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吴少雄  曾智帆 《癌症》1998,17(4):286-289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19例初诊鼻咽癌经CT扫描将咽旁间隙侵犯程度分为:0级:无侵犯;Ⅰ级:轻度侵犯;Ⅱ级:重度侵犯。应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模型对施疗后5年的局控率、无远外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咽旁0、Ⅰ、Ⅱ级侵犯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91%、60.72%、32.13%,后者明显低于前两者(P≤0.0003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经病理确诊、CT扫描证实有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348例,按咽旁受侵犯程度分为咽旁前间隙受侵和咽旁后间隙受侵,对5年局部控制率、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咽旁前和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的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7.1%和29.3%(P<0.01);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7.6%和28.0%(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和43.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咽旁前间隙受侵犯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咽旁后间隙受侵是鼻咽癌患者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单侧咽旁间隙侵犯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122例鼻咽癌单纯根治性调强放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单纯根治性调强放疗初治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22例患者中,Ⅰ期11例,Ⅱ期34例,Ⅲ期62例,Ⅳa期15例。调强放疗计划与实施由PEACOCK系统完成。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处方剂量68Gy分30次;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60—66Gy分30次;临床靶体积1(CTV1)60Gy分30次;临床靶体积2(CTV2)54Gy分30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和局部或区域控制率计算,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6~46个月)。全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2%、91.4%、85.1%,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1.9%、88.6%和85.6%,局部和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6.5%、93.2%、93.2%。T晚期(T3+T4期)与T早期(T1+T2期)的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9,P=0.148)。颈淋巴结阳性与阴性的区域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0,P=0.094),但其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8,P=0.004)。在治疗失败的17例中,局部和区域失败各占17.6%,远处转移占70.6%。结论单纯根治性调强适形放疗提高了初治特别是T晚期和颈淋巴结阳性鼻咽癌患者的局部和区域控制。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远处转移,其发生率与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139例鼻咽癌调强放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目的 观察调强放疗(IMRT)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方法 初治鼻咽癌患者139例中,Ⅰ期9例,Ⅱ期30例,Ⅲ期71例,Ⅳa期29例;97例单纯根治性放疗,42例放化综合治疗。将鼻咽和颈部的靶体积划分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d)、临床靶体积1(CTV1)和临床靶体积2(CT2)。GTVnx、GTVnd、CTV1、CTV2处方剂量分别为68、60-66、60、54Gv,均30分次。鼻咽和上颈部靶体积采用IMRT技术照射,下颈部靶体积采用下颈前野常规照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1、2,3年局部区域无进展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7.8%、94.4%、94.4%和90.8%、86.4%、81.0%及94.5%、91.0%、85.6%。多数患者仅表现为1~2级急性反应和0~1级晚期损伤,未观察到4级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对随访超过2年的48例患者口干症状的动态观察表明,随着治疗后时间的延长口干逐渐减轻。DVH分析显示IMRT提高了靶体积照射总剂量和分次剂量,减少了危及器官受照总剂量和分次剂量。结论 IMRT初治鼻咽癌可获得理想的局部区域控制,对正常组织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MRT)在初治鼻咽癌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76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了全程IMRT.根据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20例,Ⅲ期29例,Ⅳ期25例.采用多叶光栅的静态调强技术实施IMRT,采用的逆向治疗计划系统分别为TMS、CMS和Pinnacle.各靶区处方剂量均以其PTV定义给予,鼻咽肿瘤(GTV)和颈部淋巴结(GTV-LN)处方剂量为68~76Gy,鼻咽区域及上颈部临床靶区(CTV1)处方剂量为58~66Gy.下颈部锁骨上区域(CTV2)37例采用IMRT技术,处方剂量为50~60Gy,39例采用常规技术单前切线野照射.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和视交叉的最高限量(99%体积低于此剂量)分别为8、54、40、54、54 Gy.7例合并同时化疗,4例IMRT后鼻咽局部予以立体定向放疗加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RTOG标准评价急性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期为10个月,全组死亡3例,分别死于鼻咽肿瘤未控大出血、肝转移和治疗相关并发症.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92%;鼻咽和颈部1、2年局部控制率均为95%,4例出现了远处转移;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86%.急性反应以1、2级为主,其中唾液腺为99%,咽部和黏膜分别为88%和72%.GTV、GTV-LN、CTV1、CTV2的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4.3、74.1、67.2、60.2Gy,平均低于95%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分别为0.58%、0.31%、0.67%、0.59%.左、右腮腺的中位剂量分别为33.9、34.0 Gy,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交叉最高剂量平均值分别为7.2、53.4、41.6、53.4、55.6 Gy.结论调强放疗技术能对初治鼻咽癌的各靶区达到很好的剂量分布,达到较高局部控制率,并降低了周围危及器官剂量和急性治疗反应,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339例鼻咽癌调强放疗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本院鼻咽癌调强放疗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调强放疗的首程无转移鼻咽癌患者临床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价预后因子,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放疗反应和晚期损伤。  结果  339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男性244例,女性95例,男∶女比例为2.57∶1,中位年龄44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随访率为97.3%。全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0%、94.9%、90.7%;疾病特异生存率分别为99.1%、97.0%、94.2%;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4%、92.9%、86.4%;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8.1%、96.5%、95.7%;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9.3%、98.5%、97.8%;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7.1%、93.6%、88.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Ⅰ~Ⅲ期vs. Ⅳ期)和年龄(< 44岁vs. ≥44岁)是总生存、无瘤生存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临床分期是疾病特异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常见急性放疗不良反应为1、2级皮肤损伤(98.8%)及2、3级口腔黏膜损伤(95.0%)。随访超过2年的患者中12例仍存在1、2级腮腺损伤,未观察到3、4级晚期损伤。  结论  IMRT治疗首程无转移鼻咽癌患者可获得较好的局部区域控制及总生存率,对正常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急性不良反应可较好耐受,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8.
