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微生物群是定植在人体肠道内的全部微生物及其基因的统称。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与妊娠期肥胖及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某些代谢机制影响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肠道微生物群在妊娠期肥胖及糖尿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患病率高、危害较大的肝脏疾病,与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密切相关。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与适量蛋白质的治疗性饮食方式,可有效降低体质量,改善胰岛素抵抗水平。生酮饮食中脂肪占比较高,与MAFLD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对生酮饮食预防和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机制如改善胰岛素水平、降低体质量、改变肝线粒体代谢、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与有氧运动的协同作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肠道微生物失衡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某院收治的64例MS患者作为MS组,并取同期28例单纯性肥胖为肥胖组,比较2组肠道微生物菌构成情况,分析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病影响因素.结果:MS组与肥胖组在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  相似文献   

4.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可能是结直肠肿瘤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两类疾病的关联机制可能涉及结肠黏膜慢性炎症、结肠黏膜屏障破坏和肠道菌群结构改变等。尽管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代谢综合征因素对结直肠肿瘤的防治工作及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一直互利共存的,并在宿主的新陈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常肠道微生物群以营养、代谢、生理和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影响着人体健康,而肠道微生物群菌群失调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肥胖、2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等。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了导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进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而补充益生菌可能对CKD患者具有潜在的收益,本文就肠道微生物菌群与CKD的关系,综述如下。1肠道微生物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体参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是脑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衡、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以及肠-脑轴的失调可能是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AD)脑破坏机制的源头。肠道内常驻微生物群可对宿主大脑及行为产生影响,甚至可以作为人体"第二大脑",参与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过程。本文对肠道微生物群驱动炎症导致A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行归纳,为深入认识肠道微生物群对AD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态是由原核微生物(细菌)、真核微生物(包括真菌以及原生动物)和病毒构成的强大“器官”,在机体营养代谢、维持肠道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免疫调节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如神经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以及慢性代谢性疾病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能够通过氧化三甲胺和短链脂肪酸及其受体途径对血流动力学发挥调控作用; 同时,肠道微生态失调、易位激活机体炎症反应可影响机体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本文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微生物是寄居于人体肠道的庞大群落,其像是一个器官,具备代谢、免疫和内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并与人体的其他器官相互作用。在遗传、饮食等外界因素影响下,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或与人体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多种疾病。文章主要从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RA)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代谢综合征涉及有机体多种代谢因素的异常,其中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内皮功能障碍,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是代谢综合征的几个重要诱因。有研究显示,慢性炎症与机体肥胖、胰岛素抵抗及内皮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认为,改变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是改善代谢综合征人群临床症状的首选干预措施,而对那些虽生活方式改变而未能充分降低疾病风险的人群,应考虑合理的药物治疗。本文将从代谢综合征的定义,流行病学,潜在发病机制,以及一些天然中药降低代谢综合征风险因素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CAD)的重要原因,其以脂质代谢紊乱为发病基础,在发展过程中受多种机制的调控。肠道菌群是机体消化系统中数量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定植在肠道以共生的方式协同宿主工作,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反应和维持肠道结构,现已证实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与许多人类常见疾病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及其参与的三甲胺(TMA)/氧化三甲胺(TMAO)代谢途径与AS的发生有着复杂的联系,提示TMAO可作为早期预测A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BD)是发生于胃肠道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为其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其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普遍认为IBD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菌群改变等多因素所致。随着16S rRNA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及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计划的开展,人们对肠道微生物——"被遗忘的器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在IBD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重视。研究认为IBD患者中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精确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从而触发了基因易感个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恢复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稳态成为治疗IBD的一个新方向。本文就IBD患者中存在的肠道菌群紊乱现象、其与IBD发病的关系以及微生态制剂在IBD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物参与人体众多生理代谢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与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以往认为,由于血脑屏障和肠道屏障的存在,肠道微生物对大脑的影响很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不仅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还参与了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过程,如焦虑、抑郁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通过给患者服用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更重要的进展提示,肠道微生物与认知障碍可能有重要关系。本文就肠道微生物和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在老年期的变化,以及肠道微生物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和相关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人体微生物群在调控黏膜局部稳态中的重要性受到广泛重视, 有关微生物群与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近几年亦取得了很大进展。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肠道宿主防御和免疫耐受二者平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也被众多研究证实与免疫系统改变相关。本文主要围绕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天然免疫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几个方面, 阐述肠道菌群在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消化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微生态系统中,占比最大、与人体健康最密切、涉及人体疾病最多的微生态系统,尤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种群组成最为多样和复杂,即常说的"肠道微生物群"。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病原菌数量过多、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常导致各种疾病。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与抑郁症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1抑郁症及其临床和实验室诊断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常见的不是由过量饮酒或其他病因引起的肝病,其特征是肝脂肪沉积。NAFLD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双向关系,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也可能在NAFL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牙周炎是一种由口腔中的致病菌侵犯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牙周病是NAFLD的一个危险因素。本综述将从致病机制方面、流行病学方面以及代谢通路方面揭示NAFLD与牙周炎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持续或间歇性腹痛及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IB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IBS是由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期研究表明IBS患者中存在肠道菌群-犬尿氨酸(kynurenine, KYN)代谢紊乱,且KYN代谢产物犬尿喹啉酸(kynurenic acid,KA)与炎症反应、疼痛刺激及心理症状相关,在IBS中可能起到抗炎、缓解疼痛等保护性作用,有望成为诊断和治疗IBS的新方法。本文就KYN代谢途径及其代谢产物KA在IBS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谭静雅  杨南萍 《华西医学》2012,(12):1828-1832
面对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及人类寿命的延长,骨关节炎(OA)越来越多见。随着对OA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研究工作者们从OA危险因素到病理学改变,从分子生物学改变到免疫学改变,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OA的发病机制。而其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相结合,治疗方面在早中晚期可以分别通过保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缓解疼痛并改善功能。因此,阐明OA的发病机制,将有利于提高对OA的认识及早期诊断,也是指导OA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燕  张会英 《检验医学》2010,25(6):488-490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生物力学改建过程,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可见软骨损伤是OA发病机制中的核心内容。而胶原是关节软骨中非常重要的成分,占软骨干重的60%,其中又以Ⅱ型胶原为主,胶原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改变与OA病变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部分胶原相关分子可能成为OA早期诊断、疗效评价、预测疾病进展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前胃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微生物-肠-脑轴的出现描述了胃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这种双向交流网络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肠道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途径产生作用的。这种网络途径任何一环的中断或破坏可能会影响健康,多项研究已证实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与多种宿主疾病有关,如肥胖症、糖尿病和炎症,且最近的证据表明微生物-肠-脑轴在神经精神障碍中也具有潜在作用,如抑郁和焦虑障碍。本文回顾了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的文献,特别是涉及到焦虑和抑郁障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肠道微生物的出现成为肠脑功能的关键调节因素之一,并且使人们认识到微生物-肠-脑轴的重要性。肠道微生物和大脑通过免疫系统、色氨酸代谢、迷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相互联系。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包括感染、分娩方式、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压力和宿主遗传学。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自闭症、肠易激综合征等。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了解微生物-肠道-脑轴的潜在机制,并试图阐明基于微生物的神经精神疾病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