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氏束电图     
虽然通过对体表心电图的分析,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心脏内冲动传布的知识,但对传导系统本身的电活动却一直没有相应的方法加以记录。1969年,Scherlag采用经静脉电极导管的方法,在人体首次成功地记录到希氏束电位,其方法至今仍为多数人所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24例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希氏束电图及体表心电图。13例QRS不宽者,阻滞部位8例在房室结,5例在希氏束内;9例房室结阻滞及6例希氏束内阻滞者中,各有1例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有QRS增宽表现。18例病人采用永久起搏治疗,其中以阻滞发生在束支系统者为最多;冠心病、心肌病及退行性变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阻滞部位通常较低,症状较严重,大多需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 1960年Giraud第一次在一位房间隔缺损的病人身上记录下HBE(His Boundle Electrocardiography).1969年Scherlag和Damato分别报导用电极导管在右心腔记录到房室结、希氏束和右束支的电活动.他们将心腔内记录心电活动的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简单、全全而可靠的方法.1973年,我国首都阜外医院首先报导了HBE的检查结果.该技术现已成为临床电生理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每次测定都要将电极插  相似文献   

4.
连敏  曹宾  王骏  张必利 《心脏杂志》2019,30(1):111-114
从电学及血流动力学来说,由于希氏束起搏(HBP)能保持心室的同步性以及更长久的保持心脏功能。在过去的数年中,HBP被更多的应用于临床。本文就HBP的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希氏束起搏是一种生理性的起搏模式。较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能够改善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及血流动力学,有较好的临床获益。本文就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传统右室起搏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容易导致心室激动不同步、心房颤动及三尖瓣反流,而希氏束起搏能够沿着正常传导系统下传,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目前最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方式。现就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内二科最近应用美国Honerwell V12生理记录仪,设计侧位气囊食道电极导管。将此食道电极位于房室沟水平记录希氏束电图获得成功。收集到的希氏束信号先经高通-低通滤波选择(100—500HZ),然后经初级和次级放大技术,总增益约100—10,000倍。放大后的希氏束信号转输入多导记录仪。为了证实经食道电极记  相似文献   

8.
生理性起搏是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希氏束起搏因为最大限度地保留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被认为是最具生理性的起搏模式。该文介绍希氏束起搏的定义、电生理特点与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会导致心室失同步、心脏重构以及心功能恶化。希氏束起搏是符合生理的起搏方式,激动通过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传导可保持或恢复心室的同步激动,避免了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是目前起搏领域研究的热点。现就希氏束起搏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希氏束电图(HBE)自六十年代开始临床应用以来,不仅在检查技术上有所改进,而且在应用范围方面也逐步有所扩大.本文着重叙述HBE的临床应用,并针对EKG所不能查明的问题重点复习.一、测定心脏不应期:用程序刺激及HBE检查可测知心脏不应期的变化.在右心房上部心房调搏术刺激8~10次,随后给一个期前刺激,期前刺激后的配对间期由长变短,观察EKG与HBE表现,可知  相似文献   

11.
希氏束电图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沛然 《山东医药》2000,40(7):47-48
希氏束电图 (HBE)是将多极导管插入心腔所记录的希氏束兴奋过程中微小的电位变化 ,其对确定房室传导阻滞 (AVB)部位、程度及指导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治疗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 HBE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及适应症等介绍如下。1 检测方法正常的心脏兴奋传导为窦房结→房室束→房室结→希氏束内→希氏束远端→左、右束支→浦倾纤维→心室肌。从房室结到束支发生阻滞者称 AVB;阻滞部位在房室结者称希氏束上 AVB,阻滞部位在希氏束远端和束支者称希氏束下 AVB。希氏束电位变化很小 ,用体表心电图不能测出 ,只有用 HBE才能记录到。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希氏束电图(HBE)是描记心内传导系统电位变化的曲线,其电信号极其微弱,只有1~10μV左右,通常的放大方法无法记录到。我们采用数字滤波加模式识别的新方法,联合研制出TZXJ-1型体表逐搏希氏束检测仪,对7只杂种犬进行了动物实验,取得了满意的图形。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是一个在微机下根据USB接口的三导联测量系统来进行体表希氏束电位的逐拍检测,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1)硬件。系统中有,一路心电放大器和两路希氏束(心内和体表)放大器。放大器总增益均为2000,滤波范围为0.1~200Hz。均采用差动放大电路,由于…  相似文献   

13.
人工心脏起搏器应用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生活质量,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分支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然而术后患者常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即起搏器综合征。同时非生理部位的心室起搏也限制了永久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双心室同步起搏及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Tantengco等~([1])随访长期右心室心  相似文献   

14.
信号叠加方法记录体表希氏束电图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信号叠加方法对13例先心病患者(其中12例心电图上无传导异常表现,1例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进行了体表希氏束电图的测定、采用X、Y、Z正交双极导联,叠加300~400次心动周期,滤波频率为40~250Hz。测定结果与心内希氏柬电图进行了时比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相关性,各间期相关系数为0.70~0.92。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体表希氏束电图可为其提供定位诊断。从而证实信号叠加方法记录体表希氏来电图的可行性,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理性起搏是近年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希氏束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理想的心室生理性起搏方式。该文主要介绍希氏束起搏的靶点、定位标准、临床实现方式及优势等。  相似文献   

16.
希氏束起搏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新方法。希氏束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是相对生理性的起搏模式。对于心衰、左束支传导阻滞等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希氏束起搏和双心室起搏有着相同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定义,及其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临床适应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其电激动顺序与正常生理起搏顺序相反,经临床试验证实会导致心室重构、影响心脏功能,增加二尖瓣反流、心律失常发生和死亡[1-6].而希氏束区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目前起搏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会导致患者左心室功能障碍,心衰发生率及死亡率升高。而希氏束起搏(HBP)能同步激活左右心室,有效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更高。本文主要就HBP在心室起搏中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永久希氏束起搏(HBP)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17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伴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4.1F螺旋导线进行永久HBP,门诊随访3~l2个月.结果 成功HBP 9例(52.9%),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感知、阈值分别为(3.5±1.4) mV、(1.2±0.7)V和(3.4±3.3)mV、(1.7±1.3)V,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中有2例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宽QRS波,其中1例依赖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半年,HBP后QRS时限由术前的150、200 ms变为120、160 ms,心功能由术前的Ⅲ级(NYHA分级)变为Ⅰ、Ⅱ级.17例中1例术后出现中等量心包积液,未予处理,随访1年心包积液明显减少.结论 永久HBP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并预期心室起搏依赖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后出现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永久HBP可能是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136例体表希氏束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凯  曾平 《心功能杂志》1993,5(3):165-1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