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具有促进血循、调畅血行,消散瘀滞的药物,以解除由血滞、血瘀所引起的各种病证,这种治疗方法称为活血化瘀法。早在《内经》中提到:“血实宜决之”“坚削之”,“客除之……留攻之”等治疗原则,奠定了活血化瘀法则的理论基础。以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又提出了“蓄血”证,亦是瘀血,并对瘀血的脉证、病因都有阐述,  相似文献   

2.
应用具有促进、调畅血行 ,消散瘀滞的药物 ,以解除由血滞、血瘀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这种治疗方法 ,称之为活血化瘀法。在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内经》中提出“血实者宜决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等治疗法则。这就奠定了活血化瘀法则的理论基础。以后仲景对瘀血的脉因证治都有阐述 ,制有大黄虫丸、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 ,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则树立了典范。嗣后 ,唐代孙思邈的犀角地黄汤、宋“局方”失笑散、金·李东垣的复元活血汤等广泛的用于临床 ,并扩充了许多活血化瘀药物及方剂清代瘀血学说…  相似文献   

3.
疒徵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1何为瘀血《内经》中虽有关于瘀血的论述,但很不明确,如《素问·调经论》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脉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张…  相似文献   

4.
瘀血证与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说的“恶血”、“凝血”、“留血”,及“血实宜决之”的治则;《伤寒杂病论》盼“瘀血”篇,都是论述瘀血的证治。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微循环障碍的发展,对瘀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和运用也有新的进展。目前,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疾病已达百种以上,展示了活血化  相似文献   

5.
血瘀学说之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瘀学说始于《内经》.如《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早的记载.《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痛,寒中,恶血在内,月行善掣节,节时肿”,“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所以,《内经》虽无瘀血一词,但有恶血、留血之称,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瘀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在治疗上,《内经》也提出了基本原则——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这些记载给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发,一直指导着临床和科研工作. 与《内经》同时期的《治病百方》(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第5方即“□瘀方”,该书还记载了早于《本草经》的许多中药,其中有活血化瘀的当归、丹皮、大黄、牛膝、川芎、虫等.可见活血化瘀法,在此之前已被用于临床.我国第一部中药书籍《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至今仍经常使用的活血化瘀药约30余种. 汉代张仲景是血瘀学说的奠基人.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总结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并在治疗蓄血、血痹、虚劳、症瘕、产后腹痛等疾病中,叙述了瘀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及脉象,在其他篇章中谈到了瘀血产生的原因和治疗;在《伤寒论》的太阳和阳明病篇中,对血瘀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首创了瘀血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制定了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方剂,开拓了杂病、伤寒和妇科瘀血论治的新领域,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药树立了典范.这些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瘀血”是一个“证”,“活血化瘀”是一个相应地治疗方法。一、什么叫瘀据有关文献记载,瘀血的含义是如下几种:《说文》“积血”;《灵枢·水胀篇》“恶血”;《金匮要略》“干血”;《巢氏  相似文献   

7.
“瘀血”二字在祖国医学中的含义比较广泛 ,它既是某些病因所导致的病理结果 ,又可成为各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妇女由于有月经、妊娠、生产、哺乳等生理特点 ,与血密切相关 ,因此古人有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的理论 ,妇科疾病中妇女血瘀证较为常见 ,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血证的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疗法 ,在妇科领域应用广泛。1 祖国医学对血瘀的认识《内经》对瘀血证有较多的记述 ,有“恶血”、“血”、“脉不通”等多种病名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一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中共收集药物 36 5种 ,其中有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8.
我国最早的医籍《内经》有“恶血”、“留血”等有关瘀血的记载,汉代张仲景的《金匾要略》则有所发展,他制定的桂校决否允、抵当场,下瘀血场等成为瘀血证论治的良方。此后各个时期,对瘀血学说均有不同程度的补充和发展,到清代为叶天上《临证指南*中所载对痛证,积聚症婚…··及月经胎产等多种疾病,均广泛采用了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王清任所著大医林改错》中他用自制的“通瘀活血方”“通窍活血场”“血府逐瘀汤”等三方治疗了三十多种疾病,由此亦给活血化瘀法异病同治指出了方向。另外唐容则顺著《血证论》提出了祛瘀和生新的辨证…  相似文献   

9.
考前贤对因瘀致眩晕,较少有专题论述。明确指出瘀滞致眩晕者,始倡于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到清代,瘀血眩晕因证脉治渐趋成熟,如潘楫注释的《医灯续焰》(明、王绍隆传)对病机、征候颇多阐述:“眩晕者多属诸风,……有因于死血者,……血死则脉凝滞,脉凝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其脉必涩,涩为滞涩,征死血之不流行也;或兼见胁痛,善忘,目黄,大便难等症。又为枯涩,征死血之不充足也,谓之血虚眩晕。”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书中特立通窍活血场,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唐宗海认为,…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瘀血”之说,用活血化瘀治疗各科疾病,开后世治疗血瘀证之先河。综观仲景活血化瘀诸方,可谓用药精当,法度严谨,配伍巧妙,至今仍有效地用于临床。下面就其遣药组方之规律探讨如下。1消中有补寓养于破瘀血内结,阻碍血行,法当祛瘀。...  相似文献   

