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带肋间神经的胸腹皮瓣重建上肢重要关节部位的功能和感觉。方法;胸腹皮瓣设计时至少包含一支肋间神经前支,蒂部位于近腋前线或胸骨旁线,至少涵盖一个同侧肋间隙。术中在肌膜下解剖至皮瓣蒂部,术中不显露血管。结果:74例皮瓣完全成活,46例创区恢复感觉功能。结论:应用带肋间神经的胸腹皮瓣移植修复和重建肘、手等重要关节部位的功能和感觉,使患者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前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ade,TPVB)是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胸椎旁间隙内,以达到对同侧躯体和交感神经阻滞的目的。借助于超声技术引导进行TPVB可清晰显示椎旁间隙周围组织结构,可提高成功率,降低相关并发症。胸椎旁间隙位于肋骨头和肋骨颈之间,为一楔形间隙。每个胸椎旁间隙包含有肋间神经、肋间神经的背支、肋间神经的腹支、交通支和交感干。胸椎旁间隙的后侧解剖包括横突、肋横突上韧带、肋骨。  相似文献   

3.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弥可保、布比卡因混合液 ,根据带状疱疹病变部位不同、病情不同 ,行神经阻滞 (硬膜外阻滞、椎旁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星状神经阻滞 )治疗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2 6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肋间沟的神经源性肿瘤为肋间神经瘤,包括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两种,因肿瘤距椎旁沟较远,X 线检查时极易与肺内肿瘤或囊肿相混淆。我院近年来曾收治4例肋间神经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肋间神经鞘瘤和肋间神经纤维瘤各2例。术前3例误诊为肺肿瘤,另一例误诊为肺囊肿,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带状疱疹是一种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皮肤疼痛和水疱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于人体内的病毒被激活,诱发本病。其临床表现为沿周围神经分布的集群疱疹,同时伴剧烈神经痛,常沿人体某些部位的神经区分布。近年发病率逐年增高,中老年人好发,发病部位以肋间神经分布最多。该病年龄越大、疱疹越多、病程  相似文献   

6.
现采用受累神经干封闭加板蓝根注射液外涂治疗腰肋部带状疱疹痛5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全组共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25~78岁;病程5d~2周。全组病例均经皮肤科综合治疗,疗效不佳,疼痛不减而行上述方法治疗。治疗方法: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神经干进行封闭之后,外涂板蓝根注射液。由于病毒易侵犯肋间神经而多好发于腰肋部,故以肋间神经封闭最为常用。(1)根据疼痛部位与皮损范围选择相应的肋间神经(应同时包括上下各一根肋间神经)于肋角处或腋后线处行肋间神经穿刺,并注入药液4.0~…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小切口对房间隔的显露效果。方法:在12具成人尸体上模拟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右侧胸骨旁切口、左侧胸骨旁切口、右前外侧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以及正中小切口。在各种小切口中分别经右心房切口观察房间隔的显露效果。结果: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下缘至少要切到第3肋间才可理想显露房间隔。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切口上缘至少要到第3肋间水平。右侧胸骨旁切口中,第2、3或3、4肋间水平的切口均可显露房间隔,但以第3、4肋间水平的切口为佳。右前外侧小切口在第3、4肋间均可显露良好房间隔。正中小切口中,第3、4肋间水平的切口效果理想。左侧胸骨旁切口和左前外侧小切口不适于房间隔的显露。结论:正中部位和右侧的胸部小切口均能显露房间隔,但房间隔手术的完成尚需要合理选择切口的部位和长度,并充分考虑体外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胸部椎旁间隙神经阻滞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block,TPNB)是将药物注射到胸部椎旁间隙达到阻滞相应的神经根的作用 ,从而产生满意的镇痛效果。近年来 ,TPNB被广泛应用于胸腹部手术镇痛、术后镇痛及各种慢性疼痛治疗。本文对 TPNB的解剖、操作方法、镇痛效果、药代动力学、副作用和并发症等进行综述。1 解剖和镇痛机制胸部椎旁间隙是位于肋骨头和肋骨颈之间的潜在楔形间隙 ,其后壁是肋横突韧带 ,外侧为肋间膜后壁 ,前面为壁层胸膜 ,底部为椎体的后侧面、椎间盘和椎间孔。椎旁间隙中有脊神经 (肋间神经 )及其背侧支、交通支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微创胸部切口对主动脉瓣的显露效果。方法:在12具成人尸体上模拟不同部位的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右侧胸骨旁切口、左侧胸骨旁切口、右前外侧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以及正中小切口。对在各种切口中主动脉瓣的显露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下缘至第2肋间才可显露主动脉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上缘到第3肋间水平才可显露主动脉瓣。右侧胸骨旁切口或者第3肋间的右前外侧小切口对主动脉瓣显露较满意。正中小切口中,第2、3肋间水平的切口显露效果较理想。左侧胸骨旁切口和左前外侧小切口可显露主动脉瓣,但不适于手术。结论:右侧胸部微创切口可用于主动脉瓣的手术,但需要较好的牵引。左侧胸壁切口不适于主动脉瓣手术。正中部位微创切口是比较理想的主动脉瓣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10.
