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取本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0例,在入院2d内测定各组血清NT-pro-BNP水平及NIHSS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按TOAST分为心源性脑梗死组(27例),非心源性脑梗死组(58例),按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32例)组、小面积梗死(53例)组.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NT-pro-BNP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源性脑梗死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组(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NT-pro-BNP值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结论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梗死面积越大,血清NT-pro-BNP值越高,预后越差.血NT-pro-BNP水平不仅能预测脑梗死病变程度,而且有可能预测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水平变化及其与TOAST亚型、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入组82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1名正常对照者,采用免疫法对发病72h内的血浆BNP水平进行测定,按照TOAST标准对患者进行病因分型,记录梗死灶大小,采用NIHSS评分进行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价。随访1年,观察各组患者的死亡、病残和复发性卒中事件。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CE)BNP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其他明确病因型脑梗死(SOE)、不明原因型脑梗死(SUE),而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SAO)最低,BNP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随访结束,CE型和LAA型的死亡、病残和复发性卒中事件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且基线血浆BNP浓度事件组显著高于非事件组,发生事件数与BN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证实BNP测定对脑梗死病因学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浆中的BNP水平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病情轻重的特异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罗和平  王娟娟  陈春秀 《江西医药》2014,(11):1238-1239
目的:观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检测胱抑素C(Cystain C,Cys C)的意义和价值。方法对56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血清Cys C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并与非脑、脊髓病变患者34例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的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0.01)。急性脑梗死组内比较,大面积梗死组的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P<0.01),有意识障碍亚组的血清Cys水平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亚组(P<0.01),大面积梗死组的两亚治疗15d后的血清Cys C水平明显低于入院第1d(P<0.01)。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可作为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参考指标,对判断预后、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纤维蛋白原( FG )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228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2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hs-CRP、FG含量并比较研究组中不同梗死面程及不同病情患者血清hs-CRP、FG水平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hs-CRP、FG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随着hs-CRP和FG含量的上升,其梗死面积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重,患者hs-CRP和FG水平越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hs-CRP和FG进行检测可以明确患者梗死面积及其病情发展程度,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急性脑梗死的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由神经科专科医生进行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时入院时急诊测定患者的血浆DD,分析DD水平与脑梗死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156例急性脑梗死的TOAST分型构成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66例,心源性脑梗死(CE)31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51例,其他确定病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SOE)3例,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SUE)5例。各亚型中,CE组DD水平最高,与其他各亚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DD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血浆DD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区分CE型与非CE型以及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一种生物学标识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另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结果显示健康的6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cy、hs-CRP、D-D水平以及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D-D水平差异。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Hcy、hs-CRP、D-D水平对比,研究组患者经血清检测Hcy、hs-CRP、D-D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脑梗死不同梗死面积血清Hcy、hs-CRP、D-D水平对比,大面积梗死患者的血清Hcy、hs-CRP、D-D均高于中、小梗死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脑梗死不同梗死程度血清Hcy、hs-CRP、D-D水平对比,重度梗死患者的血清Hcy、hs-CRP、D-D均高于轻、中度梗死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清Hcy、hs-CR...  相似文献   

7.
