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 (DAA ) 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 治疗高脱位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 )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 6 月— 2019 年 10 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例采用DAA入路行 THA 治疗的DDH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年龄(61.86±8.49)岁,Crowe Ⅲ型 7例7髋、Crowe Ⅳ 型1例1髋。观察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测量患者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对比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髋关节 Harris评分以及中心边缘(CE)角的变化。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为(7.56±0.62)cm,手术时间为(108±17.65) min,术中出血量为(205±47.20) mL,术后下床时间为(3.25±0.88)d,住院时间为(5.50±0.76)d。术后1周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分别为41.40°±4.03°和17.90°±3.27°,均处于安全范围。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值、Harris 评分和CE角测量值分别为(3.98±0.47)cm、(43.38±9.65) 分、15.86 °± 2.20°,(0.85±0.25)cm、(80.63±4.37)分、37.29°± 2.21°,(0.81±0.20)cm、(80.50±4.75)分、37.17°± 2.07°: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7.814、40.866、150.145, P值均<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例术后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未见术中股骨骨折、髋脱位、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DAA入路治疗高脱位型DDH患者,手术安全,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单侧HOA的29例患者(HOA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0~66(51.6±5.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的4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2~68(49.2 ± 6.8)岁。术后采用 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定髋关节功能。在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和正常对照组的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骶骨骨盆角(SPI)、骶骨骨盆后角(SPPA)。结果 HOA组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分别为6.0°±10.6°、6.3°±10.8°,SS分别为38.8°±8.6°、38.4°±7.1°,正常对照组PT为 12.4°±8.4°,SS为31.2°±7.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减小、SS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T=4.092、2.732, tSS=2.902、4.225, P值均<0.01);而PI、LL、SPI、SPPA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OA组内比较,术后1年HHS评分(86.5±4.1)分,与术前(32.6±6.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44, P<0.01);而PI、PT、SS、LL、SPI、SPPA HOA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排除了下腰痛对HOA矢状面参数的影响,THA在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不会改变无下腰痛单纯原发性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为HOA患者维持矢状面平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螺钉内固定术、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8年5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骨科28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行螺钉内固定术76例为A组,男32例、女44例,年龄(70.95 ±8.24)岁;行股骨头置换术92例为B组,男40例、女52例,年龄(72.84 ±9.14)岁;行THA 112例为C组,男59例、女53例,年龄(73.05 ±7.21)岁。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5.05±20.14)mL、(47.06±10.14)min、(6.64±1.74)个月,B组分别为(208.74±60.15)mL、(82.55±15.47)min、(5.01±1.25)个月,C组分别为(337.69±85.13)mL、(97.85±12.04)min、(4.36±1.04)个月。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B组、C组均大于A组,C组大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C组均短于A组,C组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39.45±8.25)个月。三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20.65%,19/92)、C组(16.07%,18/112)均小于A组(38.16%,2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C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A组、B组、C组优良率分别为63.14%(48/76)、75.00%(69/92)、83.93%(94/112),C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B组与A组、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身体耐受程度、个人意愿等因素,选择合适且安全的手术方式。对身体状况相对较好,且对活动能力要求较高的患者,可采取THA,该术式的疗效优于股骨头置换术与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实施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0.9,1.5)h和3.1(2.5,3.7)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44,60)mL和300(298,326)mL,住院时间分别为(13.67±1.92)d和(20.53±2.03)d,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2.27±4.28)%和(85.17±9.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04、-6.681, t=3.871、-13.470, P值均<0.01)。观察组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率为83.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9, P<0.05)。结论 对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相比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预后,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北京博爱医院接受TKA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龄55~78岁,体质量指数(BMI)19.7~32.6 kg/m2,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84°~117°,K-L分级Ⅲ级42例、Ⅳ级78例。采用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康复组60例。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遵医嘱、按时复查方式训练,康复组使用NEO-SMART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辅助进行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在各随访时间点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K-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20例患者中4例失访,其余均获随访6个月。对照组和康复组患者的VAS比较,术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1个月时康复组VAS分别为(2.2±0.61)和(1.2±0.37)分,对照组分别为(2.5±0.82)和(1.7±0.53)分,康复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膝关节ROM比较,术后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88.7°±3.60°和93.1°±3.07°、96.8°±3.76°和103.5°±3.47°、99.8°±4.05°和107.3°±4.