9.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赵充 《实用肿瘤杂志》2004,19(4):281-284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较多发生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省,其中广东省是世界最高发地区,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达12.46/10万(男)和5.00/10万(女),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由于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具有区别于其他头颈肿瘤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局部侵蚀力强,浸润性扩展,极易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区域淋巴结转移率高,造成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在鼻咽癌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 月至2008年4 月2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全程IMRT,其中Ⅱ期5 例,Ⅲ期13例,Ⅳa 期2 例。鼻咽肿瘤(PTV )和颈部转移淋巴结(PTVnd )处方剂量为69.96Gy,鼻咽区域及上颈部临床靶区(PTV 1)处方剂量为60.06Gy,下颈部锁骨上区域(PTV 2)处方剂量为50.96Gy。腮腺50% 体积≤35Gy,晶体、垂体、颞颌关节、下颌骨及颞叶的最高限量分别为9、54、60、70、60Gy,脑干、脊髓、视神经、视交叉的计划危及器官区(planning organ at risk volume,PRV )1% 体积最高限量分别为54、40、54、54Gy。全组病例于IMRT 前均行1~2 个周期化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1 例因鼻咽癌骨转移、呼吸衰竭死亡。1 年总生存率为94.1% ,3 例发生远处转移,急性反应以1、2 级为主,其中口干多集中在1 级(17例),1 级口腔黏膜急性反应3 例,2 级12例。PTV 、PTVnd 、PTV 1、PTV 2 的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3.4、74.1、67.8、54.1Gy。左、右腮腺的平均剂量分别为43.9、41.9Gy。左、右晶体最高剂量平均值分别为8.06、8.12Gy,脑干、脊髓、左、右视神经、视交叉PRV 最大剂量平均值分别为60.6、46.6、50.0、55.0、56.0Gy。结论:IMRT 技术能对鼻咽癌的各靶区达到较好的剂量分布,可获得理想的局部区域控制,对正常组织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 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987年1月994年12月间对197例初程治疗的鼻咽半成品 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利用SPSS8.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咽旁间隙受侵对实际生存、无瘤生存及局部控制有影响(P=0.0115,P=0.003,P=0.0367)。咽旁间隙阴性患者的5年实际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9%,88.0%和96.9%,茎突前暗隙受侵分别为75.0%、71.2%和93.7%,茎突后间隙受侵分别为60.5%、57.7%和86.8%。结论 咽旁间隙受侵影响生存及局部控制,当茎突后间隙明显受侵时,远处转移的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咽旁受侵不同射野放射治疗长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鼻咽癌咽旁受侵不同射野放射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从1988年3月至1992年3月,经CT诊断鼻咽癌咽旁受侵的病人101例。所有病人均经病理确诊,被随机分为2个组。一组采用面颈联合野,另一组采用双耳前野加面前野。鼻咽部外照射总肿瘤量均为DT68~72Gy,照射34~36次,68~72周。所有病例均随访5年以上。生存曲线按寿命表法计算后绘制,经log-rank检验。结果2个组生存曲线比较:面颈联合野组高于非面颈联合野组(P〈0.05);无复发生存曲线比较:面颈联合野组显著高于非面颈联合野组(P〈001)。咽旁茎突后区受侵,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的生存曲线明显高于非面颈联合野(P〉005);单纯茎突前区受侵的病人,面颈联合野与非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的生存曲线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非面颈联合野组发生1例放射性颈脊髓损伤,2个组急性和慢性放射损伤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对鼻咽癌咽旁受侵的病人宜选用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研究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对鼻咽癌的疗效以及对正常组织的保护和毒性反应。方法对38例鼻咽癌初治患者大体肿瘤和肿大淋巴结给予SMART,2.5Gy/次,共28次,总量70Gy。亚临床灶和预防照射区接受常规照射,2.0Gy/次,共28次,总量56Gy。均照射1次/d,5次/周,总治疗时间为38d。腮腺功能测定采用99mTc核素显像法,采用摄取指数(UI)和分泌指数(EI)验证SMART对腮腺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治疗计划结果显示临床靶体积(CTV)的D95为53.8Gy,平均剂量57.0Gy,95%等剂量线(54Gy)可以覆盖98%的CTV。大体肿瘤体积(GTV)的D95为64.5Gy,平均剂量67.2Gy,90%等剂量线(63Gy)覆盖98%~99%的GTV。