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抗凝疗法在肾病综合征(NS)高凝状态的治疗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近5年来肾病综合征并发高凝状态病例,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及激素联合治疗对蛋白尿及凝血机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银杏叶提取物对肾病综合征患儿高凝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NS患儿35例,随机分为:1.治疗组(银杏叶)18例,采用泼尼松加银杏叶提取物治疗;2.对照组(双嘧达莫)17例;采用泼尼松加双嘧达莫治疗。8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临床症状及血液生化指标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各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24 h尿蛋白定量(P<0.05)和高凝状态指标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时间(PT)无显著差异(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各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NS患儿高凝状态治疗有明显疗效,同时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辅助激素治疗N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ۺ�������״̬�����ν�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肾病综合征(NS)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患病率为16/100000[1]。我国小儿肾脏病科研协作组的调查结果显示NS占同期住院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21%[2],在小儿肾脏疾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炎。NS的各种并发症常使其病情加重,高凝状态所致的血栓形成便是其一。高凝状态是指血液比正常易于发生凝固的状态,是由于NS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继发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不平衡而形成的,严重时导致血栓形成,甚至使患者致残或死亡。我们仅就NS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做以梗概阐述,以提高对高凝状态的认识。1高凝状态发生机制1.1血管内皮的损…  相似文献   

4.
黄芪注射液加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加肝素在儿童肾病综合征(NS)高凝状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NS高凝状态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二组在常规利尿、抗感染、控制血压的同时,均口服足量泼尼松2mg/(kg·d),治疗组予黄芪注射液20mL及肝素100IU/kg加入100g/L葡萄糖液20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2~4周,治疗后抽血复检高凝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10d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bg)均降至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在正常范围,尿蛋白消失时间(8.9±4.1)d;对照组均在2周以上恢复正常,且尿蛋白消失时间为(12.8±6.2)d。结论黄芪注射液加肝素的治疗NS高凝状态对缩短疗程、减少复发、防治血栓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抗凝疗法可作为NS的常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5.
肾病综合征(NS)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凝血和抗凝失衡与纤溶系统组成发生改变,如促凝血因子活化、抗凝血酶不足、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药物的应用,如激素、利尿剂等,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常见有肢体深部静脉及肾静脉血栓,而颅内静脉窦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儿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TGF-β mRNA的表达与激素反应类型的关系。方法将21例NS患儿分为激素敏感型(13例)和激素耐药型(8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NS患儿血清和PBMC上清液TGF-β的浓度,采用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In Situ-RT PCR)方法检测PBMC中TGF-β mRNA的表达。结果①临床各项指标与激素疗效无关;激素疗效与治疗前血肌酐(SCr)的水平有关。②NS激素耐药型病理以MsPGN为主(57.1%)。③血清TGF-β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PBMC上清液TGF-β浓度在激素敏感型与激素耐药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激素敏感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PBMC中TGF-β mRNA表达在激素耐药型组明显增强,激素敏感型组仅有微弱表达,对照组无表达。结论儿童NS中FGF-β产生和mRNA表达与激素反应类型有关,NS 早期检测TGF-β浓度可作为对激素反应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对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的疗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合并高凝状态的患儿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剂量为60~100抗因子Xa活性单位/(kg.d),观察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和胆固醇的变化,另设1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13例血清D-二聚体恢复正常,而对照组仅5例恢复正常,两组之间差划有非常显意义(P〈0.01)。治疗前,治疗组的尿蛋白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1例并发高凝状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31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高凝状态者14例(占45.16%),高凝状态的诊断依据是:(1)实验室指标,主要是血纤维蛋白原增高,其次尿FDP 阳性及血小板增高;(2)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有效地减少血栓形成;(3)个别病例可无实验室检测依据,需结合临床并应用抗凝治疗有效者而证实诊断。抗高凝状态的治疗包括应用肝素、潘生丁、低分子右旋醣酐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认为抗凝治疗能起到一般利尿、降压药物难以达到的预期效果,而在抗凝治疗基础上能提高机体对激素的敏感性,但并无直接降低尿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肾病综合征(NS)在强的松治疗前后激素敏感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细胞凋亡变化,以探讨PBMC凋亡在激素治疗中的意义及与尿蛋白的关系。方法37例激素敏感型NS儿分别于强的松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8周采血,进行细胞凋亡形态学观察,计算百分率。结果 治疗前后2、4、6周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外周血PBMC与尿蛋白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激素敏感型NS儿使用足量强的松治疗可诱导外周血PBMC细胞凋亡增加,也诱导其病情缓解,当尿蛋白转阴后诱导细胞凋亡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10.
伍用硝苯吡啶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伍用硝苯吡啶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 (AP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0 3例APN患儿 ,按入院日期 (单双日 )分为伍用硝苯吡啶治疗组 63例和常规治疗组 40例 ,另设正常健康儿童组 3 0例。治疗前、治疗 4~ 6周后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 APN患儿呈现血液高凝状态 ,动态观察常规治疗组患儿血液流变学参数改善不明显 ,而伍用硝苯吡啶治疗组则改善明显 ;硝苯吡啶可明显提高APN的治愈率。结论 伍用硝苯吡啶能明显改善APN患儿的血液流变学参数 ,这可能是其治疗APN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