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七情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喜、怒、忧、思、悲、恐、惊概括了七种常见的情感致病因素。其并没有包括"郁",很多医家把忧和郁归属一类,实则不然,"忧"重愁思而"郁"重郁结,临床多见因"郁"致病者,治疗方面不同医家亦各有侧重。掌握郁病的症因及证治规律,全面认识郁证本质,这对于完善中医情志致病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抑郁性神经症中医药治疗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性神经症中医药治疗10例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350008)陈洪祥福建省人民医院(350004)陈玉心抑郁性神经症指的是一类由精神情志抑郁所致的病症。古医家称之为"情志之郁"、"因郁致病",属中医"郁证"范畴。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往往可收到较好...  相似文献   

3.
郁证为中医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五郁治疗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根据郁的微甚不同,涉及五郁郁发、致病、治则等方面。本文从《内经》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五郁治疗的理论来源及发展,分析产生五郁之发的病因病机,重点总结五郁治疗的内涵规律,以及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五郁治疗的扩充。  相似文献   

4.
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了"怫郁致病"理论,强调"气血冲和"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本文从"因虚而郁"、"因实而郁"两方面对"怫郁致病"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为基础,结合脏腑、气血理论,从"疏通气血"着手,对失眠的治疗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斑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经众多医家研究发现斑秃的发病与情志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而中医在情志与皮肤疾病理论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如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等,故提出对斑秃的中医药治疗应重视疏肝养血之法,且被广泛的应用到斑秃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良好疗效。因此本文将从疏肝养血法治疗斑秃的有关方面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探讨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显性郁证与隐性郁证,狭义郁证与广义郁证等多种郁证形态。单纯郁证为情志性功能性疾病;病郁同存指郁证与器质性疾病或中医病证同时存在,又可分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显性郁证是指显现的七情变化所导致的临床容易辨认的郁证;隐性郁证指由并不显现的七情以及患者具有隐匿的郁证禀赋所导致的临床不易察觉的郁证。狭义郁证是指由情志不遂、气机郁滞病机所导致诸如脏躁、百合病、梅核气、失眠等单纯的、因郁所致的显性郁证;广义郁证除狭义郁证外,还包括病郁同存、因病致郁、隐性郁证等凡与情志不遂有关的疾病。探讨郁证的形态学,旨在更好地适应中医临床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黄世敬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老年病的诊疗工作,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治疗血管性抑郁症的"培元开郁"治则,并常以具有温阳开郁、安神益智作用的开心解郁方临证化裁,对血管性抑郁症的治疗疗效显著。文章就血管性抑郁症的"因病致郁"与"因郁致病"病因、"虚气留滞"病机、"培元开郁"治则进行探讨,阐述开心解郁方的理论基础与黄世敬教授运用开心解郁方治疗血管性抑郁症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丁旭  刘瓦利  许铣 《北京中医》2009,(4):273-275
通过分析痤疮中医辨证治疗现状,强调辨病在痤疮诊治中的重要性。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经验,认为"郁乃痤"概括了痤疮发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对痤疮的辨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指出"阳郁"是贯穿痤疮发病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主线,痤疮的辨病治疗之关键应当是"郁",而不是"热" 提出痤疮也存在阴证、寒证,临床可见痤疮阳郁寒凝证型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 GERD)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归纳其病程日久、反复发作、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等病性特点,并结合其临床多样的症状表现,笔者发现与中医"久病必郁","诸郁致病"的辨证观有着密切的联系。"郁"证病因繁多,表现多样,日久难治,临床上亦常与情志相关,将"从郁论治"的辨证思想用于r GERD患者的治疗,疗效确切。本文从"诸郁致病"的角度探究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从而讨论r GERD患者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0.
蒋中秋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35-1436
1对癫狂的认识1.1历史沿革癫狂为常见精神失常疾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有较系统的描述,如"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脉解》谓"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指出了火邪扰心、阴阳失调可以发病;《灵枢.癫狂》又有"得之忧疾"、"大怒"、"有所忧喜"等记载,指出了情志因素可致病;《难经.二十二难》提出了"重阴者癫,重阳者狂"的观点,使癫与狂相鉴别;《河间六书.狂越》认为"心火旺,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丹溪心法.癫狂》:"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之间"。明清以后的医家亦多有论述。  相似文献   

