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盆前、后环微创内固定在骨盆C型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技术要点以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9~68岁,平均43.6岁。骨折按Tile分型:C1型14例,C2型3例,C3型1例。耻骨骨折合并同侧骶骨骨折12例,耻骨骨折合并同侧骶髂关节脱位2例,双侧耻骨骨折合并单侧骶骨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3例,双侧耻骨骨折合并双侧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例。观察结果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腰骶神经及髂血管损伤情况、骨折复位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腰骶神经及髂血管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根据Matta复位标准,优14例,良3例,可1例。1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6.7个月。根据Ma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15例,良1例,Majeed评分92.13±5.44。结论:骨盆前环损伤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重建接骨板内固定,骨盆后环损伤选择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C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临床操作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37-2041
[目的]探讨3D导航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移行椎的骨盆后环损伤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0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3D导航下经皮置入骶髂螺钉治疗伴移行椎的骨盆后环损伤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5~63岁,平均(45.79±3.28)岁。腰椎骶化者14例,骶椎腰化者7例。按照Tile骨盆骨折分型:B型8例,C型13例;骨盆后环损伤中,骶髂关节脱位4例,骶骨DenisⅠ区骨折17例;骨盆前环损伤中,单侧耻骨支骨折17例,双侧耻骨支骨折4例。[结果]共计置入22枚骶髂螺钉,25枚逆行前柱螺钉,每枚螺钉置入耗时平均(29.12±7.41) min。术后手术切口均未感染。21例患者术后随访6月~24月,平均(11.74±1.67)个月。本组病人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31±1.44)分下降至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1.57±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13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85.71%。影像评估方面,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依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48%。至末次随访时,骨折断端均骨性愈合。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示内固定稳妥,空心螺钉未见断裂、松动及脱出。[结论] 3D导航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移行椎的骨盆后环损伤,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髋臼骨折的患者2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26~51岁,平均(44.5±6.23)岁。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折模型并制定相关手术方案,模拟操作手术内固定,然后实施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出血量。术后采用Matta影像学评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jeed评分行功能评定。结果手术时间为68~133 min,平均(89.0±26.6)min;术中出血量为260~610 mL,平均(375.1±126.8)mL;术中输血量0~600 mL,平均(321.6±183.8)mL。23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首次平均随访时间为(88.0±2.0)d。术后3个月髋臼骨折复位疗效按照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8例,可5例。末次随访功能评定按照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6.96%。结论通过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能准确评估术前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后入路手术骶髂关节脱位及周围骨结构骨折的治疗特点。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39例骶髂关节脱位及周围骨结构骨折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12-64岁,平均41.3岁。前入路手术处理17例,后入路手术治疗13例,前后联合入路9例。前入路取仰卧位,切开复位,用2块4孔重建钢板,横跨骶髂关节做固定。后入路取俯卧位,选择闭合或切开复位,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攻入1~2枚直径7.3nlFtl的60~75mm空心松质骨拉力螺丝钉。术后观察两组的并发症情况,参照Matta评分系统评价骨折复位情况,Majeed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2~4周患者可在床上坐起,6周后可扶拐下地活动。术后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及螺钉钢板断裂。x线片示除陈旧性骶髂骨骨折1例复位欠佳,其余骶髂关节脱位及周围骨折术后对位良好。根据Matta标准评定:优30例,良8例,可1例;根据Majeed功能评分标准,优14例,良20例,中4例,差1例。结论:经前后入路手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及周围骨结构骨折均有良好的治疗疗效,但需要根据脱位骨折的解剖部位及类型、移位的方向程度以及术前的复位程度,对术中复位的难易程度评估、固定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新型骨盆髂嵴外固定结合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OTA-61C1.3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5例OTA-61C1.3型骨盆骨折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21~59岁,平均(38.23±12.28)岁。复位满意后经皮置入骶髂螺钉固定骨盆后环,应用新型骨盆髂嵴外固定稳定骨盆前环。术后影像资料评估外固定Schanz钉置入情况,应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应用Majeed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影像检查显示骶髂螺钉及外固定Schanz钉置入精准,后者位于骨内深度在70~135 mm,平均(92.14±18.16) mm。Matta评价标准显示骨盆复位优2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4.29%。35例术后获得12~24个月随访,平均(15.26±4.45)个月。术后6周复查时去除外固定物。所有病例均无钉道感染、螺钉松动、固定失效。术后12个月随访时Majeed评分显示骨盆功能优3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7.14%。