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庭芳教授认为,中风一证无论由“内风”“外风”何者引起,都归根于“正虚邪实”的基本辨证思路。临证应首先辨明标本缓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若伴有气滞血瘀、痰瘀脉络者用自拟方温胆四物汤或涤痰汤以治标;若正虚肾精不足者用地黄饮子加减方填补肾精以治本;若属于虚实夹杂、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标本兼治。灵活运用“急则治其标,实则泻之”“缓则治其本,虚则补之”“虚实夹杂,标本兼治”3法,处方用药不离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之“肌衄”,亦称“发斑”,属于“血证”范畴。肌衄,证名。非外伤之肤表出血。又名血汗,亦称红汗。《证治要诀·诸血门》:“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气血亏虚,血随气散者,治宜补血固表,选用当归补血汤、黄琵建中汤、保元汤等方。阴虚火旺者,治宜养阴清火,用凉血地黄汤或当归六黄汤。由胆热而致者,用河间定命散(见《赤水玄珠》)。  相似文献   

3.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我们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试行辨证论治中,观察到益气化淤法较单纯活血化淤药效果更为优越。为了进一步说明益气化淤法的治疗作用,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将有关药物进行筛选,拟订“益气化淤汤”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影响,作了实验性观察。  相似文献   

4.
清代医家叶天士曾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说明了温邪顺传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而卫气同病,是卫分证未罢,又出现气分证的病证。此时,若单用银翘散或单用白虎汤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必须采用表里双解法。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说:“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来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柴胡、葛根备连汤等法,合表里而兼治之,后人师其意,则有防风通圣、香苏、五积诸剂。”由此可见,卫分当汗,气分当清,卫气同病则当卫气同治。在临床上选用银翘白虎汤,使热既可在气分得…  相似文献   

5.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证”篇中,治太阳中风所用桂枝 汤,用药少而疗效佳。桂枝汤除可治太阳中风外,凡因营卫不和所致病证,亦能用之。其药组成具有辛甘化阳以助卫,酸甘化阴以和营之功。作者在临床中运用其方,治太阳中风证、营卫不和所致偏泪证、桂枝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病之脾胃虚寒证、奔豚证,痹证之痛痹证等多种病证,均得以痊愈。在临床实践中,深感仲景《伤寒论》经方辨证准、用药精、疗效高。尤以祛雅不伤正,保卫气,存津液,从整体上调节人体阴阳之平衡,从而达到阴阳自和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在淤血证中应用活血化淤药时加用益气药的重要性,提出了活血必重益气的观点。理由是:补气药能生新血以活血;能促进血行而化淤;可摄血归经以防淤血再生;有助于活血化淤药的吸收。因此认为,活血化淤必重益气,对淤血证应以益气化淤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7.
淤胆型肝炎过去临床较少,近年来随着胆结石发病率的增高,淤胆型肝炎也随之增加,在临床采用治血化淤法配33%硫酸镁口服治疗48例,临床观察效果较好,一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93.7%,治愈率81.25%,在活血化淤法的指导下自拟下化淤消积利胆汤,本文具有活血化淤之内,利胆排石之效,配合33%硫酸镁具有泻下,松驰扩张胆管和addi括约有作用,增强了排石退黄效果,二者相结合可以达到祛邪,退黄,改善肝脏功能之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IRECLD)特聘学术委员李昌源教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退黄以治湿为本,分阳黄、阴黄和急黄三大类,按兼挟之不同分别采用利湿清热、温阳化湿、活血化淤、泄热凉血散淤等具体的退黄法治疗。治肝以行气为要、对其胁痛之主证,因病因不同而分为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肝胆郁热、淤热留滞、肝肾亏虚、气血淤阻等六型,分别按用疏肝健脾行气法、辛开苦降和中法、清肝泄胆解郁法、清热凉血育阴法、滋水涵木疏肝法、理气行血化淤法和相应的方药治疗。李老还注意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常根据肝功能和乙肝系列检查结果在应证方药中酌加专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浦琼华  廖华君  张红陶 《中医学报》2019,34(9):1840-1843
现代医家大多将皮肤瘙痒病的病位归之于肺,责之于风、湿、热、瘀等。然早在汉代,张仲景便从六经"三阳"的角度辨治:其在太阳,其位最表,故宜汗之散之,可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加术汤、大青龙汤等治之;其在阳明,病为在里,故宜清之利之,可选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皮炎汤等治之;其在少阳,病为半表半里,故宜和之解之,可选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治之。然而,临床病证往往错综复杂,治疗时不可拘于一经,需灵活辨治,方可收到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0.
耳眩暈病属中医学“眩晕”病证泛畴,类似西医学內耳病“膜迷路积水”等症。常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耳內闷胀堵塞感和呕恶为临床主要特征。结合前庭功能检查,听力检查等,可确诊为本病,治疗时宜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的原则辨证施治。在选方用药时,根据其病证之不同,选用部分对症的西药,临床实践证明,对本病证的疗效,要比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疗效好。临床资料 1 一般情况:85例中男62例,女23例;最大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关于“阴阳毒”病证的描述仅两条:“十四条: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后世称此方为“阳毒汤”)。“十五条: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后世称此方为“阴毒汤”)。40多年前学习《金匮》时不知“阴阳毒”为何病,经过40多年的临证,今天笔者仍难确指其为何病,亦未见中医界哪位能实指“阴阳毒”为何病。然而,重要的是此病仲景出有方治:升麻鳖甲汤(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气病身肿者,若脉见沉小,则多与少阴肾相关,与篇中所述正水相当……当斟酌病情,选择麻黄附子汤类方药,以温经助阳发汗为宜”。此外,有云其治石水者,如徐彬指出:“此方或即所谓石水之主方也”;陈修园谓“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丹波元坚云其治少阴表寒证,“少阴,即与伤寒少阴病同义,系于表虚寒之谓。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取之温发”;而喜多村直宽则明确指出:“脉沉者为表寒,故宜麻附甘草汤温发之”。以上诸说,虽各有所长,但因麻黄附子汤为温经发汗之剂,而发汗乃风水、皮水的正治法,故将麻黄附子汤列为正水主治方剂显然有失允当。基于此,有必要对麻黄附子汤证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具有促进、调畅血行 ,消散瘀滞的药物 ,以解除由血滞、血瘀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这种治疗方法 ,称之为活血化瘀法。在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内经》中提出“血实者宜决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等治疗法则。这就奠定了活血化瘀法则的理论基础。以后仲景对瘀血的脉因证治都有阐述 ,制有大黄虫丸、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 ,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则树立了典范。嗣后 ,唐代孙思邈的犀角地黄汤、宋“局方”失笑散、金·李东垣的复元活血汤等广泛的用于临床 ,并扩充了许多活血化瘀药物及方剂清代瘀血学说…  相似文献   