11.
李玉玲,海南省名中医,多年来致力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时多从"痰"、"郁"论治,配合中药人工周期法治疗,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论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属疑难重病 ,属中医“噎膈”之范畴。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统计分析 ,探索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证治规律 ,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思路与方法作一探讨。1 病因之虚郁痰瘀说及以虚为主论关于本病的成因 ,古代医家多责之于虚、郁、痰、瘀四端。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膈塞闭绝 ,上下不通 ,则暴忧之病也。”《诸病源候论》曰 :“忧恚则气结 ,气结则不宣流 ,使噎”。李用粹《证治汇补》谓 :“胃脘之血 ,为痰浊所致 ,日积月累 ,渐成噎膈反胃。”朱丹溪也曰 :“噎膈反胃虽各不同 ,病出一体 …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医治疗月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五九 《光明中医》2011,26(2):344-345
中医治疗妇科月经病,笔者总结为"调经"方法;调节阴阳,顺气开郁,大补脾胃,滋水为主,原继分治,分因论治。  相似文献   

14.
李丽冰  孙晓  王美娜  李岩  黎明修  任明 《天津中医药》2022,39(10):1260-1264
通过解读《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的理论内涵和金元医家对其发挥和应用,总结归纳火郁证的证候特点,从而为临证时治疗火热内郁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思路。文章阐述了火性的特点,火郁证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以及金元医家对“郁火”致病的治疗大法。临证时无论治疗外感火热还是内伤发热,在了解疾病特点、进展阶段的基础上,明辨火郁成因,根据病位病势进行加减用药,使气机通畅,郁开热散,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痹证为临床的常见病,医家多以外邪致病的角度论证治疗,鲜有从肝脏论治.作者以古代医籍为基础,从肝气怫郁、肝血亏虚、肝风内动三个方面对痹证从肝论治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医"郁"概念的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内经》五郁之说的产生、内涵到历代医家对“郁”概念的论述出发,系统整理分析了中医“郁”的概念的历史源流。认为中医历代郁的概念琳《内经》五郁理论为纲领,五脏气机郁滞不畅,则可致气郁、湿郁、水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等,并因情志不遂所致郁者有虚实之辨,总属气郁范畴。阐明中医“郁”的含义既指“郁”的病机又特指郁病,论述了郁病病名的确立及规范,为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中医“郁”概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卞玉凡 《环球中医药》2012,(12):935-936
感染后咳嗽是临床上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辨治时多依从"外感咳嗽",治疗效果也颇具优势。历代医家多从外邪"风、痰、燥"及脏腑"肝、脾、肾"方面进行论治,因较其大多"外感咳嗽",感染后咳嗽仍存在其特殊的不同之处,故临证时须仔细辨别并考虑此类咳嗽病机发展规律,不可完全借鉴"外感咳嗽"的治疗思路,或拘泥于仅治疗外感疾患。本文就古今医家对此类特殊咳嗽辨证组方思路方面较具代表性观点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慢性前列腺炎为临床常见病 ,治疗非常棘手。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 ,辨证施治 ,有一定优势。现结合临床 ,浅谈心得 ,以冀指正。1 重方法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瘀、虚 ,而其患者每多兼郁。《景岳全书·郁证》云 :“凡病五气之郁 ,则诸病皆有 ,此因病而郁也。”郁则气滞 ,气滞久必化热 ,复又能使病证加重 ,故其郁不可不察。慢性前列腺炎往往因湿热、瘀、虚、郁致病 ,常以《医学发明》中复元活血汤治之 ,借柴胡之疏达、穿山甲之通散、大黄之泻热 ,与程氏萆分清饮、知柏地黄丸合方 ,随证加减 ,每获良效。例 1:37岁。患慢性前列腺炎 2 …  相似文献   

19.
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复杂症状,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病证中。对于本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病机学说,历代医家多从怒郁伤肝,思郁伤脾,过喜伤心神等方面论述,莫衷一是。从七情之悲忧致郁,联系到诸气膹郁的五运六气学说,旨在打破郁证多从肝论治的传统,理清从肺论郁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中医文献无"大肠癌"明确病名,但有类似其临床表现的记载,如"脏毒"、"肠蕈"、"锁肛痔"等。中医对此病的认识起源于《内经》,历代医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发展逐步成熟,对急重外科病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对大肠癌的外治疗法,进行了深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