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手术中是否应该还纳骨瓣.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单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并进行单侧开颅手术.将术中还纳骨瓣的30例患者纳入骨瓣还纳组,将术中去骨瓣减压的30例患者纳入去骨瓣组,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受伤后6个月时,2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瓣还纳组术区脑缺血及水肿、癫痫的发生率均低于去骨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单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行单侧开颅手术的颅脑外伤患者,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术前GCS评分、有无脑疝、术前颅内压、术中具体情况决定去骨瓣减压或还纳骨瓣,避免盲目去骨瓣,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二次开颅手术的原因,探讨扩大去骨瓣减压术在二次开颅手术中的应用,提高手术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近10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二次开颅患者的手术原因、手术方式及成功率。结果二次开颅手术中28例采用扩大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恢复良好3例,中度残疾者5例,严重残疾者10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7例。结论术后再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早期二次开颅手术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术后严重脑水肿和大范围的脑梗死。二次手术中采用扩大去骨瓣减压术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术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4例)实施小骨窗开颅术,对照组(38例)实施传统大骨瓣开颅术.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血肿清除率,比较术后1d~7d两组颅内压水平.术后30 d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定两组预后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最佳手术方式及疗效评估。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计算机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行立体定向手术并注入尿激酶(1~2)万U引流;B组30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C组30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评估3组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再出血率。结果A组手术治疗良好率为20.00%(6/30),B组为46.67%(14/30),C组为26.67%(8/30);B组与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4.72、45.43,P均〈0.01)。A组术后再出血2例(6.67%),B组2例(6.67%),C组4例(13.33%);与A、B组比较,C组再出血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值分别为11.04、12.37,P值分别为0.04、0.02)。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比立体定向手术并注入尿激酶脑内血肿引流术及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组(A组)32例,小骨窗开颅术组(B组)33例,血肿碎吸术组(C组)33例,分析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显著降低,B组和C组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著提高,B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在再出血、应激性溃疡、肺炎、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A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住院时间短、出血创伤小、可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和达到抢救患者生命和降低致残率的目的,临床疗效优良,值得在临床外科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传统大骨瓣开颅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进行开颅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种方法的治疗安全性和临床效果。结果:小骨窗开颅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术后血肿清除率少于传统大骨瓣开颅组(均P0.05),术后再出血率与传统大骨瓣开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肺部感染、失语、癫痫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例数明显少于传统大骨瓣开颅组(均P0.05);预后良好人数明显多于传统大骨瓣开颅组、预后不良人数明显少于传统大骨瓣开颅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比较,可减少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术后血肿清除率,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预后好等明显优点,能够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最大程度上保全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两种微创入路手术治疗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46例,随机分为岛叶组和颞叶组。2组均建立各自的微创通道。比较2组患者手术途中情况、治疗效果、术后出血及去骨瓣率、预后情况及随访6月生活能力水平。结果:岛叶组的血肿进入率和反复止血率、血肿清除效果优于颞叶组(P0.05);岛叶组的去骨瓣减压率、术后出血率明显小于颞叶皮质组(P0.05);岛叶组的术后4周GOS分级及随访半年ADL评分均明显优于颞叶组(P0.05)。结论:区别于经孔钻颞叶入路,STORZ内镜岛叶入路疗效好,且手术损伤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保留骨瓣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血肿腔放置引流管,根据患者的术前GCS评分、出血量、手术距发病时间、中线移位、皮层塌陷和脑搏动情况进行骨瓣复位,术后引流24~72 h拔除引流管。结果58例患者应用本方法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骨瓣开颅手术,根据患者的术前GCS评分、出血量、手术距发病时间、中线移位、皮层塌陷和脑搏动情况,也可以保留骨瓣,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的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即经传统大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并证实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大骨瓣开颅术24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27例,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49例,术后对手术损伤、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及住院费用等进行评价。结果: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对患者术后的各方面评比及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对患者损伤小、神经功能恢复较快、无颅骨缺损及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和防治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经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术后再出血因素,并探讨防治办法.结果:21例再出血患者中,有17例患者行第二次手术,其中5例患者行三次手术,保守治疗3例,放弃治疗1例.所有患者预后效果按ADL分级分别为Ⅱ级2例、Ⅲ级6例、Ⅳ级5例、V级4例、死亡4例.结论:术中操作技巧不到位、手术时间把握不准确、抗凝药物的应用、血压失控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术后再出血,针对以上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减少患者再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患者行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对照组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分级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及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较,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等级为Ⅰ级所占比例显著升高,Ⅴ级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Ⅱ级、Ⅳ级患者所占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与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相近,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传统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手术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86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神经内镜组(40例)和开颅手术组(46例),开颅手术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神经内镜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基底节区HICH患者皮肤切口大小、骨窗大小、皮层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近期与远期疗效和病死率。结果神经内镜组患者的皮肤切口大小、骨窗大小、皮层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P 0.01);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的28.3%(P 0.05);神经内镜组患者近期疗效良好率为90.0%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的60.9%(P 0.01);神经内镜组患者远期疗效良好率为92.5%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的63.0%(P 0.01);开颅手术组患者死亡3例,病死率6.5%;神经内镜组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5.0%;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可以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提升近期与远期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形成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治疗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6例,根据CT定位,幕上血肿骨瓣开颅、幕下血肿骨窗开颅,主要以脑室出血者单纯行脑室穿刺引流术。从死亡病例的出血部位及死亡原因分析中,寻找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提高疗效方法。结果:存活23例,根据GOS评分定残标准,良好6例,中残9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3例,死亡率35%。结论:提高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形成成功率的关键在于严格选择适应证,尽早清除血肿,充分减压,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12月分别接受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A组,n=34)和小骨窗开颅术(B组,n=30)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64例(出血量30~50mL,无脑疝),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指标(如出血量、手术时机、昏迷程度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接受不同术式的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的近期疗效、术后6个月远期疗效及死亡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A组疗效优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近期和远期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量在30~50mL,无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小骨窗开颅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清除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颅内血肿同时保留骨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5年1月-2017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一侧瞳孔散大的患者,共计54例。排除双侧瞳孔散大,术前行床边CT血管造影(CTA)排除合并动脉瘤、动静畸形和烟雾病等。其中神经内镜手术组23例,开颅手术组31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脑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神经内镜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均优于开颅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术后3个月GOS评分总体上内镜组与开颅组无显著差异,但内镜组植物生存率与重残率较开颅组有下降,而轻残率明显增加。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手术安全,同时损伤小、降低了植物生存率与重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并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的疗效和预后进行比较.方法:2007年7月-2010年7月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行大骨瓣开颅术30例、锥颅引流术30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0例,比较3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等指标.结果:锥颅引流组、小骨窗开颅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Glasgow预后评分(GOS)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小骨窗开颅组、锥颅引流组、大骨瓣开颅组愈后良好率分别为46.7%、43.3%、26.7%,其中小骨窗开颅组和锥颅引流组的愈后良好率均优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骨窗开颅组和锥颅引流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愈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颅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优于大骨瓣开颅,而锥颅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选择3种不同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手术治疗病例,其中行骨瓣开颅显微血肿清除术28例,小骨窗开颅显微血肿清除62例,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30例。结果:随访三个月,死亡15例,存活105例,其中植物生存2例,重残28例,中残36例,良好39例,内镜手术后病残率更低。结论: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能够挽救大多数患者的生命,内镜手术有助于降低病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小骨窗显微手术组和大骨瓣开颅手术组,每组33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小骨窗显微手术组的术中血肿清除率高于大骨瓣开颅手术组,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