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肿瘤患者3例为研究对象,导入患者术前CTA与MR薄层扫描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制作颅底肿瘤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观察肿瘤与颅底及周边血管、神经的关系,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有效地病情交流,制定手术计划及模拟手术入路,进而按术前制定的手术计划行颅底肿瘤显微切除术;术后行头颅CT及MR检查验证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3例均顺利构建出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进而打印出1∶1实体模型。实际手术操作顺利,术中避免损伤相应重要的神经组织及血管,2例前颅底脑膜瘤达到Simpson Ⅱ级切除,1例听神经瘤镜下全切。患者术后无明显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治疗时可以帮助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利于术前和患者家属的交流,指导术中的显微操作,减少对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与血管结构的损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锁骨切开入路手术治疗锁骨后方侵袭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收治的12例锁骨后方软组织侵袭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8~74岁;黏液纤维肉瘤4例,侵袭性纤维瘤4例,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骨外骨肉瘤1例,高级别梭形细胞肉瘤1例。肿瘤长径为4~12 cm(中位数为8 cm)。均行锁骨切开+软组织肿瘤切除+锁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中锁骨劈开位置均位于锁骨中1/3段,术后三角巾制动4~6周。手术并发症按T94分级系统评价,手术前后患肢功能以肌骨肿瘤学会(MST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12例患者肿瘤均得以完整切除,切缘R0为10例、R1为2例,未见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中位数为24)个月。术前患肢功能MSTS评分中位数为28分,术后6个月时评分中位数为28分。局部复发2例(分别为术后2个月和3个月复发),其中1例骨外骨肉瘤患者复发同时发现了脑转移,术后20个月死亡。结论 锁骨切开入路可安全应用于锁骨后方软组织侵袭性肿瘤的切除,术后患侧肢体功能良好,肿瘤控制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脏三维可视化评估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手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2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的75例尾状叶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20例,年龄30~66岁,均采用肝脏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规划,并应用术前三维重建模型模拟肝脏尾状叶肿瘤切除手术。对比术前规划与术中操作,计算全肝体积、模拟切除肝体积、剩余功能性肝体积,统计全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等,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模拟切除肝体积263.89 mL(33.76,1 650.85),剩余功能性肝体积1 189.67 mL(529.79,1 859.72)。行单独尾状叶肿瘤切除27例,左半肝+尾状叶切除6例,部分右肝(Ⅵ、Ⅶ段)+尾状叶切除14例,右半肝+尾状叶切除20例,中肝叶(Ⅳ、Ⅴ、Ⅷ段)+尾状叶切除8例。75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数25(0,62)min,出血量300(100,3 600)mL,手术时间198(116,388)min,输血11例,输血量600(200,3 000)mL。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大出血、空气栓塞。术后发生并发症29例,其中Ⅰ类并发症1例,经剖腹探查止血后顺利恢复,余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有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 采用肝脏三维可视化评估技术进行术前精准规划,可使术者更准确地掌握切除范围,规避主要血管,控制术中出血,以及维持术后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B-EHE)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5年9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9例B-EH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5~64岁。术前X线及CT检查均表现为溶骨性改变,1例MRI可见周围软组织受累,1例出现肺部转移灶。3例选择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1例腰椎病灶选择肿瘤切除椎板减压内固定;3例近关节病灶选择肿瘤切除假体置换,其中1例术后化疗;1例多发病灶伴肺转移选择活检确诊后化疗治疗;1例病理性骨折伴出血选择行截肢术后综合治疗。结果 9例中失访1例,其余随访时间8~72个月。现7例存活。3例行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2例局部复发,二次手术后治愈。1例腰椎肿瘤切除减压固定,术后恢复良好。3例行肿瘤切除假体置换术,1例失访;2例术后治愈,关节功能良好,其中1例术后辅助化疗,未出现局部复发和病灶转移。1例多发病灶伴肺部转移行化疗,肺部无进展,局部无进展。1例行截肢术后综合治疗者,肿瘤复发迁延性出血,最终因器官衰竭死亡。结论 B-EHE为低-中度恶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无特异性,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结果诊断。治疗首选边界切除,辅以化疗或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设计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一科采用椎板切除治疗的4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0~76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对胸椎CT扫描的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胸椎椎板和骨化黄韧带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观察骨化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的位置关系,计算数字模拟骨化灶体积;按照“分区椎板切除”的方式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上进行骨化黄韧带的模拟切除;按照术前模拟切除步骤,实施手术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JOA评分计算JOA改良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三维重建模型44个,重建骨化灶103个,骨化灶体积为(1 831±443)mm3。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180(96.7±19.6)min;术中出血量230~1 350(432±83.5)mL。患者术后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加重者,术后神经症状均逐步好转。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25±10.3)个月。随访期间无迟发性感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1.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 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64.2%±21.7%,疗效评价优13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77.3%(34/44)。结论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能够立体、全面了解骨化黄韧带的形态,通过模拟手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影像学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导航系统在骨肿瘤切除和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进行术前设计,探讨在术中精确评判骨肿瘤外科切除边界的意义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共施行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辅助三维导航下骨肿瘤外科手术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术前全部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导入导航系统配置的工作站计算机,术前进行解剖重建,对比CT显示病变的骨窗、软组织窗和增强扫描窗影像,确定肿瘤范围;部分病例经计算机的CT和MR融合功能,显示的髓腔范围确定肿瘤边界;设计术中肿瘤外科边界,并标记。术中导航引导下,肿瘤切除,并精确评判外科切除边界。结果全部病例依照术前设计进行。18例在导航系统指引下,进行精确的切除,肿瘤标本显示了良好的外科切除边界;12例囊内切除,在导航的指引下,确认切刮边界足够。