王瑶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5):1391-1392
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致残严重,损伤的部位位于椎管内探查困难,目前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利用臂丛以外的神经(副神经、膈神经、肋间神经等)进行移位,修复损伤的神经[1]。  相似文献   

11.
<正>肋骨转移是肺癌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之一~([1])。由于肿瘤压迫肋间神经造成神经病理性疼痛,肿瘤侵犯导致病理性骨折,肿瘤侵袭性生长刺激胸膜造成胸膜痛等原因,导致一部分病人即使应用放疗、局部治疗、双膦酸盐药物以及三阶梯止痛药物等治疗方法~([2])仍然难以控制。背根神经节射频和阿霉素椎旁注射作为治疗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方式之一,单独或联合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5])。但两者应用于癌痛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7、14及30天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及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辅助镇痛药物用量、PHN发生率B组亦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抗毒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安全有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胸神经阻滞广泛地应用于胸背部疼痛的治疗,其适应证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围术期的疼痛、以及癌性疼痛等。胸神经阻滞的方法包括硬膜外胸神经阻滞、经椎间孔入路的选择性胸神经阻滞、胸椎旁(thoracic paravertebral,TPV)神经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传统的胸神经阻滞主要以骨性结构为标志,在盲探下进行穿刺,其失败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放射线以及超声可以对穿刺针的穿刺路径进行动态监测,大大提高了胸神经阻滞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胸椎特有的解剖结构,目前,超声技术主要用于硬膜外胸神经阻滞、肋间以及TPV神经阻滞。本文主要对超声下胸神经阻滞方法、并发症以及优缺点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手术方式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方法,麻醉对乳腺癌手术至关重要,可影响手术成功和术后恢复,因此选择恰当的麻醉方式意义重大。近年来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逐渐应用,其直接作用于一侧的肋间神经而对该侧的胸壁产生麻醉作用[1]。有研究报道将椎旁神经阻滞和全凭麻醉应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小切口对肺动脉瓣的显露效果。方法:在12具成人尸体上模拟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右侧胸骨旁切口、左侧胸骨旁切口、右前外侧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以及正中小切口。在各种小切口中经右心室流出道切口观察肺动脉瓣的显露效果。结果: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下缘至少要切到第3肋间才可理想显露肺动脉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切口上缘至少要到第3肋间水平。右侧胸骨旁切口和右前外侧小切口对肺动脉瓣显露不良。正中小切口中,第3、4肋间水平的切口效果理想。第3、4肋间的左侧胸骨旁切口和左前外侧小切口均可显露肺动脉瓣。结论:右侧的胸部小切口不适于肺动脉瓣的显露,正中部位小切口和左侧胸壁切口可显露房间隔,但左侧胸壁切口无法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因此,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和正中小切口是肺动脉瓣手术较为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价值。方法49例Ⅰ、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中,30例保留肋间臂神经,19例切除肋间臂神经,术后测试患侧上臂内侧感觉并随访。结果保留肋间臂神经30例术后患侧上臂内侧感觉正常27例,异常3例,19例切除肋间臂神经术后18例有感觉异常。随访2年后保留肋间臂神经的30例患者未出现局部复发。结论在乳腺癌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的发生,不影响手术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彩超引导精确定位行肋间神经毁损,探索阿霉素感觉神经毁损的最小有效容量。方法:21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在彩色超声引导下穿刺肋间神经,以肋间动脉旁2 mm为目标,分别注射0.25%阿霉素0.2 ml~0.4 ml,注射后72 h内能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低于3为有效。应用Dixon上下法探索最小有效治疗容量,并用Probit test计算50%和95%有效容量(effective volume,EV50、EV95)。结果:彩超下可观察到目标肋间的重要结构,肋间动脉回声清晰,但肋间神经均未能探及。肋骨面到壁层胸膜的距离0.6±0.2 cm。