[结论]新型骨盆髂嵴外固定技术置钉精准深入,稳定可靠,结合后环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折创伤小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18例涉及前柱的髋臼骨折和骨盆前环骨折的患者,其中5例患者辅以髂窝入路或后方K-L入路。应用Matta标准和Majeed功能评分系统对骨折复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切口长度6~12 cm,手术时间50~150 min,术中出血量400~1 00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根据Matta标准,12例解剖复位,6例复位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5例。结论改良Stoppa入路适用于前路手术的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其显露充分,骨折复位方便,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内固定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07年8月2011年11月共收治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22011年11月共收治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257岁,平均42.3岁;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3例。合并骨盆前环骨折9例,骶丛神经损伤4例,四肢骨折6例,尿道断裂1例。根据骨盆环损伤的Tile分型法,该组病例均为骶髂关节复合体旋转垂直不稳定,C1型5例,C2型9例。14例患者均行脊柱骨盆内固定系统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757岁,平均42.3岁;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3例。合并骨盆前环骨折9例,骶丛神经损伤4例,四肢骨折6例,尿道断裂1例。根据骨盆环损伤的Tile分型法,该组病例均为骶髂关节复合体旋转垂直不稳定,C1型5例,C2型9例。14例患者均行脊柱骨盆内固定系统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714 d。术前经骨牵引,使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基本复位后,采用Colorado2TM脊柱内固定系统和髂骨螺钉固定骶髂关节。应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应用PACS软件系统测量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骶髂关节中部间隙变化,评价内固定的有效性。[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14 d。术前经骨牵引,使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基本复位后,采用Colorado2TM脊柱内固定系统和髂骨螺钉固定骶髂关节。应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应用PACS软件系统测量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骶髂关节中部间隙变化,评价内固定的有效性。[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X线片复查示骶髂关节垂直和旋转移位均获满意复位,骶髂关节得到有效固定,未发生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骶髂关节无再移位情况发生。Majeed评分获优6例,良4例,一般3例,差1例。[结论]脊柱骨盆内固定系统可使骨折脱位的骶髂关节获得有效的即刻稳定性并维持至骨折愈合,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Starr架辅助复位下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应用Starr架辅助复位下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17例Tile C1~C2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9.0±9.7)岁;按照Tile分型,其中C1型12例,C2型5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及负重锻炼时间。术后依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根据随访时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康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80~150 min,平均(90.5±11.1) min;出血量80~200 mL,平均(150.6±12.3) mL。术中骨折或脱位均获得良好复位,骨盆前环使用6.5 mm椎弓根钉及连接棒固定,后环使用6.5 mm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其中S1骶髂关节螺钉8例,S2骶髂关节螺钉9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6例复杂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和髂腹股沟前后联合入路。结果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6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57例,复位满意14例,复位不满意5例。按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51例,良12例,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2.9%。结论复杂髋臼骨折术前三维CT重建对骨折准确分型和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39例移位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7 d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估骨盆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00~180 min,术中出血量500~1 200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后7 d骨折复位满意率为97.44%。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估骨盆功能:优30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7.44%。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移位的骨盆、髋臼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双重建钢板固定植骨治疗难复性TileC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难复性TileC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采用前路双重建钢板进行固定,取髂骨松质骨植骨。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18(8—24)个月的随访,骶髂关节在解剖位或功能位融合。3例术前合并腰骶丛不完全损伤者,在3-4个月内完全恢复。按照Tornetta和Matta复位评定标准:优24例,良8例,可7例,优良率82.1%。根据Majeed功能评分系统:优22例,良9例,可8例。优良率79.5%。结论采用前路双重建钢板固定与植骨治疗难复性TileC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满意复位、固定可靠、稳定性好。有利于骶髂关节融合、并发症少、可使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骶髂贯穿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精准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行机器人辅助置入骶髂贯穿螺钉治疗的骨盆后环骨折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21~73(49.29±14.48)岁;骨折按照Tile骨盆分型,B型13例,C型11例。根据术后CT扫描结果采用Gras标准评估螺钉置入效果。