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沈明勇 《当代医学》2013,(30):65-65
目的探讨高敏G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的关系,为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另随机选取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冠心病患者及健康者的h9-CB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与稳定性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hs—CRP可作为冠心病危险分级及不良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冠心病、心律失常、对照三组病人的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进一步了解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心内科2006年9月~2008年8月间住院的27例冠心病、20例心律失常、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冠心病组、心律失常组、对照组三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11.23±11.07)mg/dl、(0.70±0.62)mg/dl、(0.98±0.68)mg/dl,F=21.7,P<0.05;经q检验,冠心病组与心律失常组、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发生冠心病的一个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谈昀  丁晓勇  王春秀 《医学争鸣》2003,24(6):505-505
1 临床资料 冠心病患者 70 (男 3 7,女 3 3 )例 ,平均年龄 61.5岁 ,发病 6h内入院 ,无消化道、肝脏及其它感染性疾病 .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 4 2 (男 2 5 ,女 17)例 ,平均年龄 5 5岁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采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 ,试剂由上海波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测定仪器为日立 70 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以hsCRP >0 .5 5mg·L-1判定为异常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H C) .按Friedewald公式计算LDL C =TC -HBL -C -TG/2 .2 (以mmol·L-1计 ) .对两组标本同时检测血清中hsC…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参数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0年6月—2013年12月年就诊于我院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58例作为观察对象,同期选择入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糖尿病患者58例及健康体检者29例作为对照对象,观察四组受试对象高敏C反应蛋白和多种血小板参数水平,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均显著高于单纯患有糖尿病或冠心病患者及健康人群。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和各血小板参数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疾病进展有密切的关联,能够作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情发展和治疗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入选住院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78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1例,正常对照组9例。所有入选者均检测外周血清hsCRP水平。将血清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S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而SAP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hsCRP水平在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sCRP可以作为冠心病预后的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与冠心病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冠心病(CAD)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其发病率也迅速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它的临床表现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MI)、中风、猝死等,多见于50~60岁的男性及60~70岁的女性。过去,常通过血脂普查发现冠心病高危人群,尽管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但在美国每年要漏诊130万没有或只伴有轻度胆固醇增高的心肌梗死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在生命的早期开始出现,进展缓慢,可以维持许多年而无症状的病理过程。实验室及临床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一种脂肪沉积疾病,机体炎症在粥样血栓的形成及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动脉壁的粥样斑块中聚集,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的斑块肩部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时最易发生破裂的部位。  相似文献   

8.
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冠心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有关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 高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患者,尤其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中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 高敏C反应蛋白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80例CI患者入院24h内(急性期组)和治疗2wk后(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对照。观察不同大小梗死灶和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t=13.187,8.608),且急性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和恢复期组p〈0.01(t=5.142);大面积梗死CI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者,均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其hs-CRP水平越高,均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反映了CI患者的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用于CI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分析男性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酸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7月本院心内科男性CHD住院患者158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5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6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6例.收集同时期心内科因胸闷胸痛症状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排除CHD的男性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hs-CRP和尿酸浓度,统计学分析二者水平在男性CHD各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男性CHD患者AMI组、UA组、SA组及对照组血清hs-CRP浓度依次为(44.86±48.30)mg/mL、(8.38±13.26)mg/mL、(0.75±0.74)mg/mL、(0.79±1.27)mg/mL,AMI组水平明显高于UA组、SA组及对照组,且UA组高于SA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CHD患者AMI组、UA组、SA组及对照组血清尿酸浓度依次为(345.66±118.82)mg/mL、(403.45±95.86)mg/mL、(343.25±75.09)mg/mL、(339.48±58.28)mg/L,UA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SA组、AMI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和尿酸水平与男性CH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对于诊断评估男性CHD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何伶俐  杨敏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7):812-81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C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30例正常对照组和31例CHD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将CHD患者分为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心绞痛组(UAP)。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AMI组hsCRP水平最高,UAP组次之。它们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且AMI组的hsCRP与UA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CHD各组的h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sCRP水平的增高与CHD的发生和发展显著相关,可作为诊断CHD与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呈发病年龄呈下降的趋势,是一种严重威协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病种首位.冠心病(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时会急剧升高,随着炎症的消失会恢复正常,可用以评价活动性炎症性疾病.研究显示hs-CRP可作为亚健康人群发生冠心病危险的一个重要预报因子,也是冠心病患者病情恶化及恢复的预报因子.本文探讨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丹娅 《疑难病杂志》2007,6(12):711-71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4例以及健康人50例(对照组)的hs-CRP及cTnI、CK、CK-MB等心肌标志物水平。结果hs-CRP水平在对照组、SAP组、UAP组和AMI组分别为(2.3±0.6)mg/L、(4.2±0.5)mg/L、(8.0±1.3)mg/L、(17.6±3.6)mg/L,各组间存在显著递增趋势,即AMI组>UAP组>SAP组>对照组。而cTnI仅在UAP组和AMI组显著升高,CK和CK-MB仅在AMI组显著升高。结论hs-CRP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本院2009年1月~2009年6月老年(年龄≥60岁) 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患者5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选择同期健康老年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四项、高敏CRP数值.结果 老年心绞痛患者的CRP、TC、LD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P<0.05).结论 老年心绞痛患者血清CRP水平可作为心绞痛诊断和提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邵梅  王少红 《吉林医学》2010,31(29):5078-5078
目的: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疾病。笔者观察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缺血性脑卒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缺血性脑卒中组hs-CRP显著升高(P<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增高有助于判断高危斑块,可以作为不稳定斑块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正常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LDL-C和hs-CRP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LDL-C和hs-CRP明显增高,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出现脂质代谢紊乱,LDL-C和hs-CRP可作为老年冠心病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赵东 《中外医疗》2012,31(19):172-17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脂检测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我院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及9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的测定。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载脂蛋白B的检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血脂中的高密度脂蛋白-C和载脂蛋白A的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联合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AMI患者血清中ks-CRP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AMI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在治疗前、后hs-CRP含量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hs-CRP含量变化可作为评价AMI患者病情及治疗转归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AMI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进行测定。结果AMI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在治疗前、后hs-CRP含量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hs-CRP含量变化可作为评价AMI患者病情及治疗转归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武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依据介入术前血清hs-CRP将患者分为A组(hsCRP≥3 mg/L)与B组(hs-CRP<3 mg/L)。记录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介入治疗后1、3个月LVEF均高于治疗前,B组介入治疗后1、3个月LVEF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5%(1/40)]低于A组[5.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手术前检测患者hs-CRP水平对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