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房颤从三个方面严重影响患的生活质量及寿命。(1)心律不齐引起心悸症状.限制活动。(2)房室律不协调,因而影响心室充盈,降低心室博出量,心功能降低。(3)易于引起心房内血液淤积,发生血栓及栓塞。而直流电复律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高速、高效、副作用小等优点,因此对某些慢性房颤患进行直流电复律是十分必要的。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直流电复律对风心病房颤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影响房颤转复能否转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0例风心病并房颤患者,乙胺碘肤酮与直流电复律治疗后转归情况。胺碘酮0.23次/日,7天;0.22次/日7-14天,不能转复者给予直流电150-300瓦,秒复律。结果:胺碘酮与直流电治疗后,房颤转复成功率为7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左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是转复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结论:胺碘酮与直流电复律联合治疗风心病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种类药物的转复率、心室率控制情况及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对直流电转复治疗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 总结57例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复律治疗资料,分别给予毛花苷丙(西地兰)及不影响不应期的钠通道阻滞剂类药物普罗帕酮,观察转复及心率控制情况,对合并严重并发症、药物控制无效的患者,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结果 毛花苷丙24 h内急诊转复率28.1%,安静状态下心室率控制满意;普罗帕酮24 h内急诊转复率62.2%,心室率控制满意,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直流电复率组即刻转复率为73.3%,心室率控制不满意。结论普罗帕酮较毛花苷丙的急诊转复率明显提高,对危急患者同步直流电转复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谨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西地兰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转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房颤发作48h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46例和西地兰治疗组44例,观察治疗8h后房颤复律情况。结果 胺碘酮组复律成功35例(76.1%),平均复律时间6.5h;西地兰组复律成功17例(38.6%),平均复律时间7.5h。胺碘酮组成功率高于西地兰组(P〈0.01),且复律时间比西地兰组短(P〈0.01)。结论 胺碘酮静脉注射在阵发性房颤转复治疗中的疗效优于西地兰。  相似文献   

5.
龚丽萍  张玉辉 《农垦医学》2011,33(4):355-356
随着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的增加,心房纤颤发生的数量逐年上升。长期心房纤颤时可引起患者的不适感甚至恐惧心理,更严重的是可引起心房附壁血栓,致栓塞现象及心力衰竭。从而严重影响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因此,积极转复窦性心律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电击复律在房颤患者的治疗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37例房颤患者在我院心内科行直流电复律的护理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谢睿彬  吴家恩 《广西医学》2004,26(7):1029-1029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心功能下降,心力衰竭、心室重塑,心室腔扩大,以及心房和(或)心室腔内血栓形成,引起血栓栓塞等心血管事件。近年来国外有人采用经食管超声(TEE)指导下对经检查无心腔内血栓和(或)血栓前状态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持续48小时以上患,在肝素快速充分抗凝基础上,予早期复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及复律后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24例急性房颤患者(〈48h)自发或药物转复后1、3、30天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浓度,并设24例慢性房颤组和24例健康对照组。结果房颤患者血浆vWF、D-二聚体浓度升高(vWF:急性房颤组137.2±36.9ng/ml,慢性房颤组133.1±25.0)ng/ml,对照组86.7±33.2ng/ml,D-二聚体三组分别为:2.35±2.68mg/ml、1.12±0.65mg/ml、0.39±0.28mg/ml,P〈0.05),复律后30天,急性房颤组D-二聚体浓度高于其他组(P=0.04),而vWF浓度无显著变化。结论急性房颤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害和血栓形成增加,并且可以持续到复律后30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房颤对血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非心衰患者49例(房颤组),另择同期类似疾病窦性心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及房颤组复律前的血BNP水平.房颤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药物复律,在复律后24h检测血BNP水平,并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分析6个月内房颤组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血BNP水平及临床特征.结果复律前房颤组血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房颤组复律后血BNP水平显著低于复律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房颤组31例未复发,18例复发;复律前后复发者血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均P<0.01);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仅左房内径、病程、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反流等临床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房颤患者血BNP水平升高,并在复律时降低.血BNP水平、左房内径、房颤病程、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反流等特征可能与房颤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9.
