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GIST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4劁,回肠2例。痫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勺等密度5例;肿瘤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低密度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门脉期病灶明显均匀强化3例;病灶中央变性、坏死、液化、周边明显强化2例;病灶轻度强化1例;6例GISI、中均为恶性,肿块直径3-8cm,边界清楚4例;肠系镆增厚伴淋巴结肿大1例,脂肪间隙模糊1例;粘膜面溃疡2例。结论:CT检查GIST定位准确,定性较难无特异性,确诊需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CT及MRI表现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1例中,8例行MRI检查,13例行MSCT检查。结果:单发17例,其中发生于胃6例,小肠、结肠11例;胃肠道及系膜多发4例。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CT示肿块密度不均,以坏死、囊变多见,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信号欠均匀,T2WI呈混杂信号影,病灶边缘可见长T1、短T2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显著强化。本组DOG1阳性20例,CD117阳性19例,CD34阳性17例。结论:CT及MRI检查可明确GIST的诊断,显示肿块大小及与其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结合免疫组化DOG1、CD117和CD34等弥漫性阳性表达,可成为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或疗效评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勤明  李锡林  张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5):502-50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GIST患者病例资料,均行术前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生于胃16例,小肠8例,结肠3例,直肠1例。良性5例,交界性6例,恶性15例。CT定位诊断符合率92.9%(26/28)。17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呈不规则形,1例呈哑铃状。大多数病灶密度不均匀,肿瘤内部可发生出血、囊变、坏死,钙化及气体影,增强扫描病灶大多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部分恶性间质瘤可侵犯临近脏器。结论:GIST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GIST中发生于胃23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3例。位于消化道的34例中,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27例,腔内、外混合生长7例。CT表现: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3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3例,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为主的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诊断小肾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6例均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8例病灶呈稍低密度,5例为等密度,1例为稍高密度,2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为14例,中度强化为2例。强化为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皮质期扫描应作为小肾癌CT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3例,术前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复习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3例GIST中原发于胃17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3例,肠系膜1例,直肠1例。CT表现为内生性、外生性或混合性生长的肿块;体积较小的GIST,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均匀强化;体积较大的GIST,密度不均匀,肿瘤内常见坏死及囊变,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CT术前诊断GIST良恶性的准确率为82.6%(19/23)。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CT可作为术前诊断GIST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螺旋CT征象与其恶性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40例GIST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着重观察螺旋CT征象,结合病理组织学分级对照分析.结果 40例中,肿瘤发生于胃21例,十二指肠5例,空回肠11例,结肠1例,肠系膜2例.良性者,CT表现为直径多<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CT表现为直径多≥5 cm,边缘分叶,瘤体内低密度坏死,瘤体明显强化,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血管,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GIST的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核分裂与其良恶性呈显著正相关,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总结空回肠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空回肠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及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小肠腺癌12例,CT表现为密度不均、边界不清的肿块,呈明显强化,其中9例伴肠梗阻;恶性胃肠道间质瘤9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相对较清,周边部分明显强化,MIP像呈"抱球样"表现;小肠原发淋巴瘤3例,CT表现为环状或结节状肠壁增厚,密度较均匀,呈轻度强化.结论 空回肠常见的3种类型恶性肿瘤,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2012年2月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IST病例1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18例中发生于胃部9例,肠道9例。肿块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良性4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交界性6例;恶性8例,密度不均,内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结论多层螺旋CT (MSCT )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其定位、定性及手术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16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34例。术前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双期动态增强扫描32例。结果:34例中,良性5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24例。肿瘤位于食道1例,胃22例,十二指肠1例,空、回肠5例,小肠系膜和结肠系膜各1例,复发2例,直肠1例。CT表现: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倾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GIST均匀强化,边界清楚,恶性GIST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CT定性准确率29/34(85.29%),定位准确率30/34(85.24%)。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目前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最重要方法之一,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鑫  李月河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1):1490-1492