穿刺针道均全程监测,注药后可见药液包绕肋间动脉,无误入胸腔等并发症。全部病例中注射容量为0.2 ml的有5例(有效0例);0.3 ml的有10例(有效5例,持续镇痛时间19±7天);容量0.4 ml的5例(有效4例,镇痛时间35±16天)(P<0.05);EV50、EV95分别为0.3 ml和0.36 ml。结论:彩色超声引导直视下肋间神经毁损术的安全性得到保证。阿霉素95%有效注射容量为0.36 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及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肺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诱导前神经阻滞部位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肋间神经阻滞,且两组术后均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4 h(T1)、术后8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的疼痛程度,检测T1~T4时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观察术前及术后48 h睡眠质量[入睡时间、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采用肺损伤评分(LIS)评估术前及术后48 h肺损伤严重程度,检测术前及术后48 h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记录术后48 h PCIA使用及补救镇痛情况,比较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T1~T4的VAS评分、MAP、心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术后48 h比较,观察组术后48 h入睡时间、AIS评分、LIS、血清HIF-1α水平缩短或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48 h入睡时间、AIS评分、LIS、血清HIF-1α水平延长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 h,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CIA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使用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 h,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均较好,但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显著,可进一步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轻肺损伤,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或切除肋间臂神经对术后早期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将2001-01/2004-05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所收治的I和Ⅱ期乳腺癌中行改良根治术者共73例分为保留肋间臂神经组和切除肋间臂神经组,在手术后1,10周调查其腋窝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情况并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术前1d,术后1,10周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10周感觉异常发生率肋间臂神经保留组分别为15%(5/33)和6%(2/33),肋间臂神经切除组分别为85%(34/40)和58%(23/40),肋间臂神经保留组明显低于肋间臂神经切除组(P<0.01);术后1,10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肋间臂神经保留组分别为(15.33±6.95)和(11.79±4.51)分,肋间臂神经切除组分别为(19.12±6.48)和(14.85±6.46)分,肋间臂神经保留组明显低于肋间臂神经切除组(P<0.05);术后1,10周担心手术副作用及术后10周担心复发者肋间臂神经保留组分别为45%(15/33),15%(5/33)和39%(13/33),肋间臂神经切除组分别为:72%(29/40),65%(26/40)和68%(27/40),肋间臂神经切除组明显高于肋间臂神经保留组(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的心理健康,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20.
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冷冻镇痛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 IA)在开胸术后的止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开胸手术30例患者分为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简称L组)和PC IA组(简称P组)各15例,L组于关胸之际分别将手术切口、切口上、下各一肋间及放置胸管部位的肋间神经于根部游离出来,置于冷冻探头上,在-40~-89℃下进行冷冻约90s;P组用芬太尼1m g+氟哌利多5m g+生理盐水78m L混合液,通过珠海福尼亚PC A泵,按LC P模式给药。分别观察镇痛评分(V A S)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差异无显著性,而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法是一种非常简便有效的术后镇痛方式,与PC IA法比较更安全、更简便,且无任何并发症,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