,伴有腓总神经麻痹症状8例、包块3例;病程1~24周。Enneking外科分期ⅡB期17例,Ⅲ期1例。18例患者中,15例给予新辅助化疗后行腓骨近端骨肉瘤切除术,其中Malawer type Ⅰ型切除13例、Ⅱ型切除2例;2例患者外院切除不完整,入院后选择截肢手术;1例患者(Ⅲ期)入院时已发生肺转移,给予2个疗程化疗后原发肿瘤继续生长,疼痛无缓解,予以截肢手术。术后3个月采用骨骼肌系统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评价15例保肢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20个月。发生肺转移8例,死亡5例(包括3例截肢患者)。15例行腓骨近端骨肉瘤切除保肢手术的患者中复发4例,均行截肢术;1例出现术后伤口感染,给予积极加强换药,伤口正常愈合;5例出现腓总神经损伤,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3、7个月自行恢复,1例遗留轻度跛行,2例出现足下垂需佩踝关节支具行走。15例患者接受保肢手术后皆未出现膝关节不稳症状,术后3个月MSTS功能评分,11例良好、2例一般、2例差。结论 对于腓骨近端骨肉瘤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根据肿瘤侵犯范围决定手术方式,腓骨近端骨肉瘤术后并发症患者可接受。术中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及股二头肌外侧头原位缝合即可获得膝关节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5例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7例,确诊年龄为(39.85±11.59)岁。根据肿瘤发病部位及影像学分型,结合骨巨细胞瘤中国协作组成员单位(GTOC)评分,分别对患者采用扩大刮除植骨(15例)或瘤段切除重建治疗(20例)。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辅助行走时间、短期并发症及末次随访下肢功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肿瘤复发情况。对比分析病理性骨折、骨肿瘤国际保肢协会(ISOLS)股骨近端肿瘤分区、Campanacci分级、手术方式及肿瘤体积,对患者肿瘤转归及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4~60(33.50±16.65)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死于其他原发肿瘤转移恶化,1例术后6个月意外死亡。末次随访时,术前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术后下肢功能MSTS评分为(20.00±3.33)分,低于未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的(22.88±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1,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中出血量(316.55±80.35)mL,低于瘤段切除重建术的(384.53±76.3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0,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后短期并发症2例,瘤段切除重建术后8例,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7, P<0.05)。手术方式、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ISOLS分区、肿瘤体积及Campanacci分级对肿瘤复发情况的影响无组间差异(P值均>0.05)。结论 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可获得相似的下肢功能恢复效果,肿瘤复发率亦无差异;但瘤段切除重建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发生病理性骨折,对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国产定制型肿瘤膝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6月~2011年10月应用定制肿瘤型铰链膝关节假体置换膝关节周围肿瘤的1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例,女9例;年龄27~76岁,平均51.4岁.骨肉瘤4例,骨巨细胞瘤6例,非典型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3例,均为股骨远端肿瘤.均行瘤段广泛切除国产骨水泥定制肿瘤型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结果全部15例随访14~96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免疫排斥、皮肤会死等近期并发症.1骨肉瘤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局部复发,拒绝手术,术后16个月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18个月肺转移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3年局部复发截肢.所有患者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断裂、肢体短缩.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70~120°,平均89.4°,末次随访ISLOS影像评分24~31分,平均28.6分;骨肿瘤术后MSTS功能评分21~25分,平均22.8分.结论对膝关节周围恶性与侵袭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采用国产定制肿瘤型人工假体重建是有效的保肢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27例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股骨远端肿瘤13例,胫骨近端肿瘤14例;包括骨巨细胞瘤16例、骨肉瘤9例、滑膜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进行肿瘤切除、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术后进行康复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化疗.术后随访,参照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1~122个月,中位时间64.5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生存,MSTS评分为(22.2±3.5)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1.5%(22/27).近期随访23例患者生存,4例患者死亡,4例发生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其中22例生存患者MSTS评分为(21.0±2.3)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2.7%(16/22).本组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85.2%(23/27).结论 应用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B-EHE)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5年9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9例B-EH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5~64岁。术前X线及CT检查均表现为溶骨性改变,1例MRI可见周围软组织受累,1例出现肺部转移灶。3例选择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1例腰椎病灶选择肿瘤切除椎板减压内固定;3例近关节病灶选择肿瘤切除假体置换,其中1例术后化疗;1例多发病灶伴肺转移选择活检确诊后化疗治疗;1例病理性骨折伴出血选择行截肢术后综合治疗。结果 9例中失访1例,其余随访时间8~72个月。现7例存活。3例行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2例局部复发,二次手术后治愈。