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度过250万年漫漫长日,可以肯定古人类是不吸烟的。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也发现了当地印第安人吸食的烟草。出于好奇,水手把烟草带回欧洲,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 相似文献
2.
3.
一个早春的午夜,老董突然感到脚痛、憋气,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经过救治脱离危险。出院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哎呀,这次住院我收获可不小,除了糖尿病、心梗外,还查出一大堆的病,什么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医生说,心梗是结果,其他病是源头,而且它们都是成群结伙的一帮帮,有那个就有这个。看来糖尿病可不能仅仅关注血糖高低啊!” 相似文献
4.
5.
6.
<正>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相继发现了30多种新的传染病,其中不少以暴发式的面貌出现,例如近来全球流行的非典型肺炎。许多人在问“为何新的传染病会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7.
烟草对人身体有害,但到目前为止并不清楚烟草如何通过全身来增加炎症的发生,日前来自美国和瑞典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尼古丁能够激活中性粒细胞的表达,从而释放增加机体炎症的因子.研究人员利用尼古丁刺激从人类和小鼠机体所分离的中性粒细胞,同时还测定了炎性分子剂量依赖性的释放情况.利用小型药理学分子抑制剂以及来自遗传工程化修饰小鼠模型机体的中性粒细胞进行研究,鉴别出了参与尼古丁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激活的必要受体以及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在影视剧和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位伤者因失血而生命垂危,需要输血抢救,而符合伤者血型的血又暂时短缺,这时,伤者的兄弟或父母赶到医院,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亲人的生命很美好、很感人的情景,但却非常不科学、不安全。 相似文献
12.
产妇在分娩中,当胎儿和胎盘脱离母体后,产妇血液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浓度,随着胎盘脱出而大幅度降低。这时,催乳激素开始发挥泌乳作用,促进乳汁的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吸烟对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142例,按吸烟情况分为不吸烟组(从不吸烟,n =44),戒烟组(戒烟半年以上,n =33),少量吸烟组(每天≤20支,n =33),大量吸烟组(每天>20支,n =32),采用现场调查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询问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工作活动强度、吸烟、降糖药的应用等情况,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等指标,实验室检测葡萄糖(GLU)、2hPBG、HbA1 C,比较各组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逐步回归及偏相关分析,了解吸烟对血糖控制影响的显著性及影响程度。结果(1)不吸烟组与大量吸烟组相比 FBG、2hPBG 明显降低(P <0.01),HbA1 C 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吸烟组与戒烟组比较2hPBG 有所升高(P <0.05或 P <0.01);(2)少量吸烟组与大量吸烟组比较 FBG、2hPBG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吸烟组与戒烟组相比 FBG、2hPBG、HbA1 C 均增高(P <0.05或P <0.01);(3)吸烟是 HbA1 C 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β=-0.216),FBG、2hPBG、HbA1 C 与日吸烟量、吸烟年限等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吸烟是与年龄、BMI、工作活动强度、DM病程、用药情况等影响无关,为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组与戒烟组,戒烟组与不吸烟组之间血糖控制指标(FBG、2hPBG、HbA1 C)等的差异,表明大量吸烟不利于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血糖的控制,戒烟对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血糖控制有明显的积极的作用,在餐后血糖的控制上甚至优于从不吸烟患者。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目的:探讨吸烟者较不吸烟者是否更易导致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方法:无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的门诊患者229例.以被动吸烟、曾经吸烟、目前在吸烟或从不吸烟也没有或很少被动吸烟者进行随访研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结果:61例(26.6%)患者被诊断为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其中吸烟组患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的比例最高,为36.2%,其次为被动吸烟组,为26.0%,曾经吸烟组为22.6%,最低为从未吸烟组,为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均可以导致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