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2014年收集的263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63例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滴注(85.00%)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结核药物是引发(ADR)的主要药物,其次是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和胃肠道损害为主;严重的ADR29例(11.03%);与2012年和2013年相比,2014年药师和护师直接上报ADR例数明显增加。结论:医师、护师、药师要共同努力,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知识宣传,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反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4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61例ADR报告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361例ADR主要集中在6岁以下患儿(68.98%);涉及16类药品、96个品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60.11%),其次为中药(13.02%)、抗肿瘤药物(5.26%);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85.32%);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3.96%),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医师和药师为ADR报告的主体,ADR类型主要为一般ADR(98.61%)。结论:应重点加强儿童群体ADR的监测,关注儿童专科用 药ADR,强化临床药学监护,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该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2年上报的120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通过Excel表格,按照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与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方式ADR发生率最高(90%);抗肿瘤药物引起的ADR居首(35%),其次为抗感染药(15%);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系统损害最常见(35%);ADR主要由药师和临床药师报告(98%)。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和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共体"体系下基层医院2017至2018年期间药物不良反应(ADR)及药师工作建议,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以"医共体"为契机,回顾性分析15家基层医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病例系统及药师工作笔记,对不良反应的数量变化、报告类型;报告人职业构成;药品涉及类别、剂型;药品所累及系统器官、年龄进行整理,并对典型ADR提出药师建议。结果共发现ADR 648例,无季节变化规律,2018年发生数是2017年的1.4倍,一般不良反应占74%,药师上报占6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次数占42%,抗感染药物发生占42%,注射剂发生占76%,特殊人群发生占60%。结论基层医务工作者需保障特殊人群药品使用,注意用药患者皮肤变化,避免抗感染药物、注射剂的滥用,药师做好安全合理用药建议。  相似文献   

5.
门急诊305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殷惠琴  李明香 《医药导报》2007,26(7):821-822
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5~2006年上报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05份门急诊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涉及药品总数85种,其中抗菌药物233例(76.39%);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183例 (60.00%)。结论 护士在门急诊要重视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尤其是对高危人群,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李芹格  刘丽娟 《中国药房》2007,18(23):1811-18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的11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人以医师、药师居多,分别占总例数的60.0%和36.4%;口服给药方式导致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多(占47.3%);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菌药物最多(占52.7%);ADR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41.8%)。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临床药师干预前)和2013年(临床药师干预后)上报的ADR报告,按报告人、给药途径、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引起ADR的药品品种、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等进行分析、评价、比较。结果:2012年共上报ADR报告343份,其中严重的ADR仅2例,药师上报20例;引起ADR最常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54.52%)和中药制剂(23.03%);常见的ADR累及器官-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54.23%)和消化系统(27.99%)。2013年共上报ADR报告406份,其中严重ADR59例,药师上报ADR 101例;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ADR报告比例分别为43.84%和13.30%,与2012年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ADR受累器官-系统仍以皮肤及其附件(46.55%)为主,但所占比例有明显下降(P<0.001)。结论:临床药师可通过各个方面积极参与ADR监测工作,在提高ADR上报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ADR相关因素,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报的215例ADR报告,分别按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情况、药物分布、临床表现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5例ADR报告共涉及78种药物,抗菌药物导致ADR最高(55.13%);静脉滴注引起ADR占78.60%;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52.56%)为主;严重的ADR有22例(10.23%)。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减少ADR的主要措施,同时医师、护士、药师应加强ADR监测工作,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本院2015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HT6K 对本院2015年收集到的3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T6K 326例药品不良反应中,男145例,女181例,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以静脉给药为主265例(91.29);共涉及73个品种,抗菌药物119例(36.50%);临床主要表现在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为148例(45.40%)65例(19.94%).结论 为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应加强和规范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避免超说明书用药,临床药师与医护人员加强用药监护有利于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报的315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1类70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最多,有139例(占44.1%);其次是中药注射剂58例(占18.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263例(占83.5%);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45例(占46.0%).结论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李俊芳 《北方药学》2013,(1):105-106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因素及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7月~2012年7月上报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66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6例(ADR)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药物种类分析中,抗菌药物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占46.98%,中药合剂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占16.26%,静脉途径用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为主要用药途径占80.72%;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附件占48.19%,消化系统损害占15.67%。