末次随访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13(6.00±3.28)个月。总计置入骶髂贯穿螺钉36枚,S1贯穿螺钉18枚,S2贯穿螺钉18枚;依据Gras标准,优29枚,良7枚。总螺钉调整次数0.00(0.00,0.75)次。末次随访时Matta评分标准,优18例,良5例,中1例;最大位移距离2.55(0.00,5.65) mm。Majeed评分总分(84.37±8.38)分,优15例,良7例,中2例。结论: 机器人能够精准、安全地辅助完成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治疗骨盆后环骨折,促使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经皮骶髂螺钉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7年1月,收治15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21~56岁。车祸伤8例,高处坠落伤6例,压砸伤1例。伤后至就诊时间4h~3d。耻骨骨折合并骶骨骨折7例,髂骨骨折合并骶骨骨折2例,耻骨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4例,前环耻骨骨折、后环骶骨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2例。采用经皮骶髂螺钉技术固定骨盆后环,合并的前环损伤中7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3例钢板固定,5例钢板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15例住院16~33d,平均22.4d。除4例同时行髋臼骨折固定患者术中失血量1000~1500mL,余失血约50mL。手术时间60~305min,平均153.6min。15例均获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14例,良1例。最后1次随访时,X线片示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28.8个月。1例骨折愈合后骶髂螺钉松动,3例腰骶部劳累后疼痛,2例轻度跛行,均未作特殊处理。9例恢复原工作,3例改变工作,3例仍未工作。Majeed功能评分,优11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同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及创伤小,是不稳定骨盆骨折后环稳定性重建的良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Anterior dislocation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ADSIJ) is caused by strong violence, and because of its low morbidity, there are no standardized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al guidelines at this momen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preliminary outcomes of the lateral-rectus approach (LRA) for treating ADSIJ.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f 15 patients with ADSIJ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21. The patients' age ranged from 1.8 years old to 57 years old (37 ± 18 years ol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through the LRA. Eight patients were combined with lumbosacral plexus injury and underwent neurolysis during operation. Patients' fracture type, mechanism of injury, associated injuries,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were accessed by reviewing medical history. Quality of fracture reduction was evaluated with the Matta score. At 1-year follow-up, the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Majeed rehabilitation criteria. For those with lumbosacral plexus injury, the neuromotor func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muscle strength grading proposed by the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BMRC) and recovery was recorded.

Results

All 15 patients underwent the operation successfully. The surgical time ranged from 70 to 220 min (126 ± 42 min), and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ranged from 180 to 2000 mL (816 ± 560 mL). Eighty percent of the cohort (12/15) were rated as excellent and good in the Matta score for fracture reduction quality after operation without surgical incision-related complications. At 1-year follow-up, the overall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73.3% (11/15) according to the Majeed criteria, the neuromotor function recovered completely in six cases and partially in two cases according to the BMRC muscle strength grading, and the recovery of sensory function was evaluated as excellent in six cases, good in one case and poor in one case, with an overall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87.5%.

Conclusion

The LRA can well expose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s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from the front, which helps surgeons reduce and fix the anterior dislocation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under direct vision and effectively decompress the entrapment of the lumbosacral plexus to achieve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纯改良后路切口后柱重建板前柱空心加压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均采用单纯改良后路切口后柱重建板前柱空心加压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12例平均随访18(10~36)个月。骨折复位和关节功能按Matta标准进行评价: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2例;关节功能优10例,良2例。术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2例均完全恢复,未出现股骨头坏死、创伤性关节炎;3例出现轻微异位骨化。结论单纯改良后路切口后柱重建板前柱空心加压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优良,创伤较联合切口小。  相似文献   

16.
