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司枫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076-107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间,我院共收治45例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组,其中PFNA组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4例。术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髋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43例患者得到随访,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16.1个月。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3例,后改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组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下床时间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固定,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失败患者应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与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6-12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7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37例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骨水泥组),38例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生物型组)。结果与骨水泥组相比,生物型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部分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与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固定稳定性更好,但是术中发生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风险更高;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85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内固定(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完全负重时间较B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 a后A组优于B组(P0.05)。结论 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其优势,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合理功能锻炼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PF-L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内固定19例、PF-LCP内固定15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4例,并就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PF-LCP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切口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PF-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内固定牢固、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01—2019-04间杞县中医院收治的82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分别予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照组)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床负重锻炼时间和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于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创伤少、术后并发症风险低,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下床负重锻炼和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内固定(A组,37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31例)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量、Harris功能评分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优势,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后均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4—2018-02间在扶沟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5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各29例。PFNA组实施PFNA内固定术,置换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短于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置换组;但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长于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确切效果,PFNA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但术后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大,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通型骨水泥股骨头假体置换和锁定加压钢板(LC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笔者自2010-01—2014-01诊治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LCP组和PFNA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FN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LCP组及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LCP组及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PFN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型骨水泥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简单的手术方法,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高龄(≥75岁)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30例(A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8例(B组)。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较B组短,平均出血量较B组少(P<0.05);B组住院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较A组短(P<0.05);两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年后A组优于B组。结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PFNA内固定手术风险较小,术后较少出现髋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针(PFNA)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A组)及PFNA固定术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负重行走时间、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早期负重活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PFNA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早负重及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半髋置换股骨柄在股骨近端髓腔不同形态固定方式对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分别连续收治的75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纳入标准:Garden Ⅲ、Ⅳ型、骨折前尚能独立行走;排除标准:股骨颈病理性骨折、同侧髋骨关节炎、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分为骨水泥组和生物组。骨水泥组行骨水泥股骨柄双动头置换术,生物组行生物双动头置换术,对比骨水泥组与生物组术中并发症,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情况,股骨近端髓腔Noble分型,股骨假体的初始位置,假体松动情况及其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1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 ± 3)个月。骨水泥组术中出现明显骨水泥反应2例,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有2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VB2型和VC型)。生物组术中出现股骨距骨折6例(Vancouver分型VAL型),术后假体周围骨折2例(Vancouver分型均为B2型),术后3个月内出现髋关节后脱位1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2例,均为肾功能衰竭患者。股骨柄的位置安放在内或外翻位>3°为异常时,100例中仅生物组1例烟囱型髓腔出现内翻位置达4°,异常率仅为1%。骨水泥型股骨柄容易出现外翻位放置,生物型股骨柄容易出现内翻位放置。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骨水泥组和生物组优良率分别为89%和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P>0.05)。 结论生物无领矩形股骨柄(LCU股骨柄)与有领骨水泥股骨柄(Classic股骨柄)双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股骨近端不同类型的髓腔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在农垦三亚医院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与PFNA内固定治疗(43例)共75例7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根据AO/OTA系统分型:转子间二部分骨折分为A1型(稳定骨折),多部分骨折为A2型(不稳定骨折),反斜形转子间骨折为A3型(不稳定骨折)。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病死率、Harris功能评分、人工关节松动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75例均获得16~24个月随访,43例PFNA组骨折均顺利愈合;32例半髋关节置换假体无脱位、假体柄无明显下沉。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内置物并发症差异不明显(P〉0.05),但半髋关节置换组内科并发症更少(P〈0.05)、切口长度较大(P〈0.05)、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术后卧床时间及下地时间较短(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下床活动早、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基本恢复生活能力。术后随访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人工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术后9个月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0.83%。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王强  冷燕奎  夏冰 《中国骨伤》2023,36(7):641-646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6例,分别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假体组)与PFNA内固定术。假体组35例,女24例,男11例,年龄(86.2±6.1)岁;PFNA组41例,女28例,男13例,年龄(84.6±5.3)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6、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17(14.3±1.4)个月。假体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P<0.05);PFNA组出血量少于假体组(P<0.05);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假体组明显早于PFNA组(P<0.05);术后1、6个月假体组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组并发症少于PFNA组(P<0.05)。结论: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是一种良好选择,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及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沈阳医学院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组),34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两组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患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置换组在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相点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无假体脱位、松动及关节感染,对照组2例因螺旋刀片选择过长而出现活动性髋外侧疼痛。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获得与PFNA内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术后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Until now, no reports exist on the existence of femoral bone loss after hip arthroplasty using long-stem cementless prostheses in elderly patients. In 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the amount of bone loss (stress-shielding) after implantation of a long stem hip prosthesis i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group A) or p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group B) was examined. Eleven patients (five from group A and six from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a long-stem modular hip prosthesis (MHP). Change of bone mass was evaluated using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ie (QCT) immediately following and at six months (group A and B) and twelve months (group A) after implantation of the prosthesis. Clinical results, expressed with the 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 and relative changes of bone mass were compared with mean periprosthetic bone mass of the femur after operation. After implantation of the MHP, the maximum decrease of mean femoral bone mass was 19.1% at six months and 20.2% at twelve months for group A and 29.5% at six months for group B. Bone loss in the proximal periprosthetic area was higher than in the distal par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baseline values of bone mass and the amount of stress-shielding or clinic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加长的中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月到2015年12月绵阳市骨科医院94例75~95岁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和生物组各47例,纳入标准为患者外力创伤后经诊断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无手术绝对禁忌证。骨水泥组给予骨水泥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生物组给予加长生物型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用SPSS 23.0软件包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初次下地煅炼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月、6月、12月Harris评分,用χ2检验2组优良率。 结果生物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骨水泥组(手术时间:t =3.733,术中出血量:t =2.207,均为P<0.05),2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初次下地煅炼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组和骨水泥组切口感染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组深静脉血栓和心肺事件发生率与骨水泥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χ2 =4.642,心肺事件:χ2 =6.409,均为P<0.05)。2组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Harris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月、6月、12个月手术效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长的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与骨水泥型假体一样的临床效果,且可减少创伤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德伟  唐列 《骨科》2017,8(3):212-217
目的 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头置换组,31例)或PFNA(PFNA组,34例)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情况、住院期间疼痛情况、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术区切口感染.股骨头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60±10.12)min、(129.38±70.20)ml,PFNA组分别为(76.71±30.47)min、(301.43±168.44)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7.37,P<0.0001;t=-41.41,P<0.0001);股骨头置换组术后第3天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1.06±1.73)分,PFNA组为(0.94±1.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头置换组的下地活动时间为(1.94±1.44)d,明显低于PFNA组的(5.50±1.6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91,P<0.0001);股骨头置换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6~11周,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7.1%,PFNA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P=0.610).股骨头置换组发生假体周围骨折1例,假体松动1例;PFNA组术后正常死亡3例,内植物感染2例,螺旋刀片松动3例,骨折不愈合1例.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2,P=0.160).结论 PFNA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能有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病人能尽早下地,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相似文献   

19.
覃文杰  尹东  黄宇  莫冰峰 《骨科》2015,6(3):140-144
目的 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并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对比两者在疗效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47例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基底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进行分组:AFHR组22例,DHS组25例.详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以及术后第6、12个月髋关节功能的Harris 评分.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侧位X线片观察股骨假体及钢板周围骨质的变化情况.结果 AFHR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有骨质疏松的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的老年患者,AFHR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近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较DHS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