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目的:通过一例腹膜假性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PMP)的误诊经过,探讨此疾病的诊疗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来院治疗的PMP患者,结合该患者确诊过程并参考相关文献,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年龄、好发人群、确诊方法、治疗预后)。结果:通过一些影像学如B超、CT可以提示,但需要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确诊。减瘤术与热灌注治疗相结合被认为是治疗此疾病最佳方案。结论:系统阐述了此类患者的确诊方法、治疗及预后效果,但仍需要更多的病例报道支持。 相似文献
2.
腹膜假性黏液瘤(PMP)是一种低度恶性黏液性肿瘤,现阶段该病病因尚未明确,多认为由腹腔或盆腔脏器假黏液肿瘤向腹腔扩散种植继发所致。PMP在腹腔里广泛出现时,治疗难度较大且多数患者疗效欠佳。现阶段可用于PMP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EPIC)以及黏液溶解剂法。本文报道1例66岁PMP患者诊疗过程,患者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4.
患者 ,男 ,5 9岁 ,因右下腹疼痛 ,以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治疗 ,术中发现阑尾黏液囊肿已破裂 ,常规行阑尾切除 ,术后痊愈出院。 1a后患者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消瘦 ,检查腹部有揉面感 ,腹水 ( + )。按“结核性腹膜炎”治疗 90 d无效 ,曾先后去运城、西安等地就诊仍不能明确诊断 ,后经北京军区总医院剖腹探查确诊为“腹膜假黏液瘤”。出院 1a后再次因腹痛、腹胀、肠梗阻症状 ,又入本科治疗 ,再次行剖腹探查 ,术中发现 ,整个腹腔内、脏层、壁层腹膜以及肠壁上、肠系膜上、大网膜呈玻璃样改变 ,大量的胶冻样物 ,已无法彻底清除 ,术中在腹腔… 相似文献
5.
腹膜假黏液瘤11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peritonei,PMP)病在国内报道较少 ,多为个案。笔者对我院1994年—2002年获得组织学确诊的11例腹膜假黏液瘤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的总结分析 ,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1 1一般情况男4例 ,女7例 ,男女比为1∶1 75。中位年龄53岁 (37~72岁 )。主要症状有腹胀、腹部膨满感、大便习惯异常、渐进性消瘦等。病人自己或查体时发现腹腔或盆腔肿块。明显消瘦3例 ,腹盆腔肿物6例 ,腹水征阳性4例。患者均无肝脾或浅表淋巴结肿大。既往均无与阑尾炎或卵巢疾患相关病史。1 2特异性的实验室和影像学特征1 2 1实验室检查 :常… 相似文献
6.
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peritonei,PMP)是一种以腹腔内胶胨样腹水.伴大量黏液胶状物质分散种植于腹膜或大网膜表面为特征的肿瘤,临床少见。现就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PMP)的临床特点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3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33例PM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MP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13例)和生存组(20例),并分析PMP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33例患者均有效随访,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肿瘤细胞减灭程度评分及病理类型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是影响PMP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HR>1,P<0.05)。病理亚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低级别弥漫性腹膜黏液腺瘤病术中行满意减瘤术的患者预后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理类型是影响PM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满意减瘤术可改善低级别弥漫性腹膜黏液腺瘤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是由先天发育、后天获得性因素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于椎动脉颅内段和(或)基底动脉,致其显著扩张、延长、迂曲、成角移位,或压迫周围神经或组织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为一种少见且病因不清的脑血管变异病。本文报告收治的1例频发头晕,主要临床表现为后循环梗死,以小脑、延髓为主,经严格检查后诊断为VBD的病例诊治情况,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Shprintzen-Goldberg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的1例Shprintzen-Goldberg综合征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男,G2P2,足月顺产,无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孕产期正常,出生后肌张力低,目前运动发育落后,1岁,不会抬头,不会坐,不会爬,无抽搐。查体:特殊面容,长头畸形,前额突出,眼距增宽,浅眼眶,上腭狭窄,高颚弓,小下颌,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查体未见异常,手指和脚趾细长。辅助检查:头颅MRI示双侧侧脑室增宽,略变形,以左侧侧脑室前角较显著,双侧脑室室管膜下囊肿,颅颈交界区枕骨大孔及下方椎管狭窄,椎管前后径约5 mm,颈髓呈受压表现。头颅CT提示颅缝早闭。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左向右分流,大小约0.37 cm。染色体核型正常:46XY。全外显子测序提示:SKI基因c.100G>C突变,为错义突变。父母基因正常,为新发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该变异初步判定为致病性变异。查阅文献,患儿符合Shprintzen-Goldberg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基因相符,突变位点既往未报道过,但该突变位点在基因的功能区,结合蛋白功能预测软件,考虑为致病变异,加上临床表现,考虑该诊断。此疾病在中文文献未见详细的报道,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外貌的发育异常,可合并多系统的损害,表现为智力低下,颅缝早闭,四肢细长为主,类似马凡综合征。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结论 发育落后+颅缝早闭+类似马凡综合征表现应该考虑Shprintzen-Goldberg综合征可能,及时颅骨三维CT检查及完善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N Sinzobahamvya H M Chinyanga N J Clarke S Dakovic A C Harid J Matenga 《The Central Af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1990,36(9):230-233
Three cases in which aneurysms were misdiagnosed to less serous lesions are described. Attention is drawn to the possibility of these errors whose consequences can be fatal. Some of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handling of an inadvertently opened aneurys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分析胰岛素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结果 该例胰岛素瘤患者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血糖1.9~3.6 mmol/L,胰岛素释放指数>0.3;腹部超声检查示胰腺区低回声结节,腹部CT检查示胰腺占位;剖腹探查结合B型超声检查示胰腺体部有直径约2.1 cm×1.0 cm结节.结论 典型的临床表现、B超及CT薄层扫描结合胰岛素水平测定是诊断胰岛素瘤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85岁,半年前发现右肩部肿物,无疼痛、肿胀,未予重视.由于肿物进行性增大来院就诊.MRI表现:肿物位置较表浅,位于浅表肌肉间隙,大小为6.0 cm×7.2cm,分叶状,边界欠清;MRI平扫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MRI增强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囊状强化.手术所见右肩部肌肉间隙有一不规则肿物,呈分叶状,约6 cm×7 cm,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临床考虑为软组织肿瘤,最终行“右肩部肿物局部切除术”,标本送检病理科,诊断为黏液纤维肉瘤.后又因“右肩部肿物切除术后1个月,复发10天”再次就诊于本院,术后标本送检病理科.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加深临床医师对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反应(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 FDEIAn)的认识。方法:收集2018年8月10日北京医院1例FDEIAn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复习国内46例FDEIAn患者文献资料。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无明确的食物过敏史患者46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20例。FDEIAn患者从发病到确诊中位病程为12个月,临床表现涉及皮肤、呼吸、消化道、心血管、神经等多系统。本组患者中,反复发作患者39例(83%),其中曾至少发生过1次过敏性休克患者37例(78.7%),部分患者曾多次反复发作过敏性休克。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以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结论:目前临床医师对FDEIAn识别不足,正确认识该疾病,准确识别该疾病,并做出预警,对临床医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认识。方法报告 2015年 10月 9日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 1例,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病人出现消化、神经、皮肤等多个系统损害,经激素治疗后好转,自行停药后,出现右侧肢体动静脉血栓,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病情改善。结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可以累及消化、神经、心血管、皮肤等多个系统,可以导致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