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析如何提高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1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法及随访结果,患者手术时在X光机监视下先复位、固定外踝,再固定下胫腓关节,最后固定内踝.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三角韧带损伤。在后踝骨折大于1/3关节面时,行螵钉固定。结果 4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月(12~62月),临床疗效优25例(61%),良10例(244%),可4例(9.7%).差2例(4.9%)。结论 正确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附4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如何提高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1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患者手术时在X光机监视下先复位、固定外踝,再固定下胫腓关节,最后固定内踝,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三角韧带损伤.在后踝骨折大于1/3关节面时,行螺钉固定.结果 4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月(12~62月),临床疗效优25例(61%),良10例(24.4%),可4例(9.7%),差2例(4.9%).结论正确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本组41例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男28例,女13例;年龄18~70岁,平均3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标准是直视下解剖复位,且围手术期进行规范的处理方案.应用改良Baird和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其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8个月,平均17个月.根据Baird和Jackson评分系统,优24例,良11例,可6例,优良率为85.4%.结论:Danis-WeberB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满意的骨折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恰当的围手术期治疗对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组以及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的保守治疗组,每组28例.对比2组患者Mazur评分、Lee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Ⅲ度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3.8%,显著高于保守组77.8%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Ⅳ度优良率为75%与保守组Ⅳ度优良率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Ⅲ度踝关节骨折治疗优良率为93.8%,保守组为83.3%,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Ⅳ度优良率为83.3%与保守组Ⅳ度优良率7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住院天数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都并发创伤性关节炎,但并发症差别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对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均有治疗效果,在Ⅲ度踝关节骨折中手术治疗效果更佳,而保守治疗住院天数少,治疗安全系数高.  相似文献   

6.
刘秋平  王献忠  刘峰 《医学信息》2010,23(14):2422-2423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属关节内骨折。由于踝关节既承受全身的重量又需要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处理不当易出现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致踝关节功能障碍,因而治疗要求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以免功能受损。我院自2005年3月~2008年10月共收治各种踝关节骨折、脱位40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宁 《医学信息》2018,(24):90-92
目的 分析对内固定手术在踝关节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对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VAS评分、AOFAS评分。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25±0.21)分vs(2.99±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88.26±9.62)分vs(65.28±7.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改善踝关节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感,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8.
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与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髋臼后壁骨折(APMF)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治疗APWF37例,按Orthopaedic Tranma Assncication的APWF分型标准,其中Ⅰ型7例,Ⅱ型20例,Ⅲ型10例。结果:37例经10个月-5a(平均20 4个月)随访,根据Matta评定法,优23例,良9例,尚可5例,优良率86.5%,未发生死亡,感染及股骨头坏死病例。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显露途径熟悉,良好的手术整复工具,解剖复位及适时手术,是提高APWF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对后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固定物进行内固定治疗,但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物力学效果。 目的:比较分析后踝关节骨折行微型钢板内固定以及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内固定治疗,按照内固定方法分为微型钢板组48例和拉力螺钉组47例。 结果与结论:对两组的固定效果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和分析,经分析发现,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下,在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拉力螺钉组显著小于微型钢板组(P < 0.05);而当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下的情况下,在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拉力螺钉组显著大于微型钢板组(P < 0.05)。拉力螺钉组的踝关节内固定优良率显著高于微型钢板组(P < 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内固定材料相关不良事件。结果表明,临床对后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的过程中,予以拉力螺钉内固定可以获得较之微型钢板内固定更好的临床效果,但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下,更合适使用微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董俊  徐斌  郑登权 《解剖与临床》2009,14(5):353-355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加“Y”形钢板或AO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47例共49足,其中SandensⅡ型24足、Ⅲ型21足、Ⅳ4足。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10~48个月,平均16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23足、良20足、可4足、差2足,优良率87.8%。早期并发皮肤边缘坏死2足、感染1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共4足(8.2%);远期并发慢性疼痛2足(4.1%)。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及部分Ⅳ型跟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可靠的固定,手术并发症少,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延期钢板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可行性。方法1999~2004年我院收治Ruedi-AllgowerⅡ11例、Ⅲ型13例共24例Pilon骨折,跟骨牵引10~18(平均15)天后采用切开复位、植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骨折延期愈合3例,畸形愈合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5例。根据Helfet评分,优8例,良10例,差6例,优良率75%。结论延期钢板内固定既能减轻软组织损伤程度,又能提供坚强内固定以利早期关节活动,在治疗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中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植物使用抗菌水凝胶涂层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 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创伤骨科共收治253例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110例,女143例;年龄20 ~ 77岁,平均(49.3±12.6)岁;骨折AO分型:A型129例,B型112例,C型12例。所有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26例,术中采用抗菌水凝胶浸泡/涂抹内植物后进行骨折内固定术;对照组127例,采用常规骨折内固定术。记录伤口ASEPSIS评分、伤口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AOFAS评分、SF-12评分及炎性相关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 30个月,平均(18.1±4.5)个月。两组间术后7 d、术后14 d ASEPSIS伤口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伤口延迟愈合率4.0%,对照组为5.