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自1994年以来,应用气管切开后持续药物湿化抢救,治疗危重病人共18例,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2004年4月-2006年10月,我院对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并与传统的气管内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液的方法进行了临床效果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湿化气道,对照组5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间断湿化气道。结果:观察组痰痴形成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湿化气道法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痰痴形成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断湿化气道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芬分 《柳州医学》2006,19(4):242-243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术后护理的关键是气道管理,而气道湿化义是气道管理的主要内容,良好的气道湿化可降低痰液的黏稠度,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减少痰痂的形成,对预防肺部感染,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既往所用的常规气道湿化方法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对湿化液的选择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湿化方法及湿化液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降低了肺部感染、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术是将病人颈部至中气管上段前壁第3~5气管环切开,并插入合适的金属套管或硅胶管气管套管,以开放气道,改善呼吸的手术,但气管切开病人因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体失去鼻部过滤、湿化、调温的过程,以致气道分泌物粘稠,痰不易咳出,易引起呼吸道并发症。我科采用了输液微泵持续24h给气管内滴药液,从而有效地使呼吸道并发症得到了控制。气管切开术后应用输液泵持续气管内滴药液。目的是为了建立更好的合理的气道湿化,预防痰痂形成或防止痰液过稀,减少病人烦躁,使病人安全舒适,并防止和减少肺部并发症。方法(1)对我科2003年3月-2006年5月收治的56例因喉癌及喉外伤的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均给输液泵持续气管内滴药液。具体按需要配制湿化药液,连接输液延长管及输液针头,并剪去针头尾部的金属端,固定于气管套管上;(2)密切观察痰液变化,对痰液过稀或过浓时及时调整滴入速度,一般采用4-7ml/h;(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每日更换滴注用品及切口敷料,污染时及时更换,病室内定时通风,按时消毒,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结果(1)预防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本科使用输液泵持续给气管内滴药液和配合基础护理后本组只有1例出现呼吸道感染现象,发生率为1.8%,无1例出现痰痂及呼吸道梗阻现象。如本组1例男性,80岁,因喉癌术后放疗并发咽瘘,同时患有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住院70余天,经过上述处理后未发生呼吸道感染现象,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因气管切开术后所致的呼吸道并发症;(2)病人舒适,减少了烦躁;(3)使用及调节方便、灵活、安全,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量。结论对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应用输液泵湿化呼吸道是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的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术是切开颈段气管前壁,使病人可以经过新建立的通道进行呼吸的一种手术,主要应用于抢救喉阻塞或因昏迷、神经系病变、外伤等引起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的这类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气管切开后无疑使病人缺失了鼻腔、咽部等一部分正常呼吸道,从而使呼吸道的完整性破坏,导致部分生理功能丧失,使病人吸入空气失去了鼻、咽、鼻毛正常生理的加温、湿化、清洁过滤等作用,同时也就增加了呼吸道及肺部的不良刺激甚至炎症发生或病情加重,这对于有气管切开适应症的如此危重之病人无疑是雪上加霜,造成对抢救治疗的不利影响。如何使气管切开术后能够将呼吸道的完整性保持到最大程度显得尤为重要。这成为我们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湿化气道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时,气管切开尤为关键。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建立后完全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人工气道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湿化不良的并发症,干燥气体的吸入还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致使气道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学改变。现选择我院2003年7月-2006年3月间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00例,以湿化气道的二种方法予以分组对比观察护理,以便为临床探讨气道管理、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及缩短堵管时间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在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后,持续气道湿化的应用与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8例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均接受持续气道湿化,并接受科学的临床护理干预,对所选患者接受持续气道湿化与护理前后的不良反应及相关护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选患者在接受持续气道湿化与护理干预后,不良反应例数出现了明显下降,且相关护理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者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气管切开术后对患者实施持续气道湿化并实施护理干预,可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气道湿化的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术后需气道湿化的1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给予气管内输液泵持续性给药湿化;对照组采用气管内间断性滴药湿化。