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羟色胺 (5 - HT)是下行抑制系统参与镇痛作用的主要神经活性物质。脊髓背角浅层 ( 层和 层 )是外周伤害性信息向中枢传递和中枢对外周伤害性信息进行调控的主要部位。但 5 - HT发挥镇痛作用的途径和机制仍不清楚。本文通过总结本研究组近年来的研究和综合以往他人的研究 ,提出了 5 - HT在脊髓水平影响伤害性信息传递的几种可能机制。脊髓背角浅层 ( 层和 层 ) ,尤其是 层 (胶状质 ) ,是接受无髓和薄髓初级传入纤维传递的伤害性信息的主要部位 [1 ,2 ] 。胶状质主要由中间神经元及传递伤害性信息的局部环路构成 ,也是中枢的下行抑制…  相似文献   

2.
脊髓后角Ⅱ层神经元的神经生理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痛与镇痛都属于神经机制 ,是伤害性刺激信息在中枢内传递和调控的结果。脊髓后角浅层是接受躯体性伤害性信息传递的初级门户和对伤害性信息进行处理的重要部位 ,是探索躯体痛和镇痛机制的首当其冲的脑区。现已公认 ,脊髓后角 (在脑干与它相当的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浅层 ,尤其是 II层 (胶状质 ,Substantia gelatinosa,SG)是外周躯体性伤害性信息的主要投射部位和处理伤害性信息的局部环路所在 ;近年来的研究又证明 ,SG也是脑内下行抑制系统的投射部位和调控外周伤害性信息的镇痛局部环路所在。这两种环路的关系复杂 ,但却又正是阐…  相似文献   

3.
痛与镇痛都属于神经机制,是伤害性刺激信息在中枢内传递和调控的结果。脊髓后角浅层是接受躯体性伤害性信息传递的初级门户和对伤害性信息进行处理的重要部位,是探索躯体痛和镇痛机制的首当其冲的脑区。现已公认,脊髓后角(在脑干与它相当的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尤其是II层(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是外周躯体性伤害性信息的主要投射部位和处理伤害性信息的局部环路所在;近年来的研究又证明,SG也是脑内下行抑制系统的投射部位和调控外周伤害性信息的镇痛局部环路所在。这两种环路的关系复杂,但却又正是阐明伤害性信息在中枢内传递和调控机制的关键[1]。为了阐明这样的难题,不但应了解SG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参加两种局部环路的神经元的突触连结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的神经活性物质的分布特点和性质;也必须搞清SG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学特征。这些方面是揭开SG的奥秘、阐明躯体痛产生机制和镇痛机制的必备基础。 由于SG的结构形式特殊、神经元排列层次多、细胞小、联系复杂,因而多年来对SG本质的探索进展缓慢。本文拟从SG的神经电生理学方面对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郎兵  赵广臣  丁玉强  王红  张远强  游思维  李云庆  鞠躬 《解剖学报》2001,32(2):174-176,T016
目的:观察神经激肽B受体(NK3)与大鼠髓内伤害性信息和调控的可能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发慢性性大鼠脊髓背角神经激肽B受体的运动变化。结果:炎症侧腰髓氏脊髓背角NKB受体样免疫反应结构的染色强度有明显升高,背角浅层尤为显著。经进观察与图像分析有明,注射CFA2d后脊髓背角内免疫染色强度即开始升高21d左右抵达高峰,28d后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NKB受体可能参与炎性慢性痛状态下伤害性信息在脊髓水平的传递与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5.
应用制霉菌素穿孔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研究了5-HT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神经元甘氨酸激活的全细胞电流的调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在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甘氨酸作用于士的宁敏感型的甘氨酸受体,在钳制电位为-40mV时,可引起内向电流(IGly);(2)5-HT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强Gly反应;(3)5-HT的增强作用既不改变IGly的平衡电位,也不影响Gly与受体的亲和力;(4)5-HT2受体激动剂α-甲基-5-HT能模拟5-HT的增强效应;而5-HT2受体的拮抗剂ketanserine可阻断5-HT对IGly的增强作用;(5)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chelerythrine可抑制5-HT对IGly的增强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说明:5-HT可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强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的IGly,5-HT经5-HT2受体介导其对IGly的调控,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内经PKC的信号转导途径在5-HT对IGly的增强效应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提示5-HT和Gly的相互作用在脊髓水平的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延髓尾段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与脊髓背角相续,两者在结构与功能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灰质构筑上来看,Vc可划分为边缘层(Ⅰ层)、Rolando胶状质(Ⅱ层)和大细胞层(Ⅲ层)三层。脊髓背角则可分为Ⅰ~Ⅴ层,在颈膨大和腰膨大处又有Ⅵ层出现。一般认为传递伤害性信息的Aδ纤维和C纤维多终止于Ⅰ、Ⅱ层,此2层尤其是Rolando胶状质,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整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有的神经元可传递伤害性信息,有的则具有调控、整合功能,而有的神经元可身兼二职。早在1904年Cajal根据细胞…  相似文献   