1例腰椎肿瘤切除减压固定,术后恢复良好。3例行肿瘤切除假体置换术,1例失访;2例术后治愈,关节功能良好,其中1例术后辅助化疗,未出现局部复发和病灶转移。1例多发病灶伴肺部转移行化疗,肺部无进展,局部无进展。1例行截肢术后综合治疗者,肿瘤复发迁延性出血,最终因器官衰竭死亡。结论 B-EHE为低-中度恶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无特异性,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结果诊断。治疗首选边界切除,辅以化疗或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数字化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应用于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胸壁缺损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0年8月—2021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5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均为男性,年龄23~60岁(平均43.5岁),其中胸骨柄肿瘤1例、胸骨体肿瘤4例。基于患者术前胸廓CT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患者胸骨以及与之连接的部分肋骨、锁骨的三维骨骼及肿瘤模型,同时设计并数字化定制个体化的钛合金胸骨假体;在3D打印模型上模拟肿瘤切除术,再将钛合金假体植入缺损的胸骨模型中进行匹配,模拟假体植入手术。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并植入术前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完成胸骨缺损的修复;其中1例胸骨柄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使用自体肌腱重建了胸锁关节。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胸壁稳定性、慢性疼痛、患者生存状态、胸锁关节重建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术后胸骨假体移位或断裂、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 全组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115~165 min,术中出血量80~260 mL。术后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1例、髓系肉瘤1例、软骨肉瘤2例和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全组均无需进行肌皮瓣转移修复胸壁;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植入物感染;胸壁完整稳定,无胸壁浮动和反常呼吸。有1例术后因胸腔积液延迟拔除胸管。全组术后随访12~24个月,未发生术后植入物断裂、移位,或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其中1例胸锁关节重建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无障碍。结论 数字化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用于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后胸壁缺损的重建,手术方案可行,操作简单,术后胸壁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腋窝软组织肿瘤48岁女性住院患者1例,术前行64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0 T MR平扫,获得DICOM原始数据,导入Visual Volume三维重构软件系统,对目标区域各种组织区分后行可视化边缘检测、分割、提取和测算,生成STL格式的三维网格模型,再将三维模型通过Hololens眼镜映射到真实世界形成混合现实三维影像,协助医生在术前进行手术设计、模拟手术操作以及与患者有效沟通,并在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利用基于CT、MRI影像学原始数据的高清重建,在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本例患者手术中可视化清晰显示骨骼、肿瘤组织与周围解剖结构,手术路径清晰,准确定位并于边界外完整切除肿瘤组织;肿瘤周围血管神经保留完整,术后肢体感觉、运动功能良好。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结论 混合现实技术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术中协助确定肿瘤边界并切除肿瘤,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手术的个体化治疗上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肿瘤科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41~79(53.9±10.2)岁。均采用全椎板截骨、肿瘤切除、截骨块回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按是否保留棘突行椎板截骨分为保留棘突截骨组(34例)及不保留棘突截骨组(58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回植骨块融合情况,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胸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彻底切除病变。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88±17) min、术中出血量(386±50) mL,不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90±16) min、术中出血量(380±44)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时间=-0.564, t出血量=0.604, P值均>0.05)。术后3个月时,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07±0.28)分、JOA评分为(15.6±1.8)分,不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45±0.30)分,JOA评分为(13.8±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VAS=-5.881, tJOA=4.374, P值均<0.01);保留棘突截骨组术后骨性融合时间(4.0±0.6)个月与不保留棘突截骨组(4.4±0.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6, P<0.01)。结论 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技术应用于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有利于脊柱的后方解剖结构恢复、促进功能康复及骨融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GCT)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评估影响复发的因素及辅助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7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病肿瘤科收治的154例四肢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75例;年龄16~68岁。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Ⅰ级16例,Ⅱ级106例,Ⅲ级32例。Enneking外科分期:1期56例、2期61例、3期37例。根据患者年龄、GTC病灶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其中病灶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A组)64例、病灶刮除+辅助治疗+植骨/骨水泥填充(B组) 48例、病灶段切除+缺损部位重建(C组)42例。