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术前设计肿瘤切除范围;术中依照计划进行手术;确认肿瘤切除边界,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骨肿瘤的精确切除,为重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5例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7例,确诊年龄为(39.85±11.59)岁。根据肿瘤发病部位及影像学分型,结合骨巨细胞瘤中国协作组成员单位(GTOC)评分,分别对患者采用扩大刮除植骨(15例)或瘤段切除重建治疗(20例)。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辅助行走时间、短期并发症及末次随访下肢功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肿瘤复发情况。对比分析病理性骨折、骨肿瘤国际保肢协会(ISOLS)股骨近端肿瘤分区、Campanacci分级、手术方式及肿瘤体积,对患者肿瘤转归及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4~60(33.50±16.65)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死于其他原发肿瘤转移恶化,1例术后6个月意外死亡。末次随访时,术前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术后下肢功能MSTS评分为(20.00±3.33)分,低于未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的(22.88±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1,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中出血量(316.55±80.35)mL,低于瘤段切除重建术的(384.53±76.3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0,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后短期并发症2例,瘤段切除重建术后8例,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7, P<0.05)。手术方式、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ISOLS分区、肿瘤体积及Campanacci分级对肿瘤复发情况的影响无组间差异(P值均>0.05)。结论 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可获得相似的下肢功能恢复效果,肿瘤复发率亦无差异;但瘤段切除重建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发生病理性骨折,对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平滑肌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12月4所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肾平滑肌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6~77岁。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2例, 其中1例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 6例共发现7个平滑肌瘤病灶,肿瘤最大径2.5~7 cm,平均5.3 cm;其中5个位于右肾,2个位于左肾;5个位于肾脏边缘,1个位于肾实质内,1个位于肾盂。肿瘤呈圆形和椭圆形各3个,呈分叶状1个。CT平扫5个病灶呈高密度,2个呈等密度;1个病灶密度不均,肿块内见坏死、囊变,其它6个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7个病灶均表现出渐进性延迟强化的特点,其中6个呈均匀强化,1个强化不均。MRI平扫2例共检出3个病灶:2个信号均匀,其中1个呈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1个呈 T1WI等信号、T2WI明显低信号;1个信号不均,T1WI、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上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肿瘤包膜;2个瘤体内见斑点状钙化。MRI增强检查1个病灶呈均匀延迟强化。结论 肾平滑肌瘤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为发生于肾脏边缘密度或信号均匀的软组织肿块,CT 或 MRI增强扫描呈均匀延迟强化特点;虽然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但熟悉其影像表现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尽早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肾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后路经肋横突入路切除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安全性、疗效及优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7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行胸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术治疗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0~69岁。16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7例行术前穿刺活检术。术中均取后路经肋横突入路显露病变节段,显微镜下切除病变侧椎板、小关节、横突及肋骨,之后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减压节段。观察手术前后感觉、运动障碍恢复情况,统计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观察术后血气胸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及继发畸形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2例,黑色素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神经根性疼痛以及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ASIA 感觉评分分别为(179.75±90.45)分、(194.87±36.75)分和(209.50±19.25)分, 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83.25±32.75)分、(90.56±15.75)分和(94.56±13.75)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ASIA感觉和运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均无血气胸发生,未放置胸腔闭式引流,随访期间无一例肿瘤复发,无脊柱继发畸形发生。结论 采用显微镜辅助经肋横突入路手术可以一期切除胸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同时避免开胸手术,减少手术创伤并降低术后对呼吸功能影响,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数字化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应用于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胸壁缺损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0年8月—2021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5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均为男性,年龄23~60岁(平均43.5岁),其中胸骨柄肿瘤1例、胸骨体肿瘤4例。基于患者术前胸廓CT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患者胸骨以及与之连接的部分肋骨、锁骨的三维骨骼及肿瘤模型,同时设计并数字化定制个体化的钛合金胸骨假体;在3D打印模型上模拟肿瘤切除术,再将钛合金假体植入缺损的胸骨模型中进行匹配,模拟假体植入手术。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并植入术前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完成胸骨缺损的修复;其中1例胸骨柄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使用自体肌腱重建了胸锁关节。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胸壁稳定性、慢性疼痛、患者生存状态、胸锁关节重建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术后胸骨假体移位或断裂、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 全组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115~165 min,术中出血量80~260 mL。术后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1例、髓系肉瘤1例、软骨肉瘤2例和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全组均无需进行肌皮瓣转移修复胸壁;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植入物感染;胸壁完整稳定,无胸壁浮动和反常呼吸。有1例术后因胸腔积液延迟拔除胸管。全组术后随访12~24个月,未发生术后植入物断裂、移位,或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其中1例胸锁关节重建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无障碍。