7.
<正>脊髓背角是痛信息传递的关键门户。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几乎没有来自于外周的痛信息仅在脊髓中继就简单地向上位脑结构传递。目前能够肯定的是,脊髓背角存在较为复杂的神经环路,该环路的传入是不同类型的初级传入纤维,该环路内部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神经元,该环路的传出较为单一,是投射神经元,但是这些投射纤维不仅向传统神经解剖学概念上痛信息第三级神经元丘脑投射,更多的投射纤维涉及其它多个脑区。同时,目前得到共识的是,脊髓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样阳性终末在L5脊神经结扎模型大鼠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大鼠L5脊神经结扎模型(L5 spinal nerve ligation model,SNL),建模后分别在1、3、5、7 d和14 d不同时间点通过von Frey丝检测大鼠后爪的机械性痛敏,然后在大鼠分别存活7 d和14 d时灌注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平均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分析的方法以及免疫电镜标记技术检测脊髓背角浅层内CGRP样阳性物质的表达变化。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机械性痛敏的阈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建模成功;(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大鼠脊髓背角浅层内存在大量密集分布的CGRP样阳性终末,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的I层和II层。SNL模型大鼠在结扎7 d和14 d后脊髓背角浅层内CGRP样阳性产物的表达明显增多,其平均OD值分别为38.30±3.11和35.70±2.36,与正常对照组(25.10±2.30)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电镜结果显示:CGRP样免疫活性物质只分布于轴突终末内,且主要与树突结构形成非对称性突触。结论:CGRP样免疫阳性物质在SNL模型大鼠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表达增加,提示CGRP样阳性终末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疼痛是医学中最寓挑战的问题之一.由外周神经损伤或疾病引起的、以外周伤害性感受器和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为特征的神经病理性痛,是临床最常见也最难控制的慢性痛之一,其机理包括:突触兴奋性增强、突触抑制性减弱(如去抑制)、神经元反应性增加,或以上任何几种情况的组合.  相似文献   

10.
脊髓背角Ⅱ层也称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主要由种类繁多的中间神经元组成,它们在调节初级传人中的痛、温觉信息向中枢传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生学研究证实不同的SG神经元分别来自于不同种类的神经母细胞。虽然已知不同的SG神经元对伤害性信息具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应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结合神经降压素(NT)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双标记技术,观察了大鼠脊髓背角向丘脑(TH)和外侧臂旁核(LPb)的NT能投射。将FG注入一侧TH或LPb后,FG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脊髓背角的I层;NT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的I层、II层外侧部及II层内侧部与III层交界处;脊髓背角I层内可观察到FG逆标记并呈NT阳性的双标记神经元。上述结果表明脊髓背角I层的NT阳性神经元向TH和LPb投射,提示脊髓背角I层内的NT阳性神经元可能向TH和LPb传递伤害性信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测量大鼠脚掌直径和后肢屈肌反射潜伏期以及Northernblot检测脊髓强啡肽mRNA的方法,研究了炎症反应-痛觉过敏-脊髓强啡肽mRNA表达的相关关系。发现将不同剂量的CFA注入大鼠一侧后脚掌后,该侧后脚掌即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和痛觉过敏,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同侧脊髓强啡肽mRNA表达增强,并与炎症反应和痛觉过敏均呈正相关关系。在注射不同剂量CFA诱发组织炎症反应、出现痛觉过敏和增加脊髓强啡肽mRNA表达时,似乎存在一个引发这些变化出现"跃变"的剂量。这些结果提示,持续的伤害性信息在脊髓水平的传递不是一个被动过程,而是一个包括背角环路中强啡肽能活动增强的中枢可塑性主动过程,从而导致产生痛觉过敏或/和痛觉记忆。防止这种对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起易化作用的改变,有利于防止外周组织损伤如手术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3.
中缝大核(NRM)是内源性镇痛系统的重要驿站,是对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感觉核痛敏神经元发放下行抑制性控制的主要起始部位。吗啡镇痛、脑局部刺激产生的镇痛以及针刺镇痛效应都与这个核团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量证据表明,脊髓背角的NMDA受体的激活在长时程痛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还有研究表明脊髓背角广动力域(WDR)神经元在长时程持续性病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NMDA受体在长时程持续性痛反应中的中枢作用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其在周围伤害性感受器处是否也有作用则尚不甚清楚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以清醒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伤害性诱发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大鼠LRN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作用。结果表明:1、电刺激一侧LRN对双侧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具有同等程度的抑制作用;2、一侧LRN对双侧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具有紧张性下行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以同侧为主。  相似文献   