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HSS评分比较,术后1、3、6个月康复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使用智能可穿戴康复系统可显著提高TKA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152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TLIF组(80例)和PLIF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采用腰痛VAS和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TLIF组和PLIF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8±225)mL和(772±32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 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3.84±1.00)h和(3.94±0.99)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 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80、-0.770,P值均>0.05),但术后3个月时TLIF组VAS评分(3.6±1.4)分较PLIF组(4.3±1.1)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51, P<0.05)。两组间JOA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22、0.522、-1.070, P值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TLIF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腰痛恢复更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 Schizas形态学B、C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保守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Schizas形态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Schizas形态学分型为B、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43~74岁。Schizas形态学B型39例,其中保守治疗20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9例(手术组);C型23例,其中保守治疗13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0例(手术组)。B、C型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比较B、C型患者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前及末次随访ODI、JOA评分、VAS及治疗期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9~1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Schizas B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保守组及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ODI分别为10.88%±2.84%和11.44%±2.80%,JOA评分分别为(22.41±2.26)分和(22.36±2.25)分,VAS分别为(0.84±0.52)分和(0.93±0.4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22、0.065、-0.646,P值均>0.05),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30、-5.339,P值均<0.01)。Schizas 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腰椎ODI分别为16.72%±4.04%和10.10%±1.63%,JOA评分分别为(17.92±2.43)分和(22.75±2.99)分,VAS分别为(1.60±0.82)分和(0.70±0.2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56、-4.271、3.713,P值均<0.01),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3, P>0.05),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32, P<0.01)。结论 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MRI Schizas形态学分型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选择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 本实验为前瞻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2009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4例(84髋),采用信封法行简单随机分组,分为髓芯减压联合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组(治疗组,29例38髋)及髓芯减压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组(对照组,35例46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HHS)、VAS及其变化,随访终点时临床及影像学失败率,并应用生存曲线分析两组髋关节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HH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终点时,治疗组VAS、HH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与术前比较,两组随访终点VAS、HHS评分有显著改善(P值均<0.01)。两组除Steinberg ⅡB、ⅡC、ⅢA患者间术前与术后随访终点HHS评分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1、2.242、4.435,P值均<0.05)外,其余分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除Steinberg ⅡB、ⅡC、ⅢA患者间术前与术后随访终点VAS评分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3、2.119、3.513,P值均<0.05)外,其余分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在随访期内治疗组髋关节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经Log-rank检验提示两组之间髋关节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53,P<0.05)。治疗组影像学失败率为21.05%(8/38),低于对照组的45.65%(21/46);临床失败率23.68%(9/38),亦低于对照组的52.17%(2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71、7.081,P值均<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法可以显著缓解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并阻止股骨头塌陷。由于本手术方法对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可能与其Steinberg分期有关,推荐将该方法应用于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8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53例,其中男64例、女89例,年龄21~8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DAA组(79例)和PLA组(7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住院时间、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摄骨盆正位X线片,并应用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进行假体角度测量,进而依据Nakata方法判断股骨假体位置(以股骨假体内翻3°~外翻3°为假体处于中心性固定),依据Pradhan方法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以髋臼外展角30°~50°、前倾角5°~25°为髋臼假体位置安全范围)。结果 与PLA组相比,DAA组手术时间较长[(68.61±7.15)min与(63.45±8.82)min],切口长度较短[(10.47±0.88)cm与(12.06±0.91)cm],术中出血量较少[(131.40±42.83)mL与(155.70±48.09)mL],术后住院时间较短[(3.94±0.92)d与(4.79±0.95)d],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较短[(3.91±1.09)d与(6.34±1.35)d],术后1、3天疼痛VAS较低[(4.05±0.70)分与(4.38±0.75)分、(2.47±0.80)分与(2.82±0.88)分],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较高[(82.46±3.82)分与(77.59±4.78)分、(89.11±3.61)分与(85.82±3.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术后髋臼外展角44.11°±4.61°、前倾角18.57°±3.81°,PLA组髋臼外展角43.04°±5.55°、前倾角18.27°±4.28°;髋臼杯位于安全区域比率DAA组为94.9%(75/79)、PLA组为93.2%(69/74),股骨假体位置居中率DAA组为93.6%(74/79)、PLA组为97.2%(72/7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与PL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6/79)与8.1%(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DAA较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早期康复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6月—2016年8月采用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32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2~64(52.4±6.2)岁。