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1例脊髓型颈椎病误诊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年前首次脑梗塞,遗留左侧肢体乏力。本次以"左侧肢体乏加重1月"入院,完善颅脑MR后考虑"急性脑梗塞",按卒中治疗肢体乏力症状反见加重。进一步查颈椎MR提示脊髓型颈椎病,转骨科手术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脑梗死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中容易误诊,尤其是先有脑梗死后发生脊髓型颈椎病,此时脊髓型颈椎病所引起的症状容易被脑梗死相关症状所掩盖,须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引起脊髓型颈椎病误诊误治的原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21例患者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随访1 a,观察其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21例患者,术后优和良占80%以上,有效15%,无效5%。病程短,术后症状改善好。病程长,术后效果不佳。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的体征是多种多样、复杂的。漏诊或延误诊断丧失早期治疗时机,延误时间越长,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30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30例误诊分析山东省威海市颈椎病研究所[264200]马秀云,王其瑞,潘之清,赵军,李文滕脊髓型颈椎病(CSM)起病隐袭,临床症状极不典型,易造成lffk误诊误治。1986年~1994年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CSM43例,其中30例入院前曾...  相似文献   

4.
肌萎缩侧索硬化误诊为颈椎病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与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往往均以颈部不适、上肢力弱、麻木、疼痛、肌萎缩等症状就诊于神经科,由于肌萎缩侧索硬化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差异甚大,故临床上早期鉴别诊断应受到特别的重视,避免误诊。现将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误诊为颈椎病先在外院骨科治疗后转人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杨金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433-8433
目的分析颈椎病误诊的原因,促进学科间共识,提高疗效。方法收集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2001-2010年被误诊34例患者,并进行分析。结果经颈椎病专科治疗除1例系脊髓型外33例患者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结论临床医生思维单一,主观意识强,注重症状,忽略体征,应对本组病例的体征、症状及辅检作全面分析,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MRI对于颈椎病的检查多是常规的中立仰卧位静态平扫,是在非运动和非承重的条件下完成的,容易忽略脊髓在人体中承重和动态下脊髓的器质性改变.目的:分析颈椎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正常人群10名(正常组)、有颈肩部不适的亚健康人群20名(亚健康组)、有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体征但常规MRI不支持的患者20名(MRI正常脊髓型颈椎病组)、符合现行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0名(脊髓型颈椎病组)进行JOA评分,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中立位MRI及颈椎动态MRI检查,并随访18个月以上,观察4组研究对象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及4组人群的转归情况.结果与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组20例患者均在入组半年内手术治疗;MRI正常脊髓型颈椎病组20例中有16例在入组16个月内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入组1年内在中立位MRI检查尚无明显改变时即行手术治疗,12例在入组1年后颈椎中立位MRI也已有脊髓型颈椎病的典型改变时行手术治疗,前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者(P<0.05);亚健康组有4例出现了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发现此4例患者动态颈椎MRI检查均有椎管变窄脊髓受压征象,但中立位MRI仅发现1例由此改变,且此例动态MRI在入组12个月时已经发现脊髓受压.在正常组随访中动态MRI与中立位MRI检查均发现1例有椎管变窄脊髓受压征象,但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考虑为假阳性;二者假阳性率相同.结果表明,颈椎动态MTI检查较中立位MRI能够更早期、更真实客观地发现脊髓受压征象;在临床症状、体征检查的基础上将常规的中立位MRI检查与动态MRI检查相结合将会更早期发现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7.
正脊髓型颈椎病(CSM)[1]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颈椎病,其往往是由颈椎退变结构压迫脊髓或脊髓的供应血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四肢感觉、运动及反射、大小便功能障碍的综合征。此型颈椎病往往病情发展缓慢,其急性发作往往有明确的外伤等诱因存在,对于无明显诱因的软骨终板脱落疝入后纵韧带下所致的急性脊髓型脊椎病实属罕见,近日于我院收治1例软骨终板疝入后纵韧带下致急性脊髓型颈椎病急性发作的患者,患者在当地医院误诊为椎管内肿瘤,现分析患者误诊原因伴相关文献复习,以助临床医生减少误诊、漏诊并及时给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王昊  王沛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37-2042
背景:颈椎后路治疗后脊髓后移位距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质是脊髓受到外力后的一种形态学改变。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后MRI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3组:5 mm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改变程度、轴性症状指标评估比较。 结果与结论:3组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脊髓后移〉5 mm组患者表现轴性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提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减压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与治疗后的轴性症状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的误诊解放军第一六三医院何伟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症状与一些脊髓疾病相似,易被误诊,现将笔者遇到的6例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50~61岁,病程2个月至1年。1.2主要临床表现6例均有...  相似文献   