目的探讨消化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1例病理证实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X线钡剂造影及CT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消化道间质瘤中发生于食管1例,胃15例,小肠3例及结肠2例。X线钡剂造影:6例显示黏膜变平、撑开或移位,8例表现为充盈缺损,2例显示为外压性改变。CT检查:腔内外生长之肿块密度均匀者12例,内见液化坏死区6例,肿瘤内钙化者2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有显著强化,17例肿瘤不均匀强化或外围性强化,3例较均匀强化。结论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常见,CT检查在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18例,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恶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6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2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2例。结论:MSCT是目前GST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FNH患者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资料.结果 16例患者16个FNH病灶中,平扫显示所有病灶均为略低密度,位于肝包膜下,其中14个可见更低密度瘢痕,从病灶中心向周围呈辐射状或不规则状.肿块实质呈"快进慢出"强化,中心瘢痕及辐射状分隔、假包膜"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肿块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 平扫和多期增强螺旋CT扫描能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螺旋CT多期扫描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及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的CT表现。41例GIST中,35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直接增强扫描,6例行延迟扫描。结果41例GIST中,胃间质瘤25例,小肠间质瘤8例,回肓部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3例,横结肠系膜及小肠网膜间质瘤3例,其中2例合并胃腺癌,1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瘤。肿块最小约2cm×1.5cm×1cm,最大约13cm×15cm×19cm。病变向腔内生长者16例(占39%),腔外生长者25例(占61%),较小肿块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边缘强化较明显,中心强化不明显。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消化道有关的肿块,较小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强化明显且均匀,较大时中心伴囊变、坏死且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应考虑GIST。  相似文献   

16.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MIP图像重建,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肿块均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11例其中显示有脂肪密度,1例显示高密度出血灶。多期增强扫描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低于肾皮髓质强化,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MIP显示肿块内纡曲、增粗的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的脂肪成分及血管成分,多期增强扫描能了解肿块的强化方式,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7例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5例肿块内见多发或单发细小斑点状钙化。6例肿块最大径在5cm以上者,肿瘤受邻近器官及血管不同程度挤压而呈铸形生长。7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肿块无明显强化,肾实质期轻度强化,强化程度10~15HU。7例肿块无论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坏死囊变征象。结论:铸形生长、细小钙化、轻度延迟强化及肿块无明显坏死囊变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可在术前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64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GIST患者影像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表现对照.6例患者先行消化道钡餐检查,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位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4例,回肠4例,腹腔网膜2例.腔外型生长者6例,腔内生长2例,腔内外生长者12例,2例系膜来源间质瘤.肿瘤直径2.5~16cm不等,肿瘤大于5.0cm者多有中心或偏侧坏死区,且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多数病灶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22例中5例恶性,其中2例伴肝转移,1例伴有肺转移.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很好的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其CT动态增强检查结合后处理重建功能在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对临床治疗指导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肝细胞腺瘤多排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多排螺旋CT表现.结果 9例肝细胞腺瘤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后9例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始终为相对低密度影,1例呈环状强化.1例病灶较大(171 mm×109 mm),内见片状坏死和出血,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部分呈轻度强化,囊变坏死及出血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实质部分持续强化,且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另外1例有乙肝病史,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有所下降.结论 多排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诊断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胰岛细胞瘤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涛  韦炜  韩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1):869-872
目的:探讨CT在胰岛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CT表现并对CT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其中常规CT扫描并增强6例,螺旋CT扫描并双期增强扫描4例。结果:胰岛素瘤5例,大小为0.9-2.0cm。3例常规CT平扫并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2例螺旋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在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5例,大小为2.0-6.0cm,其中3例常规CT平扫,1例未发现肿瘤,2例呈不均匀密度,均匀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周边明显强化,中心稍强化、均匀强化;2例螺旋CT平扫呈不均匀密度,双期增强呈周边强化,不均匀强化。结论:CT检查对于>2cm的胰岛细胞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而对于<2cm的肿瘤检查方法直接影响病变的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