观察患者术后骨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病灶转移、复发情况。术后6个月根据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协会(MSTS)制定术后重建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χ2检验分析GCT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伤口一期愈合,围手术期未出现异常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80~240 min,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150~800 mL,平均350 mL。154例患者随访10~84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随访X线片示植骨病例均融合,融合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内植物松动、断裂以及内植物周围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未发现肺转移者。局部复发16例(10.4%,16/154),复发时间为术后6~3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复发率10.9%(7/64),B组复发率10.4%(5/48),C组患者复发率9.5%(4/42)。不同性别、年龄段、肿瘤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采用辅助治疗的B组与无辅助治疗A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 P>0.05)。术后6个月按MSTS术后重建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84例,良43例,中19例,差8例,满意率94.8%(146/154)。结论 根据Enneking外科分期以及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治疗四肢GCT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及手术方式不能准确预测GCT患者术后病灶是否复发,术中辅助治疗的必要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骨肿瘤精准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辽宁省肿瘤医院14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13~57岁、平均32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3例、肩胛骨3例、骨盆2例、肱骨近端1例、锁骨近端1例。恶性肿瘤11例,其中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切除四肢干骺端恶性肿瘤保留自体关节的安全性及长期随访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10例四肢关节干骺端IIB期恶性肿瘤患者,其中7例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术前薄层CT扫描数据和MRI数据输入计算机导航系统进行图像融合,术中用导航探头经过导航跟踪器将手术部位和导航计算机建立联系,然后用导航探头在固定的解剖定位点或术前制作的人工标记点进行计算机注册,再在骨暴露表面散在选择50个点注册增加图像和手术部位配准的准确性,验证若匹配误差小于1 mm则可用于术中导航。然后在导航指导下精准截骨切除肿瘤,腓骨瓣复合异体骨重建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评估保留关节功能、有无肿瘤局部复发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术中计算机导航匹配误差平均为0.41 mm,导航下截骨线与肿瘤边缘之间的平均距离为9.9 mm,术后平均随访140个月,除1例肿瘤肺转移死亡外,其余所有患者均无瘤存活,所有患者均无局部肿瘤复发,肢体MSTS评分平均为27.8分。结论 导航辅助下可做到肿瘤精确切除,使关节结构保留最大化的同时保证肿瘤不复发,而保留的自体关节使得患者可以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疗效,分析肿瘤复发及影响肩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纳入2002年1月—2015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4个骨肿瘤治疗中心临床资料完整、初次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超过36个月的27例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首诊时年龄18~55 (33.1±12.2)岁。Campanacci分级 Ⅱ级17例,Ⅲ级10例。其中17例发生病理性骨折,14例合并移位,3例有骨折线、无移位。14例采用囊内刮除术治疗,其中3例刮除、11例切刮;骨缺损采用自体植骨2例、自体加异体植骨1例,异体骨植骨3例,骨水泥填充8例,其中10例患者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13例采用瘤段切除肩关节重建术治疗,其中半肩关节置换10例,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髓内钉固定3例。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评估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之间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率、上肢MSTS评分,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肿瘤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36~180 (92.4±38.9)个月。刮除术和瘤段切除术中各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14和2/13(P=1.000)。4例瘤段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4.8%(4/27),其中2例大段异体骨吸收(1例伴肿瘤复发)行半肩关节置换术,1例半肩关节置换后肩关节半脱位,1例术后5年假体松动外露再次手术更换骨水泥型假体进行翻修;囊内刮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瘤段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有无病理性骨折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相关性(r=-0.037, P=1.000),Campanacci分级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相关性 (r=0.482, P<0.05);有无病理性骨折、不同Campanacci分级、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刮除术术后肩关节功能明显优于瘤段切除术(P<0.01)。结论 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相比较于其他部位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采用刮除术或瘤段切除术后复发率较低,刮除术后肩关节功能明显优于瘤段切除。由于瘤段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瘤段切除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后骨吸收等问题,建议尽可能地选择囊内刮除手术作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个体化改良与常规方案治疗肢体长骨骨巨细胞瘤(GCTB)的临床效果,评估个体化改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1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两个骨肿瘤中心178例手术治疗的四肢长骨GCTB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5例、女83例,年龄8~75(35.7±11.7)岁。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