11.
瘀血症诊治已普遍引起了医家们的高度重视。笔者试就痔核的瘀血症诊治讨论如下。1 痔核属于瘀血证“瘀血”的含义有二 :一为血管内运行不畅 ,郁滞之血 ,二为离开经脉 ,未能及时消失积蓄之血。“瘀血”是多种疾病的病理产物 ,又是形成某些疾病的重要因素。痔核的病理和瘀血有关 ,前人论述颇多。《内经》指出 :“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肠氵辟为痔”。胃肠传化迟滞 ,血瘀大肠 ,以致氵辟积为痔。朱丹溪曰 :“血伤则经滞 ,经滞则气为不运行 ,气与血俱滞 ,乘虚而附大肠 ,此其所以为痔也。”陈实功认为“因久坐而血脉不行……浊气瘀血流注肛门”。…  相似文献   

12.
瘀血,在现代医学是指静脉血循环的障碍,而在祖国医学中,瘀血的含义极为广泛。官不仅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已离经脉的血液,而且泛指气滞血瘀、血脉瘀滞不畅,久病影响脉络所出现的各种病变。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瘀血与精神失常有关的论述。如《内经》指出“血上逆则忘,血下蓄则狂”。《伤寒论》提出“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清代名医王清任又创立了完善的精神病瘀血说理诊,明确指出,“癫狂一症,哭笑不休,……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祖国医学并指出瘀血导致精神失常的机理,是瘀血阻塞心气,心窍失灵,心神闭塞,导致发狂。临床上常用动与静的辨证分析,运用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的治疗方法,治好了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是针对瘀血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瘀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药物治疗早就在《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中有详尽论述,尤其到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把瘀血证的成因,六治及分型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制出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等著名方剂。近十几年来,活血化瘀更是倍受广大医生的推崇,把活血化瘀法推向更宽领域,给活血化瘀法理论赋予了新的内容,进一步促进其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是在袒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绮丽的珍珠。是在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血的治疗方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凋达而致和平。”又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这些理论为后者发展活血化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生大黄在儿科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海 《河北医学》1998,4(4):67-68
生大黄在儿科的妙用(455000)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杜海华大黄之功用,始见于《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瘀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可见大黄既能活血化瘀、消食导滞,又可安和五脏,经临床运用,其应用颇广。...  相似文献   

16.
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瘀血证,始见于《金匮要略、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本文拟就仲景所载“瘀血”、“瘀”、“干血”之原文,或载有“血证”、“热结”、“衃”等实属瘀血范畴之原文作一浅析。一、成因(1)因热:原文如“热伤血脉……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热入血室,其血必结”。(2)因寒:原文如“血  相似文献   

18.
水蛭为水蛭科动物日本医蛭、宽体金线蛭、茶色蛭等的全体。性味咸平,入肝、肾、膀胱经,功能活血通络、逐瘀生新。《本草汇言》载:“水蛭,逐恶血、瘀血之药也。”《本草经百种录》日:“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笔者根据男科临床阳痿、血精、阳强、不育、缩阳、白浊、癃闭、精浊等证,主要是肝、肾二经的病变,且多精血瘀滞、虚实相杂的病机特点,临床喜用水蛭治疗男科顽疾,每获凿效。今撮其要而述之。  相似文献   

19.
“瘀血”与“血瘀”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瘀血理论始于《内经》 ,经历代之演进至清代而有较大的发展 ,使瘀血学说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说 ,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 80年代以来 ,瘀血理论有了空前的发展 ,对瘀血的认识不断深化 ,活血化瘀治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深入研究瘀血学说已成为创立发展我国新医学、新药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瘀血及血瘀证的理论作一扼要阐述。1 历代对血瘀的有关论述“瘀”字最早出于《楚辞》“形销铄而瘀伤” ;《说文解字》曰 :“瘀 ,积血也” ;《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着血、石瘕等名 ;张…  相似文献   

20.
从“恶血必归于肝”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血必归于肝”的理论,是由李东恒在《医学发明》一书中所提出的,他说:“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胁下,盖主血故也。”从而把“恶血”与肝的关系首先揭示出米。“恶血”者,瘀血也,如《素问·水胀篇》“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李东恒创立了著名的活血化瘀方剂“复元活血汤”用治瘀血诸痛,其效彰著,从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