16.
以成年大鼠脊髓片骶髓后连合核(DCN)为模型,应用盲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研究了DCN神经元对与伤害性信息传递和抑制有关的递质的反应。证明:谷氨酸在DCN神经元引起了由NMDA和非NMDA受体介导的内向电流;P物质激发的内向电流可被spantide或CP-99994阻断;GABA激发的外向电流由GABAA和GABAB受体介导;甘氨酸激发的外向电流可被士的宁完全阻断。本研究结果提示DCN神经元既表达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又表达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即谷氨酸和P物质介导的外用伤害性信息与GABA和甘氨酸介导的抑制性信息可能在DCN神经元水平进行整合,从而起到了抑制伤害性信息传入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DCN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镇痛作用的机理提供了电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SP是外周向中枢传递伤害性信息的重要神经活性物质,而FOS蛋白可作为脊髓和延髓神经元被伤害性刺激信息激活的标志。鞘内注射一定浓度和剂量的SP可激活脊髓背角神经元的S-fos基因并表达FOS;而鞘内注射SP受体桔抗剂则可抑制此表达。但SP在外周通过何种结构影响伤害性刺激信息的传递及其作用机理尚不明了。本研究以腰髓背角神经元的FOS表达为标志,将SP受体拈抗剂及激动剂和福尔马林注入成年大鼠后肢足底,观察了这些因素对外周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腰髓背角神经元FOS表达的影响。雄性SD大鼠25.q,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3组。第1…  相似文献   

18.
神经降压素(NT)是中枢下行抑制系统的重要神经活性物质。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与逆行追踪法相结合的双标技术,在电镜下观察NT能终末与中缝大核(NRM)向脊髓投射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在光镜下可见NT阳性纤维和终末散在分布于NRM,但未见NT阳性神经元;将HRP注入腰髓背角后,在NRM内可见比较密集的HRP逆标神经元。在电镜下可见NT阳性终末与HRP逆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轴-体突触和轴-树突触。上述结果说明NT可能调控NRM向脊髓背角投射神经元的活动,借此对伤害性信息向中枢的传递发挥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s,HCN通道)4种亚型在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的表达与分布特点。方法:选取3~5周龄SD大鼠,雌雄不拘,制作L4~L5段脊髓横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观察HCN通道的4种亚型在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胶质细胞及神经元亚细胞结构中的分布。结果:HCN通道不同亚型在正常SD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和分布具有特异性:(1)HCN1主要与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N)]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共存,HCN2和HCN3主要与NeuN共定位;(2)HCN2主要与肽能初级传入神经末梢标志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共存,HCN4主要与非肽能初级传入神经末梢标志物[异凝集素B4(isolectin B4,IB4)]共存;(3)HCN1和HCN4主要与神经元树突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共存;(4)HCN4主要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标志物[囊泡γ-氨基丁酸转运体(vesicularγ-aminobutyric acid transporter,VGAT)]共存。结论:HCN1~4主要分布在大鼠脊髓背角浅层,且在神经元、胶质细胞及神经元亚细胞结构中呈特异性分布。  相似文献   

20.
较多工作支持电针兴奋了细传入纤维激活脑内抗痛机能而获较好的镇痛效应,一般认为P物质在脊髓是伤害性信息传入的神经递质,故本文在脊髓水平观察了电针足三里穴及导入P物质对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实验在清醒而麻痹的大鼠进行,以多管微电极中心管记录了腰髓背角神经元的电活动,经脉冲计数直方图处理并描图。给腓肠神经以短串电刺激(由间隔3毫秒的3个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