14.
温热病挟淤为患,其证候以胸胁刺痛、或少腹硬满疼痛、痛处不移、或斑疹淤紫不退、舌质紫暗或有淤斑为主要标志。本文仅就《条辨》之活血化淤法,略加归纳,并举病例印证。 一、解表化淤,温热病邪,初入卫分、邪郁于肺、肺卫失宜,每见发热畏寒,咯痰咳喇、咽痛口渴等证,若治不及时或邪盛表实,郁热不得宣泄。致内涉肺络与营血相搏、脉络凝寒,必发鼻(血丑),或出现胸痛如刺、痰中带血、甚或暮热舌线,《条辨》云:“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屡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相似文献   

15.
经典方剂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消化道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痞满胀闷、嗳气、嘈杂、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祖国医学多将其归于“胃痞”、“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脾胃虚弱之所以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主要病机,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虚弱乃是CAG发生的关键。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脾胃气虚患者,治宜补脾行气,常选用《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金匮要略》枳术汤加减治疗。证属脾胃虚寒者,宜选《金匮要略》人参汤(即理中汤)、附子粳米汤化裁。属胃阴不足者,宜选用《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或益胃汤化裁。若纯属阴虚被灼者,可用益胃汤治疗。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兼夹实邪者,当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祛其实邪,再缓图其本。  相似文献   

16.
治疗外感咳嗽,采用宣肺止嗽法,证属风寒者,用自拟宣肺散寒止嗽汤;证属风热者,用自拟清热宣肺止嗽汤;证属燥热者,用自拟清燥润肺止嗽汤。治疗内伤咳嗽,采用宣补兼施法,自拟固本止嗽散和宣肺固本止嗽丸治之。  相似文献   

17.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一条,诸多医家认为腹满是厚朴大黄汤之主证,应将“胸”字校勘为“腹”字。如《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医宗金鉴》:“支饮胸满,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巳汤,葶苈大枣汤。支饮腹满,邪在胃也,故用厚朴大黄汤、即小承气汤也。”因而,全国统编教材也将此条作为腹满未解。对此,者略有异议,现陈管见于后,以就正于同道。一、本仲景条文,看胸满用下之证胸满一症,虽有风寒、热壅、停饮、气滞、而瘀等不同,其治  相似文献   

18.
许生  黄笛  夏娟娟  谭颖颖 《中医学报》2020,35(6):1162-1165
《伤寒论》"缓治法"主要体现在立法以图缓、剂型以谋缓两个方面。治虚者,若证属阴液亏虚,以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柔肝缓急止痛;若属阳虚阴盛,以甘草附子汤缓温经脉散邪。治实者,若见阳明腑实之证,可依据腑实津伤之程度选用调胃承气汤和麻子仁丸缓泻热结;若见瘀血化热之证,桃核承气汤和抵挡丸均可缓以逐瘀;若见饮停胸胁、腰下有水气之证,十枣汤和牡蛎泽泻散分别有益气补中和急药缓用之意。治虚实错杂者,气虚甚则以甘草泻心汤缓补脾胃消痞;热邪甚则以大黄黄连泻心汤缓泻心下热结。《伤寒论》"缓治法"的使用不拘于病证之虚实寒热,选方用药多以炙甘草、大枣等甘味药物或补虚和中,或制约峻药。此外,根据病因病势等不同,应用丸、散剂,更突显缓势。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淤法在临床用途极广,病证凡现“淤”者,皆可应用此法。近来对此法的研究也很活跃,证实在治疗诸如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的许多疾病以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 笔者多年来,对临床用西药治疗无效或疗效不满意的病症,试用活血化淤法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择其中治验体会略述于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0.
明代医家龚廷贤的代表作《万病回春》,内容丰富,论述精辟,辨证详明,治法切用。涉及各种病证190余种,为明朝中医学之集大成之一。其对中风病证治的论述,总结前贤,参以己意。真中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不同,为非常发之疾;类中风者有中寒、中暑等,为常有之病,不可作风治。详述各病因、机、证、治,并附医案以阐其意旨,对后世中风证治理论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