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医研究胃肠动力学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国际国内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来中医对胃肠动力学的认识和研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体现出中医药在促进胃肠动力作用方面有独到之处。1 中医研究胃肠动力学概况中医对胃肠动力学的认识源远流长。中医认为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而脾胃的正常运化还依赖于肝木疏之,肾阳暧之。如赵养葵《医贯·后天要论》中认为:“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也”[1]。人体消化吸收机能活动是依赖脾胃升降运动来完成的,脾与胃一升一降的对立统一运动,使胃主…  相似文献   

2.
胃肠动力与脾胃气机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中医与西医两种不同理论体系探讨胃肠动力与脾胃气机的相关性,认为脾胃的运动形式是升降运动 ,由此而产生的消化运动就是胃肠运动功能,其升降失常导致气机阻滞与西医胃肠动力障碍的病理特征是一致的,促进胃肠动力要从调整脾胃气机来实现,并提出作者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素体脾胃虚弱,各种致病因素乘虚而入进一步损伤脾胃.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老师在医疗实践中,辩证论治慢性胃炎,以健脾养胃,重在平缓调理;调理气机,重在肝胃食湿;胃肠通利,重在调理大便,临床三法综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成绩显著,文献很多。唯独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特别是胃肠手术后的功能调理,系统论述甚少.本文就对胃肠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中医辨证处理,浅谈体会.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正如《灵枢·五味篇》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李东垣特别重视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作用。认为“内伤脾胃,百  相似文献   

5.
失眠症从胃论治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认为脾为心之子,又因脾胃相表里,主水谷运化,脾胃功能失调,宿食停滞,或胃肠积热,胃失和降,子病及母,影响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失眠.  相似文献   

6.
胃肠动力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中医学对胃肠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且中药材药源丰富,副作用小,故运用中药治疗胃肠运动障碍疾病已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人们对中药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胃肠动力中药"这一概念.有关研究表明,对胃肠运动功能有影响的中药可分为三类:促进胃肠运动、抑制胃肠运动、双向调节胃肠运动.通过整体实验、离体实验及整体结合离体实验研究显示,一些活血药、理气药具有促胃动力作用;而促肠运动的中药主要集中在润肠通便类或健脾消食类中药及复方中.其机制可以分为神经调节和脑肠肽调节等途径.但中药促胃肠运动的机制复杂而广泛,涉及胃肠运动的多个调节环节和因素,并且这些环节和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目前研究中存在研究环节单一、检测指标少等问题,应注重多系统、多靶点地做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胡斌老师为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金华市中医脾胃病专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近50年,临床推崇东垣"脾胃学说",擅长中医脾胃肠疾病诊治,笔者整理胡老师治疗脾胃肠疾病的经验方及临床验案,供同道参考借鉴。1胡氏养胃汤1.1组成及方解"胡氏养胃汤"(曾用名:健脾和胃汤)是胡老师用于治疗各型胃、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或  相似文献   

8.
张伟  吴本俨 《北京医学》2003,25(3):200-201
胃肠动力学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了数年。动力作为人体胃肠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 ,目前也得到了国内消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胃肠运动功能与胃肠疾病的发展关系密切 ,胃排空功能是胃肠运动功能的重要部分 ,是反映胃运动功能的主要指标。一、胃排空功能的检测方法Griffitith等首先用放射性核素51Cr标记的麦片粥测定胃液体食物排空 ,1976年Mayer等用核素来测定固体食物胃排空成功。核素可以标记固体和液体食物 ,并保持稳定的化学特征且不被消化道粘膜所吸收。检查前受试者禁食12h并禁服影响胃肠运动的药物。当受试者摄入被核素标记的试餐后 ,用带…  相似文献   

9.
胃动素受体突变对胃动素和红霉素激活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率很高,但口服的药物很贫乏.1999年胃动素受体(motilin receptor, MTL-R)的克隆,为研究促胃动力药物提供了有利的工具.胃动素(motilin,MTL)是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脑肠肽,具有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 红霉素及其衍生物--胃动内酯是一类具有MTL样促进胃肠运动作用的药物,是一种便宜可口服的MTL替代物.有文献表明,红霉素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是通过MTL-R而实现的,但目前尚无一种化合物与MTL-R的亲和力高于MTL本身.  相似文献   

10.
与多种疾病相关的湿困脾胃证是中医临床常见实证,能导致水湿在人体内滞留而致病。中医的湿困脾胃实质与人体内水通道蛋白、胃肠动力、胃肠免疫、胃肠黏膜等的水液代谢生理功能相吻合。该文总结并归纳了中医湿困脾胃证与现代医学中机体水液代谢、能量代谢和动力原理等几方面的数据,从多方面证实了中药方剂平胃散临床用于治疗湿困脾胃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兹参阅部分医家关于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以供参阅。1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  相似文献   