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及早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可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为药物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的495例ADR报告进行汇总,从ADR发生的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与品种数、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类型、严重ADR报告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5例ADR报告中,男性发生率(55.56%)明显高于女性发生率(44.44%);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29.29%);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26.87%),其次为消化和循环系统药物(分别为15.76%);静脉用药引发的ADR最多(71.92%);消化系统损害133例(26.87%),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30例(26.26%);严重ADR报告占比12.73%,消化系统损害23例,血液系统损害12例,全身性反应11例。结论:需进一步重视ADR监测工作,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生上报的92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滴注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8.48%;抗生素及中成药则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现象发生的常见药物,分别占61.97%、17.3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药品不良反应常累及较多的器官,占46.74%。本组92例患者中转归56例,好转36例,无后遗病例和死亡病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2012~2014年我院收集的2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频数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老年和婴幼儿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发人群,发生率占总人数的52.60%;静脉给药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7.04%;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最多,占52.9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道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1.38%和23.79%。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点关注老年及婴幼儿用药人群,合理使用药物,加强对用药过程的观察和监护。  相似文献   

15.
张茜  彭磊  刘丽萍 《安徽医药》2012,16(4):554-556
目的分析该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了解ADR发生的规律与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2010年上报的13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来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21.17%);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52.55%);137例ADR共涉及80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53.28%),其次是中药制剂(16.79%);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系统损害最常见(30.11%);ADR主要由药师和临床药师报告(94.16%)。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和报告,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4~2018年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79份APAP所致ADR报告的上报单位、ADR类型与关联性评价、患者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及所涉及的临床症状和转归、药物剂型与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9份ADR主要来自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上报,关联性评价为"可能"的报告比例最高。一般的ADR有156例(87.15%),严重的ADR有13例(7.26%),新的ADR有10例(5.59%),新的严重的ADR有1例(0.56%)。患者男女比例为1.43∶1,年龄主要分布在0~10岁(35.20%);ADR多在用药1~2 d发生(87.15%),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系统损害等;导致ADR的APAP剂型以片剂(62.01%)和栓剂(22.35%)为主。174例ADR患者经停药或积极对症处理后治愈或好转。结论:APAP所致ADR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为主,长期或者过量使用可产生严重皮肤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临床应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给予相应处理措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2012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2012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全部ADR报告中,筛选出14岁及以下儿童患者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我院儿童ADR多发于学龄前,且高发于原患疾病为呼吸系统感染的患儿。引起ADR的药物以抗菌药物为主,抗菌药物注射剂和口服中成药引起的ADR多见;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损害多见,其次是胃肠道损害。结论:临床医师应关注儿童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警惕中成药口服引起的ADR。我院儿童用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医院133例ADR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涉及ADR药物82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30.08%),其次为中成药(16.54%);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比66.17%;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6.84%)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22.50%)。结论临床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至2013年呈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ADR报告206例,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种类、剂型、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级及转归情况、关联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6例抗菌药物ADR中,ADR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22.33%)和70岁以上老人(16.02%);涉及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40.29%),其次为喹诺酮类(22.33%);常见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占66.02%;ADR多在用药1 d内发生,占69.42%;采取主要的干预措施有停药并对症治疗(47.57%)、停药并激素治疗(20.87%);经干预和处理后,ADR转归较好,治愈率达59.71%,好转率达39.32%。结论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照指导原则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对其ADR的监测,以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我院9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9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912例ADR中,年龄大于60岁患者占31.91%,以抗菌药物诱发的ADR居多(32.02%),静脉滴注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74.12%),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6.18%),绝大部分ADR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完全治愈(55.92%)或者好转(42.76%)。结论医务人员应加强药品ADR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和反应,合理指导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