健侧腮腺的平均剂量为23Gy,实际腮腺功能测定显示健侧腮腺功能变化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患侧腮腺的UI、EI疗后比疗前分别下降43.6%和26.3%(P<0.05)。全组患者黏膜和咽部反应较重,但未发生严重的4级不良反应。治疗结束3个月后,完全缓解率为89.5%(34/38),有效率为100%(38/38),1年生存率为100%。结论SMART技术无论在早期或晚期鼻咽癌病例均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3种不同治疗方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方法初治鼻咽癌81例,其中Ⅲ期50例,ⅣA期31例。单纯放疗组(RT)30例,常规放疗加化疗组(RT+CT)33例,调强放疗加化疗组18例(IMRT+CT)。常规放疗鼻咽部剂量70~76 Gy,肿大淋巴结60~65 Gy,颈部预防剂量50 Gy;调强放疗设鼻咽大体肿瘤为GTV(nx)、颈部阳性淋巴结GTV(nd)、高危临床靶体积CTV1和低危临床靶体积CTV2。处方剂量分别为GTV(nx) 70.6~76.6 Gy分31~33次、GTV(nd) 61.6~70.6 Gy分28~33次、CTV1 60 Gy分28次、CTV2 53.2 Gy分28次,化疗方案包括诱导、同期与辅助。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Logrank检验,RTOG或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全组2和3年局部区域无进展、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0%、85%、86%和83%、83%、83%;RT组分别为63%、82%、65%和52%、76%、60%;RT +CT组分别为76%、83%、77%和73%、83%、60%;IMRT+CT组分别为100%、94%、100%和89%、94%、100%。RT组与RT+CT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P=0.473),RT组与IMRT+CT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2,P=0.007),RT+CT组与IMRT+CT组生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6,P=0.028)。全组多数患者仅表现为1~2级急性反应和0~1级晚期损伤,RT组1例出现放射性脑病。放疗后1年中重度口干发生率RT组和RT+CT组总计92%,而IMRT+CT组仅表现为轻度口干。结论IMRT加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可获得理想的局部区域控制和总生存率;IMRT可明显减轻放疗引发的口干。  相似文献   

15.
鼻咽旁区插植配合体外放射治疗鼻咽癌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鼻咽旁区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治鼻咽癌患者体外照射56~70Gy(T2期56~60Gy,T3期66~70Gy)后复查CT或MRI发现鼻咽旁区残留病例67例,以腔内+鼻咽旁区插植放射治疗增量,咽旁区在模拟机引导下插入1~4根施源管,采用荷兰核通公司生产的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机,放射剂量2.5~4.0Gy/次,2次/d,间隔>6h,总剂量12~20Gy,3~4?d完成。插植组与同期的类似病例(67例)配对进行研究。结果鼻咽旁区插植组和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92.4%,84.5%(P>0.05);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7.0%、76.4%(P<0.05);3年无远地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6.6%、69.1%(P>0.05)。鼻咽旁区插植组的晚期放射反应如口干、张口困难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鼻咽旁区插植放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鼻咽癌咽旁区残留的局部控制率,拓宽了鼻咽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适应证,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MRI评价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对放、化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07年间经病理证实的初治及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333例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行鼻咽部和颈部MRI扫描并经二维、三维放疗或加化疗。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95.2%。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139例(41.7%),椎前间隙受侵组较未受侵组T分期、临床分期明显增加(χ2=90.41、54.03,P=0.000、0.000)。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组与未侵犯组5年总生存率(O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及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FS)分别为58.8%与77.5%(χ2=11.95,P=0.000),77.8%与85.0%(χ2=2.56,P=0.110)及88.3%与91.8%(χ2=1.51,P=0.220)。经N分期调整后两组5年OS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χ2=9.93,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椎前间隙受侵不是影响鼻咽癌OS、DMFS、LRFS的预后因素(χ2=0.43、0.08、0.00,P=0.512、0.783、0.971)。