对两组气道湿化的护理效果及消耗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梗阻、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低,护理操作时间和置管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输液泵持续性给药湿化的临床护理效果良好,操作时间和置管时间较短,是一种安全而方便的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气道湿化的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术后需气道湿化的1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给予气管内输液泵持续性给药湿化;对照组采用气管内间断性滴药湿化。对两组气道湿化的护理效果及消耗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梗阻、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低,护理操作时间和置管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输液泵持续性给药湿化的临床护理效果良好,操作时间和置管时间较短,是一种安全而方便的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保证气道有效湿化,减轻呼吸道刺激症状,降低痰堵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方法:用50ml注射器抽取湿化液并做好标记,置于微量泵,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一次性输液器剪去滴壶接于注射器上,将剪去针头的无菌硅胶头皮针软管直接插入气管套管5~8cm,并用胶布固定。根据室内温度及痰液黏稠度调节流速,一般3~6ml/h,不超过10ml/h,以痰液稀薄易于吸出,无呛咳,呼吸平稳为准。结果与结论:通过对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经χ2检验,其结果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微量泵持续滴注法明显优于间断滴注法。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是一种急救手术,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气管切开术后选用合适有效的气道湿化,对预防肺部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我院自1989年10月至1996年底,对57例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采用了气道内滴液法,持续氧气雾化吸人法,持续气道湿化法3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丧失了呼吸道湿化和对吸入气体的加湿作用,加之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作用,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主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我科应用可调节静脉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法对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应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法的患者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更有效的湿化方法,以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湿化方法,以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外科危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通过比较开放性气管切开术 (OT)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PDT)在 SICU的应用情况来评价PD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取前瞻性随机性研究方法比较 PDT(Portex法 )组和 OT组在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操作相关的死亡率和操作时间。结果  PD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OT组 (P<0 .0 5 )。 OT组与操作相关死亡率为 1.1% ,PDT组则没有与操作相关的死亡情况发生。 OT组平均操作时间为 2 3.8± 12 .9分钟 ,PDT组为 9.0± 4.1分钟 ,PDT操作时间明显比 OT短 (P<0 .0 1)。结论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可在床边进行 ,操作时间短 ,并发症少 ,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 ,尽管其一次性消耗费用较高 ,但依然在外科危重病人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宝芝  赵丹凤 《华夏医学》2005,18(5):874-876
概述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探讨最佳气道湿化方法,从生理湿化、药物湿化、加温湿化、人工鼻湿化、气道冲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改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对45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滴入湿化液的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输液泵及氧气“吹”入湿化液的湿化方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刺激性咳嗽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在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及平均插管时间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气管切开后采用微量输液泵及氧气“吹”入湿化液的湿化方法,能明显地预防刺激性咳嗽与痰痂形成,减少肺部感染,并缩短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分析持续湿化在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76例喉癌气管切开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于对照组38患者使用间断注射器推注法进行注射,观察组持续气道湿化法采取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记录好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痰液量、痰液颜色、粘稠程度、气道损伤、痰痂形成情况情况。结果:观察组痰液粘稠、气道损伤、痰痂形成与呼吸道感染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道湿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取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护理法的成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70岁,干部。因多发脑梗死并严重肺部感染于2005年3月8日收住院,入院时,呈浅昏迷状态,已行气管插管2天,因痰多、昏迷未见好转,于10日行气管切开术,为建立人工气道的正常湿化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进一步加重肺部感染,我们选用输液泵持续流入湿化7个半月肺部感染未加重。  相似文献   

20.
陈丽君 《中原医刊》2005,32(2):F003-F004
气管切开术后体液经气道丢失的要比常人高出4~5倍,同时气道对吸入气体的过滤、加温及湿化作用降低,造成管腔内分泌物粘结、阻塞管腔,容易加重缺氧、炎症,导致肺部感染。因此,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预后。我科经过2年多的临床实践,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