建议1:对大多数房颤患者,在控制心室率的同时应给予长期抗凝治疗。复律治疗在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未显示出比抗凝治疗更加优越,对一些人来说,其效果甚至不如控制心率。是否进行复律治疗往往基于其他特殊的考虑,如对症状明显、运动耐量降低者或有要求的患者,给予复律治疗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伴快速心室率的阵发性房颤可出现或加重血液动力学异常,因此,尽快减慢心室率以及早期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是治疗目标。本文观察了40例阵发性快速房颤患者,同时予静脉与口服胺碘酮复律并预防复发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胺碘酮转发复持续性房颤(>48h)的疗效。方法 选择7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安慰剂组35例,应用胺碘酮治疗后观察转律情况。结果 治疗组18例1个月内转复窦性心律(51.4%),安慰剂组无1例转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影响转律的因素包括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结论 胺碘酮可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患者,且短期应用副作用少,是目前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有价值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房颤住院患者诊治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心房纤颤(房颤)住院患者年龄、病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类型房颤的治疗现状。[方法]对2003~2004年大连市6家综合医院诊断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964例,房颤病因主要为高血压44.6%,冠心病30.4%。心力衰竭22.3%。(3)房颤类型中阵发性房颤28.6%,持续性房颤14.1%,持久性房颤57.2%。阵发性房颤复律及维持窦律治疗占56%,发作时治疗药物多为西地兰、胺碘酮,其次为普罗帕酮、β阻滞剂。慢性房颤78%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药物为地高辛、β阻滞剂,其次为钙拮抗剂及胺碘酮。(4)本组脑卒中患病率为9.4%,各种类型房颤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5)本组患者69.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者仅占4%,抗凝治疗严重不足。[结论]大连地区心房纤颤住院患者年龄、病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与国内其他地区相似,阵发性房颤以节律控制为主,慢性房颤绝大多数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有害心律失常,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亦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因房颤发作时心脏每搏输出量较正常减少10%~33%以上,故可给患者造成明显的心慌、气短、乏力以及烦躁不安等。尽管心脏介入导管消融等根治房颤的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成功率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且价格昂贵,难度较高,不易普及推广,故药物复律仍以其迅速、有效、价廉等优势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笔者1年来共收治急性房颤复律病人39例,采用心律平药物复律,辅助应用地西泮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自限发作性房颤来评价对房颤电复律后复发的预测。方法80例持续性房颤病人,成功接受直流电复律后1周、3周和6周监测24h动态心电图。结果80例病人中73例恢复窦性心律,随访6周,40例(54%)维持窦性心律,33例(24%)转为持续性房颤。第1周Holter记录有自限发作性房颤的病人为8例(24%);在40例未复发的病人中,第1周Holter记录有自限发作性房颤芡生的病人为12例(30%),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ter在第一、二和三次记录中,分别有21例(41%)、22例(51%)和15例(38%)发生自限发作性房颤。结论在房颤电复律后6周内,自限发作性房颤不能预测持续性房颤的发生,并且窦性心律伴短阵自限发作性房颤的发生在复律病人后很常见。  相似文献   

15.
复律治疗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术后房颤60例临床分析王少云(广西柳州锌品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医院柳州市545001)关键词房颤;二尖瓣狭窄;复律;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心房颤动(AF)是房性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个类型。持续性房颤不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电复律是最有效的终止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我院2003年9月~2007年12月对35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应用双相波直流电复律器实施了同步电复律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口服胺碘酮维持治疗6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观察电复律成功后窦性节律维持情况及相关并发症;中长期(>8周)随访房颤复发情况,观察维持组(房颤不复发)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左房直径及房颤持续时间.结果:59例房颤患者电复律(95.2%)即刻成功,3例(4.8%)复律无效;54例(87.2%)早期有效,早期复发5例(8.0%);晚期有效43例(69.4%,维持组),晚期复发11例(17.7%,复发组);维持组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及左房直径比较,维持组明显低于复发组(P<0.05).结论:电复律联合胺碘酮维持治疗对持续性房颤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具有疗效好及风险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静注心律平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比静脉注射心律平和西地兰在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房颤发作从有症状开始至 4 8h内的患者 6 2例 ,随机分为心律平治疗组 35例和西地兰治疗组 2 7例 ,观察治疗 2h后房颤复律情况。结果 :治疗组复律成功 2 7例 (77.1% ) ,对照组 8例 (2 9.6 % ) ,P <0 .0 1,且复律时间比对照组早。结论 :心律平静脉注射是转复阵发性房颤比较有效、快速、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人群中发生率为0.4%,在大于60岁人群中为2%~5%。现在,一般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前两者主张转复为窦性心律,后者主张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理想目标。但我们临床观察发现对于永久性房颤,采用胺碘酮复律与不复律对其预后无显著性差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异位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除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7月~2011年6月接受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其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5例,预激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4例,单纯房颤4例。所有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小于48 h。使用双向波电复律机,能量分别给予70~100J,选择同步电复律,年龄>60岁或基础病复杂者先床旁临时起搏后再复律。复律后持续心电24h监测,随访30d。结果:19例70 J一次电复律成功,2例室速者70 J后复律未成功,第二次改为100 J复律成功,血流动力学障碍纠正。复律心电24 h监测,并随访30 d,1例房颤者复发,未发生栓塞及死亡事件。结论: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疗效迅速而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年龄超过60岁或基础病复杂者,先床旁临时起搏再电复律,可降低电复律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