黎海东  谢文锐  洪卓凡 《河北医药》2012,34(13):1960-1961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含量与脑梗死体积大小、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进行hs-CRP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析其含量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将患者按照TOAST法和OCSP法分为不同亚组,将测定的hs-CRP与正常50例健康者进行对比.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脑梗死体积患者hs-CRR含量不同,其含量随病灶体积增大而增大(P<0.05).TOAST分型中,LAA亚组hs-CRP水平高于SAD和对照组(P<0.05).OCSP分型中,TACI、PACI、POCI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类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探讨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亚型分类标准(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测定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山西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王台医院内科住院的67例发病48 h内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按TOAST分型将6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心源性脑梗死(CE)组(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26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16例)、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2例)、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ND)组(16例)等5个亚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A、SAO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2、3.430,P=0.000、0.001);其他各脑梗死亚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是LAA、SAO的危险因素,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TOAST分型的提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和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未经血压干预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57例,按其致病因素进行TOAST分型,同时按其病变部位和病灶大小进行OCSP分型;分别观察各分型1周内的血压变化规律,并探讨合理的护理方法。结果首测血压:急性脑梗死入院后,首次测量血压增高者有141例(89.8%),其中108例(69%)有高血压史,101例(64.3%)有药物治疗史;且有药物治疗史患者的平均收缩压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5)。总体规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入院当天首测血压值为其最高值,之后7d呈逐渐下降趋势,以前24h最为明显,1周内可基本降至正常水平。分型差异:不同的TOAST及OCSP分型患者血压的分布区间不同,以收缩压表现最为明显;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腔隙性梗死患者收缩压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且其均值显著高于其他TOAST分型(P〈0.05);后循环型梗死患者收缩压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其均值显著低于其他OCSP分型(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患者经密切护理可在发病1周内降至正常水平;其急性期血压值因患者药物史、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病灶范围等差异有所变动;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梗死体积、梗死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24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145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空腹血清NSE浓度及完成病例组入院时的颅脑MRI、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等资料。结果大梗死灶组血清NSE浓度高于中、小梗死灶组血清NSE浓度(P<0.01);病灶部位不同各组比较血清NSE浓度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的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高于评分低的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P<0.01)。NSE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的Pearson秩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NSE水平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有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转归及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血清中的B型尿钠肽(BNP)、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在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健康体检者,测定血清中的BNP、D-D、CRP水平,并对不同梗死面积患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面积梗死组结果高于小面积梗死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BNP、D-D、CRP水平升高的不同,对急性脑梗死病发展的提示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及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5例,发病第3、7天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脑损伤程度分级,比较不同脑损伤程度患者 BNP 值;发病第7、14、30天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 BNP 值。结果中、重度脑梗死患者的BN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患者,而重度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患者,预后优良患者的BNP值明显低于预后不良者,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BNP值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N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早期预后有关,急性脑梗死早期对其进行监测有助于判断病情,对治疗方案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BNP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单纯性急性脑梗死组41例患者及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41例患者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的3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的测定,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的变化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NSE、S-B100β蛋白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NSE和S-100β蛋白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SE和S-100β蛋白水平随梗死面积的增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水平较好地反映了急性脑梗死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梗死面积、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TOAST分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探讨其与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神经科住院的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48h内的20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按TOAST分型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心源性脑梗死(CE)组、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ND)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E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其余各组中,除LAA组明显高于SAO组外,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急性期CRP水平对TOAST分型的提示作用有限,在较高水平时提示心源性梗死的可能性大,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戎琴 《北方药学》2014,(10):36-37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给予两组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单纯给予对照组奥扎格雷;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并对两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80.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奥扎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疗效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3):135-13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措施,从而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方法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必存(依达拉奉)组、疏血通组、疏血通与必存联合治疗组。三组在梗死分型、梗死面积、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其他治疗方面均具有可比性。分别于入院当日、第14天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中国卒中量表(CSS)比较疗效。结果2周后疏血通与必存联合治疗组较单用疏血通、必存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明显好于该两药的单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陈荐  叶创新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56-225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不同病情,不同梗死面积血浆中一氧化氮(NO)、垂体加压素(AVP)、泌乳素(PRL)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50例脑梗死(CI)患者血浆AVP、PRL和NO含量变化,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I急性期血浆NO、PRL、AVP含量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1),病情越急、越重,CI面积越大者,升高越明显,升高程度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恢复期CI大部分患者NO、PRL、AVP已恢复正常,而小部份伴有不同程度智障CI患者AVP反而低于正常,PRL仍持续高于正常。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NO、AVP、PRL升高,并随着病情严重度、梗死面积增高增加越明显,可作为判断急性CI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急性卒中治疗试验160例病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TOAST分型,同时按梗死面积进行分型,比较两种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多数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及不明病因型卒中(SUE)多数表现为小面积脑梗死,而心源性栓塞型(CE)全部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且病死率高达30.4%。结论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与脑梗死面积对应性良好,能够通过TOAST分型初步推断脑梗死面积及病死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血清Fractalkine(FKN)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发病3d内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分别按梗死体积、梗死部位及预后评估分组。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1-3d、7d、14d和28d的血清FKN浓度,与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比较,分析血清FKN浓度与脑梗死体积、梗死部位、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各时点的血清FKN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并于病后7d达高峰值;血清FKN浓度在大梗死组、皮层及伴皮层下梗死组高于其他组;依赖组各时点血清FKN浓度均高于独立组。结论FKN可作为脑缺血炎症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FKN浓度与脑梗死灶的体积、部位及患者的预后相关,可作为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