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同种肝移植大鼠转染融合基因人CTLA4-Ig(huCTLA4-Ig)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供者为BN大鼠,受者为Lew大鼠。将受者分为三组,A组(5只):为空白对照组,供肝冷保存时不感染腺病毒;B组(4只):为阴性对照组,供肝冷保存时感染携带报告基因GFP 的重组腺病毒;C组(5只):为基因治疗组,供肝冷保存时,先体外后体内感染携带融合基因huCT- LA4-Ig的重组腺病毒;观察该治疗基因在受者体内的表达及其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1)A组与B组受者均在3周内死亡,A、B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6.6±2.5)d和(15.5±3.1)d,C 组受者均能获得长期生存(>150 d);C组与A、B组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移植肝病理学检查发现:术后8 d,A组与B组移植肝均发生严重的细胞性排斥。C组术后8 d,可见移植肝轻、中度的汇管区炎症,但组织损伤程度显著减轻;术后150d,可发现单核细胞浸润,但胆管保存完好,无血管损伤证据。(3)术前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为(362.09±45.84)ng/L;肝移植术后,A、B组血清IL-2的浓度即升到较高水平(约为术前的1.5-2.5倍),而C组却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接近或低于术前水平);术后3、7 d,C组血清IL-2的浓度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建立了简便有效的针对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122例肝移植受者IL-10基因启动子的2个多态位点-1082和-592的各种基因型的分布,并分析它们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IL-10-592位点,A/A,C/A,C/C等基因型间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19%,29%,相互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IL-10-1082位点,尽管G/G基因型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33%)高于A/A型(18%),但差异仍不显著(P>0.05).结论IL-10基因多态性与肝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无确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RNA干扰阻断OX40-OX40L共刺激通路对大鼠移植肝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制作原位肝脏移植物大鼠模型,供体DA大鼠,受体Lewis大鼠.移植术毕时将5 ml含5×109pfu的pLVTHM-OX40-siRNA重组慢病毒经阴茎背静脉在10秒内注射受鼠体内,术后观察受鼠存活时间,移植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IL-2、IFN-γ的水平,并进行受者大鼠脾细胞对供者大鼠脾细胞的混和淋巴细胞反应(MLR). 结果转染组大鼠肝脏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为(74.0±9.3)d,明显长于对照组(7.3±0.5)d和未转染组(7.5±0.5)d;转染组移植肝组织炎细胞浸润、间质水肿、肝组织坏死程度较对照组和未转染组减轻;耐受组大鼠脾脏中T淋巴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对照组降低(t=25.1,P<0.01);移植术后第7 d,转染组血清IL-2浓度为(46±8.4)pg/ml,IFN-γ浓度为(202.7±14.6)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未转染组(分别t=176.4,45.5,P<0.01).结论 转染靶向OX40的siRNA,可通过阻断OX40-OX40L共刺激通路,抑制大鼠肝脏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延长大鼠移植肝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rhIL-10在大鼠肝移植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我们通过大鼠原位肝移植,探讨了重组人白介素10(rhIL-10)对肝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供体ACI(RTI^a)大鼠,受体为LEW(RTI^1)大鼠,rhIL-10的注射分别为0、2、10、50μg.kg^-1.d^-1。结果:rhIL-10 10μg.kg.d^-1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其平均血清和组织中CINC浓度与且相比明显减少(P<0.05),rhIL-10治疗组于再灌注后12h平均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10μg.kg^-1.d^-1治疗组在移植后7-10d的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移植后第1天和第7天rhIL-10治疗组的肝损伤程度和白细胞浸润程度比对照组减轻。结论:rhIL-10抑制了肝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时CINC的生成,延长了肝移植后生成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白细胞介素15(IL-15)mRNA测定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诊断及其与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43例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患者,术后1个月内,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连续检测胆汁和血清中IL-15mRNA的表达情况,胆汁和血送细菌培养。排斥反应均经病理切片证实。结果1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排斥组),12例发生感染(感染组),其余15例没有发生并发症(正常组)。在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确诊前,排斥组62.5%胆汁IL-15mRNA表达阳性,这一比例明显高于感染组的16.7%和正常组的13.3%(P〈0.叭);当排斥反应和感染确诊时,排斥组胆汁IL-15mRNA表达阳性的患者比例上升至87.5%,感染组为25.0%;采取相应措施治疗3d后,排斥组表达阳性的患者比例下降至18.8%,感染组为25.0%。