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感染率为0,对照组出现6例伤口感染,感染率4.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和SF-1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血清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酐、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菌水凝胶涂层有助于减少踝关节骨折术后内植物相关感染,是一种高效、简便、安全的辅助抗菌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肩胛骨骨折采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我们2007年7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36例肩胛骨骨折患者进行总结分析,选择普通钢板的19例,选择锁定钢板的15例,选择拉力螺钉固定的2例。 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7.5±6.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degger 等功能评定标准,本组优24例,良7例,可4例,差1例,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6.1%。 结论 肩胛骨骨折诊断明确后根据骨折的分型、解剖学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固定达到有效的固定后,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肩关节远期的功能恢复一般达优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胫骨远端内侧钩状微型钢板在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骨远端内侧钩微型钢板治疗21例垂直型内踝骨折的患者,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踝穴间隙一致性、距骨-小腿角、距骨有无倾斜;根据Kofoed踝关节评分标准、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踝关节活动度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 2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随访15.3个月。手术时间为40~125 min,平均63.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80 mL,平均83.6 m L。术后出现1例浅表皮肤感染,2例创伤性关节炎,未见内固定松动、螺钉退钉、钢板断裂等并发症。21例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8个月(2.0~3.5个月)。术后1周复查X线,未见距骨倾斜不稳,踝穴间隙一致性恢复较好。术后1周距骨-小腿角(80.4±1.2)°较术前(73.5±4.8)°明显改善(=4.38,<0.05)。术后第1个月、3个月、1年时Kofoed踝关节评分、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0.05)。末次随访时根据Kofoed踝关节优良评分标准,优13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48%。结论胫骨远端内侧钩微型钢板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具有解剖复位骨折、有效支撑托举骨折块、防止垂直剪切力造成的骨折移位失效等优点,是治疗此类骨折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后踝骨折块的立体骨折线-面-三维立体分布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0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后踝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及临床资料,将所有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数据使用Mimics 16.0进行分析,复位骨折后,使用3-Matic软件在立体图形中标识骨折线。进行标准化后,将所有后踝骨折块的立体骨折线绘制于同一三维立体图像中。最终绘制出骨折线和骨折面的热图。结果 后踝关节面骨折线变化各异,但大部分骨折线仍集中于一条弧形带状区域。该带状区域始于距离后缘切线1/7~2/7的位置,止于距离外缘切线5/11~7/11的位置。后踝骨折块关节面占胫骨远端总关节面面积的比例平均为14.96%(2.23%~38.45%)。立体骨折块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位于标准底部视角后侧的2/11、标准内侧视角后侧的1/9、标准外侧视角后侧的1/11。结论 后踝骨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大部分骨折块位于后外侧,即主要为 HaraguchiⅠ型或Bartonicek-Rammelt 2型骨折。对于后踝骨折的线-面-三维研究,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定、损伤机制的探索,以及为生物力学或有限元建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殷婷  代启华 《医学信息》2005,18(12):1741-1742
下肢骨折后行内固定术具有无痛康复、明显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和费用,以及减少外伤后营养不良和畸形愈合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若内固定物植入后期管理不善,缺乏动态指导,造成内固定物断裂,则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我科3年来收治了下肢骨折后行内固定术后2-5个月内固定物断裂32例,二次手术后,通过精心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内固定物断裂的原因及康复指导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经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后围手术期指标、关节功能评分变化.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2017年4月~2020年4月接受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7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骨折内固定术),观察组(4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累及内踝后丘的特殊三踝骨折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手术治疗累及内踝后丘的闭合三踝骨折共19例。其中6例合并踝关节后脱位,7例合并踝关节后半脱位。急诊先予踝关节复位并做跟骨牵引维持,外伤后平均4天施行手术治疗,经踝关节后方双侧入路,根据骨块大小和关节稳定程度以及软骨面的塌陷情况,分别采用后侧支撑钢板或多枚拉力螺钉固定。术后踝关节中立位支具或石膏固定并卧床2~3周,约3月后完全负重行走。结果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均正常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术后一年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92.6分,未见踝关节不稳征象。结论累及内踝后丘的三踝骨折,常伴有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和踝关节后脱位或半脱位,其损伤机制可能不属于Lauge-Hansen分型。手术采用俯卧位经踝关节后方双侧入路,伴有胫骨远端后内侧关节面塌陷时需先复位,然后依次复位内踝、后踝和外踝,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股骨颈骨折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约占全部髋部骨折的50%。空心钉内固定依然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最常用的方式,且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股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股骨颈短缩: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股骨颈短缩的现象,甚至造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背景:空心钉内固定目前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最常用的方式,但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股骨颈短缩的现象,甚至造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临床特点、预后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成都地区3家骨科医院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完整术后随访信息的11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以术后股骨颈短缩作为预后观察指标,记录患者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主要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性别、年龄、Garden分型、Garden指数、骨密度T值、Singh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负重时间等因素与术后股骨颈短缩的相关关系,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颈短缩发生率为48.6%(54/111),其中股骨颈短缩10-19 mm的发生率为31.5%(35/111)、股骨颈短缩≥20 mm的发生率为5.4%(6/111);②股骨颈短缩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6个月内,占76%;③股骨颈短缩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下地负重时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和跛行,股骨颈短缩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显示,颈短缩组以中度疼痛为主(67%),无短缩组以无疼痛/轻度疼痛为主(86%);颈短缩组髋关节活动受限的发生率高于无短缩组(68% vs. 21%),颈短缩组患者跛行的发生率高于无短缩组(61% vs. 18%),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 0.05);④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骨折Garden分型为Ⅲ,Ⅳ型、Garden指数为Ⅲ,Ⅳ级、骨密度T值≤-2.5、负重时间≤2个月是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发生股骨颈短缩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后存在很高的股骨颈短缩发生风险,而发生时间主要集中术后6个月内。 ORCID: 0000-0002-4430-4394(牟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