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林凤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71-1573,1576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226例患者,给予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并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同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100例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及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3个月内血栓形成情况将入选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调查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比较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血栓组的脾脏质量、术后红细胞计数、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大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质量大、术后红细胞计数偏高、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含量偏高、门静脉内径偏窄、血流速度偏慢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低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和二聚体含量升高、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进行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有助于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及预测PVT的可能。方法自2003~2005年我院收治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82例,其中37例未行祛聚抗凝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对患者年龄、性别、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血小板数值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断流术后PVT的易患因素。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尝试预测术后PVT的概率。结果术后PVT患者9例(9/37,24.3%)。PVT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无PVT患者(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在PVT患者中明显减缓(P<0.05),PVT患者的平均门静脉直径较无PVT患者增宽,但尚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t=1.845,P=0.074)。患者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值升高等在PVT与无PVT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每例患者术后PVT的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9.2%。结论患者年龄增大,门静脉血流流速减缓是PVT的易患因素。通过患者年龄、门静脉直径及门静脉血流流速预测PVT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及预测PVT的可能。方法自2003-2005年我院收治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82例,其中37例未行祛聚抗凝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对患者年龄、性别、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血小板数值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断流术后PVT的易患因素。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尝试预测术后PVT的概率。结果术后PVT患者9例(9/37,24.3%)。PVT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无PVT患者(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在PVT患者中明显减缓(P〈0.05),PVT患者的平均门静脉直径较无PVT患者增宽,但尚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差异(t=1.845,P=0.074)。患者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值升高等在PVT与无PVT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每例患者术后PVT的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9.2%。结论患者年龄增大,门静脉血流流速减缓是PVT的易患因素。通过患者年龄、门静脉直径及门静脉血流流速预测PVT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应对措施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接受脾切除治疗的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00例,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血史、出血量、门静脉内径等)、手术方式、手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血栓者45例,无血栓者55例.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血栓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上消化道出血史及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然而有血栓组术中出血量≥350 mL、门静脉直径≥1.2 cm、术后血流速度<15 cm/s、术后血小板计数≥700×109/L及术后门静脉压力≥35 cmH2O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失血量、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大小及术后门静脉压力是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论 术中减少患者失血量,术后积极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并给予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门体断流术的15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门静脉是否形成血栓分为两组,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呕血、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门静脉直径、术前及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T率为18.30%(28/153),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无血栓组(P<0.05),门静脉直径增宽明显(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多(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是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门静脉直径增宽和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是门体断流术后PVT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门体断流术的15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门静脉是否形成血栓分为两组,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呕血、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门静脉直径、术前及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T率为18.30%(28/153),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无血栓组(P<0.05),门静脉直径增宽明显(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多(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是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门静脉直径增宽和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是门体断流术后PVT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方法:收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316例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肝功能、术式选择和术后血小板计数5项影响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作为观察指标,对术后31例并发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比较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术式选择有关(P<0.05),与术后血小板升高显著相关(P<0.01)。结论:脾切除加断流术和术后血小板升高是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共行脾切除断流术60例,其中35例留置门静脉插管,术后根据情况予以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比较了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发生率、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溶栓效果。结果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术后2周左右达到峰值,术后1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门静脉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均明显减慢;门静脉插管感染1例;5例患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28%;术后7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门静脉插管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后,出院时复查门静脉血栓为6例,新发血栓者溶栓成功率为85.72%。结论经门静脉插管溶栓抗凝可有效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为患者今后可能施行的肝移植手术保留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阑尾炎患者术后发生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将130例阑尾炎患者分为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组(血栓组,n=29)以及术后未发现血栓形成组(对照组,n=101)。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一般信息、手术相关资料、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实验室指标。