外周血IL-15mRNA表达阳性率,在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确诊前,排斥组和感染组分别为37.5%和41.7%;诊断确立后,这一比例上升至68.8%和75.0%;治疗后两组IL-15mRNA表达阳性率迅速下降,排斥组和感染组各检测时相的外周血IL-15mRNA表达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胆汁中IL-15mRNA的表达不仅有利于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还有助于其与感染的鉴别诊断及抗排斥治疗的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源性重组白细胞介素13(rIL-13)抑制同种肝移植大鼠的排斥反应和延长大鼠存活时间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Lewis大鼠为供鼠,BN大鼠为受鼠,采用重建肝动脉的大鼠肝移植方法建立同种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两组,实验组于术后第1、2、3、4和5天经尾静脉注射rIL-13 10μg/d,同期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第7天,检测两组移植肝功能,测定移植肝组织病理改变、细胞因子表达及CD8+T淋巴细胞浸润等情况,并根据Banff标准计算排斥活动指数(RAI),观察术后2周的存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功能明显改善,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E选择素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术后2周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的RAI为4.8±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1.2(P<0.05).结论 外源性重组rIL-13可减少促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和抑制E选择素的表达,减少移植物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7.
郎韧  李宁  杨翔  贺强  高居忠 《腹部外科》2004,17(6):327-329
目的 评价血清sIL 2R、IL 6及胆汁IL 6水平在预测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连续 3周监测 2 8例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清sIL 2R、IL 6及胆汁IL 6水平 ,观察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 在急性排斥反应 (AR)组 ,血清sIL 2R及胆汁IL 6水平在排斥发作时明显升高 ,与非排斥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当AR经激素冲击治疗逆转后 ,血清sIL 2R及胆汁IL 6下降至排斥前的水平。在AR组 ,仅有 3例受者在排斥发作时血清IL 6水平升高 ,与非排斥组相比 ,血清IL 6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胆汁IL 6水平有望作为预测AR敏感、较具特异性及非侵袭性的手段。同时 ,其水平还可作为观察抗排异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供心转染CTLA4-Ig基因抑制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可行性。方法以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建立心脏移植模型。将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供心获取过程中不给予任何干预处理;实验组:在供心获取的过程中,以质粒载体携带CTLA4-Ig(pUF1-CTLA4-Ig)经过冠状动脉灌注供心。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供心组织中CTLA4-IgmRNA的表达,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观察移植心的组织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移植心组织中CD4 和CD8 T细胞的浸润。结果实验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11.70±1.24)dvs(5.62±0.74)d,P<0.05]。移植后5d,实验组移植心组织中可见CTLA4-IgmRNA的表达;对照组病理学检查可见心肌间质出现弥漫性的炎性细胞浸润,伴有局部的心肌坏死,组织间质水肿,实验组仅有局灶性血管外周及心肌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坏死;对照组移植心组织中浸润的CD4 和CD8 T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实验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血清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灌注转染CTLA4-Ig基因,可以抑制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大黄素预防大鼠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者, SD大鼠为受者,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1)将肝移植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其中3组分别腹腔注射大黄素2.0、10.0和50.0mg·kg-1·d-1,另外2组分别给予CsA(10.0mg·kg-1·d-1)和生理盐水(0.5 ml/d)作为对照,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时间。(2)另取肝移植大鼠模型,按给予大黄素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术前8 d至手术当天、术前4 d至术后4 d、术后第1~8天及术后第8~16天腹腔注射大黄素50.0 mg·kg-1·d-1,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时间。(3)另取肝移植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CsA、大黄素以及CsA 大黄素,CsA的用量为10.0mg·kg-1·d-1,大黄素的用量为50.0mg·kg-1·d-1,各组于手术当天至术后第8天连续给药,停药后1周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移植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根据Banff分级方案确定排斥活动指数。结果接受大黄素10.0和50.0 mg·kg-1·d-1腹腔注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25.1±2.1)d、(27.1±7.3)d,明显长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使用50.0mg·kg-1·d-1者的存活时间与CsA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8 d至手术当天、术前4 d至术后4 d用药者,术后受者存活时间分别为(15.3±1.6)d、(15.8±1.9)d,二者的存活时间明显短于术后第1~8天用药者的(25.3±3.7)d和术后第8~16天用药者的(23.1±3.8)d(P<0.01)。