结论 数字化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用于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后胸壁缺损的重建,手术方案可行,操作简单,术后胸壁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4—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骨科11例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16~67(52.6±15.9)岁。11例患者术前均行CT常规二维扫描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于重建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骨肿瘤精准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辽宁省肿瘤医院14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13~57岁、平均32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3例、肩胛骨3例、骨盆2例、肱骨近端1例、锁骨近端1例。恶性肿瘤11例,其中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2...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protocol for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D/CAM) technology was used to manufacture custom-made cutting guides for tumor ablation and reconstructive plates to support fibula free flaps. CT scan data from a patient with an odontogenic keratocyst on the left mandibular ramus were elaborated to produce a virtual surgical plan of mandibular osteotomy in safe tissue for complete ramus resection. The CAD/CAM procedure was used to construct a customized surgical device composed of a cutting guide and a titanium reconstructive bone plate. The cutting guide allowed the surgeon to precisely transfer the virtual planned osteotomy into the surgical environment. The bone plate, including a custom-made anatomical condylar prosthesis, was designed using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healthy side of the mandible to obtain an ideal contour and avoid the bone deformities present on the side affected by the tumor. Operation time was reduced in the demol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hases.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outcomes allowed patients to immediately recover their usual appearance and functionality. This new protocol for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using CAD/CAM to construct custom-made guides and plates may represent a viable way to reproduce the patient's anatomical contour, give the surgeon better procedural control, and reduce operation tim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基于头部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复杂的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手术规划,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本实验选取一名男性患者,65岁,体重70 kg,身高170 cm,无头部外伤史、手术史、颅脑疾病家族史。行头部CT平扫,排除脑组织器质性疾病。已和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头部CT图像通过逆向工程软件Mimics 15.0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将手术仿真成功的三维模型组件在3-Matic 7.0进行测量,对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进行手术规划设计及术后随访观察。 结果 建立了与CT图像测量结果一致的颅骨、鼻窦及肿瘤的三维立体模型;建立了与手术入路一致的仿真鼻部通道的三维模型;确定了复杂鼻部肿瘤的手术方案及预后评估。术中切除肿瘤组织测量结果为X轴最大值为64.78 mm,Y轴71.21 mm,Z轴86.46 mm,总体积为58.88 ml,其形态、大小与术前三维重建测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根据三维立体模型分析得出的数据设计手术方案,有助于顺利完成手术,对个体化鼻窦肿瘤手术设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和功能重建两部分,传统手术方式往往存在各种局限性。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术前规划、肿瘤切除和功能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多种骨科数字技术的辅助下,成功实现了骨肿瘤的精准化治疗。此外,3D生物打印也在骨肿瘤的治疗中展现了巨大潜力。本文总结回顾了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发现3D打印技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骨肿瘤精准化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瘤和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前大脑Willis动脉环侧支循环状况判定的方法和标准,评价DSA全脑血管造影方法判定一侧颈动脉(颈内动脉)术中永久性阻断的安全性.方法:本组颈动脉瘤和颈动脉体瘤患者共14例,均行CT平扫、CT增强扫描和CTA血管成像三维重建,9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8例行手术治疗,3例保留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剥除肿瘤、5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连同肿瘤一并切除;4例术中同步行脑电图监测.分析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后DSA全脑血管造影、术中脑电图监测等方法评价大脑侧支循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8例手术患者中,无死亡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均获随访3月~5 a,肿瘤相关症状消失,无肿瘤复发,其中1例术后出现偏瘫、失语,半年后康复.结论: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颈动脉肿瘤术前判断大脑Willis环侧支循环状况的重要方法,但不能作为判定一侧颈动脉结扎、切除安全性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7.
背景:长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重建方法众多,各有优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仍是一个未完美解决的骨科难题。 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长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重建进展研究。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长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的文章,英文检索词“bone defect, long bone reconstruction, tissue engineering of bone,scaffolds,bone reconstruction,bone graft,bone tumor; tumor resection,musculoskeletal tumors,regeneration,autografts”;中文检索词“大段,骨缺损,骨肿瘤,软组织肿瘤,瘤段切除,组织工程,骨移植”。共检索到104篇相关文献,纳入52篇文献进一步研究。 结果与结论:传统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骨延长、人工假体置换等。研制适用于儿童保肢需要,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假体成为儿童保肢的一个挑战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研制出可以不断延长的假体,用于儿童骨肿瘤的保肢重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人工骨,尤其是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逐步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