退变性滑脱25例,峡部裂性滑脱7例;Ⅰ度滑脱26例,Ⅱ度滑脱6例;L3~4滑脱5例,L4~5滑脱17例,L5~S1滑脱1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所有患者定期随访,比较并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椎间隙平均高度、腰椎Cobb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评价椎间孔恢复及腰椎矢状位曲度改变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根据Siepe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3±10.8) min,术中出血(85.2±35.6) mL,术后引流量(34.7±12.5) mL,术后(5.2±1.8) d出院,显微镜术中使用时间(56.4±8.2)min;均未出现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融合器移位、下沉、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术后各时段腰痛VAS、腿痛VAS和ODI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5.080、148.420、493.080, P值均<0.05);术后各时间段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870, P值均<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0.4±1.7) mm和(10.1±1.8) mm,腰椎Cobb角分别为39.0°±5.4°和38.6°±7.3°,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8.6°±3.2°和18.0°±5.1°,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310、33.820、3.950, 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腰椎滑脱获得复位;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30/32);根据Siepe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完全融合29例,可能融合3例。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肿瘤科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41~79(53.9±10.2)岁。均采用全椎板截骨、肿瘤切除、截骨块回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按是否保留棘突行椎板截骨分为保留棘突截骨组(34例)及不保留棘突截骨组(58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回植骨块融合情况,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胸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彻底切除病变。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88±17) min、术中出血量(386±50) mL,不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90±16) min、术中出血量(380±44)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时间=-0.564, t出血量=0.604, P值均>0.05)。术后3个月时,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07±0.28)分、JOA评分为(15.6±1.8)分,不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45±0.30)分,JOA评分为(13.8±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VAS=-5.881, tJOA=4.374, P值均<0.01);保留棘突截骨组术后骨性融合时间(4.0±0.6)个月与不保留棘突截骨组(4.4±0.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6, P<0.01)。结论 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技术应用于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有利于脊柱的后方解剖结构恢复、促进功能康复及骨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创直接前侧入路(DAMIS)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17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89髋)采用DAMIS全髋关节置换术(DAMIS组),男41例、女48例,年龄61~78(6...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在初次单侧膝、髋关节置换术(TKA/THA)围手术期应用对减少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单侧TKA/THA,应用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的403例患者资料为观察组(TKA 285例、THA 11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6月—2015年10月行初次单侧TKA/THA的582例患者资料为对照组(TKA 393例、THA 189例)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术前血常规检验结果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接受TKA或THA,术中均取1 g氨甲环酸行关节内注射;观察组患者另在围术期行多模式血液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Hb最大下降值、手术失血量、引流量,以及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率分别为1.2%(5/403)和8.2%(48/582),两组中TKA患者输血率分别为0.7%(2/285)和6.9%(27/393)、THA患者输血率分别为2.5%(3/118)和11.8%(21/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62、15.353、7.402, P值均<0.01)。TKA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Hb最大下降值分别为(29.62±11.36)g/L和(34.37±12.88)g/L,THA患者分别为(33.29±11.56)g/L和(37.14±9.42)g/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8、3.042, P值均<0.01);两组TKA患者手术失血量分别为(91.35±58.79) mL和(157.90±71.35) mL,THA患者手术失血量分别为(172.42±65.64) mL和 (246.12±87.89)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71、8.378, P值均<0.0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为0.74%(3/403)、对照组为0.85%(5/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 P>0.05)。结论 采用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可明显降低初次膝、髋置换患者的术后异体输血率,提高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并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钽金属骨小梁臼杯合并颗粒及结构性植骨在腔隙性髋臼缺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应用钽金属骨小梁金属臼杯联合颗粒或结构性植骨治疗的43例(49髋)存在腔隙性髋臼缺损或合并有节段型骨缺损的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23髋),女23例(26髋);年龄48~71岁,平均(56±7)岁。初次关节置换37例(42髋),翻修6例(7髋)。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西安大略湖与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WOMAC)评分及VAS评分评定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采用DeLee-Cha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估髋臼假体松动情况,同时采用Engh影像学评价标准观察髋臼-骨接触面骨长入情况。结果 本组43例(49髋)患者,手术时间70~110 min,平均(87±18)min;术中出血量600~1 200 mL,平均(850±200) mL;手术切口长度10~15 cm,平均(12±2)cm。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5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30例,良19例,优良率100%。术后12个月全部患者髋臼杯与骨面均紧密接触,骨质缺损填充良好,无假体松动。结论 对于腔隙性髋臼缺损患者,采用钽金属骨小梁金属髋臼杯结合植骨技术行THA或翻修术早期疗效满意,远期结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髋关节旋转中心的X线影像分布特点及其变异范围。方法 纳入2013年6—12月中日友好医院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中200例成人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无异常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X线片上以泪滴下缘为参考,测量双侧髋臼中心与泪滴下缘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观察左右侧差异,并以±2倍左右侧差值标准差区间为双侧髋关节测量数据的95%正常变异范围。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自身及观察者之间测量数据的可靠性。结果 所测数据均呈正态分布。观察者间和观察者自身ICC值为0.88~0.97,提示测量值可靠性优。200例(400侧)患者髋关节髋臼中心与泪滴下缘的垂直高度为6.2~20.9 mm,平均(14.6±2.32)mm;水平距离为25.0~44.5 mm,平均(33.1±3.33)mm。左右两侧髋臼中心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比较,右侧髋臼中心高度略小于左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6, P>0.05);而右侧髋臼中心水平距离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4, P<0.05)。右侧与左侧髋臼中心高度与水平距离差值的标准差分别为1.69 mm和1.54 mm,故其95%正常差异范围为3.38 mm (1.69 mm×2) 和3.08 mm(1.54 mm×2)。结论 本研究初步描述了中国成年人正常髋臼中心的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正常变异范围,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模板设计和术后髋臼假体位置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