12.
心胃相关理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病专家周福生教授根据中医情志发病与脾胃的相关性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心主神志的功能与脾胃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脾胃病及心神异常的疾病时,必须从心胃相关来总体考虑。本文介绍周教授运用心胃相关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验案。  相似文献   

13.
杨百京  熊琪  盛萍  黎永军 《农垦医学》2011,33(5):422-425
目的:探讨胃癌癌前状态各疾病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1年7月在本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者546份病例.其中研究组胃癌的癌前状态,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炎和肠型化生、上皮内瘤变共456例,对照组浅表性胃炎、胃癌共90例.收集胃镜病理改变、Hp感染及中医四诊等资料,探讨胃癌癌前状态各疾病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结果:发现在各组疾病中,脾胃气虚与肝胃气滞两者构成比相加,除胃癌组外,均大于56%;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肝胃气滞的相关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胃络瘀血增加.不同性别的546例胃病脾胃气虚、脾胃湿热、脾胃虚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胃气滞、胃络瘀血与胃阴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癌前状态各疾病以及浅表性胃炎、胃癌均于脾胃气虚、肝胃气滞关系最密切;在慢性胃炎至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由气滞到血瘀是中医证型演变的基本特点;性别与部分中医证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动力障碍可引起许多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运动减弱可以引起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变化.促动力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断荆、5-HT4受体激动剂,通过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促进胃和食管内容物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对食管下段黏膜的刺激.  相似文献   

15.
脾的解剖实体在中医五脏之中最具争议,但不论是从脏腑图和古籍文本中的形态位置描绘,还是从脾胃的位置功能关系等方面来看,中医的脾既包括脾脏,又包括胰腺;脾脏储血的功能是藏象学说"脾主统血"的基础,而胰腺在胃之下、向外分泌胰液助消化是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水谷,与口、肌肉、四肢等相合的基础;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源于古代人们对食物影响生命健康、决定生存命运的切身感受;吸收水谷之精微的主要脏器由胃到脾,不仅脾胃的功能发生了迁移,脾胃的地位亦经历了由胃重脾轻到胃轻脾重的改变,脾的解剖实体也因此从胃下之胰腺变为胃左上之脾脏,确保了脾的解剖位置与脏腑地位的一致性,这样的转变亦是后世脾解剖实体认识混乱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Cajal间质细胞的功能与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洪涛  陈东风 《重庆医学》2007,36(15):1536-1539
胃肠道运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在的电活动,慢波是胃肠道肌电活动的起步电位,慢波决定胃肠平滑肌收缩的节律,调控着胃肠运动发生的时间、地点、频率和方向,是胃动力的基础.近年来的单细胞记录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证明[1~2],位于肠肌丛及环行肌黏膜下边缘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是胃肠慢波活动的起搏器和传导者.Cajal间质细胞的功能对胃肠动力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ICC缺陷与许多动力障碍性疾病如慢传输性便秘、肥大幽门狭窄、Hirschsprung's病和假性肠梗阻等有关.随着对ICC研究的深入,并成为胃肠运动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药对胃肠运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运动功能是消化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紊乱则是引起消化道症状的决定性因素Z一。’因此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动力的研究的深入,在中药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目前认为.中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促进胃肠运动;抑制胃肠运动;双向调节胃肠运动。现将其综述如下。1促进日肠运动中药无论是单味药还是复方对胃肠运动的促进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促进胃运动;促进肠运动;同时促进胃肠运动.1.1促进胃运动现代医学认为能促进胃运动以加强胃排空原动力的药物称“胃动力药”。因此有学者根据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8.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disorder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DGIM)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指因胃肠动力紊乱引起的以各种消化道症状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可以是消化系统本身的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病、慢传输型便秘等;也可以是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累及消化系统所致,如糖尿病胃轻瘫、结缔组织病导致的胃肠动力障碍等。  相似文献   

19.
疏肝和胃颗粒的催眠和促胃肠动力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疏肝和胃颗粒的催眠作用和促胃肠动力作用。方法:戊巴比妥钠阈剂量、阈下剂量催眠实验研究疏肝和胃颗粒的催眠作用;采用排便试验、小肠推进实验研究疏肝和胃颗粒对正常动物及硫酸阿托品致胃肠麻痹模型动物的胃肠运动情况。结果:疏肝和胃颗粒能显著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阈剂量睡眠时间,提高阈下剂量的入睡率;促进正常及硫酸阿托品造模动物的胃肠推进和排便。结论:疏肝和胃颗粒有确切的催眠和促胃肠动力作用,认为促胃肠动力作用可能是其催眠效应的部分机制,这反映了《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科学性以及调节情志法治疗失眠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胃肠动力障碍疾病的药物治疗刘新光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100034)胃肠动力障碍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几乎占胃肠道疾病的半数以上。此组疾病虽属功能性疾病,但近年来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随着内镜、核素和影象学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胃肠动力疾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