结论 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发生率较高且比未受侵者的OS低,但椎前间隙受侵不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初治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近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初治鼻咽癌的疗效以及对正常组织的保护和毒性反应。方法对24例鼻咽癌初治患者鼻咽和全颈及锁骨上全程实施IMRT,肿瘤靶区授予处方剂量68~70Gy。对于Ⅲ和Ⅳ期患者,在IMRT同时,结合患者淋巴结转移及一般情况给予PDD+5-Fu±THP-ADM方案化疗1~2周期。结果治疗计划结果显示,覆盖鼻咽GTV1D95的平均剂量为70.48Gy,GTV1V95的平均体积为98.46%;靶区内GTV1、GTV2、CTV1和CTV2的平均剂量分别为70.48Gy、66.98Gy、60.10Gy和51.18Gy。本组有2例、16例、5例和1例患者分别出现0、1、2和3级的皮肤急性放射性反应;有4例、6例、13例和1例患者分别出现1、2、3和4级的口腔粘膜急性放射性反应;其中1例合并联合化疗患者因严重口腔粘膜炎中断放疗1周。其他合并化疗患者在化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均未影响正常放射治疗。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期13个月。无1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IMRT在初治早期或晚期鼻咽癌病例均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中计划与初始计划的差异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13例行根治性IMRT的鼻咽癌患者在放疗第21次时行螺旋CT扫描,以热塑面膜上的3个激光定位标记点作为参考标记,将首次治疗计划复制到新CT图像上,利用调强计划系统进行正向计算,得到原计划在第21次时的实际剂量分布,并与初始计划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第21次时,腮腺体积均有减小,左侧减少(10.53±6.73)cm=5.637,=0.000),右侧减少(10.49±11.31)cm=3.345,=0.006);左腮腺V26为(2.20±2.64)%(=3.016,=0.011),右腮腺V26为(2.13±2.96)%(=2.596,=0.023),而双侧平均剂量Dmean与V(50Gy)无统计学意义。脑干Dmax为(3.18±5.56)Gy(=2.066,=0.061),脑干D1cc为(4.00±5.30)Gy(=2.723,=0.019)),脑干D1%为(4.22±6.27)Gy(=2.426,=0.032)。脊髓D0.1cc为(7.59±6.90)Gy(=3.969,=0.002),脊髓D1cc为(3.96±3.95)Gy(=3.618,=0.004),脊髓Dmax为(8.49±6.01)Gy(=5.094,=0.000),脊髓Dmean为(2.05±2.79)Gy(=2.657,=0.021)。靶区Dmax为(1.12±2.54)Gy(=1.583,=0.139),靶区Dmin为(2.72±6.51)Gy(=1.509,=0.157),靶区Dmean为(0.12±0.49)Gy(=0.908,=0.382)。此外,垂体、晶体、眼球、颞叶剂量等均无显著意义。在分析剂量变化与体重、T分期、N分期、位置变化(以齿状突为参考点)的研究中,仅显示T分期影响脑干的Dmax值(=0.561,=0.046),其余均无明显相关。结论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虽然靶区的剂量变化不大,但是脑干和脊髓的剂量增高明显,差异较大,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过程中有必要再次CT重新勾画计算,以保护脑干和脊髓。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IMRT靶区勾画与计划制定期间肿瘤体积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在调强放疗(IMRT)靶区勾画与计划制定期间鼻咽癌肿瘤体积的变化。方法31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调强放疗。对患者CT模拟定位扫描后行靶区勾画和制定IMRT计划。验证后CT校位时进行第2次CT扫描。记录两次扫描间隔时间,并将两次CT图像进行融合后测量肿瘤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次扫描肿瘤体积的变化,其变化影响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检测原发灶31例,淋巴结60例(其中ⅡA区淋巴结28例,ⅡB区淋巴结25例,Ⅲ区淋巴结1例,ⅤA区淋巴结6例)。两次扫描时间间隔9~27 d,中位时间18d。31例原发灶两次扫描之间差值的变化范围为-0.419~13.629 cm^3,平均值1.523 cm^3,其中3例原发灶较第1次扫描时缩小,8例无明显变化,20例较第1次扫描时增大,前后两次扫描两者体积变化有差异(P=0.009)。对于60例淋巴结,两次扫描之间差值的变化范围为0~5.659 cm^3,平均值0.399 cm^3,其中47例无明显变化,13例较第1次扫描时增大,前后两次扫描两者体积变化有差异(P=0.005)。无论原发灶、淋巴结还是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两次测量差值与第1次扫描时大小有显著相关性,而两次扫描时间间隔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MRT制定时间间隔对肿瘤体积大的影响较大,但是否肿瘤体积增大会影响IMRT的疗效尚需大量临床病例证实。扩大GTV与CTV的范围降低肿瘤体积增大对疗效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正常组织损伤,在IMRT计划制定期间行诱导化疗来降低影响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