赵科平  陈国兆  王黎明  沙卫平 《骨科》2019,10(6):515-520
目的 探讨相对微创有限切开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采用相对微创有限切开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5例髋臼骨折病人,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为(44.13±8.64)岁(28~58岁),左侧6例,右侧9例,高处坠落伤7例,车祸伤8例。按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6例,前柱骨折2例,T形骨折4例,横行骨折3例,骨折移位均超过3 mm。术后采用Matta、Merle d''Aubigne和Postel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病人手术时间为(2.70±0.49) h(2.0~3.5 h),术中出血量为(413.33±130.20) ml(200~600 ml);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6.93±2.66)周(14~24周)。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00±2.95)个月(9~20个月)。依据Matta评定标准,优8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6.67%。按Merle d''Aubigne和Postel的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6.67%。异位骨化Ⅰ度1例。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予保守治疗。短期随访无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切口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相对微创有限切开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复位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采用髂腹股沟微创切口内固定技术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的疗效及特点。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对31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耻骨支骨折23例,髋臼前柱骨折8例)采用髂腹股沟微创切口内固定技术治疗。患者采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取传统髂腹股沟入路的内外侧两端切口,分别自内外两个切口紧贴骨面向中间潜行剥离,相互贯通,形成耻骨支、髋臼前柱相通的隧道,并用骨膜剥离器撬拨扩大通道。根据通道内骨面预弯重建钛板,自外侧切口紧贴骨面插入预弯钛板,分别于钛板远近端钻孔拧入3枚左右螺钉固定钢板。结果本组患者获得5~29个月随访,平均14.1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按照Matta复位标准,术后解剖复位14例,复位良好16例,复位较差1例,优良率96.7%。按照Majeed评分,优19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6.7%。无感染、股神经或股血管损伤、静脉血栓、异位骨化及骨关节炎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髂腹股沟微创切口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应用前环皮下内置外固定架(internal fixation,INFIX)联合后环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2017年9月,采用前环皮下INFIX联合后环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17~69岁,平均40.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3例。骨折根据Tile分型,B1型2例,B2型6例,C型11例。前环损伤包括双侧耻骨坐骨支骨折12例,单侧耻骨坐骨支骨折5例,耻骨联合分离2例;后环损伤包括骶髂韧带损伤2例,单侧髂骨骨折3例,单侧骶骨骨折11例,单侧骶髂关节脱位2例,双侧骶骨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1 d,平均6.1 d。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功能。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47~123 min,平均61.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15 mL,平均61.1 mL。术后1例发生植钉处切口浅表感染,1例发生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激惹,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或症状消失。无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肠道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1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3周,平均9.5周;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2例术前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中,1例功能完全恢复,1例残留轻度跛行症状。末次随访时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获优13例、良6例,优良率100%;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价功能,获优15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应用前环皮下INFIX联合后环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微创治疗骨盆环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骶髂前路蝶形钢板(sacroiliac anterior papilionaceous plate,SAPP)和传统重建钢板在骶髂关节损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治疗23例24侧骶髂关节损伤的病历资料,11例11侧行SAPP内固定,男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39.6±9.1)岁;Tile B型骨折6例,C型5例.12例13侧行传统重建钢板内固定,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39.1±13.5)岁;Tile B型骨折7例,C型5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记录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骶髂关节钢板放置时间等,术后即刻行X线检查及Matta评分,术后随访时行X线检查及Majeed功能评分.结果 SAPP组平均手术时间(98.2±31.4) min,出血量(989.7±365.9) ml,钢板放置时间(6.6±3.2)min.传统重建钢板组平均手术时间(110.8±29.6) min,出血量(1136.0±279.3) ml,钢板放置时间(15.4±1.1) min.SAPP组术后Matta评分优4例、良5例、可2例,传统重建钢板组优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出现腰骶干损伤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7例.SAPP组与传统重建钢板组相比,钢板放置时间明显缩短,Tile B型骨折出血量明显减少,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骶髂前路蝶形钢板应用于骶髂关节损伤能够获得满意的复位和良好的固定,同传统重建钢板相比较,能易化操作、缩短放置时间、有利于旋转复位、可以减少B型骨折的出血量,并不增加神经损伤风险及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