10.
我公司于2005年8月~2007年2月期间,在同一个小区陆续有2例多系统萎缩病人死亡。1例曾误诊“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术治疗。另1例曾误诊“帕金森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去除脊髓型颈椎病病因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坐式颈椎牵引,对128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发病症状、体征及发病部位不同进行严格掌握牵引角度,牵引力及牵引时间给予治疗。结果:治愈率3.1% ,显效率21 .9 % ,好转率72.7% ,无效2 .3 % ,总有效率97 .7 % 。结论:改变了传统的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不宜牵引的看法,认为牵引对脊髓型颈椎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颈椎牵引角度,牵引力和牵引时间要掌握适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康复训练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46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辅以系统康复训练,随访至术后18个月,比较两组间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颈部轴性症状。结果:康复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JOA和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术后18个月时康复组JOA评分、ADL评分和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进一步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可显著促进脊髓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降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测量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标准的相关性,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004-06/2005-0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门诊和住院的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划分为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0~12分)18例,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13~17分)12例.以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并对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等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中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采用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对各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部位椎间盘高度、椎体水平硬膜囊中矢径、椎体水平脊髓中矢径、椎体水平硬膜囊前间隙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轻度组以上各指标均基本相近(t=0.45~0.90,P>0.05;t=0.09~0.89,P>0.05;t=0.23~0.66,P>0.05;t=0.31~0.94,P>0.05).②不同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轻度组IgG含量明显降低(t=0.02,P<0.05),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1~0.42,P>0.05).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中重度组+轻度组IgG含量明显升高(t=0.00,P<0.01),而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基本相近(t=0.15~0.78,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测量指标反映出的脊髓受压迫程度与临床症状不一致,其自身免疫水平可能影响到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的高低,提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自身免疫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21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18例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颈椎病评定标准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但B组疗效略优于A组。结论:后路椎管成形术尤其适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误诊2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误诊的2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误诊原因。结果:在2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无胸痛和胸痛症状、疼痛部位不典型导致误诊各3例,以晕厥、失语、肢体活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3例,以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和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而误诊各3例,以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误诊者3例,多种心脏病并存过于重视原发疾病导致误诊2例。结论:通过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的回顾性分析,可以加强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避免对具有不典型症状的糖尿病患者漏诊误诊。方法:对18例具有不典型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本纽仅诊断并发症12例,误诊为其他疾病6例。结论:对可疑患者应常规化验血糖、尿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以上肢麻木痛疼为主的神经根型和以颈部僵硬痛为主颈型较为常见,易被患者及全科医师所认识。而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常易误诊。现将笔者10 a来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45例误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误诊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不典型甲亢)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对我院22例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病例误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心肌炎2例,误诊为糖尿病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误诊为肠炎1例,消化道肿瘤2例,黄疸型肝炎2例。确诊后经抗甲亢治疗症状均获缓解。结论:要减少误诊的关键在于熟悉甲亢的各种不典型症状。对难以解释的各系统表现者,应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以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误诊为腔隙性脑梗塞2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致残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的高位脊髓病 ,早期诊断与治疗可明显降低致残率 ,但易误诊为其它疾病而延误诊治。现将我院 1999- 0 1~ 2 0 0 2 - 0 8间 ,经MRI确诊且手术治疗 ,曾被误诊为腔隙性脑梗塞的脊髓型颈椎病 2 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7例 ,女 3例 ;年龄 4 3~ 6 0岁 ,平均 5 6 .5岁。误诊时间最长 3a,最短 2个月。采用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修订的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2 ] 即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 X线片上提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除外肌…  相似文献   

20.
背景: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一直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标准术式,但是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引起继发性退变和由此产生新的症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目的:观察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实验。单位: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对象:选择2003-12/2005-02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脊髓型颈椎病9例,颈椎椎间盘突出8例。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是一种复合结构型的人工颈椎间盘,由两个钛合金终板外壳与中间承受载荷的以聚亚安酯为基质的聚合体内核相接合而构成。方法: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植入治疗。全部进行了单节段置换。手术节段C3-4 2例,C4-5 5例,C5-6 8例,C6-7 2例。术后1,3,6个月进行X线正侧位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动力位片,了解假体的稳定性。神经功能采用日本JOA评分标准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动力位片了解假体有无移位,周围有无骨桥。②JOA评分了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JOA评分Eh术前的平均8.5分提高到15分,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改善率为75%。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均获得门诊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仲侧位X射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未见假体周围异位骨化。②无伤13感染病例。有1例术后3个月发现假体有轻度位移,但不超过2mm,没有明显的症状,其余未见假体磨损、下沉及骨桥形成等和其他排异反应等。生物相容性良好,能进行常规CT及MRI检查。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用于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