结果血栓组受试者门静脉主干直径明显宽于对照组,门静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高于对照组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红蛋白、门静脉主干直径以及门静脉血流速度与阑尾炎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显著相关(P0.05)。结论;术后血小板、门静脉相关指标是影响阑尾炎术后患者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包括D-二聚体)的影响,以及断流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对4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简称脾切断流术),对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将术后形成门静脉血栓(PVT)者作为血栓组,未形成PVT者作为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资料的变化。结果①49例患者脾切断流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如: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D-二聚体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一定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发现形成门静脉血栓15例,PVT发生率约为30.61%。血栓组断流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同上)升高水平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加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液流变学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门静脉血液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的升高,且升高水平较高者术后易形成门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因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的45例患者作为血栓组,选取同期在我院因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血栓组肝功能分级差于对照组,血栓组脾切除加断流术多于对照组、脾切除加分流术少于对照组,术后血小板升高程度血栓组高于对照组,血栓组术中应用肝素的例数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与手术方式、术前肝功能分级及术后血小板升高程度密切相关;术中应用肝素对于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伴有和不伴有附脐静脉开放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hild-Pugh C级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和脾脏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失代偿期伴有附脐静脉开放和无附脐静脉开放的患者各30例;选择20例无肝脏疾病的健康检查者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脾静脉大小及其血流速度、脾脏大小,计算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结果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hild-Pugh C级患者的门静脉、脾静脉明显增宽,其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脾脏显著增大;伴有和不伴有附挤静脉开放者之间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流速、血流量和脾脏大小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hild-Pugh C级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流速、血流量、脾脏大小在有和无附脐静脉开放者间无显著性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脾切断流术,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指标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血清HGF与TGF-β1指标水平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并且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及ALP)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未超过5%。结论脾切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无严重不良事件,具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脾脏大部切除+带蒂脾段后腹膜移植在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5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分成2组,其中20例接受脾脏大部切除+带蒂脾段后腹膜移植+改良Sugiura术(保脾组),35例接受脾脏切除+改良Sugiura术(切脾组)。结果保脾组术后1及2周血小板计数低于切脾组(P〈0.01),保脾组术后门静脉流速大于切脾组(P〈0.01);而两者在肝功能、门静脉直径、出血量、输血量、血栓形成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脏大部切除+带蒂脾段后腹膜移植可以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脾切断流术后行抗凝治疗预防门脉系血栓形成的最佳时机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脾切断流术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术后第2天开始加用低分子肝素钠。B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钠行抗凝治疗。c组:仅行祛聚治疗。比较三组间血栓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3.39%)明显低于B组(25.93%,P〈0.05)和C组(35.71%,P〈0.05)。B组和C组间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67,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术后尽早(术后第2天)行抗凝治疗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效果佳,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清HGF、TGF-β1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脾切断流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血清HGF、TGF-β1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GF水平高于对照组,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BIL、ALT以及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CHE和P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可显著提高血清HGF水平,降低TGF-β1水平,并且能够有效改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整群选择该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因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进行脾切除术患者184例,根据术后是否形成门静脉血栓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为形成血栓者,对照组152例为未形成血栓者.对比两组血小板、门静脉压力和血流速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d、7d和10 d的血小板数量分别为(139.6±39.5)×109/L、(154.6±27.8)×109/L和(312.5±40.6)×109/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门静脉压力为(16.38±3.56)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55±8.6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液流速为(8.7±3.5)cm/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8±3.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原因与门静脉压力和血液流速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张清华  潘万能  徐刚  姚冠羽 《浙江医学》2011,33(10):1463-1465
目的分析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直接经门静脉抗凝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观察经门静脉抗凝治疗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脾质量、切脾前和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术中出血、术后7d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12周,治疗组4例、对照组1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P=0.048)。治疗组经门静脉溶栓后4/4再通,高于对照组1/5(P=O.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血流速度和是否经门静脉抗凝治疗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赵开飞  利峰  石荣书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26-1128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脏栓塞术(PSE)在术前、术后肝动脉、脾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PSE对门静脉高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接受PSE治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PSE术前及术后检测肝动脉、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动脉血管阻力。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较术前增加,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量增加,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量减少,可缓解脾循环高动力状态,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脉压与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3-2010年276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资料,分析断流术前、术后门脉压力,术后门脉压力下降梯度与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为20.17%,血栓组患者术后门脉压水平低于非血栓组,门静脉压力下降梯度高于非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脉压水平及门静脉压力下降梯度可预测门脉血栓形成,对于术后门脉压力较低和门脉压力下降梯度较大的患者,应加强对血栓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