采用CsA与大黄素联合用药者,移植肝的排斥活动指数为2.11±0.78,明显低于单用CsA或大黄素者(P<0.05),单用CsA者(6.56±0.88)与单用大黄素者(6.33±1.00)比较,排斥活动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lateacuterejection,LAR)的发生率、处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5例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肝移植术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LAR发生在术后6.6—27个月,平均(14.7±7.5)个月。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9.5±12.7)岁。原发疾病为重症肝炎或肝功能衰竭者8例,占53.3%(8/15);发生于血型不合移植者2例,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为单一普乐可复(FK506)治疗8例,单一环孢素A(CsA)治疗3例,已经停用激素13例,占86.7%。属于免疫抑制剂量不足者共10例,占66.7%。免疫抑制剂浓度正常范围者5例。按Banff分级标准排斥反应的程度为轻度者9例,中度6例,无重度排斥反应发生。治疗方法均首先加强或调整免疫抑制治疗,包括提高药物浓度、FK506/CsA转换、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冲击治疗,3例患者需长期口服激素。总的治愈率为80%,3例患者逐渐出现缺血型胆道病变,其中1例行再移植后死亡。结论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常见但预后较好的并发症之一,免疫抑制不足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时地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可逆转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免疫诱导治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60例肝移植患者中,47例术后给予两剂巴利昔单抗(20 mg/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研究组),另外113例为对照组,不使用巴利昔单抗.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1年内,研究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8.5%(4/47),对照组为22.1%(25/113),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排斥反应活动指数平均为4,对照组为6,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1.9 %(15/47),对照组为26.5%(30/113),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及移植肝1年存活率分别为95.7%和95.7%,对照组分别为96.5%和94.7%,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采用巴利昔单抗进行诱导治疗可明显降低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且不增加感染和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组织化学检测MHC-Ⅱ抗原表达水平,其余受体观察生存期.结果 NS组、对照组和shRNA组大鼠肝移植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7.75、7.25和15.75 d,shRNA组大鼠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shRNA组大鼠的排斥反应病理分级明显减低(P<0.01),CⅡTA和MHC-Ⅱ的mRNA表达水平及MHC-Ⅱ抗原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沉默供体肝脏CⅡTA基因表达可以有效减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干预免疫识别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鼠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与吲哚胺2,3双加氧酶基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在大鼠肝移植后移植肝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先行大鼠原位肝移植,一组供、受者均为近交系SD大鼠(近交系移植组),另一组为同种移植组,SD大鼠接受Wistar大鼠供肝移植。分别于术后第2、5、7、14d处死受者,取出移植肝,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肝组织中IDO mRNA表达、IDO蛋白的水平以及IDO在移植肝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近交系移植组IDO mRNA的表达高峰出现在术后第5d,至第14d基本无表达;同种移植组IDO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高峰出现在第7d,持续2周以上。两个组移植肝组织中IDO蛋白的表达与各自的IDO mRNA变化相一致。术后第5、7、14d,同种移植组IDO阳性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近交系移植组(P〈0.01),强阳性染色主要见于汇管区单个核细胞,以胞浆内染色为主。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时IDO基因表达明显增强,IDO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肝移植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分为AR组和非AR组,比较2组患者肝穿刺当天或前1天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分类,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早期(术后1个月内)、中期(1~6个月)和后期(6个月后)AR组中的发生率,并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共185例次肝穿刺、161例肝移植患者资料入组,110例次AR,其中早期32例(29.1%)、中期54例(49.1%)、后期24例(21.8%).AR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低于非AR组,但淋巴细胞相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高于非AR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109/L或相对值≥4%共28例,其中AR组25例(22.7%),早期、中期和后期AR分别为2例(6.3%)、13例(24.1%)和10例(41.7%),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7%和100%.结论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高于非排斥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